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伍子胥列傳

2021-02-13 豚魚涉大川

江南嘉興府,有一處勝地

喚做——煙雨樓

在金庸先生的小說《射鵰英雄傳》當中

這裡是整個武俠與豪情滿天的地方

丘處機就是在這與江南八怪會面,立下賭局,並相互持守18年

促成了這射鵰英雄的佳話

煙雨樓坐落於南湖的中央

在這江南清幽之地,湖邊不起眼聳立一塔

此塔可登高望遠,頗為壯觀

塔在祠中,名曰《伍相祠》

這個伍相就是伍子胥

洋洋灑灑2000多年過去了,時至今日

還有人為之立祠,當真不易

此人不是聖人,他有鞭屍之舉,也非庸才,聚吳滅楚

大是大非,敢愛敢恨

不為世間帝王所宣揚,卻進入了很多戲劇,成語

一夜白頭,倒行逆施,日暮途窮,同仇敵愾,風吹草動,天羅地網

還有京劇《伍子胥》

我們先整體回顧一下,列傳內容

伍子胥,又叫伍員,其父曰伍奢

伍奢與費無忌一起輔佐太子建,侍奉楚平王

本來楚平王為太子建選一秦女,派費無忌去接親,結果費無忌把秦女獻給楚平王

平王絕愛幸之

無忌得以得寵,又害怕太子建報復,讒言讓太子建守邊關,依然不放心,要囚禁伍奢,逼走太子

下一個計謀,伍奢寫信給兩個兒子,伍員和伍尚

來了,就放過你父子,不來就把你父親殺了

明知是死,尚去了國都,父子俱死

伍員跑了

這裡就說明伍子胥並非愚忠,他如果一樣去了國都,不就像太史公說的

形同螻蟻?

先是去宋投奔太子建,而後去鄭,再後去晉,晉以太子建為內應,要滅鄭

回鄭被誅,伍子胥帶太子建幼子勝逃亡吳國

過昭關,大多數成語都是在這誕生的

有說一夜白頭的

也有渡江有漁夫相助,解劍相贈,不予

路上得病,要飯來到了吳國

吳王僚不得信伍員,伍子胥看出來太子公子光有自立的想法

就獻給公子光專諸,自己帶著勝去務農等待時機

就這麼等到吳王僚派二公子伐楚

專諸刺王僚,魚腸劍名揚天下

伍子胥入閣,招孫武,國強

九年,五戰,攻下楚國

當時的秦女,生子昭王,逃

於是挖出來楚平王的墓,鞭屍三百

聞所未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自始至終,伍子胥都不忘報仇,他逃跑背上不忠不孝的名頭,換回來

到現在的鞭屍三百

我相信,他內心值得了

如若送死,形同螻蟻,就是這樣忍辱負重,終大仇得報

無論對錯,大是大非

此後就是申包胥的七日七夜的繞柱而哭

換來了秦兵解了出國的困境

此時的吳國變成了春秋一霸

在其後就是吳攻越,越王勾踐送西施,賄賂吳太宰嚭

伍子胥屢次進諫不得中,被殺,要求高掛頭顱要看著越滅吳

吳國一直伐齊無果

後越王趁夫差親自伐齊,而攻打吳國

九年後,滅了吳國

而誅太宰嚭,以不忠與其君,而外受重賄

你看看,不忠誠的人,你依靠賣主求榮,等人家成事第一件事就是來殺了你

因為你為了利益會賣了你的主子,一樣也會賣了我

最後說了一下勝,就是楚平王子,太子建,的兒子

歸楚國,得封地邊邑,號為白公

白公一心報鄭國殺父之仇,而後準備伐鄭,晉先出兵,楚派伊子西救之

白公把仇人變成了伊子西,子西問曰:你是個蛋!

後,白公與石乞殺了伊子西,自立,又被葉公平亂,惠王復位

石乞一句話很佩服:成王敗寇,本來就是這樣,大丈夫!

至此

整篇故事都是報仇,忠奸,是非的悖論

沒有乾淨的人,也沒有好與壞之分

有的只是每個人去做他認為對的事情

或者說做的都是最符合他利益的事情,沒有對錯,沒有仁義

我們站在2000年之後的人來回過頭來看

申包胥是我們認可的,他為了楚國哭七日七夜,當真是引兵滅吳了

誰說小人物不能改變歷史,哭也是很厲害的武器

費無忌是小人,一心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

太宰嚭前期幫了吳國很多,後面被勾踐賄賂,最後落個斬首

這就是不忠的下場

伍子胥莫須有的罪名要被殺,逃離展現了自己的報復,並且鞭屍三百,最終高掛樓頂

他對吳國是忠誠的

他把吳王稱霸與自己復仇的理想放在了一起

自私之人終不得到弘揚

楚平王搶秦女,費無忌為自己的功名利祿,太宰嚭為了錢財,白公為了自己稱王,太子建背叛鄭國當內應

這些人都被歷史所遺忘,唾棄,消失

而那些捨身取義,為了別人,為了公的人,都得到了讚賞

申包胥哭七天七夜借來秦兵,專諸為伍員所託刺王僚,伍子胥為父報仇,漁翁不為利送伍子胥出逃

能在歷史留下了的,也都是這樣的人

我們應該去做這樣的人

士為知己者死,我能為別人做什麼?我能為國家做什麼?

你看荊軻刺秦王,你就說他對嗎?

不展開,下次聊荊軻。

捨身取義,心中有大愛,這樣才能在歷史中留下名字

不要有私心,我能為別人做什麼?

小到為了你的家人,你的孩子,大到為了這一個村莊,為了這個城市,為了這個國家,為了人民

我能做什麼?

人是為人,終究是一個義字!

正是伍子胥為了吳國做了那麼多貢獻,嘉興南湖畔,幾千年來,終究是有他的祠堂。

守一方水土,保一方安民。

說到底,還是你做的事情,對天下的人,做了多大的貢獻

或者,你的行為,是否能稱之為,義

我能為別人做什麼?

這就是要思考的

相關焦點

  • 讀二十四史——《史記》一五〇:高山仰止,仲尼弟子列傳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之後本應是伍子胥列傳第六,因為在前面《吳太伯世家》中已經詳細講述了伍子胥的事跡,所以此處從略,想了解伍子胥事跡的話請參看前文。本文為仲尼弟子列傳第七。世傳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 伍子胥「掘墓鞭屍」是杜撰:有歷史層累記載為證
    / 【《史記》前的文獻記載】 / 《史記》前記載春秋史事最詳細、最具權威的《春秋經》、《左傳》對伍子胥「掘墓鞭屍」事無任何記載。同時,春秋國別史史書《國語》中的《楚語》、《吳語》等亦無「掘墓鞭屍」的記載。成書於《史記》前的《公羊傳》亦無相關記載。
  • 孫武和伍子胥可能是一個人? | 林屋公子
    《孫子吳起列傳》的「孫子」應該包括孫武、孫臏兩代齊國人,但孫臏的事情詳細,而孫武的事情簡略。這篇傳記大概只說一件事,就是孫武因《兵法》十三篇為吳王闔閭接見,然後為吳王練兵,並殺死不聽令的兩個寵妃。最後吳王讓孫武擔任將軍,之後吳王闔閭「西破強楚」、吳王夫差「北威齊晉」,孫武都有參與的功勞。而孫臏則是孫武之後。除了《孫子吳起列傳》外,《史記》還有其他對孫武的零碎記錄。
  • 《史記》與父子相知|閱讀《史記》
    《史記》的典範性,前人多有論及,趙翼說,「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敘帝王,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系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志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匯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 伍子胥為何叛逃吳國?只因這一位佞臣
    但是偏偏歷史喜歡和我們開玩笑,伍子胥居然跑到其他國家,幫助其他國家的人攻打本國,是伍子胥有「叛逆之心」,還是另有隱情呢?其實這一切的締造者,都歸咎於當時楚國的大佞臣——費無忌。要是碰見英明一點的君主,說這樣話的大臣估計活不過一集,可惜楚平王這個人吧從《史記·伍子胥列傳》中記載的「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絕愛幸之,生子軫。」可以看出楚平王真的將本來應該嫁於他兒子子建的妃子給佔為了己有,可以說這個位君王貪戀美色,而且他扭曲到了可以「忘乎倫理」的地步,也只有這樣的帝王,能夠得到費無忌這樣的「愛臣」了。
  • 並列史記同一列傳,都因殺女人發跡的「孫吳」,孰強孰弱?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他將孫武和吳起二人並列,寫在同一篇《孫子吳起列傳》之中。可見,這兩位的軍事實力和歷史地位都比較相似,且有許多人把他們放在一起並稱為「孫吳」。《孫子吳起列傳》倆人並列史記同一列傳,都因殺女人發跡,都著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兵書,如果將他們倆人之間做一個對比,誰更厲害呢?
  • 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
    《伯夷列傳》是伯夷和叔齊的合傳,冠《史記》列傳之首。在這卷列傳中,司馬遷以「考信於六藝,折衷於孔子」的史料處理原則,於大量論贊之中,夾敘了伯夷、叔齊的簡短事跡。列傳的「傳」字,本義是供人轉換車馬的驛站。
  • 史記.南宋黃善夫刊本
    史上評註《史記》最有影響的是俗稱 「三家注史記」:《集解》(裴駰注)、《索隱》(司馬貞注)和《正義》(張守節注)。此為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刊本(最早三家注合刻本),現藏於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 室町時代,日本京都建仁寺僧人月舟壽桂及其弟子們將能見到的《史記》古注,抄錄在《史記》黃善夫刊本頁的邊欄外,或抄為另頁,附於每篇之後,使得這些彌足珍貴的古注流傳至今。
  • 史記 孫小果列傳
    往期文章:史記 褚時健列傳史記 雷政富列傳史記 黃萬裡列傳史記 杜鋼建列傳
  • 緬懷孫立群教授丨重溫先生主講《史記貨殖列傳》
    孫立群教授講《史記·貨殖列傳》《史記》是西漢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中一篇別具特色的篇章,就是《貨殖列傳》。《貨殖列傳》通過論述中國古代著名商人經商致富的活動,倡導了諸多我們在西方經濟學中學習的經濟學規律,而這些規律的發現,比西方要早數千年。讓我們走進《史記·貨殖列傳》,感受司馬遷經濟思想的光芒與智慧。有一個學者叫潘吟閣,對《史記》的評價非常高,他說:讀中國書而未讀《史記》,可算未曾讀書;讀《史記》而未讀《貨殖列傳》,可算未讀《史記》。美哉《貨殖列傳》!
  • 緬懷孫立群教授丨重溫先生主講《史記•貨殖列傳》
    《史記》是西漢司馬遷(公元前145-公元前90年)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中一篇別具特色的篇章,就是《貨殖列傳》。《貨殖列傳》通過論述中國古代著名商人經商致富的活動,倡導了諸多我們在西方經濟學中學習的經濟學規律,而這些規律的發現,比西方要早數千年。讓我們走進《史記·貨殖列傳》,感受司馬遷經濟思想的光芒與智慧。
  • 伍子胥的狠勁:叛國、塗汙、掘墓、鞭屍、摳眼,讓人瞠目結舌
    這次再讀《史記》,我其實還是不太願意去細讀《伍子胥列傳》的,為什麼,因為伍子胥不但是一個楚國的叛國者,我恰好是湖北人,而且我也不喜歡他那種至剛至烈的性格,不喜歡那個動則憤怒發狂、鬚髮俱張,死後還化為厲鬼在江海搗亂的形象,這樣的人是很難在內心把他當朋友可親吧。但是,我又想到一個問題:司馬遷為什麼一定要寫伍子胥,而且寫得那麼仔細、用心、動情呢?
  • 司馬遷《史記》中,為何將蕭何、張良入世家,而將韓信入列傳?
    《史記》作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在史學上的地位是無法企及的,由於文言文的障礙,導致很多人都沒有讀過史記。其實《史記》也就五十來萬字,要是硬讀真的沒有啥!不是和大家吹,我一年平均就能碼出二百萬字,雖然以水文居多,但是活還是在那放著呢!所以,要是認起真來,五十萬字真的沒啥,多讀讀歷史還是有好處的。
  • 《史記》裡的眾生態:伍子胥,眼懸城郭空懷舊
    果然,伍子胥以武力拒捕,隨後追隨著太子建逃到了宋國。伍奢聞之,長嘆一聲,「 楚國君臣且苦兵矣,」便和伍尚成了楚平王的刀下鬼。伍子胥雖說逃過一劫,可等待他的,絕不是什麼平坦的雪恨之路,而是一個個足以滅頂的兇險漩渦。先是遇到宋國內亂,宋元公與執政大臣華氏等人為權利而兵刃相向。兵家之地,自然無以久留,伍子胥就與太子建跑到了鄭國。
  • 我薦|張毅:《史記·伯夷列傳》講解
    在《史記》五種體例中,本紀是總綱,把整個歷史的時間線索理出來,傳就是對這個線索上某些突出的人物、事跡加以詳細說明,它和本紀的關係,也可以比附三傳和《春秋》的關係來理解。因為這個「傳」以人為核心,所以後來就特指記敘人物事跡的一大類作品,就是後來「傳記」這個文體。
  • 《史記》中為何張良與蕭何被列入世家,韓信卻僅僅列入列傳呢?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與韓信,明明都是一樣的功臣,可是為何後來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要區別對待呢?其中張良、蕭何都被寫入世家,而韓信僅僅寫入列傳,這一切背後有什麼深層次原因麼?為何張良、蕭何入世家?
  • 吳王夫差兵敗自殺,死前用白布蒙上眼睛,勾踐:幸虧你殺了伍子胥
    西漢時期,太史公司馬遷撰寫《史記》,以紀傳體的形式記錄歷史,開了史家之先河。司馬遷把人物傳記分為「本紀」、「世家」、「列傳」三類,「世家」是用來記錄諸侯王公封國史跡的。《史記》中共記錄30篇《世家》,其中,《吳太伯世家》位列第一位。
  • 史記精讀-白起列傳-新城之戰(下)
    (《史記-孟嘗君列傳》:田甲劫湣王,湣王意疑孟嘗君,孟嘗君乃奔。)至此隨著韓襄王、魏襄王的去世,孟嘗君的去位,昔日風光無限的齊魏韓三國聯盟失去了穩固的政治基礎。-白起列傳》這樣寫道:「昭王十三年,而白起為左庶長,將而擊韓之新城。
  • 勾踐回國後的一系列操作,又被吳國相國伍子胥探知
    這時候,吳國相國伍子胥感覺事情不對,覺察到了勾踐這樣做的目的是:忍一時之辱,伺機報復。於是勸說吳王夫差儘早誅殺勾踐。《史記》這樣記載【子胥進諫曰:「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勾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國,將為亂。」吳王弗聽,卒赦越,罷兵而歸。】
  • 開學季好書推薦:楊照《史記的讀法》,在讀史中增長知識與智慧
    推薦一本與歷史有關的讀物,楊照老師的《史記的讀法》,8個字總結:收穫巨大、一飽眼福。《史記》,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史記》一共130篇,52萬餘字,雖然不算超大部頭,但很多人也是一聽名字便望而卻步,覺得其晦澀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