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多日漫長且煎熬的等待後,美東時間11月7日中午(北京時間11月8日凌晨),多家美國媒體先後發布預測稱,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已獲得270張選舉人票,贏得了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
↑拜登 圖源觀察者網
當地時間晚上8時40分左右,拜登慢跑著走上位於德爾威爾明頓Chase Center外的舞臺,他凝視著外面不斷鳴笛、揮舞國旗歡呼的人們,發表了自己的勝選感言。
在數十年的挫折和失敗後,第三次向美國總統一職發起衝擊的拜登終於贏得了勝利。從曾經美國最年輕的參議員之一,成為了美國史上最高齡的總統。
對於拜登的當選,美國政客新聞網是這麼描述的:「他的一生充滿了起起落落和個人悲劇,但也受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意外事件的鼓舞。」而正是被這些人生中幸與不幸塑造出的拜登,恰到好處的在這次競選裡擊中了美國人要害。
關於拜登的評價在美東時間11月7日當晚的活動上,預計將成為美國副總統的卡瑪拉·哈裡斯稱讚拜登是一個治癒者,一個團結者,一個經過考驗有著堅定意志的人。
現年77歲的拜登數十年來一直是美國政壇的中堅人物。在華盛頓漫長的職業生涯中,他經歷了許多起起落落,曾在美國參議院擔任過六屆參議員,經歷了6位美國總統的更迭,與他共事的參議員佔美國歷史上參議員總數的15%以上。在卸任參議員後,他又擔任過兩屆副總統。
↑大選日當天,拜登在賓夕法尼亞州斯克蘭頓童年時的家中向支持者致意。圖據《華盛頓郵報》
然而,這並不是拜登作為政治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在眾人眼中,拜登的一生被命運的大起大落、毀滅性的人生悲劇和不斷重振的政治生涯環繞,他的快樂和悲傷,成功和悲劇總是緊緊相隨。
「他是我知道的最不幸的人,也是我認識的人中最幸運的人。」曾長期擔任拜登助手的前參議員泰德·考夫曼在2019年曾對美聯社這樣表示。
這是一種奇怪但卻再恰當不過的描述。5年前,當所有人都以為沉浸於喪子之痛中的拜登政治生涯已結束時,沒人能料到他還能從低谷中爬起,並一步步走向巔峰,將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成為美國總統。
↑拜登 圖據《紐約時報》
拜登擊敗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CNN新聞稱,在拜登通往美國總統「寶座」的道路上,有三幅令人難忘的畫面。
一幅是48年前的今天,29歲的拜登擊敗了一位聲名顯赫的共和黨參議員,在德拉瓦州首次贏得參議員席位,成為當時美國最年輕的參議員之一。但三周後,他的妻子娜麗亞和13個月大的女兒在聖誕節前的一場車禍中喪生,倖存下來的兒子亨特和博身受重傷。
另一個畫面是四天前,美國大選日投票開啟時,拜登在孫女的陪同下,前往長子博·拜登的墓地掃墓。曾經,政治前景光明的博·拜登被廣泛認為是未來的德拉瓦州州長、民主黨內的潛在總統候選人,但卻於2015年5月因腦癌去世。
最後,便是48年後的今天,77歲的拜登成功當選第46任美國總統。
這三個時間點,是拜登政治生涯最重要的節點,並提供了最好的方式來理解喬·拜登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華盛頓郵報》稱,在拜登「超長待機」的政治生涯中,尤其是即將到來的總統任期,幾乎一切都不是命中注定的。口吃難以講清自己的名字,卻在後來成為了「偉大演說家」;在校成績平庸,卻成為了當時德拉瓦州最年輕的政治新星;先後經歷了妻女因車禍不幸喪生,以及長子博死於腦癌的悲劇,跌入人生谷底卻總能「觸底反彈」。
在學生時代,拜登是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卻成績平庸的學生,一個愛交際的足球運動員,他努力克服了自己的口吃,7歲時便夢想著競選美國總統。值得一提的是,學生時代的拜登,極為適應學校的「政治氣候」,他以平易近人的特質當選班長,可以和任何人迅速聊開,而在幾十年後,他的這些優勢再次在總統競選活動中「閃光」。
「有個笑話是這樣的,即便喬(拜登)站在一根燈杆旁,他也會努力(和杆子)交談起來。」拜登的童年好友鮑勃·馬克爾回憶稱,「當你跟他交流20秒後,他一定會主動伸出手說,『我是喬·拜登。』」
高中畢業後,拜登就讀於德拉瓦大學法學院,作為新生班主席繼續投身政治。馬克爾說,「在他十幾歲時,我們就能從他身上看到溫和的特質,他喜歡玩樂,當然也很外向,但是他不做瘋狂的事情。」儘管拜登有各種政治抱負,但他與同齡人的反戰激進主義相去甚遠,而且他也不喜歡抗議。
↑1972年,拜登(右)抱著兩個兒子與第一任妻子娜麗亞·拜登(中)一同出現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圖據美聯社
從雪城大學取得法律博士學位後,拜登向著自己的「總統夢」出發了:一名年輕的律師,兼職公設辯護律師,德拉瓦州黨內的新星。很快,拜登便在德拉瓦州嶄露頭角。1972年11月,拜登成為美國最年輕參議員之一。
然而僅僅幾周後,當拜登準備於華盛頓大展身手時,一個電話讓他的人生「跌落谷底」。在一場車禍中,拜登的妻子娜麗亞和年幼的女兒娜奧米不幸喪生,而兩個兒子亨特和博則身負重傷躺在醫院裡急需照顧。拜登後來回憶說,「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了解到,為什麼有人會決定自殺。」
悲痛之中,拜登曾想過辭職去照顧受傷的兒子,但他最終被說服留了下來,並於1973年1月5日在兒子的病房裡宣誓就職。從此開啟了他36年的參議員生涯,並在2008年後擔任兩屆副總統。
↑1987年6月,參議員拜登第一次宣布將競選美國總統時,在駛離威爾明頓的火車上揮手致意。圖據《美聯社》
令人佩服的是,自從擔任參議員後,為了能時常陪伴兩個兒子,拜登堅持每天乘坐近4個小時火車往返於華盛頓和威爾明頓,整整36年。
「喪子之痛」讓拜登告別政治舞臺在痛失妻子與女兒的33年後,當年車禍中倖存的長子博因腦癌去世,年邁的拜登再度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博的去世,讓他做出了一個決定——退出黨內競選,甚至是退出政治舞臺。
CNN新聞稱,要理解貫穿拜登的一生及政治生涯中的悲喜交加,最好的方式就是回顧讓他走向2020年總統競選那漫長而曲折的路。這個故事始於5年前,在時任總統歐巴馬的陪同下,時任副總統拜登宣布自己將不再參加2016年總統競選。
↑歐巴馬與拜登 圖片來源:Nation Review
彼時,拜登表示,「不幸的是,我認為我們已經沒有時間了,沒有必要為贏得提名而展開競選。」究其原因,長子博的去世讓拜登沉浸在悲痛中數月之久。如果沒有喪子之痛,或許拜登會把時間花在組織總統競選上。
在1844天前的那一天,幾乎沒人料到拜登會再次競選總統,更不用說當選了。因為,當時的他已經72歲了,在眾人看來,拜登40多年的政治生涯也即將在退出白宮那一天畫上句號。與此同時,希拉蕊·柯林頓將獲得民主黨提名,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女性總統似乎也已「板上釘釘」。
然而,正是兒子博的死最終又將拜登帶回了政治舞臺。
在博·拜登最後的日子裡,他和父親拜登頻繁談論的話題就是未來。《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莫琳·多德對那些時光描述道,「博幾乎無法說話了,右側臉也已部分癱瘓。但他仍有一個使命:試圖讓父親承諾參加競選,稱拜登的價值觀會讓美國更好。」
對於兒子的遺願,拜登後來告訴CNN,「他的意思是我不能逃避我的義務。他想確保我待在公共舞臺上,這是我一生都在做的事。」
在兒子去世和決定不競選總統後,拜登寫了一本關於博的書《爸爸,答應我》。在一次巡迴售書活動中,拜登承認了每個人長期以來的懷疑——他正在考慮競選總統,但這僅僅是因為兒子無法親自參選。
在回答是否會在2020年再次參選的問題時,拜登表示,「這完全取決於我和我的家人的想法,如果博還在的話,他會怎麼做。」
在2019年4月決定參加2020年總統競選後,拜登公開提到,博對自己做出這一決定的影響。在宣布競選總統幾天後,拜登稱,「當我每天早上起床時,我都會想,希望他為我感到驕傲。」
↑大選日早上,拜登和孫女芬妮根·拜登來到墓地為博·拜登掃墓。在選舉日的早上。圖據《紐約時報》
2020年民主黨大會上接受總統候選人提名時,拜登再次提到了長子:「雖然他已經不在了,但博每天都激勵著我。」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拜登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天——美國大選投票日,他一早就趕去為兒子掃墓。對拜登而言,博代表著生活的承諾和痛苦,希望和絕望。
在一次競選活動中,他向一位悲痛的選民承諾,總有一天,對摯愛人的記憶會讓人在落淚之前微笑,所有人都清楚,沒人比他更有資格說出這番話。
紅星新聞記者 徐緩
原標題:《沒「白等」的拜登:一生被悲劇和幸運塑造》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