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開幕會前,盧麗安代表接受採訪。( 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
盧麗安:
大家好,我是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的盧麗安。我研究英國文學和女性主義,我生長在寶島臺灣,我以臺灣的女兒為榮,我以生為中國人為傲。愛臺灣、愛大陸,就像愛自己的爸爸媽媽。我回到大陸定居任教已經二十年了,在這二十年期間,我見證了大陸從過去時迅速地突變成未來時。從它軟實力、硬實力的迅速進步,我認識到執政黨是與時俱進的政黨。
作為一名高校黨員,我希望教出的學生能傳承、創新中華文化,能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鑑,大家可以一起為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油努力。謝謝!
臺灣中天電視臺:
我的問題是提給盧麗安。我是臺灣中天電視臺的記者。我剛剛聽到您說愛臺灣,聽到您說臺語覺得很親切。這次您當選中共黨代表在臺灣引起很大的關注,因為您是唯一一位在臺灣土生土長的黨代表,而不是臺商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不過同時也在臺灣引起很多不同的聲音。有些人說你當選了中共黨代表,你就會不愛臺灣了。您作為中共黨代表,您覺得您可以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做出什麼貢獻呢?
盧麗安:
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我現在當選中共黨代表是不是就不愛臺灣了。這個問題很好笑。我還是中國的婦女代表。那怎麼辦呢?我先生怎麼辦呢?
再說到我是一名黨員,如何促進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我作為一名黨代表,臺灣代表團有十名代表,我們聯繫了廣大的臺灣同胞。
我當然也受到很多質疑,你一個在臺灣土生土長的人,為什麼要加入中國共產黨呢?所以在這裡,首先請允許我誠摯地表達對家鄉臺灣的感恩。因為臺灣給我十分優秀的教育,讓我有國際視野。我留學的時候去研讀馬克思主義,研讀女性主義,發現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逆不道,對吧?是非常崇高的理想。
我從小很納悶,我的外公是生於長於日據時代,講閩南語,留學日本。但是,他偏偏就非常喜歡聽京戲。這個答案一直到最近這十幾年才出來。我外公在他70歲生日的時候寫了一本薄薄的自傳,他70歲的時候是1979年,裡面描述了他童年時代的生活非常困苦,描述了臺灣光復同胞們是多麼的歡呼雀躍。他希望中華民族能夠站起來,他希望中國人民不要再遭受戰爭、動亂和苦難。
現在我明白我的外公他的祈願,他為後代、為子孫們許下的一個心願,其實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所以通過我在大陸二十年的生活,通過我閱讀歷史,通過我閱讀研習中國共產黨歷史,我有一句話跟大家分享,這句話就是,歷史無法選擇,但是現在可以把握,未來可以開創。謝謝各位!
【相關報導】
這位十九大代表是土生土長的臺灣高雄人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於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開。按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黨的十九大代表選舉工作已順利完成,共選舉產生2287名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
其中,有一位代表的身份受到關注:出生於臺灣高雄的盧麗安獲選中共十九大代表。
在今年6月19日至21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全國臺灣省籍黨員代表會議上,上海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即「臺聯會」)會長盧麗安當選為臺灣省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另外還有9名臺灣省籍人士獲選十九大代表。只不過這9人是在大陸出生的「臺二代」,而盧麗安則是土生土長的高雄人,1997年與自己的先生赴復旦大學任教。
盧麗安/圖片來自上海臺聯
大陸將臺灣融入民族復興藍圖,臺灣何苦裹足不前?
上海政協機關報《聯合時報》曾在2015年11月24日刊登一篇盧麗安的人物專訪。
盧麗安於1968年出生於臺灣高雄的一個小縣城,曾就讀於高雄女中,1990年畢業於臺灣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後改名為英國語文學系),後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英國語文學系文學碩士;1999年獲得英國格拉斯哥大學英國文學系文學哲學博士學位。1997年,盧麗安與家人定居上海;自2013年起任上海臺聯會會長一職,同時擔任復旦大學外文學院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
盧麗安在採訪中娓娓道來自己定居上海的緣由。她稱,在英國念書時,結識在愛丁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先生,兩人交往後「裸婚」。盧麗安的先生是「上海籍臺胞」。
盧麗安表示,上海是公公的故鄉,回到上海是先生的心願,也是兩人的共同選擇。盧麗安夫婦1997年接受國家人事部的安排,以「返國定居專家」到復旦大學任教,「我們想一起回到祖國大陸,擁抱這片大好河山,都改革開放了,為什麼不敢來,不能來?」
截圖來自上海政協《聯合時報》
在談到海外留學經歷時,盧麗安感慨地說:「那幾年中我收穫了很多:有學識、有友誼、有眼界,也有愛情。」但最重要的是,留學經驗激發了自己對民族發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深刻思考,「我是誰?我是臺灣人,更是中國人。」
提起對上海這座城市的感受,盧麗安則稱,「高雄是我的家鄉,但我早早離開了那裡,回家探親會近鄉情怯啊!而上海於我原是異鄉,現在卻已成了第二故鄉。」她說,高雄是一個很「生猛」、充滿草根豪氣的城市,每天都能看到許許多多人騎著機車奔波生計,這種踏實肯幹的性格和老上海的風情有幾分神似,「但上海見過的世面大多了,這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城市,西方的藝術、文化、建築、制度……都在這裡留下了印記。如果把高雄比作一道家常菜,那上海看似是擺盤精緻的西餐,但其實擺脫不掉同樣講究實惠的特點。」
當談到兩岸關係時,盧麗安真誠地表示,「我不是研究兩岸關係的學者,我說不出兩岸走向的理論或分析。但是,我的家族歷史與自己的成長經歷讓我堅信:和平發展一定是兩岸關係的主要走勢,這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聲。」她認為,只有尋找兩岸的最大公約數,尋找兩岸共有的歷史記憶,才能重構兩岸一直以來絲縷相纏的血脈聯繫。「兩岸是命運共同體,大陸熱切歡迎臺灣融入民族復興的藍圖,臺灣何苦裹足不前?」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