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臺灣省籍代表盧麗安:愛臺灣與愛大陸完全不矛盾

2021-02-08 直通臺灣

 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開幕會前,盧麗安代表接受採訪。( 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

盧麗安:

大家好,我是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的盧麗安。我研究英國文學和女性主義,我生長在寶島臺灣,我以臺灣的女兒為榮,我以生為中國人為傲。愛臺灣、愛大陸,就像愛自己的爸爸媽媽。我回到大陸定居任教已經二十年了,在這二十年期間,我見證了大陸從過去時迅速地突變成未來時。從它軟實力、硬實力的迅速進步,我認識到執政黨是與時俱進的政黨。

作為一名高校黨員,我希望教出的學生能傳承、創新中華文化,能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鑑,大家可以一起為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油努力。謝謝!

臺灣中天電視臺:

我的問題是提給盧麗安。我是臺灣中天電視臺的記者。我剛剛聽到您說愛臺灣,聽到您說臺語覺得很親切。這次您當選中共黨代表在臺灣引起很大的關注,因為您是唯一一位在臺灣土生土長的黨代表,而不是臺商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不過同時也在臺灣引起很多不同的聲音。有些人說你當選了中共黨代表,你就會不愛臺灣了。您作為中共黨代表,您覺得您可以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做出什麼貢獻呢?

盧麗安:

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現在當選中共黨代表是不是就不愛臺灣了。這個問題很好笑。我還是中國的婦女代表。那怎麼辦呢?我先生怎麼辦呢?

再說到我是一名黨員,如何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我作為一名黨代表,臺灣代表團有十名代表,我們聯繫了廣大的臺灣同胞。

我當然也受到很多質疑,你一個在臺灣土生土長的人,為什麼要加入中國共產黨呢?所以在這裡,首先請允許我誠摯地表達對家鄉臺灣的感恩。因為臺灣給我十分優秀的教育,讓我有國際視野。我留學的時候去研讀馬克思主義,研讀女性主義,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逆不道,對吧?是非常崇高的理想。

我從小很納悶,我的外公是生於長於日據時代,講閩南語,留學日本。但是,他偏偏就非常喜歡聽京戲。這個答案一直到最近這十幾年才出來。我外公在他70歲生日的時候寫了一本薄薄的自傳,他70歲的時候是1979年,裡面描述了他童年時代的生活非常困苦,描述了臺灣光復同胞們是多麼的歡呼雀躍。他希望中華民族能夠站起來,他希望中國人民不要再遭受戰爭、動亂和苦難。

現在我明白我的外公他的祈願,他為後代、為子孫們許下的一個心願,其實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所以通過我在大陸二十年的生活,通過我閱讀歷史,通過我閱讀研習中國共產黨歷史,我有一句話跟大家分享,這句話就是,歷史無法選擇,但是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謝謝各位!

【相關報導】

這位十九大代表是土生土長的臺灣高雄人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於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開。按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黨的十九大代表選舉工作已順利完成,共選舉產生2287名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

其中,有一位代表的身份受到關注:出生於臺灣高雄的盧麗安獲選中共十九大代表。

在今年6月19日至21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全國臺灣省籍黨員代表會議上,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即「臺聯會」)會長盧麗安當選為臺灣省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另外還有9名臺灣省籍人士獲選十九大代表。只不過這9人是在大陸出生的「臺二代」,而盧麗安則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1997年與自己的先生赴復旦大學任教。

盧麗安/圖片來自上海臺聯

陸將臺灣融入民族復興藍圖,臺灣何苦裹足不前?

上海政協機關報《聯合時報》曾在2015年11月24日刊登一篇盧麗安的人物專訪。

盧麗安於1968年出生於臺灣高雄的一個小縣城,曾就讀於高雄女中,1990年畢業於臺灣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後改名為英國語文學系),後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英國語文學系文學碩士;1999年獲得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英國文學系文學哲學博士學位。1997年,盧麗安與家人定居上海;自2013年起任上海臺聯會會長一職,同時擔任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

盧麗安在採訪中娓娓道來自己定居上海的緣由。她稱,在英國念書時,結識在愛丁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先生,兩人交往後「裸婚」。盧麗安的先生是「上海籍臺胞」。

盧麗安表示,上海是公公的故鄉,回到上海是先生的心願,也是兩人的共同選擇。盧麗安夫婦1997年接受國家人事部的安排,以「返國定居專家」到復旦大學任教,「我們想一起回到祖國大陸,擁抱這片大好河山,都改革開放了,為什麼不敢來,不能來?」

截圖來自上海政協《聯合時報》

在談到海外留學經歷時,盧麗安感慨地說:「那幾年中我收穫了很多:有學識、有友誼、有眼界,也有愛情。」但最重要的是,留學經驗激發了自己對民族發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深刻思考,「我是誰?我是臺灣人,更是中國人。」

提起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感受,盧麗安則稱,「高雄是我的家鄉,但我早早離開了那裡,回家探親會近鄉情怯啊!而上海於我原是異鄉,現在卻已成了第二故鄉。」她說,高雄是一個很「生猛」、充滿草根豪氣的城市,每天都能看到許許多多人騎著機車奔波生計,這種踏實肯幹的性格和老上海的風情有幾分神似,「但上海見過的世面大多了,這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西方的藝術、文化、建築、制度……都在這裡留下了印記。如果把高雄比作一道家常菜,那上海看似是擺盤精緻的西餐,但其實擺脫不掉同樣講究實惠的特點。」

當談到兩岸關係時,盧麗安真誠地表示,「我不是研究兩岸關係的學者,我說不出兩岸走向的理論或分析。但是,我的家族歷史與自己的成長經歷讓我堅信:和平發展一定是兩岸關係的主要走勢,這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聲。」她認為,只有尋找兩岸的最大公約數,尋找兩岸共有的歷史記憶,才能重構兩岸一直以來絲縷相纏的血脈聯繫。「兩岸是命運共同體,大陸熱切歡迎臺灣融入民族復興的藍圖,臺灣何苦裹足不前?」

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中共十九大臺灣省籍代表:愛臺灣與愛大陸完全不矛盾
    盧麗安: 大家好,我是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的盧麗安。我研究英國文學和女性主義,我生長在寶島臺灣,我以臺灣的女兒為榮,我以生為中國人為傲。愛臺灣、愛大陸,就像愛自己的爸爸媽媽。我回到大陸定居任教已經二十年了,在這二十年期間,我見證了大陸從過去時迅速地突變成未來時。
  • 【汀人物】十九大臺灣省籍代表、復旦教授盧麗安:以臺灣的女兒為榮,以生為中國人為傲
    開幕會前,盧麗安代表接受採訪。( 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盧麗安:大家好,我是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的盧麗安。我研究英國文學和女性主義,我生長在寶島臺灣,我以臺灣的女兒為榮,我以生為中國人為傲。愛臺灣、愛大陸,就像愛自己的爸爸媽媽。我回到大陸定居任教已經二十年了,在這二十年期間,我見證了大陸從過去時迅速地突變成未來時。
  • [面對面]十九大臺灣及代表盧麗安
    vodfile11.news.cn/data/cdn_transfer/3B/E6/3befdd854aef31f57b7665bfa2ddce87382859e6.mp4; [面對面]十九大臺灣及代表盧麗安 2017年11月05日 09:00:00 文章摘要:
  • 上海市臺聯會長盧麗安:臺灣南部小鎮走出的中共十九大代表
    臺灣南部小鎮走出的中共十九大代表——記上海市臺聯會長盧麗安新華社上海11月8日電這個問題放在盧麗安身上,其中深義不僅在於空間上的距離,更是指人生追求的廣度。「我以身為臺灣的女兒為榮,我以身為中國人為傲!」中共十九大期間,眾多媒體聚焦的「黨代表通道」上,盧麗安的一番話感動人心。很快,這位臺灣南部小鎮走出的中共黨代表,迅速成為海峽兩岸廣受關注的熱點人物。盛會後回到上海,盧麗安接受了新華社記者專訪。
  • 這位十九大代表是土生土長高雄人:臺灣何苦裹足不前?
    按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黨的十九大代表選舉工作已順利完成,共選舉產生2287名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 其中,有一位代表的身份受到關注:出生於臺灣高雄的盧麗安獲選中共十九大代表。 在今年6月19日至21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全國臺灣省籍黨員代表會議上,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即「臺聯會」)會長盧麗安當選為臺灣省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另外還有9名臺灣省籍人士獲選十九大代表。只不過這9人是在大陸出生的「臺二代」,而盧麗安則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1997年與自己的先生赴復旦大學任教。
  • 臺灣媒體高度關注十九大及對臺論述
    中央社開設有「中共十九大專題」,18日播發數十則有關報導,並分析該報告明顯強化對「九二共識」的論述,將其認定為兩岸政黨交往的基礎,並大幅加強反「臺獨」力道。該社現場採訪的記者注意到,習近平宣讀報告涉臺論述時,放慢語調且加重語氣,尤其「六個任何」提出後,全場代表報以長達約18秒的掌聲。  臺灣多家電視媒體以專題形式報導十九大並做即時解讀,特別是其中涉臺內容。
  • 領大陸身份證後被註銷戶籍 臺灣法學家擬告臺當局「違憲」
    【環球網報導 記者 付國豪】旅居美國的臺灣法學專家邵子平已辦理大陸身份證,但於3月遭臺當局廢止戶籍。邵子平質疑此舉「違憲」,表示將返回臺灣狀告臺「移民署」。不過他也擔憂臺當局會因「政治目的」禁止其入境。
  • 98年放棄臺灣籍身份,這位上海政協委員被視作「盧麗安第二」:我們...
    原標題:98年放棄臺灣籍身份,這位上海政協委員被視作「盧麗安第二」:我們都渴望祖國統一有人稱他是「盧麗安第二」,他忙說愧不敢當,「我們都有在臺灣成長的經歷,以及一顆『愛臺灣,也愛祖國大陸』的心。要成為盧會長第二,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多個第一」 謝國群常常感嘆,自己無意間創造了滬臺甚至兩岸交流的多個「第一」。
  • 臺灣社會高度關注中共十九大
    連日來,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在臺灣的關注熱度不減,各大媒體廣泛報導。會議甫一閉幕,數場關於十九大的座談會便相繼登場,分析十九大後大陸對臺政策走向以及臺灣未來面對的機遇與挑戰。他認為,十九大報告中對臺政策上反「獨」力道加強,不只在於「六個任何」,還在於「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和足夠的能力」。  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總監陳子昂則認為,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美麗中國、健康中國。臺商要注意在大陸高汙染、高排放的企業將越來越難以生存,而環保、低碳的企業生意則將會越來越好做。同時,圍繞「健康中國」的發展課題,是臺商可以著力的商機。
  • 臺灣原住民陳志強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稱 :「我想把中共的...
    「盧麗安效應」在臺灣持續發酵。繼北大臺籍博士生王裕慶和張立齊公開表示想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自臺灣的原住民陳志強又在網上表態稱想「歸共」。提到為何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陳志強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他去過延安,重走了長徵路,了解中共黨史後認為,哪怕複製一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到臺灣,都會給臺灣帶來很大的福利。37歲的陳志強來自桃園的拉拉山。
  • 到底誰更愛臺灣?臺灣民眾已經在用「腳」揭曉答案
    出生於臺灣宜蘭的林毅夫到大陸後,受到重點栽培成為經濟學家,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並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另一位知名的「脫臺者」是中共十九大代表盧麗安。  報導說,除了「徹底的脫臺者」外,還有更多在大陸工作、生活、經商、求學的臺灣人「仍然保留臺灣身份」,遊走於兩岸之間,屬於「半脫」的「脫臺者」。
  • 臺灣學者:「二二八」事件與省籍問題和「臺獨」無關
    王曉波說,雖然「二·二八」事件已獲平反,但臺灣社會省籍衝突並未緩和,社會政治分裂益甚,「二·二八」的真相更加不明。身為知識分子,有責任要把真相告訴民眾。  「二·二八」的真相是省籍矛盾衝突嗎?王曉波說,肯定不是,「讓歷史來說話吧」。
  • 大陸考慮給「有家不能回」的臺灣人發身份證?國臺辦回應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5月30日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安峰山就近期熱點問題作出回應。相關內容如下:記者:最近有報導說臺當局如果繼續用懲罰恫嚇的手段,讓大陸發展的一些臺商臺師臺生有家歸不得的話,大陸方面考慮給這些臺灣人發大陸的身份證。請問國臺辦是否有這方面的考慮?
  • 三位臺灣省籍代表委員的「兩岸之思」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 題:三位臺灣省籍代表委員的「兩岸之思」新華社記者陳鍵興、熊豐、許雪毅他們生長在大陸,故鄉在臺灣,親人在兩岸。他們是定居大陸的臺胞第二代。他們是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
  • 臺灣居民持大陸護照出境被臺當局註銷戶籍 國臺辦回應
    新聞發言人馬曉光表示,據了解,為參加中俄邊境團隊旅遊的臺灣居民籤發一次旅遊有效的護照,是為臺灣居民在大陸參加邊境旅遊提供的一項便利措施。申請辦理不以其在大陸設立戶籍為前提條件。近年來已經有數千名臺胞辦理這種證件。(中國臺灣網 李寧)
  • 比賽「愛臺灣」,敢不敢讓大陸參賽?
    「愛臺灣」,說出來只有三個字,其實做起來卻重比千金!面對臺灣內部長期陷入藍綠惡鬥和對立內耗的局面,最近一段時間臺灣輿論傳出「無色覺醒」的呼聲,並反思是否該有「第三種選擇」,應該讓國民黨、民進黨和共產黨一起來比賽,由臺灣老百姓做評審,看誰最愛臺灣。
  • 大陸成不少臺灣學子求學首選 在渝臺籍學生期待未來在大陸求職
    原標題:大陸成不少臺灣學子求學首選 在渝臺籍學生期待未來在大陸求職
  • 這位70後臺胞掛職上海處級領導崗位,「我有顆愛臺灣也愛祖國大陸的心」
    經臺盟上海市委、上海中醫藥大學推薦,去年3月起,這位44歲的嶽陽醫院腫瘤二科副主任醫師,接受市委統戰部組織的第十二批黨外代表人士掛職鍛鍊,擔任寶山區衛健委副主任。從謝醫生變成謝主任,這一年對他來說,改變的只有稱呼嗎?「我們單位要來個臺灣人了。」去年初,這個消息在寶山區衛健委不脛而走。「聽到組織這一安排,先是滿心歡喜,之後就擔心幹不好。」
  • 【我在大陸看臺灣】臺灣女生都愛搞「姐弟戀」嗎?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為你講述臺灣女生的婚戀觀。最近娛樂圈有兩大新聞,恰恰都是和臺灣女生有關,就是林心如霍建華的大婚,還有陳妍希和陳曉的大婚。而且,更巧的是,女方都比男方要大,最巧的是,還剛好都是大四歲。往遠點說,徐若瑄也是如此,蕭亞軒也是如此。這不免令人納悶了:是不是你們臺灣女生都喜歡找弟弟處對象啊?
  • 臺灣名人愛微博 盤點2012在大陸「微博達人」
    近日有媒體評選出2012十大「微博大咖」,卻是被演藝圈人士佔據得滿滿的,其中也不乏來自臺灣的「微博控」們(微博達人)。臺灣名人愛用微博,且微博能在臺灣地區擁有高人氣,這些加「V」的認證用戶們功不可沒。而這些人當中,誰是引領2012年微博話題的人物?我們參考新浪微博給出的人氣和影響力排行榜,結合今年的熱門議題,為這些臺灣「微博控」們尋找他們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