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活著》是作者餘華所寫的經典悲劇小說,發表於1993年,並在2003年獲得榮譽。書中主要描寫了人物福貴,一生的苦難波折都沒有把他打倒,沒有向悲劇的命運低頭,而是利用自己的堅強和隱忍,最終一個人堅強的活著。全文都貫穿著災難與死亡,憑藉著福貴悲情而又較有傳奇色彩的一生,讓人們的思想和靈魂得到升華,向讀者展示了《活著》這本書的悲劇精髓:用蓬勃的生命力堅持和追求自己人生的目標,對苦難的生活和困境沒有一句抱怨的話。本文主要從悲劇根源、生存災難、人生困境、福貴人物形象四個方面來分析活著中悲劇藝術。
二、正文
(一)悲劇根源
中長篇小說《活著》折射出來的是底層百姓的苦難生活。在這本書裡,先後有10多人被作者餘華安排了死亡。「爹」因為我的不孝被氣死,「娘」、「家珍」因為沒有錢去治療而去世,「兒子有慶」陰差陽錯下被抽乾血而死亡,「女兒鳳霞」死於難產,「女婿」死於意外事故,「外孫苦根」是因為在一次暴食中去世。以上這些人的接連去世都暗合人生的悲劇性。除了這些和主角關係較深,筆墨較多人物的死亡,還有一些僅僅在書中出現過一兩次的龍兒,老泉、春生等,都因為在不斷變革的社會中而死亡,這就意味著在社會的變動下,人物死亡也體現出了歷史的悲劇性。此外,《活著》悲劇的根源還可以從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進行分析。
如果說父親因「我」輸光家產而一命歸天是「我」人生軌跡發生戲劇性轉折的開始
那麼接下來所發生的一切,才是「我」成為一個普通人之後,體驗到的真正的「生
活」。母親、兒子、愛妻、女兒、女婿,這些至親之人曾經是「我」對生活尚抱有希
望的依憑,但他們的相繼亡故,卻又一次次讓「我」跌落到冰冷的谷底,即便是「我」
唯一的外孫都沒有逃脫死神的眷顧。苦難似乎是覆壓在「我」身上的魔咒,始終桎梏
著「我」在人世挪移的每一步。但,接踵而至的苦難也讓「我」更清醒地認識到,「活
著」有它超越歲月與死亡的更深刻的意義,那就是「活著」的態度。
從內部原因來說,福貴充滿苦難和悲劇的人生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自己。正是因為他自己有很多不良習性,把家人的勸告置之度外,造成家業徹底敗光的局面出現,導致他爹被氣死。,正是因為他本身犯下嚴重的錯誤。而帶來了後半生的苦難。沿著這個前提,福貴周邊的人在接連死去,但是他自己卻無能為力,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年輕時犯下的錯誤,卻要用一輩子來償還是他悲劇的最大根源。
外部原因也是導致悲劇產生的動力因素之一。在福貴的生活年代裡,無論是建國前的各大戰爭,還是建國後的激進大躍進和饑荒年間,都給千千萬萬個福貴帶來了艱難和痛苦的生活。對於底層人物來說,他們是經受社會動蕩影響最深刻的群體,福貴就是接連遭受了國內的戰爭,社會醫療條件的落後,造成了沒見親娘最後一面,妻子和女兒在醫院相繼死去。即使福貴的悲慘人生是自己選擇導致的,但是各種外部因素也是他悲劇的推手之一。
(二)生存災難
在福貴的短短幾十年人生中,他從一個富家少爺淪落到佃戶,這期間他遭受了很多的災難,毫不誇張的說,災難和他的人生已經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在小說的開頭福貴就因為好賭輸掉了萬貫家財,這個時候他要面臨的現實問題就是:他沒有錢供一家吃喝開銷。為了一家人能夠生存下來,福貴一改之前的張揚,變得隱忍低調,成功佃了田地。要想好好生存,就需要擺脫貧困,但是直到書的結尾,福貴也是生活在苦難與平庸中,窮困潦倒。但引人注目的是,他卻依然堅強地活著。餘華利用塑造出的福貴這個人物形象,折射出了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人們都生活不富裕,貧窮充滿了他們的生活。作者餘華也在各個生存災難中,借福貴這個人物形象貫穿了「活著」的主題,即使生存有再多的災難,也要堅強的活著。
(三)人生困境
小說中的年代跨越度達到幾十年,中間有很多特殊的歷史事件。福貴除去本身的不成器,終其一生都被各個時期困難環境所籠罩,例如: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等。文中出現了很多次關於命運的字眼,無論是富貴自己還是女兒鳳霞,還是書中其他人物都對宿命深信不疑。而人生中如意之事往往很少,但是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很多事情往往事與願違,在書中福貴的父親想讓福貴光宗耀祖,然而福貴敗光了所有家產,當福貴想踏踏實實和家人一起過日子的時候,家庭成員卻接二連三的死亡,往往福貴想的和現實中的生活形成強烈反差。作者餘華也通過這種現實和命運相互交織的對比,凸顯出了他想表達的意願,即:人生遇到困境是在所難免,但這種困境卻可以被超越。比如說福貴最後孤身一人也和病弱老牛堅強的活著。
(四)福貴人物形象
可以說福貴本人的人物形象轉變貫穿了全文。年輕時的福貴吃喝嫖賭,對待父母不知感恩、不孝順,體會不到父母對他的厚望;對待妻小毫無責任擔當,從不關心妻子和孩子。中年時的福貴知道珍惜家庭,逐漸變得有責任和擔當,但是因為年輕時種下的惡因,妻子和女兒、女婿、外孫等還是相繼離他而去。而類似福貴這樣的悲劇,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生活皆苦,福貴這樣的小人物悲劇藝術形象塑造,暗含了。當時人們的悲劇生活。作者餘華在進行人物形象設計時,虛實結合,利用虛擬塑造的人物形象,向更多的人們傳遞出深層次的哲學含義。
三、結論
《活著》這本書中,作者餘華揭示了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其主人公福貴的一生更是充滿著悲劇主義色彩。幾十年間堅強活著的不僅僅是福貴,更多的是中國的普通大眾。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作者餘華更想借福貴這個人物充滿悲劇的一生,向大眾傳遞這樣一個認知:不論在什麼困境裡,都要堅強的活下去,因此本書雖然充滿了悲情,但是給大眾傳遞的能量卻是積極向上的,雖悲情卻不消極是本書最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