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自我、換位思考:臺北大學社會系 2019 小畢典致詞

2021-02-15 無逸說

陳韻如/臺北大學社會學系

各位即將畢業的同學,各位家長,各位老師,大家好。

每年在這個時刻,我都可以感受到即將進入人生另一個階段的學生是多麼的不安。對於未來的各種想像讓你們充滿期待,但也為你們帶來許多的焦慮。不可否認的是,你們這個世代和我們過去相比,似乎期待變少,焦慮變多。

這只是歷史上兩個不預期發展的例子,類似的案例相當多。但是人類並沒有因為諸多非預期的結果,而放棄預測和規劃的可能性。

為了追求更和諧的社會,讓每個人能夠在穩定中朝向夢想的生活邁進,人類試圖透過科學研究找到大自然和社會的運作規律,以便預測以及規劃未來。

因此追求理想的生活是各種科學研究和知識累積的動力。大學作為研究和教育機構,在這個任務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的角色。在為人類社會創造更美好生活的願景下,大學被賦予多重的功能,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它所承擔的教育責任。

我認為大學教育是幫助各位,在面對無法完全預測的未來做好準備,讓各位有能力為自己,為身邊的人創造更美好,更幸福的生活。

假如你從來沒有意識到,假如你已經不記得,我們做為社會系的老師為你們做了哪些準備,我想在你們離校之前和大家一起離回顧。

首先,大學教育是讓各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在不同時空下所累積的經驗和知識。無論是從歷史觀點探討不同時期的社會運作方式,了解東南亞、中國、拉丁美洲的社會發展,或者檢視臺灣不同社會群體的生活處境。這些議題的探索都能拓展你們的視野,彌補無法親身一一體驗的生活情境,為你們將來即將面對的各種陌生的人事物做準備。

同時我們也試圖培養各位面對越來越多元的社會所應有的態度與應對能力。臺灣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從本省,外省的區分,變成四大族群:外省、閩南、客家、原住民的劃分。

但這四大族群的分類已經不足以成為大家在現實生活中的互動準則。因為今年統計顯示有 175萬移工、新住民,新二代在臺灣生活,是原住民人數的 3 倍。

從這個例子來看,既有的社會範疇,無論是族群,性別,階級等等的劃分在快速的社會變遷下,越來越複雜,更動也越來越迅速。社會群體之間的差異將持續挑戰我們對社會秩序的想像。

包容和尊重是我們面對差異時應有的基礎態度,但這遠遠不夠。你們在未來的生活中,在職場上,將持續接觸到與你的價值觀,文化習性相異的人,這時需要的不僅僅是友善的態度,而是能夠溝通理解,進而攜手合作的能力。

社會系培養你們的同理心和換位思考能力。這是進行社會探究的基本功課,也是讓大家在全球化下的多元社會裡應備的能力。

作為一個探討社會現象的科學領域,社會學發展出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也是我們想傳遞的核心知識與技能。我們要求各位學習釐清問題的方法,探索和分析社會現象的技藝,訓練各位能夠面對複雜的社會現象時,能夠洞悉其背後的結構性因素,所隱含的社會關係,同時也了解其中行為模式及個人動機。

今天當大家都在擔憂未來計算機將取代人力時,要告訴大家的是,計算機比人腦強的是記憶力和計算能力,包括我們認為困難的邏輯推理。但是計算機在全面性,生活性智慧上的開發卻很困難。

例如,長時間與人互動和溝通的任務,所需要處理的信息過於龐雜,計算機很難無法找出最好的做法。社會學訓練大家比其他人更有能力接收非常不同類型的訊息,能夠全面性的分析判斷。

在變動的環境下,洞悉複雜問題的能力,以及社會探究的方法,能夠幫助各位做出更好、更適當的決定。

在分析外在環境的同時,深入的自我了解也很重要,我們強調高度的自我反思。反身性或反思性(reflexivity)是一個是自我內在對話的日常習作,它是連結著結構性特徵以及個人思維和行動的中介機制。

這個機制,透過日常的自我對話,思考自己的行為背後的價值信仰、自身與他人的權力關係,自己所擁有的資源與限制,然後形成下一個行動決策。課堂上的各種討論設計,除了讓大家學習理性溝通之外,其實也引導各位進行自我對話,思考自己與其他人的差異以及自己的結構性位置所產生的影響。

反身性是現代人面對無法規畫和預期的人生,遇到種種挫折時,所發展出來的自我調節與改善的能力。因此這項能力和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變得異常重要。

以上我試圖讓各位在座的畢業生,畢業生的家長和親友,知道我們為學生的未來所做的努力。我要感謝在場的家長,因為你們我站上這個講臺。原來我並不想做這件事。

我在上課時問學生,是否希望在畢業典禮上聽老師講話。外系學生用力搖頭,本系學生基於禮貌完全不吭聲,沒有任何一個人點頭。我非常可以理解。但讓我決定致詞的原因是,這是一個祝福畢業生也是一個對在座的親友交代社會系老師在大學裡教什麼的好機會。

最後我要告訴即將離開學校的各位,面對無法預期的,令人焦慮的未來,不要放棄想像更幸福的生活和更理想的社會。我認為唯有能夠想像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的頭腦,才能夠發展出創新的點子面對未來。為此請各位持續保有好奇心、自由思考能力,追求夢想的勇氣和認真的生活態度。

我們提供宏觀視野和多元觀點課程,傳遞嚴謹的科學研究/思辨的方法以及培養你們自我反思能力,加上你們這四年的努力探索與學習,這些已經奠定你們在未來面對變化與困境的能力,請為追求幸福的生活、理想的世界持續努力,祝福大家!

說明:本文轉載自巷仔口社會學(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9/06/18/chenyinzu-2/)。Cover Image: Photo by Josh Calabrese on Unsplash。前幾日木舟君也參加了本校的畢業典禮,現場「聆聽」我校最後一堂思政課與校長致辭。校領導們對我等畢業生「寄予厚望」、「諄諄教誨」,而我等卻只想聽他們講完好拿學位證,實在是慚愧。

相關焦點

  • 浮舟——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108級碩士新生展
    2017年觸動映像駐館藝術家特展 獲獎:2019三義國際木雕競賽優選2018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系展木雕類銅雕獎2018第23屆大墩美展優選作品 1997年出生於臺北市得獎經歷:2018 第九屆國際袖珍雕塑展入選2018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季銀雕獎2019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年度展優選
  • 最美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_____________▼ ▼ ▼ ◤被戲稱為臺北藝術公園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學校腹地大
  • 第二屆『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呂春盛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孫吳政權的成立與族群政治陳俊強教授(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非流之流:關於唐代配隸、安置、罰鎮、効力等問題陳登武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白居易的地方治理與法律思想妹尾達彥教授(日本中央大學人文科學科)生活空間、死後世界
  • 2015臺北醫學大學護理模擬教育研討會
    現今護理教育重點已從理論的教授轉而變成能力的實踐,因此,模擬教育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美國匹茲堡大學WISER中心在護理模擬教育運用上
  • 《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Ⅰ──臺北帝大文政學部論文集》出版(附管中閔校長序)
    陸品妃臺灣大學哲學學士、清華大學哲學碩士、美國堪薩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堪薩斯大學、臺北醫學大學、陽明大學,現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與通識教育中心任教。研究領域為法政與社會哲學、女性主義哲學、倫理學,特別是與平等相關之法律、政治、經濟與社會面向的整合思考。
  • 大學申請放榜本校成績優異
    105年大學錄取名單姓名學校名稱學系(組)名稱廖涵林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系 王士珉國立臺灣大學化學工程學系 史安柔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系羅翊慈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洪杭均國立政治大學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林亭妤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吳和陵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 楊詠晴臺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 張瀞之中山醫學大學 生物醫學科學學系 邱士紘國立中興大學 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 郭思妤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張
  • 博士論文|《法律、犯罪、社會:清代後期重慶竊盜案件的官員思考模式》
    吳蕙芳,《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1。16. 呂小蓬,《古代小說公案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7. 李清瑞,《乾隆年間四川拐賣婦人案件的社會分析-以巴縣檔案為中心的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18. 李鳳鳴,《清代官吏的司法責任》,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 「北大」-臺灣國立臺北大學
    「臺北大學」簡稱北大,前身是1949年11月成立的臺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是為培養公務員而設的專門學校,後整併為臺灣省立中興大學,校本部設於臺中市
  • 像藝術公園一樣美的「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被戲稱為臺北藝術公園,學校腹地大,學校建築依山勢而建,不論建築景觀或是藝術作品陳列,琳琅滿目,處處驚奇,說是一座藝術公園,更為貼切
  • 講座分享|雙年展、臺灣社會不平等、社會年會書評會、智慧城市論壇、
    2020雙年展協商劇場,特別活動時間:11/28(週六)下午2-5時現場: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D展區無論是我們吃的食物、穿的衣服、或交通的方式,都對地球和氣候有所影響。這就是所謂的「地球足跡」或「氣候足跡」。這個足跡一部分來自於個人選擇,一部分則來自於國家和國際上的集體選擇(包含基礎設施和公共政策)。
  • 42叄精英文化遊學|去臺北,走透透
    這是一種針對大學生和企業家建立橋梁的新玩兒法~旨在增進社會精英人群的溝通認知,給文藝企業家回報社會的機會,給優秀大學生學習社會經驗的機會,然後大傢夥兒一起愉快地玩耍^^大學生只需要分享一個文案,就可免費遊學!
  • 2019臺灣女學會「脆弱性與能動性」
    再探婦運與國家的社會資本伍維婷(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雙人成舞?Panel C  構思非人類能動性:物種連結、軍事技術、基礎建設林妤(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人、動物與社會處境:臺灣現代詩的身體和感知蔡旻螢(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瞄不準的戰爭技術與現代性經驗:臺北大空襲下的身體經驗與情感反應陳定良(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基礎建設的介面思考:在全球南方重構性別、科技與軍事批判
  • 活動回顧│2016臺北琴會(一)
    此次除袁先生、吳門一行外,還邀請臺灣斲琴家林立正先生、臺灣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教授孫俊彥先生參與發表。中華古琴學會 會長袁中平先生致詞。孫俊彥先生為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學系副教授。發表題目為:〈漁樵問答〉的流傳、演奏與想像。孫俊彥先生研究並分析不同傳譜中〈漁樵問答〉同一段落記譜、演奏的差異並分析原由。
  • 9.17學衡小日報 中研院、劍橋、哥大會議及邀請
    10:10~12:00主持人:蘇國賢(臺灣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發表人:莊佳穎(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成為一日「大和撫子」-臺女赴日和服體驗的消費實踐與自我書寫評論人:田畠真弓(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發表人:範俊銘(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生)宗教衝突與民主整合——以緬甸為探討評論人:趙星光
  • 玄奘大學羅宗濤(1938-2018)先生逝世,致哀!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班、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班畢業。曾任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兼中國文學系所主任、文學院院長、教務長等職。並曾擔任玄奘大學教授兼宗教系所主任、逢甲大學首任系主任及香港浸信會大學客座教授、玄奘大學講座教授。並兼考試院之考試委員、典試委員,以及高教評鑑中心中文學門評鑑委員召集人。2018年1月22日上午逝世,享年八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