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日本在二戰之後喪失了對外作戰的權力,只能保留一定數量的自衛隊維持有限防衛能力,但日本也知道武器裝備"買不如造"的道理。於是這麼多年來一直在努力研發各種國產裝備擺脫外部依賴,經過多年積累除了在戰鬥機的方面依舊嚴重依靠進口外,日本自衛隊使用的坦克、潛艇、護衛艦、運輸機、反潛機等基本實現了國產化。
■日本30FFM護衛艦下水。
擁有武器裝備的製造能力後,日本當然也希望通過出口武器多賺"小錢錢",達到降低武器研發和製造成本的目標。日本政府在2014年4月通過了"防衛裝備出口三原則",放寬了武器裝備及技術的開發和出口限制,緊接著日本就開始在國際市場上尋找各種潛在買家。2016年,"蒼龍"級潛艇參與了澳大利亞海軍12艘新型潛艇大單的競標;2017年,日本開始同阿聯接觸推銷C-2運輸機;2020年,日本又向印度尼西亞推銷30FFM型護衛艦。可見近些年來日本在武器出口方面小動作不斷,可令人尷尬的是即便日本政府十分努力進行推銷,幾年過去了仍未有任何斬獲。那麼為何日本要在武器裝備方面實現出口會這麼難呢?請繼續往下看。
■日本正在向阿聯推銷C-2運輸機。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出口的武器有"蒼龍"級潛艇、C-2運輸機、30FFM護衛艦等,未來不排除還會出口最新的"大鯨"級潛艇。首先要說的是前面提到的幾款武器裝備都是大件,這些大件裝備的綜合實力在同類型武器中還是比較靠前的,尤其是"蒼龍"級潛艇更是常規潛艇中的佼佼者。但由於日本國內自衛隊規模較小,一些核心部件仍需進口,導致武器研發和製造成本較高。例如"大鯨"級潛艇單價高達7.2億美元,30FFM護衛艦單價約為4.79億美元,C-2運輸機單價約為2億美元,如此高的價格可以去買歐美更先進的產品了。
■日本"蒼龍"級潛艇性能先進,常規潛艇領域名列前茅。
再加上日本武器出口的對象以第三世界國家為主,而第三世界國家經濟實力較弱,每年撥付的軍費非常有限,很大概率不會花費巨資去採購數量很少的先進武器,更多是會去採購一些相對不是那麼先進,但在數量上有保證的裝備滿足自身國防需求。
最後是因為目前世界上武器出口以美系和蘇係為主,現代戰爭又講究多兵種、多體系聯合作戰,對軍隊的後勤保障要求較高。日本的武器能否跟美系或蘇系裝備實現高效融合,進而將戰鬥力發揮出來本身就值得懷疑。更不用說武器出口更多的是兩國政治、外交乃至經濟方面合作的延續,現階段的日本顯然不具備武器出口所需要的國際政治和外交層面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日本產的武器裝備在性能上看能夠滿足一些國家的需求,但在價格方面同歐美產品沒有優勢可言,用慣了蘇式或美系裝備的國家也不會輕易改變國內裝備的血統,這幾個原因共同導致日本明明很努力,生產的武器卻陷入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文/一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