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活著》那麼悲慘,為何還那麼受歡迎?悲劇的背後是怎樣的?

2020-12-23 吳阿靜1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餘華《活著》那麼悲慘,為何還那麼受歡迎?悲劇的背後引人深思

當餘華的《活著》出版後,第一次讀這本書的人會覺得,這本書從頭到尾用兩個字形容就是「悲慘」。但其實在悲慘的背後,餘華還是給我們留了一些可以讓人感到溫暖的東西。

主人公徐福貴福貴年輕時沉迷賭博,敗光家產,父親被氣得撒手人寰;母親在福貴被抓壯丁離家兩個月後病重去世;兒子有慶為了救縣長夫人,抽血過量導致身亡;女兒鳳霞生下孩子大出血去世; 妻子家珍在重病和多重打擊下離世;女婿二喜在一場建築工地事故中意外死亡;小說最後,外孫苦根因為飢餓過度,吃豆子撐死。最後就只剩下福貴跟一頭也叫富貴的老黃牛相依為伴。

但是在這部作品裡,除去主人公福貴極其悲慘的人生經歷之外,我們同樣也能感觸到人世間的情暖。比如村長、村民、春生,以及老全,這些人是福貴在落魄之後的一系列遭遇中出現的,有些了解福貴,而有些並不了解,但他們在福貴十分落魄的時候,在這個混亂而悲慘的年代裡,卻依然保有純真善良的心,這讓我們看到了這部悲劇裡的一點兒溫馨。

而且,從福貴這個小說的主角來講,他在經歷了如此多的生離死別之後仍然坦然地活下去,他對生活的態度和對生命的感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如此說來,我們或許就不能單純地把它當成一部悲劇來讀,而要看到它溫情的那一面,更要看到他積極向上的那一面。

這就是為什麼故事那麼悲慘,但這本書還是很受到讀者的歡迎。不正是因為在這悲慘人生的背後,那些人性的溫情感染了大多數的讀者。

餘華告訴你活著的意義

我們每天都在「活著」,但是你真正想過你活著的意義了嗎?在《活著》的最後,餘華給了你答案。

「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書中的福貴歷盡滄桑仍有滋有味地活著的意義在於:人生之中,我們應該學習他怎樣在困頓之中活下去的力量。想必,這就是作者餘華所要告訴我們的人生道理。如同書名——《活著》。

閱讀過《活著》,你就會對命運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人性深處的生的意志能把苦難化成一種力量,在與命運的抗爭中,人的主觀能動總能發揮出巨大能量。

在大時代面前,每一個人都很渺小,死得容易,活著卻不簡單。在苦難中每個人身上迸發出的強大生命力,是非常令人震撼的。

當「好好活著」成為一種信念,一種支撐,一種向往時,沒有任何苦難可以把人壓倒,儘管大多數人都是如此平凡,弱小得如同一隻稻草。

對於「福貴」來說,至親至愛活著的時候,他有希望,生命的力量在於此;至親至愛死去的時候,他有回憶,生命的力量也在於此。

好好活著,是一種責任;好好活著,是對生命最大的敬畏

《活著》,是一本值得每個成年人用一生來讀的書。很多人第一遍看完,會覺得這是一本不錯的小說,但第二遍看完時,就會對某些情節感同身受。

現在只需要一包煙的錢,你就可以領略「活著」的意義:既然要活著,就要好好地活下去,這就是活著的意義!點擊下方連結就可以購買!

相關焦點

  • 《活著》這麼悲慘,為什麼人們還喜歡它?餘華告訴你活著的意義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活著》餘華:寫死了所有親人,為何要費盡心機告誡世人「活著」
    《活著》餘華:寫死了所有親人,為何要費盡心機告誡世人「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被譯成20多種語言,暢銷了全世界。可以說這本小說作者為這本書在中國、韓國、日本、英國的出版分別寫了序言,每一篇都是對這本《活著》和自己的活著的一次思考,讓人還沒看書就被巨大的吸力拽進了正文。《活著》講述了農村人福貴悲慘的人生遭遇。福貴原來就是一個不愁吃穿的少爺,但他好賭,隨後由於賭就賠上了自己的家產,因此故事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 餘華:《活著》就是活著,又不僅僅是活著!
    作家餘華,直接用活著作書名,用他的思考,用他筆下的故事,引發了讀者更深更廣層次上關於活著的思考。閱讀《活著》是殘忍的,餘華用「上帝視角」,像「非人類」見證者,不遺餘力地展示生存的苦難,禍不單行還雪上加霜。人生沒有最苦,只有更苦,不到生命盡頭,誰也不知道這段人生會有多長?
  •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提到大名鼎鼎的《活著》,有些人覺得看不懂,有些人覺得活著真艱難,更多的人,探尋小說的意義,活著的意義,而餘華曾經說過,這樣的活著,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就是苟延殘喘,這樣寫,不是為了驚醒什麼
  • 餘華《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單純的活著,越早明白越好
    關於《活著》《活著》是我國著名作者餘華,當時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還有一個小故事:餘華曾經不經意間聽到一首歌叫《老黑奴》,歌詞的大意講的是一個老黑人奴隸一生的苦難,親人們一個個離他走去,但是他不曾抱怨,依舊熱愛生活,好好地對待這個世界。
  • 《活著》悲劇藝術分析
    一、前言《活著》是作者餘華所寫的經典悲劇小說,發表於1993年,並在2003年獲得榮譽。書中主要描寫了人物福貴,一生的苦難波折都沒有把他打倒,沒有向悲劇的命運低頭,而是利用自己的堅強和隱忍,最終一個人堅強的活著。
  • 「《活著》寫這麼慘,讀者受得了嗎」?20年後,餘華:完全沒問題
    後來,張藝謀想要把《活著》拍成電影,為此,他向餘華問了一個很犀利的問題:「《活著》寫得這麼慘,而且一慘到底,你覺得觀眾受得了嗎?」此時的餘華沉默半晌,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這個問題。此前,在一次電視採訪中,主持人跟餘華談到了《活著》這本書,當討論到書中的內容「悲劇過重」這個問題時,餘華說道:「我在寫《活著》時,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要寫成這樣,其實最開始根本不是這樣構思的,但是後來我發現,讀者們對於苦難的心理承受能力
  • 餘華《活著》:人活著的三個層次,來世上走一趟,總得活得明白點
    小說用極端的筆觸,講述了福貴悲慘的一生,從一個高高在上的富家少爺到傾家蕩產的窮小子,福貴親手葬送了自己祖上打下來的家業。物質上的千金散盡還不足以用悲慘來形容,親人的一個個離去才是悲慘的開始。除了講述福貴悲慘的一生,《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的一句成語: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還沒有斷,苟延殘喘,正是體現了這句話「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 餘華《活著》好比悲慘世界:富貴病,窮病,是我們退無可退的宿命
    當所有的苦難都疊加到一個人身上,死,似乎是最容易的選擇,但福貴卻選擇了好好活著。經歷了那麼多悲歡離合,福貴依然能淡然地講述他所經歷的一切,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選擇好好活著呢?選擇活下去餘華為什麼會把書名叫做《活著》,有時候我們甚至會覺得,書名叫《悲慘世界》可能更為適合。
  • 《活著》這麼悲慘,為什麼人們還喜歡它呢?
    《活著》是作家餘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後所有親人都先後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 餘華的《活著》告訴你人生有多難
    一個人的人生可以經歷怎樣的大起大落,可以經歷怎樣的生離死別,活著有多麼的艱難?也許你從來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但是它們也許就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以某種形式降臨在自己的身上,那個時候也許自己可以接受,也許自己不能接受,但無論接受與否,你都無法拒絕,因為這就是人生。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什麼是活著?活著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或許,不論男女老少談到這個話題,都能掰扯一二。然而,餘華一部《活著》,卻讓讀完小說的人,都默認了這個事實。其實,活著哪裡有人們口口聲聲說的那些大道理,用餘華自己的話來說,「活著跟生活不一樣,比生活更有力量,活著不是喊叫,不是攻擊,而是忍受生活」。
  • 聊聊餘華筆下的《活著》
    透過餘華的《活著》,我們看到了窮富、貴賤的轉換,也明白這或許就是社會和生活真實的寫照!而這本小說餘華寫得很成功,備受國內外讀者的認可。《活著》所獲榮耀的冰山一角,就數不勝數!《活著》這本書到底有多牛?小編帶大傢伙來盤點,它曾被評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之一,《活著》這個故事所蘊含的哲理,在餘華的筆下娓娓道來,以福貴的角度在敘述整個故事是如何進展的。餘華通過描述主人公富貴生活境遇的變化,諸多生活經歷,戲劇地講述了諸多因素對社會個體的影響。例如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時間變革,但也揭示了,活著和生命的底色。
  • 看看莫言、王朔是怎樣評價餘華寫作的?
    餘華的悲慘世界,告訴你活著的意義《活著》是一本讀起來令人印象深刻,且深感悲痛的小說。猶記第一次讀《活著》時,很多地方都是哭著讀完的:慘,主人公福貴一家悲慘至極……苦難是餘華小說的一大主題,《活著》中福貴的一生承受著巨大的苦難,父親糞缸上掉落摔死、母親重病身亡、妻子生病而死、兒子獻血過多而死、女兒產後大出血死亡等等。
  • 張藝謀談《活著》改編費,爽快付2萬,餘華把它壓在枕頭下好幾天
    因此,對於2.5萬元這一筆錢,對於餘華的夫婦來說,簡直就是一筆巨款。餘華有點將信將疑,就在這時,讓餘華沒有想到的是,張藝謀很爽快的就先預付了2萬元。餘華將2萬元"巨款"翻來覆去數了很多遍,竟然還擔心張藝謀會不會賴掉那剩下的5000元。
  • 餘華《活著》: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餘華 重溫餘華經典《活著》,忍不住落淚:人的一生究竟要經歷多少苦難,才能堅定生之希望?餘華說過,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時間。誠然,人只有向死而生、反求諸己,方能自我超然與救贖。
  • 餘華《活著》中福貴的父親最後的話有什麼含義
    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活著》是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用一天時間對其一生苦難的敘述。在近四十年裡,他經受了人間的很多苦難,面臨了與一家四代人的生離死別,是一個痛苦致極的人,他本應該死掉,可他活著,甚至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正如作者餘華自己所說的那樣: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 餘華《活著》:擁有的都是僥倖,失去的才是人生
    每當對生活感到困苦的時候,我都喜歡重溫一遍餘華的經典小說《活著》,喜歡作者在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那種細微情感,和對世界的客觀態度。活著,是個很宏大又很沉重的話題。一個人真的經歷磨難和歲月的摧殘後,心境會是怎樣的?福貴想著自己還能活幾年,覺得牛還是要買的,買了一頭老牛。太陽快落山了,他拍拍屁股上的塵土,朝池塘邊的老牛喊了一聲,扛起犁耙,漸漸遠去……這就是人生。沒有那麼文藝,沒有那麼震撼,沒有那麼生動。
  • 餘華《活著》描述福貴的內容竟是如此,為什麼人們還能被他感動?
    餘華的《活著》出版後,獲得了廣大讀者的好評,也成為了這麼些年來的暢銷書。但是,在《活著》發行的時候,很多的批判家認為,《活著》的內容很誇張,也有很多人說餘華只是個二流作家,《活著》之所以暢銷,也只不過是在煽動人們的情緒。很多作家在創作文學作品時,都會對現實進行一定程度的誇張和修改。
  • 餘華的《活著》:裡面也許不光只是單單的悲劇,也有愛和堅強
    基本上勾起了很多人的回憶,這個電視劇叫《富貴》,改編自餘華老師的《活著》,出始於好奇的我,翻看了這本書。瞬間便淚流滿面。最開始了解餘華,是因為他參與策劃執導的《神廚小福貴》只記得最後的結局是以悲劇收尾,小時不懂,之間的哪裡怪怪的。便再沒有看過,長大了再看,心裡別是一帆風順。福貴的一生就是從他家道中落開始。富貴生在一個不愁吃不愁產的地主家庭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