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博物館更有參與感——以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Gallery...

2020-12-10 博展聯盟

普通大眾參觀博物館時,起初懷著興奮、期待的心情。在參觀完第一個展廳的一部分藝術品後,開始變得焦躁,伴隨著繼續參觀的過程,這種情緒不斷積攢,而後又摻雜渴、熱、累等負面的主觀感受。這時,參觀博物館不再是一項詩情畫意的高雅行為,反而變成了一場戰役。

線和圖形的互動:兒童通過在屏幕上繪畫搜尋藏品

我們在博物館裡經常會看到很多觀眾滿臉愁容的累癱在休息區;或者帶著「必須看完全部展廳」這樣強迫症似的目標,草草看完其他展廳;或乾脆不看其餘的展廳,索性離開。這樣的參觀過程,在美學意義上是失效的;從整個參觀的實踐行為來講,也是毫無實踐感的,其後果就是看了等於沒看。

博物館從過去的以「物」為中心到現在的以「人」為中心,不斷突出觀眾的重要性和存在感,但在很大程度上,觀眾在接受博物館以及藝術品時,仍表現出吃力的狀態。博物館的公共教育活動日益成為博物館工作的重點,但這種臨時性、片段性的活動難以滿足普通大眾對於藝術修養形成的「文化需要」。這種文化需要的邏輯是:它越是能夠得到滿足,就越是會得到強化。

因此,我們要建造一座具有「參與感」的博物館,讓觀眾在博物館中感受到「參與」的樂趣。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自2012年12月12日推出「Gallery One」,利用高科技的方式,為靜止的展品增添了「動態」的展覽模式,展品可以根據觀眾的需要,自動出現在觀眾面前,使觀眾有了關於某件展品的自己的故事。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在《實踐感》一書中說:「實踐活動的原則不是一些能意識到的、不變的規則,而是一些實踐圖式,這些圖式是自身模糊的、並常因情境邏輯及其規定的幾乎總是不夠全面的視點而異,等等。因此,實踐邏輯很少是完全嚴密的,也很少是完全不嚴密的。」所以,實踐感的獲得不一定就是要按部就班的流程,反而自在的抓取關注點同樣可以獲得。

自製關注點

「參與感」的提出,是為了改變人們參觀博物館的習慣,很多人在參觀博物館時是沒有重點的,也沒有做參觀規劃,不會去思考今天看哪個展覽、逛哪個展廳等。因此,也就會陷入一個「無從下眼」的尷尬局面,又只能硬著頭皮從頭看到尾,無法找到參觀的關注點。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是將某件藝術品單獨在一個展臺上展出,觀眾也不一定能夠理解其中意味,這同時導致參觀過程最終失敗。

「Gallery One」提供的「藝術鏡頭」,可以根據人們的表情和動作,從藏品庫裡找到與之匹配的藝術品,從而使這件藝術品成為「你」的藝術品,因為這件藝術品是「為你而生」的,是因為「你」的表情、動作才能展現在你面前的;這種行為同樣適用於兒童,兒童可以通過在大屏幕上塗繪,找到與之類似的藏品,往往可能只是小孩子不經意的亂畫,就能出現在他眼前一副「曠世名作」。通過這種方式認識的藝術品,會在觀眾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你」的整個展覽的開始和結束,可能都會圍繞這件藝術品展開,這件藝術品也許就會是最符合你心意的最佳藝術品。

自製展線

在解決展覽關注點之後,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則是「展線」的安排。以往觀眾都會按照展館的布置,進門右轉開始參觀。展品的陳列基本是按照藝術史的發展陳列,或者根據策展人的策展理念陳列。這種陳列方式是專家、策展人按照他們的學識,潛在地規範觀眾的參觀路線。

在「Gallery One」中,觀眾可以用IPAD拍下一張作品的照片,隨機在IPAD上會顯示這一作品在展廳中的位置,以及其他藝術品的相關位置,觀眾可以以此為起點,自定義下一個參觀的展品,而不再是按照排列順序進行參觀。這個參觀過程,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興趣與好奇心來自行定製,不受任何外來因素的幹擾,使整個美術館都在「你」的手中,從而可以平和、穩妥地參觀。

重置作品

博物館往往會提供標識、介紹、語音服務等,為觀眾解釋作品,使觀眾在面對一件作品時,至少有些臨時知識背景作為支撐。如果觀眾將這些材料自己重置,甚至重新安排一幅畫,那麼整個實踐活動的效果則不同一般。在「Gallery One」中,觀眾可以將一副美術作品分成不同的局部,將不同局面重新拼放在漫畫的格紙中,並根據自己的理解配上文字。這樣,原來的一幅畫作就變成了現在的一張漫畫故事。觀眾同藝術家一樣,也有創作的權力與機會,觀眾所經歷的這種實踐,不但會對某件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而且還會在整個經歷過程中,感受到一種存在感與成就感。觀眾在藝術品面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知識與閱歷會令其讀錯藝術品,觀眾可以參照自己的情況重新解讀,從而擺脫專家與教科書所提供的「知識」。

2013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記憶+創造力)=社會變革」。以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的「Gallery One」為例,不僅僅說明了科技發達的今天,電子產品進駐博物館的可能性。傳統意義上的線上博物館不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讓觀眾在博物館中既能看到藏品,又能與藏品產生互動、獲得陶冶才是真正需要考慮的。

·END·

轉 自|文物之聲

排 版|王 鑫

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博展聯盟觀點或立場。本文僅用作交流學習使用,圖文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如有關於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於文章發表後的30日內與博展聯盟聯繫。

相關焦點

  • 美國多州博物館重開,紐約大型博物館仍在「待命」
    在歐洲多國的博物館相繼開放後,美國部分州的一批藝術機構近日也宣布了重新開放的計劃。澎湃新聞獲悉,上周六,位於德克薩斯州的休斯頓美術館開放,成為疫情暴發後美國首家重新迎接觀眾的大型藝術機構。與此同時,包括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內的紐約大型博物館仍處於「待命」狀態。
  • 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古玉龍形洗與家傳古玉龍形玉洗,都是中華寶玉
    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古玉龍形洗美國博物館的中國古玉藏品螭龍水洗擺件中華古玉文化,是一顆燦爛的明星,在世界藝術的百花叢中亦獨樹一幟,具有中華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國外博物館裡中華古玉是真正的魁星得到高等級別的重視都奉為至寶在博物館的殿堂裡面
  • 博物館之行: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唐代館藏瓷器!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自1870年成立以來,迄今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百科全書式的藝術博物館,展示了世界各地超過5000年的藝術品,藏品數量超過300萬件。有兩個展覽館,分別位於紐約第五大道的主館以及曼哈頓的修道院分館,後者專用於收藏中世紀歐洲的藝術品和建築物。在亞洲藝術館中的中國館,收藏有大型佛教造像、古代玉器、青銅器、書畫作品、陶瓷、漆器、織物等。
  • ...中國藝術|丹青|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國寶|波士頓美術館
    ▲美國博物館地圖/曾刊於《美成在久》第17期20世紀初,西方收藏界對中國藝術產生了空前興趣,美國的藏家和博物館競相購買市場上最傑出的中國藝術珍品。而同一時期的中國積貧積弱,面臨內憂外患,無暇保護自身的文化遺產,使大量珍貴藝術品流入市場。
  •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oMA等美國多家博物館宣布閉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表示,正在對其三個地點進行「徹底清潔」,即第五大道的主場館、麥迪遜大道的布勞耶分館和華盛頓高地的修道院分館,並將在下周初宣布「下一步」計劃。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主席兼執行長Daniel H.
  •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前任館長菲利普·德·蒙特貝羅交大開講
    3月8日晚,堂[TANG]·世界博物館館長文博講堂第七講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文治堂隆重開講,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前任館長菲利普·德·蒙特貝羅走進交大,帶來題為《給歷史以未來:對於世界博物館現狀的反思》的主題演講。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 | 這家日本博物館槽點眾多,為何仍備受...
    原創 李家麗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博物館9#藝術144#展覽57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
  • 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
    此次展覽的60件珍貴展品全部來自美國的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所以借這個機會我們也來了解一下這個著名的博物館吧。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 (Indianapolis Museum of Art,簡稱 IMA )是一家百科全書式的藝術博物館,位於密西根北路和西38街的拐角處,靠近印第安納波利斯市區,克朗希爾公墓的西北部。
  • 紐約博物館:閉館也能刷存在感
    除了借150周年慶典大刷存在感,大都會博物館還有近年開發的豐富的常規線上展覽項目,比如「大都會360°項目」、視頻故事、展品圖文介紹、語音導覽等等。從2011年開始,大都會博物館網站就開始不定期推出一些視頻節目,涵蓋文化與文明介紹、館藏品故事、展覽介紹等。截至目前,博物館網站共有1500多個視頻。這些視頻對於參觀者全面了解博物館、加深對館藏品的理解和自身藝術修養有很大的幫助。
  • 「電子競技科學藝術博物館」項目啟動 度勢體育深度參與
    近日,少年中國城「電子競技科學藝術博物館」等項目暨中國藝術節基金會電子競技科學藝術專項基金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
  • 逛博物館時吃什麼?美國印第安人博物館提供整個西半球的本土食物
    法國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是一座近代藝術博物館,位於法國巴黎塞納河左岸,和羅浮宮相對,收藏有1848 年至1914年間創作繪畫、雕塑、裝飾品、攝影作品、建築設計圖在內的精美西方藝術作品。博物館位於1900年修建的奧賽車站內,1986年被改建為博物館,館內的餐廳與坎伯納咖啡廳在環境氛圍上都獨具特色。
  •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經過材料申報、書面審查、現場評估、數據比對和綜合評定,並報請國家文物局備案,中國博物館協會於2020年12月21日發布了《關於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的公告》,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入選第四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 梵·高博物館、烏菲茲6月初重開,一批知名博物館陸續開放
    維也納美景宮(Belvedere)在奧地利,維也納阿爾貝蒂娜博物館(Albertina and Albertina Modern)、利奧波德博物館(Leopold Museum)將於5月27日重新對外開放;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將於5月30日重新開放;收藏有現今最完整的克利姆特作品的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上美景宮)(Upper Belvedere)將於7月1日重新開放。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大都會如何集齊中國稀世珍寶?
    近期,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他們的研究又為中國藝術注入怎樣的活力?該系列的第二篇,我們推出的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博物館】大都會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Art
    在眾多永久藝術收藏品中,包括許多出眾的古典藝術品、古埃及藝術品、幾乎所有歐洲大師的油畫及大量美國視覺藝術和現代藝術作品。博物館還收藏有大量的非洲、亞洲、大洋洲、拜佔庭和伊斯蘭藝術品。[5]博物館同時也是世界樂器、服裝、飾物、武器、盔甲的大總匯。 博物館的室內設計模仿不同歷史時期的風格,從1世紀的羅馬風格延續至現代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由一群美國公民於1870年發起構建。
  •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的「家庭學習」
    印第安納波利斯兒童博物館(簡稱TCM)位於美國中西部的印第安納州州府印第安納波利斯市,創建於1925年,是目前美國規模最大的兒童博物館,佔地面積1174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2000多平方米,以其豐富多元的展覽和教育活動被廣泛讚譽為全美國最好的兒童博物館。
  • 楊佴旻 | 在歐洲博物館呈現東方藝術的魅力!
    楊佴旻自幼研習傳統水墨畫,深諳傳統水墨畫的程式法則,材料性能,然而他又深知傳統走向現代的必要性,藝術家有責任為藝術史留下屬於21世紀的中國水墨畫。藝術不能是無源之水,藝術不能是千年不變的傳統手藝。楊佴旻長期致力於水墨畫的革新,創新了一套屬於自己地新的語言系統,融會貫通了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繪畫藝術精華。
  • 年輕的荷蘭攝影博物館:除了拓展藏品,我們有文化保護使命感
    在2003年,荷蘭攝影學院、荷蘭攝影檔案館和荷蘭攝影修復工作室在鹿特丹市中心運轉近十年後,他們以一個全新的名字合併在了一起,即荷蘭攝影博物館,並聚焦於更廣泛意義上的攝影。自2007年4月19日起,荷蘭攝影博物館遷址至現在的建築中,該建築原為荷蘭美國公司的廠房,在它周圍都是一些非常漂亮的現代化建築,而整個建築群周圍都圍繞著河流。
  •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新舊館長交替,看博物館之友提了哪些意見
    比如,大都會布勞耶分館(Met Breuer)的租期將在2023年結束,假使惠特尼博物館不收回該場地,Met會續租嗎?新舊藝術將如何在布勞耶分館和第五大道主館(甚至是第三個場館——修道院分館)進行對話?在財政縮水情況下,Met會繼續提供免費數位化展品下載嗎?除此之外,餐飲方面會有所提高嗎?如何吸引更年輕、更多元的觀眾?這些都是即將上任的第十任男館長(或第一任女館長)要考慮的。
  • 美國最大博物館,佔地面積180000平方米,是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
    博物館是徵集、典藏、展示、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的場所,這裡對有價值的或者有歷史性藝術性的東西進行公開展示,並且為人們提供知識博物館是非盈利的永久性機構,也就是說,博物館是不會倒閉的,我們都去過不少的博物館,有歷史博物掛,也有一些特別的博物館,對於博物館來說,展品的價值以及數量是最重要的,誰不想有幾件國寶在自己的博物館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