90後「第一書記」戴永生:留在鄉野田間 做村裡的「好後生」

2020-12-23 瀟湘晨報

央視網消息(記者 康彥龍):「首先需要完成由學生到公僕的身份轉變,要在農村工作實踐中磨礪成長。」「只有村民把我們當自家人,才會講真心話,我們才能對症下藥,做到精準幫扶。」……聊起扶貧工作,90後小夥戴永生有很多的感悟。

2018年6月,剛剛大學畢業的戴永生選擇報考了陝西定向選調生並來到了延安,開始了自己的駐村幫扶工作。「我的學習之路並沒有結束,而是到了一個新課堂,遇到了一些新老師。」

延安作為革命老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地區,來這裡工作後,戴永生先後擔任了寶塔區川口鄉川口村第一書記和馮莊鄉杜坪村駐村工作隊隊員。

「村裡來了個大學生」

「當知道要擔任川口村第一書記時,我腦子裡真是一片空白。」面對突如其來的的任務,戴永生心裡沒底,甚至有一絲畏懼。這是個什麼樣的村子、多少貧困戶、有什麼產業……一系列問題都在他腦海當中打上了問號。

到村裡的第一天,簡單安置之後,戴永生便和所有村幹部見了一面,去了解村裡的基本情況。當時正好趕上村裡開展經濟普查工作,他就主動要求去當普查員,用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把村裡的村民、門市、企業、重點地塊等挨個走訪摸排了一遍。

在入戶走訪的過程中,對於來自外地的戴永生而言,方言成了擺在他面前的一道難關。「為了能讓交流更順暢一些,我就一邊靠聽一邊靠猜,實在聽不懂,就讓一旁的村幹部給解釋一下,時間一長,也就可以聽得懂了。」戴永生說。

來村裡沒多長時間,戴永生的第一本走訪日誌就寫完了,可是這麼多的信息該如何處理,如何利用?剛開始他自己並沒有太多的經驗。在多方嘗試之後,他便簡單地畫了張村子的平面圖,標註了每戶的位置,備註了每戶的基本情況,把人口、土地、貧困戶、集體收入等信息梳理了一遍。

川口村是一個城郊村,戶籍人口和外來居民有3000多人,村民收入主要靠打工,集體收入主要靠「三產」。腦子裡有了村裡的宏觀信息,戴永生心裡也就踏實多了。

來村裡一段時間後,村民漸漸地談論起了「村裡來了個說普通話的大學生,是咱們村的第一書記」。在戴永生看來,這句話既充滿了村民對自己的期待,也有對自己的懷疑。

「當時我的關注點集中在了兩戶兜底戶身上,我也常去那裡,了解他們都有些啥困難,我如何去幫他們。」戴永生說。

「學生娃」成了「好書記」

60歲的曹忠亮家是村裡的兜底戶,他早年因患脈管炎致截肢,老伴精神失常,老兩口除了政府兜底政策和救濟無任何收入來源。戴永生走訪時發現,他每次去曹忠亮家,都能聽到屋裡傳來拉二胡的聲音。

聊起二胡,曹忠亮更是滔滔不絕,他說自己年輕時,最想當一名老師,教娃娃們學二胡。戴永生注意到,曹忠亮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匱乏,他更需要交流和分享。

於是戴永生想到了讓曹忠亮去做直播:「曹叔,你二胡拉那麼好,也可以拍成快手嘛,讓大家都看看。」曹忠亮笑著說:「我連智慧型手機都沒用過,咋會弄那些個東西?」

戴永生發現他很想做直播,但是怕粉絲不多,直播設備又得花一筆錢,就一直在拒絕。戴永生鼓勵他說:「我來教你用快手,直播設備我來想辦法給你解決,咱們前期可以先發發視頻,積攢上一定人氣再開直播。」

就這樣,村裡向鄉政府申請了5000元,給曹忠亮購買了智慧型手機、麥克風等直播設備。在村主任的協助下,直播慢慢開了起來,粉絲增長量出乎意料,短短3個月突破20萬,現在粉絲量穩定在了25萬左右。

對曹忠亮而言,一把二胡既拉來了好收入,又拉來了好心情。現在,戴永生已經不在川口村工作了,但曹忠亮還常常打電話跟他分享直播「趣事」。

路不好、停車難,一直是村民反映強烈的問題。在戴永生和村幹部的一起努力下,村裡2公裡主幹道油化了,幹道兩旁裸露地塊建成了停車場;協調了70盞路燈,照亮了新農村,方便了村民夜間出行;天然氣管網鋪設完成,家家可以使用;汙水管網鋪設完成,解決了全村汙水處理問題……

看著村裡的變化,戴永生也從村民口中的「學生娃」變成了村裡的「好書記」。

「不能幹坐在辦公室裡想幫扶辦法」

2020年初,因工作需要,戴永生到區委辦駐馮莊鄉杜坪村駐村工作隊擔任隊員。職務有變,但責任不減,扶貧的擔子反而更重了。

「比如想種大棚缺資金,那我們就幫他辦小額貸款;疫情期間不好找工作,我們就幫他聯繫工作崗位;種植遇到技術瓶頸了,我們就幫他聯繫技術指導員。」在戴永生看來,扶貧不能幹坐在辦公室裡想幫扶辦法。來到村裡後,他經常要家家戶戶多走走,田間地頭多看看,和老百姓多聊聊,看他們有什麼具體問題。

剛來杜坪村,戴永生就在隊長的帶領下按個走訪了23戶貧困戶,看了大棚產業園區,這是杜坪村的「聚寶盆」和「搖錢樹」,就這樣,大棚便成了戴永生新的「辦公室」。作為外地人的他以村為家,吃住在村上。

杜坪村屬於貧困村,農民產業以農業為主。這些年,通過扶貧幹部努力,杜坪村陸續建成70座溫室大棚、150座大弓棚,種植果蔬,帶動全村人就業,貧困戶全覆蓋。

村民杜成銀有兩個大弓棚,一個溫室大棚,戴永生每天除了幹工作隊的日常工作,其餘時間都在大棚裡,有的時候看著學,學會了就幹。種小瓜沒趕上,趕上小瓜澆水、打藥、摘小瓜、裝小瓜到賣小瓜,前不久大棚剛剛換茬,又種上了油菜、菠菜、韭菜等各種蔬菜。通過與村民一起在大棚裡勞動,和村民增進了感情,在聊天中進一步了解了村情民情。戴永生也成了村民口裡的好後生。

「杜坪村還要在大力發展大棚產業的同時在觀光旅遊、採摘以及農耕體驗上下功夫,進一步擴大就業,保收增收。」戴永生說。加入到扶貧一線兩年多以來,戴永生最大的感悟就是工作要勤快,不能懶。

「住到村上,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老百姓都看在眼裡。假如只是把日常工作應付了事,村民就對你沒有好印象。」戴永生說。(校對:李英卓)

【來源:央視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這是一個好後生!」
    天鎮縣卅里舖鄉範家屯村第一書記張韶華「這是一個好後生!」 說起村裡的第一書記,正在天鎮縣萬家樂移民新區小廣場休閒納涼的範家屯村村民紛紛點讚:「真是一個好後生!」 張韶華是人社部派駐天鎮縣卅里舖鄉範家屯村的第一書記。
  • 青田「小西藏」出了一個「女兵村書記」,退伍後還幫村裡……
    當起了村書記激發著偏遠山村的生機和活力周婷婷,2012年大學法律專業畢業後,應徵入伍遠赴四川服役,成為了那年我縣唯一一名大學生女兵。退伍後的她面對諸多發展機會,毫不猶豫選擇回到家鄉發展,並在2017年通過換屆選舉當選為柘垟村黨支部書記。這位90後村書記是如何做好柘垟村的當家人的呢?
  • 鄢陵縣崔莊村第一書記馬曉豔:「讓村裡群眾都過上好日子」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 宋廣軍「俺村有個脫貧戶常獻寶,養的羊是真正的生態養殖,買羊肉一定找我……」近段時間,鄢陵縣只樂鎮崔莊村第一書記馬曉豔只要「逮」著熟人,就要推銷崔莊常獻寶的羊。
  • 中國電信江西贛州分公司90後駐村第一書記溫棋萍
    溫棋萍,中共黨員,是一名1993年出生的中國電信「90」後青年員工。外表看起來嬌小柔弱的她,體內卻蘊含著滿滿的青春力量,充滿創業激情。2019年4月,26歲的溫棋萍受分公司黨支部選派,赴寧都縣固厚鄉橋背村擔任扶貧駐村第一書記。
  • 90後村支書張明旭:戰隊「主心骨」 村民好書記
    基地裡,村支書張明旭一邊在田間查看土地翻犁情況,一邊和大家聊著天。張明旭,現任客樓鎮下寨村支書一職,別看他工作老道,他卻是實打實的90後,他雖然年輕,但做事總是親力親為,踏實肯幹。,隊員都喜歡叫上他一起去做工作。
  • 【「第一書記」徵稿選登161】宋健波:田間地頭踐初心
    2018年他主動向組織請纓,成為渠縣靜邊鎮峰坪村駐村工作隊隊員,並出任第一書記。他秉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的精神,持續建優支部、凝聚民心、夯實基礎、發展產業、轉變村貌……昔日無產業、無特色、無優勢的「三無」小山村正蝶變成遠近聞名的「四好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 「90後」第一書記故事被拍成微電影 激勵很多人
    「90後」第一書記故事被拍成微電影 激勵很多人 2018-09-25 14:07:44來源:四川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我是第一書記|德州「桃符書記」何慶平:把村裡的桃木工藝品帶向...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編者按:2019年5月,德州市派新一輪124名第一書記進駐全市農村一線。他們按照全市第一書記工作會議的部署和要求,堅守為民初心,務實擔當盡責,真心融入,真情付出,把群眾當親人,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2020年8月開始,德州市委組織部聯合大眾網德州頻道,特推出「我是第一書記」專題,深入全市農村一線,在田間地頭採訪這些第一書記,聽他們講下村後如何「乘風破浪」,如何紮根基層、做好富民強村「戰鬥員」。
  • 村裡來了貼心人——記江西省泰和縣馬市鎮柳塘村第一書記蔡正杰
    一年前,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委派蔡正杰擔任吉安市泰和縣馬市鎮柳塘村第一書記。他甘做貧困戶的貼心人,以實際行動書寫了對「第二家鄉」最真摯、最深沉的愛。幫村民化解燃眉之急  上任伊始,蔡正杰就馬不停蹄地訪遍村裡全部建檔立卡貧困戶,對住房安全情況全面摸排並掛牌標識。
  • 我是第一書記|德州駐村書記劉洪林:脫下制服走進田間,我就是咱村裡人
    編者按:2019年5月,德州市派新一輪124名第一書記進駐全市農村一線。他們按照全市第一書記工作會議的部署和要求,堅守為民初心,務實擔當盡責,真心融入,真情付出,把群眾當親人,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2020年8月開始,德州市委組織部聯合大眾網德州頻道,特推出「我是第一書記」專題,深入全市農村一線,在田間地頭採訪這些第一書記,聽他們講下村後如何「乘風破浪」,如何紮根基層、做好富民強村「戰鬥員」。
  • ...扶貧扶智在路上|凱裡市灣水鎮魚良村駐村第一書記吳家俊
    我叫吳家俊,是凱裡市灣水鎮魚良村的駐村第一書記,也是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一名「90後」。  2018年6月從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我回到了家鄉凱裡市,就職於凱裡市自然資源局。2019年5月,根據組織安排,我被選派到凱裡市灣水鎮魚良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在田間和農戶話家常雖然我的知識水平不低,但駐村扶貧,光有理論可不行,我也做好了打「硬仗」的心裡準備。
  • 「90後蜜蜂書記」馬永臻
    90後的馬永臻是來自房山區供銷合作社、房山區蒲窪鄉森水村駐村的第一書記。2019年4月,他來到了房山區蒲窪鄉森水村,幾年時間裡,他和當地村民一起通過小小的蜜蜂探索出一條致富路。今天就讓我們隨著記者的鏡頭,一起走進第一書記馬永臻的故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鄉野英子:回農村當「網紅」
    曾樹英是個「85後」吉安姑娘,大家都叫她「英子」。一如她的網名「鄉野英子」,曾樹英的視頻和直播大都在鄉村野外。她邊幹活邊跟大家分享回農村生活和創業的點點滴滴,沒什麼修飾和美化,卻深受網友們的歡迎。在抖音和西瓜視頻上,她各有33萬粉絲。在粉絲們眼中,努力是她的象徵,自信是她的資本,微笑是她的標籤。
  • 90後書記「火」了!名校研究生,靠養豬致富全村,登上中央電視臺
    隨著時代的發展,"90後"逐漸褪去了"叛逆、個性、自我"的標籤,作為"富有朝氣,勇於擔當的一代"的新時代主力軍,在基層脫貧攻堅的舞臺上嶄露頭角。他們敢於挑大梁,擔重任,扎身農村,不畏艱苦,履職盡責,帶領村民脫貧困奔小康。1990年出生的趙冰就是這其中的一員。
  • 李志龍:帶頭報名防疫的「好後生」
    自春節至今,江西省遂川縣戴家埔鄉阡陌村的村民們對村裡防疫志願者李志龍自創的「防疫繞口令」早已耳熟能詳。今年19歲的李志龍,是江西警察學院的一名大一學生。阡陌村是一個位於羅霄山脈腹地的深山小村莊。大年初一,看到「阡陌村信息交流群」徵集防疫志願者的消息,返鄉過寒假的李志龍立即帶頭報名:「情況緊急,作為村民的我們應該上前!」
  • 決戰脫貧攻堅|大山深處 駐村第一書記的扶貧接力賽
    花溪區紀委監委對口幫扶擺龍村以來,先後選派三名幹部駐村任「第一書記」。為幫助擺龍村脫貧致富,三名駐村第一書記一棒接一棒,把一腔熱血揮灑在了大山深處。區紀委監委第二紀檢監察室主任楊磊拿到了「第一棒」。駐村後,楊磊了解到村民用電用水難的情況後,帶領駐村工作組同村支兩委一起行動,摸清基礎設施存在的問題,多方奔走協調資金解決了村民用水用電難的問題。
  • 村裡來了個「能搞錢、能幹事」的第一書記——記興業縣北市鎮宏福...
    這是興業縣北市鎮宏福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濱在今年年初連夜寫的脫貧攻堅收官年留任請戰書!2017年10月,李濱以駐村第一書記的身份來到玉林市北市鎮宏福村。宏福村距興業縣城50多公裡,處在北市鎮的偏遠地帶,由十三個自然村組成,是北市鎮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口數最多的行政村。李濱來了之後,村民都說:「村裡來了個『能搞錢、能幹事』的第一書記!」
  • ...走近德州市派禹城第一書記群體|德報踐行「四力」一線蹲點...
    了解到村裡一戶群眾住房困難後,市老齡事業發展中心派駐房寺鎮司莊村第一書記胡光,積極申請8000元危房改造資金,幫助群眾修繕了房屋。「群眾盼的就是我們要幹的。」王強和孫洪凱分別帶著村「兩委」到田間地頭,挨家挨戶做工作。「咱給村裡選項目,決不會讓村民吃虧,只要齊心協力幹,賠錢可能性不大。」兩人的話像給村民吃下了定心丸,他們又組織李仁貴等30餘名村民代表到種植基地考察。「人家的糯玉米確實長得好,每畝產量能提升100至200斤,不妨試試。」李仁貴說。
  • 我是第一書記|兩年「三大變」!德州這位書記讓小劉莊舊貌換新顏
    編者按:2019年5月,德州市派新一輪124名第一書記進駐全市農村一線。他們按照全市第一書記工作會議的部署和要求,堅守為民初心,務實擔當盡責,真心融入,真情付出,把群眾當親人,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2020年8月開始,德州市委組織部聯合大眾網德州頻道,特推出「我是第一書記」專題,深入全市農村一線,在田間地頭採訪這些第一書記,聽他們講下村後如何「乘風破浪」,如何紮根基層、做好富民強村「戰鬥員」。
  • 江西共青城:村裡來了位「碩士」書記
    他是江西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2018-2019年度江西省優秀法官(工作人員)、共青城市人民法院駐蘇家壋鄉土牛村第一書記羅時罡。土牛村位於共青城市蘇家壋鄉東南部,距蘇家壋集鎮2.6公裡。全村有貧困戶53戶,貧困人口173人。村裡個別道路沒有硬化,一到雨天就是泥濘路。產業只有一個剛剛起步的共青城市蘇家壋鄉土牛光伏發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