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鍾。杜蕢自外來,聞鐘聲,曰:「安在?」曰:「在寢。」杜蕢入寢,歷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飲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降趨而出。
平公呼而進之,曰:「蕢!曩者爾心或開予,是以不與爾言。爾飲曠,何也?」曰:「子卯不樂。知悼子在堂,斯其為子卯也大矣!曠也,太師也。不以詔,是以飲之也。」「爾飲調,何也?」曰:「調也,君之褻臣也。為一飲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飲之也。」「爾飲,何也?」曰:「蕢也,宰夫也,非刀匕是共,又敢與知防,是以飲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過焉,酌而飲寡人。」杜蕢洗而揚觶。公謂侍者曰:「如我死,則必毋廢斯爵也!」
至於今,既畢獻,斯揚觶,謂之「杜舉」。
蕢[kuài]1.古書上指赤莧菜。2.姓。
觶[zhì]古代酒器,青銅製,形似尊而小,或有蓋。盛行於中國商代晚期和西周初期。
①知悼子:知罌(yīng),春秋時晉國大夫。悼是他的諡號。
②師曠:晉國樂師。李調:晉臣。侍:作陪。鼓鍾:敲鐘。
③杜蕢:晉平公的廚師。
④寢:寢宮。國君休息的宮殿。
⑤降:這裡指走下殿階。
①進之:讓他進來。曩者:剛才。
曩[nǎng]以往,從前,過去的:~日。~年。~時。~者(從前)。~昔。
②飲:要別人喝酒。
③子卯不樂:商紂王是在甲子那天自殺,夏桀在乙卯日被流放的,所以甲子日、乙卯日是歷代君王的忌諱之日,禁止享樂。
④在堂:靈柩還放在殿堂裡沒有下葬。
⑤悼子是親近大臣,死了還沒下葬,這忌諱應當大於桀紂之忌。
⑥太師:對樂師的稱呼。詔:告訴。
⑦褻臣:寵幸的近臣。疾:猶言忌諱之事。
⑧宰夫:廚師。共:同「供」。匕:羹匙。「刀匕是共」,賓語前置句。
⑨與:參加。知防:察覺和防止違禮的事。
⑩揚:高高舉起。觶:飲酒器皿。
⑪爵:飲酒器。
據說夏朝的桀王逃亡在山西安邑縣於乙卯日死亡;商朝的紂王在甲子日自焚死亡。後代君王引以為戒,以子卯日為『疾日』,不演奏樂曲。
譯文
知悼子死,還沒有下葬。平公飲酒(作樂),師曠、李調陪伴侍奉,敲擊編鐘(演奏樂曲)。杜蕢從外面來,聽到編鐘聲,說:「(平公)在哪?」(僕人)說:「在寢宮。」杜蕢前往寢宮,拾階而上。斟酒道:「師曠幹了這杯。」又斟酒道:「李調幹了這杯。」又斟酒,在大廳的北面(面對平公)坐下幹了酒。走下臺階,跑著出去。
平公喊他進來,說:「蕢,剛才我心想你可能要開導我,所以不跟你說話。你罰師曠喝酒,是為什麼啊?」(杜蕢)說:「子日和卯日不演奏樂曲。知悼子還在堂上(停靈),這事與子卯日相比大多了!師曠,是太師啊。(他)不告訴您道理,所以罰他喝酒啊。」「你罰李調喝酒,(又是)為什麼呢?」(杜蕢)說:「李調,是君主身邊的近臣。為了一點喝的一點吃食忘記了君主的忌諱,所以罰他喝酒啊。」「你自己(罰自己)喝酒,(又是)為什麼呢?」(杜蕢)說:「我杜蕢,膳食官而已,不去管刀勺的事務,卻敢幹預(對君主)講道理防範錯誤的事,所以罰自己喝酒。」平公說:「我也有過錯啊。斟酒來罰我。」杜蕢洗乾淨然後高高舉起酒杯。平公對侍從們說:「如果我死了,千萬不要丟棄這酒杯啊。」
直到今天,(人們)敬完酒後,都要高舉酒杯,叫做「杜舉」。
解析
本文選自《禮記.檀弓下》,題目為原編者所加。
按照周禮,國內的卿、大夫死,國君哭,不奏樂;葬,國君不肉食。如今,晉國執政大夫知悼子剛死未葬,晉平公便和近臣飲酒作樂,有違禮制。膳食官杜蕢憂國憂君,以機智巧妙而又委婉諷刺的方式諷諫平公,使其自悔,並留下傳世佳話。
晉國執政大夫知悼子去世了,還沒有下葬。晉平公在飲酒,樂師師曠、近臣李調在一旁陪侍,敲擊編鐘(演奏樂曲)。杜蕢從外面來,聽到編鐘的聲音,問:「平公在哪裡?」
(僕人)說:「在寢宮裡。」
杜蕢向寢宮走去,拾級而上。斟酒道:「師曠,幹了這杯!」
又斟酒道:「李調,幹了這杯!」
又斟滿了酒,面朝北跪對著晉平公幹了下去。走下臺階,碎步快跑出去。
平公把他喊了進來,說:「蕢,剛才我心想你要開導我,所以不和你說話。你罰師曠喝酒為了什麼呢?」
杜蕢回答說:「甲子和乙卯兩天兩天國君不奏樂(殷紂王於甲子日自焚而死,夏桀王於乙卯日被放逐,這兩日是忌日,國君要素食,不奏樂)。知悼子屍體還在堂上停靈,此事比甲子和乙卯兩日更為重大。師曠是樂官之長,不以此為告誡,所以罰他喝酒。」
「你要罰李調喝酒,又為什麼呢?」
答:「李調是國君近臣,為了一點喝的一點吃的就忘記了國君的忌諱,所以罰他喝酒啊。」
「你罰你自己喝酒,又為什麼呢?」
答:「我杜蕢,只是一個膳食官而已,不去管刀勺的事務,卻去參與勸告國君防範錯誤的閒事,所以罰自己喝酒。」
平公說:「我也是有過錯的,斟酒來罰我。」
杜蕢洗乾淨然後高高舉起酒杯。平公對侍者說:「如果我死了,千萬不要丟棄杜蕢舉過的酒杯啊!」
一直流傳到現在,人們敬完酒後,都要高舉酒杯,叫做:「杜舉」。
君主在卿大夫喪葬之際要表示悼念,這是禮制的規定。晉國執政大夫知悼子死了,晉平公卻飲酒作樂,杜蕢認為這樣做是違禮的。但他只是一名廚師,地位卑微,不便犯顏直斥晉平公的不是,於是他採用間接批評他人的方式,對晉平公進行諷諫。即在罰酒三杯治後,快步走出,引起晉平公的怪異;待平公主動問及,他才一一說出。平公也就爽然自失,不得不接受了。杜蕢的勸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以說杜蕢是個善於提意見的人。
原編者稱本文「文甚奇幻」。文章三布疑陣,又以三次對答漸漸解疑,而未道破,旁敲側擊,句句是在說旁人,句句卻是針對晉平公,促使平公自悔,頓地開悟,成就一段傳世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