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悲劇藝術分析

2021-01-19 鹿城小喳喳

一、前言

《活著》是作者餘華所寫的經典悲劇小說,發表於1993年,並在2003年獲得榮譽。書中主要描寫了人物福貴,一生的苦難波折都沒有把他打倒,沒有向悲劇的命運低頭,而是利用自己的堅強和隱忍,最終一個人堅強的活著。全文都貫穿著災難與死亡,憑藉著福貴悲情而又較有傳奇色彩的一生,讓人們的思想和靈魂得到升華,向讀者展示了《活著》這本書的悲劇精髓:用蓬勃的生命力堅持和追求自己人生的目標,對苦難的生活和困境沒有一句抱怨的話。本文主要從悲劇根源、生存災難、人生困境、福貴人物形象四個方面來分析活著中悲劇藝術。

二、正文

(一)悲劇根源

中長篇小說《活著》折射出來的是底層百姓的苦難生活。在這本書裡,先後有10多人被作者餘華安排了死亡。「爹」因為我的不孝被氣死,「娘」、「家珍」因為沒有錢去治療而去世,「兒子有慶」陰差陽錯下被抽乾血而死亡,「女兒鳳霞」死於難產,「女婿」死於意外事故,「外孫苦根」是因為在一次暴食中去世。以上這些人的接連去世都暗合人生的悲劇性。除了這些和主角關係較深,筆墨較多人物的死亡,還有一些僅僅在書中出現過一兩次的龍兒,老泉、春生等,都因為在不斷變革的社會中而死亡,這就意味著在社會的變動下,人物死亡也體現出了歷史的悲劇性。此外,《活著》悲劇的根源還可以從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進行分析。

如果說父親因「我」輸光家產而一命歸天是「我」人生軌跡發生戲劇性轉折的開始

那麼接下來所發生的一切,才是「我」成為一個普通人之後,體驗到的真正的「生

活」。母親、兒子、愛妻、女兒、女婿,這些至親之人曾經是「我」對生活尚抱有希

望的依憑,但他們的相繼亡故,卻又一次次讓「我」跌落到冰冷的谷底,即便是「我」

唯一的外孫都沒有逃脫死神的眷顧。苦難似乎是覆壓在「我」身上的魔咒,始終桎梏

著「我」在人世挪移的每一步。但,接踵而至的苦難也讓「我」更清醒地認識到,「活

著」有它超越歲月與死亡的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活著」的態度。

從內部原因來說,福貴充滿苦難和悲劇的人生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自己。正是因為他自己有很多不良習性,把家人的勸告置之度外,造成家業徹底敗光的局面出現,導致他爹被氣死。,正是因為他本身犯下嚴重的錯誤。而帶來了後半生的苦難。沿著這個前提,福貴周邊的人在接連死去,但是他自己卻無能為力,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年輕時犯下的錯誤,卻要用一輩子來償還是他悲劇的最大根源。

外部原因也是導致悲劇產生的動力因素之一。在福貴的生活年代裡,無論是建國前的各大戰爭,還是建國後的激進大躍進和饑荒年間,都給千千萬萬個福貴帶來了艱難和痛苦的生活。對於底層人物來說,他們是經受社會動蕩影響最深刻的群體,福貴就是接連遭受了國內的戰爭,社會醫療條件的落後,造成了沒見親娘最後一面,妻子和女兒在醫院相繼死去。即使福貴的悲慘人生是自己選擇導致的,但是各種外部因素也是他悲劇的推手之一。

(二)生存災難

在福貴的短短幾十年人生中,他從一個富家少爺淪落到佃戶,這期間他遭受了很多的災難,毫不誇張的說,災難和他的人生已經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在小說的開頭福貴就因為好賭輸掉了萬貫家財,這個時候他要面臨的現實問題就是:他沒有錢供一家吃喝開銷。為了一家人能夠生存下來,福貴一改之前的張揚,變得隱忍低調,成功佃了田地。要想好好生存,就需要擺脫貧困,但是直到書的結尾,福貴也是生活在苦難與平庸中,窮困潦倒。但引人注目的是,他卻依然堅強地活著。餘華利用塑造出的福貴這個人物形象,折射出了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人們都生活不富裕,貧窮充滿了他們的生活。作者餘華也在各個生存災難中,借福貴這個人物形象貫穿了「活著」的主題,即使生存有再多的災難,也要堅強的活著。

(三)人生困境

小說中的年代跨越度達到幾十年,中間有很多特殊的歷史事件。福貴除去本身的不成器,終其一生都被各個時期困難環境所籠罩,例如: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等。文中出現了很多次關於命運的字眼,無論是富貴自己還是女兒鳳霞,還是書中其他人物都對宿命深信不疑。而人生中如意之事往往很少,但是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很多事情往往事與願違,在書中福貴的父親想讓福貴光宗耀祖,然而福貴敗光了所有家產,當福貴想踏踏實實和家人一起過日子的時候,家庭成員卻接二連三的死亡,往往福貴想的和現實中的生活形成強烈反差。作者餘華也通過這種現實和命運相互交織的對比,凸顯出了他想表達的意願,即:人生遇到困境是在所難免,但這種困境卻可以被超越。比如說福貴最後孤身一人也和病弱老牛堅強的活著。

(四)福貴人物形象

可以說福貴本人的人物形象轉變貫穿了全文。年輕時的福貴吃喝嫖賭,對待父母不知感恩、不孝順,體會不到父母對他的厚望;對待妻小毫無責任擔當,從不關心妻子和孩子。中年時的福貴知道珍惜家庭,逐漸變得有責任和擔當,但是因為年輕時種下的惡因,妻子和女兒、女婿、外孫等還是相繼離他而去。而類似福貴這樣的悲劇,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生活皆苦,福貴這樣的小人物悲劇藝術形象塑造,暗含了。當時人們的悲劇生活。作者餘華在進行人物形象設計時,虛實結合,利用虛擬塑造的人物形象,向更多的人們傳遞出深層次的哲學含義。

三、結論

《活著》這本書中,作者餘華揭示了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其主人公福貴的一生更是充滿著悲劇主義色彩。幾十年間堅強活著的不僅僅是福貴,更多的是中國的普通大眾。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作者餘華更想借福貴這個人物充滿悲劇的一生,向大眾傳遞這樣一個認知:不論在什麼困境裡,都要堅強的活下去,因此本書雖然充滿了悲情,但是給大眾傳遞的能量卻是積極向上的,雖悲情卻不消極是本書最大的特點。

相關焦點

  • 大時代下小人物活著的悲劇——淺析電影《活著》
    「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這句話是這部電影裡經典的臺詞。張藝謀執導的《活著》這部電影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影片中的情節發生在中國那段特殊時期,講述的是一個平常家庭的故事。
  • 我們為什麼活著 西西弗神話 幸福的悲劇
    我們為什麼而活著?大部分人並沒有深究,因為活著所以活著,但我們這些吃飽了沒事幹的人,可不可以去想想,去思考一下呢?為什麼一定要渾渾噩噩的過完這輩子呢?假如每一步都有成功的可能支撐著他,那將不是悲劇而是一齣喜劇。西西弗斯的苦難因而是有意識的,他的神話因而也是悲壯而崇高的。西西弗斯高於他的命運,他比巨石更為強大,他以人的不屈的精神力量,戰勝了死亡的必然性,這無疑是一種充滿了藝術精神的生命哲學。
  • 餘華《活著》那麼悲慘,為何還那麼受歡迎?悲劇的背後是怎樣的?
    餘華《活著》那麼悲慘,為何還那麼受歡迎?悲劇的背後引人深思當餘華的《活著》出版後,第一次讀這本書的人會覺得,這本書從頭到尾用兩個字形容就是「悲慘」。但其實在悲慘的背後,餘華還是給我們留了一些可以讓人感到溫暖的東西。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餘華 重溫餘華經典《活著》,忍不住落淚: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苦難,才能堅定生之希望?餘華說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誠然,人只有向死而生、反求諸己,方能自我超然與救贖。
  • 餘華的《活著》:裡面也許不光只是單單的悲劇,也有愛和堅強
    基本上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這個電視劇叫《富貴》,改編自餘華老師的《活著》,出始於好奇的我,翻看了這本書。瞬間便淚流滿面。最開始了解餘華,是因為他參與策劃執導的《神廚小福貴》只記得最後的結局是以悲劇收尾,小時不懂,之間的哪裡怪怪的。便再沒有看過,長大了再看,心裡別是一帆風順。福貴的一生就是從他家道中落開始。富貴生在一個不愁吃不愁產的地主家庭裡。
  • 《麥路人》:年度最悲劇電影,努力想活著的人都死了
    觀眾對於悲劇電影惟恐避之不及。電影《麥路人》就是這樣一部不會讓觀眾輕鬆的電影,只因為這部電影骨子裡透出來的滿是普通小人物生存的艱辛。生活的艱辛只有浸淫其中才能感受到。電影《麥路人》就是通過整天玩手機的少年深仔的視角,帶觀眾瀏覽到一個浮華背後的悲慘世界,體驗到了小人物做出所有努力只為能夠活著的艱辛。
  • 餘華:《活著》就是活著,又不僅僅是活著!
    活著,人為什麼活著?人依靠什麼活著?人究竟要怎麼活著?關於活著的命題和思考,估計據人生誕生以來,就一直存續著!人類越複雜,思考越重要,回歸人類三個最原始的命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每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窮盡一生書寫答案。
  • 《活著》:為活著本身而活著,去接納現實給予我們的苦樂
    ——餘華《活著》《活著》:一個沒有反轉,悲傷到底的故事,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活著》用樸素的語言描述了福貴的一生,經歷了中國的各個時期,內戰、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福貴還活著,陪他經歷這一切的人卻紛紛逝世,老的、少的,都頃刻湮沒在歷史中。
  • 餘華《活著》:人活著總是要經歷這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
    活著雖然不易,但也要努力活下去。即便不能活著離開,也要努力給自己找條「活路」。餘華《活著》:人活著總是要經歷這3個層次,越早明白越好有位哲人說過,活著有三個層次,即「活著、體面的活著、明白的活著」。餘華的《活著》 , 講述了一個叫徐福貴的老人苦難的一生。曾經是遠近聞名的闊少爺福貴因嫖娼賭博而敗盡家產,他也由闊少爺淪為窮人。
  • 從敘事結構、敘事策略和敘事方式三個方面來解讀《活著》的魅力
    《活著》這部小說在2004年3月榮獲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餘華用了一個悲劇的故事講述了生命的價值和活著的意義,同時餘華試圖用一種委婉和緩的方式來寫這個悲劇故事,餘華的目的是希望讀者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同時感受到生命的頑強力,希望我們選擇堅強而樂觀的活著。
  • 我們為什麼而活著?
    當你從學校裡出來,被世故的現實磨平稜角,你是否還記得你為什麼而活著?當你在追夢的路程中,被現實的冷酷冰凍了初心,你是否還記得你為什麼而活著?當你在乎的人越走越遠,被人情的冷漠麻木了情感,你是否還記得你為什麼而活著?活著或許有很多的理由,但我們可能都忘了初衷,活著就如生命誕生時一樣簡單,只為了活著本身。對於活著的意義,餘華用一部小說來追問。
  • 《活著》,就像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但卻始終堅信自己要活著
    色彩的另一個作用是在悲劇發生時用鮮豔的色彩來對比生活的悽涼,使情節更加緊張。電影的配樂也很出色。只有一首簡單的二胡貫穿整個戲劇。這是一首歡樂和悲傷的歌。每一個抒情的地方,都會遠近被人銘記。無盡的意義在這裡。它最生動地反映在一首歌中。傷心的時候,是極度的悽涼,而快樂的時候,也是微笑中的淚水,讓人感受到命運帶來的酸澀心情。
  • 《活著》:是富貴的最終信仰
    一個經受了如此多苦難的人,仍然對未來抱著美好的憧憬和嚮往,可見「活著」便是富貴的最終信仰。《活著》改編自餘華的同名小說,由張藝謀執導,餘華親自操刀改編,葛優、鞏俐等人主演。1994年該片在第47屆坎城國際電影節獲得了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人道精神獎等多項大獎。
  • 活著就好,且讓我們看看餘華《活著》裡的福貴是如何活法
    讀《活著》,淚流滿臉。真想問問:舍其福貴,這世間還有何種苦難?都說"禍不單行",可是這接二連三的"禍",何時是個頭?又教人如何活法?苦難:旦夕之間已有天淵之別福貴的苦難,不是他從母腹裡帶來的。可以想像,活著的福貴,目睹著無一正常死亡的親人,是怎樣的感受?尤其是到最後唯一的親人苦根——他的孫子可以相伴左右,可是,卻也被"撐"死了。"這孩子不是嘴饞,是我家太窮,村裡誰家的孩子都過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難得能吃上……"也許,這時的福貴最大的願望並不是活著,反而就是他能夠死在他們的前面,只要看不到這些接二連三的"離奇",就沒有這種如"凌遲"之痛。
  • 《活著》裡福貴的親人都走了,後半生又很悽慘,他活著有何意義?
    《活著》是一部關於人類生命哲學的啟示錄:在迷茫時找到活著的方向,在絕望時看到活著的希望。 它是一部蘊含血與淚的作品,講述了一個中國農民福貴的苦難人生,體現出餘華一以貫之的創作主題,即對人類苦難命運的關注。
  • 《鬥牛》:死亡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是公牛與人的雙重悲劇
    海明威對西班牙鬥牛的記錄,還原真實場景之下的悲劇海明威非常喜歡西班牙,西班牙也對海明威本人及其創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海明威對西班牙的感情源於鬥牛,鬥牛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對西班牙的理解。海明威在1930年曾發表過一篇相當長的西班牙鬥牛的文章,以此為基礎,在兩年後,他出版了《死在午後》。
  • 《落葉歸根》:只有活著的人,才能做人生的選擇題
    我想世上任何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都不是純粹地在訴說人間喜劇或是人世悲劇的,只有當喜劇的核心是悲劇,悲劇的發生又摻雜著喜劇,讓人又哭又笑,笑中帶淚,看完結局後又能讓人回味無窮,結合自身的經歷品味出一絲作者想表達的東西時,這樣的作品即使不能說做到了極致,那也是成功的。而藝術的創作,偏偏還是來源於現實,來源於生活時,才能讓人們感同身受。
  • ...在融合和創新中邁向經典——重讀《活著》並論餘華的文學史意義
    [6]但我以為,《活著》的思想內涵其實超出了餘華的自我陳述,它表達了對「隱忍」生命觀的認同,但又不完全如此。我們在評判《活著》時,也應該更多體會其中的複雜性。 二、中國傳統與西方現代的藝術交匯 比起思想上的複雜交融,《活著》在藝術表現上的融匯特點更為顯著也更外在。
  •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提到大名鼎鼎的《活著》,有些人覺得看不懂,有些人覺得活著真艱難,更多的人,探尋小說的意義,活著的意義,而餘華曾經說過,這樣的活著,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就是苟延殘喘,這樣寫,不是為了驚醒什麼
  • 餘華《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單純的活著,越早明白越好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的任何事情而活著。關於《活著》《活著》是我國著名作者餘華,當時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故事:餘華曾經不經意間聽到一首歌叫《老黑奴》,歌詞的大意講的是一個老黑人奴隸一生的苦難,親人們一個個離他走去,但是他不曾抱怨,依舊熱愛生活,好好地對待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