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從何而來?或許意識是物質基本性質 遍布宇宙

2020-12-17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因為意識是不可觀察的,要解決意識問題,我們不得不求助於哲學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意識從何而來?這看似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卻又是科學上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哲學家菲利普·戈夫(Philip Goff)在他的新書《伽利略的謬誤:意識新科學的基礎》中思考了一個激進的觀點:如果意識不是大腦所做的特殊事情,而是所有物質所固有的特性,那意味著什麼?

這種理論被稱為「泛心論」(panpsychism)。在新書中,戈夫為讀者梳理了這一理論的歷史,回答了常見的反對意見,並解釋了為什麼他認為泛心論代表了最好的前進道路。近日,他接受了「科學美國人」網站的採訪,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回答。

你能用簡單的術語解釋一下什麼是泛心論嗎?

按照我們對事物的標準看法,意識只存在於高度進化的生物體大腦中,因此意識只存在於宇宙的一小部分,而且只存在於最近的歷史中。相反,根據泛心論,意識在宇宙中無處不在,是宇宙的一個基本特徵。這並不意味著一切都是有意識的。該理論的基本原則是,現實的基本組分(可能是電子和夸克)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簡單形式的體驗;而人類或動物大腦中非常複雜的體驗,是從大腦最基本組分的體驗中以某種方式衍生出來的。

可能很重要的一點是澄清一下我所說的「意識」(consciousness),因為這個詞實際上很模糊。有些人用意識來表示非常複雜的東西,比如自我意識,或者反思自身存在的能力。我們可能不願意把這種能力賦予許多非人類動物,更別說基本粒子了。但是,當我使用「意識」這個詞時,我只是指體驗:快樂、痛苦、視覺或聽覺體驗,等等。

人類有非常豐富和複雜的體驗,馬就少得多,老鼠就更少了。當我們轉向越來越簡單的生命形式時,我們會發現越來越簡單的體驗形式。也許,在某一時刻,就像燈光熄滅,意識也會消失不見。但至少,我們可以假設,這種意識的連續體會不斷隱退,卻又不會完全消失,會繼續延伸至無機物,而基本粒子擁有簡單到幾乎無法想像的體驗形式,來反映它們難以置信的簡單性質。這就是泛心論者的觀點。

 你寫道,你得出這個觀點是為了解決意識研究中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

儘管對大腦的科學認識有了很大進步,但對於解釋複雜的電化學信號如何在內在主觀世界裡形成顏色、聲音、氣味和味道,我們甚至都沒有一點頭緒。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有著非常獨特的情況。在理解我們內部自身認知如何與外部科學闡釋相吻合方面,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謎團。

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許多人認為,我們只需要繼續使用研究大腦的標準方法,最終就會解決這一問題。但在我的新書中,我認為意識的問題源於我們在科學革命之初設計科學的方式。

當伽利略宣布數學將成為新科學的語言時,新科學開始有了純粹的定量詞彙,這是科學革命的關鍵時刻。但是,伽利略也意識到,你不能用這些術語來描述意識,因為意識本質上是一種涉及性質的現象。想想紅色的體驗,或者花的香氣,抑或是薄荷的味道。你不能用純粹的物理科學定量詞彙來描述這些性質。因此,伽利略決定了我們必須將意識置於科學領域之外;如此之後,其他的一切都可以用數學來表示。

這真的很重要,因為儘管意識問題已經被嚴肅對待,但大多數人仍認為傳統的科學方法能夠解決它。他們之所以這麼認為,是因為他們看到了物理科學在解釋宇宙中越來越多的問題時取得的巨大成功。他們得出結論,認為我們應該有信心,相信有一天,只有物理科學才能解釋意識。然而,我認為這種反應是源於對科學史的誤解。沒錯,物理科學確實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但它的成功正是因為它從一開始的設計上就排除了意識。如果伽利略穿越到現在,聽到用物理科學解釋意識的問題時,他會說,「當然,你不能那樣做。我設計物理科學是為了研究數量,而不是性質。」

泛心論如何讓你以不同的方式處理這個問題?

泛心論者的出發點是,物理科學實際上並沒有告訴我們物質是什麼。這聽起來很奇怪。從物理教科書中,你似乎學到了關於空間、時間和物質的各種不可思議的理論。但是,科學哲學家們已經認識到,儘管物理科學內容豐富,但它僅限於告訴我們物質的行為及其作用。例如,物理學告訴我們,物質具有質量和電荷。這些性質完全是根據行為來定義的,比如吸引、排斥力,或者對加速度的阻抗。物理學絕對不能告訴我們哲學家所謂的物質本質:物質是什麼?它本身究竟是什麼?

因此,我們的科學故事中存在一個巨大的漏洞。泛心論者的建議是,用意識來填補這個漏洞。對於泛心論者來說,意識是物質的固有本質。在這個觀點看來,只有物質,沒有超自然或精神上的東西。但是,物質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描述。物理科學從「外部」來描述物質的行為。而「來自內部」的東西——也就是從物質本質而言——是以意識的形式構成的。

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美麗、簡單、優雅的方式,將意識整合到我們的科學世界觀中,將我們從內部對自己的了解與科學從外部對物質的了解結合起來。

 你最常聽到的反對意見是什麼?你如何回應?

當然,最常見的一句是「這簡直瘋了!」。但是,我們許多最好的科學理論也與常識背道而馳。例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你以非常快的速度旅行時,時間就會變慢」;或者查爾斯·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我們的祖先是猿類」。在一天結束的時候,你應該憑解釋力來判斷一個觀點,而不是它的文化聯繫。泛心論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解決意識之謎的方法,讓我們能夠避免傳統解釋所面臨的深層次難題。

你能預見到泛心論可被檢驗時的情形嗎?

意識科學的核心存在一個深刻的難題:意識是不可觀察的。你不能通過觀察一個電子來判斷它是否有意識。你也不能進入一個人的大腦,看他們的感受和經歷。我們知道,意識不是通過觀察和實驗而存在的,而是因為有意識才存在的。我們了解他人意識的唯一方法就是問他們:我不能直接感知你的體驗,但我可以詢問你的感受。如果我是神經學家,我可以一邊掃描你的大腦,一邊觀察當你告訴我你的感受和經歷時,哪些大腦區域會被點亮。這樣,科學家們就能把某些大腦活動與某些體驗聯繫起來。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與飢餓感、視覺體驗、快樂、痛苦、焦慮等等有關的大腦活動。

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但它本身並不是一個意識理論,因為我們最終想從意識科學中得到的是對這些相關性的解釋。比如說,為什麼下丘腦的某種活動與飢餓感有關?為什麼會這樣呢?嚴格來說,一旦你開始回答這個問題,你就超越了檢驗的範圍,就因為意識是不可觀察的。我們不得不求助於哲學。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我們需要科學和哲學來獲得意識理論。科學告訴我們大腦活動與個人體驗之間的聯繫。然後,我們必須找到最好的哲學理論,來解釋這些相關性。在我看來,唯一經得起推敲的理論就是泛心論。

 你是如何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

在我學習哲學時,我們被教導只有兩種方法可以解釋意識:要麼認為意識可以用傳統的科學術語來解釋,要麼認為意識是一種神奇而神秘的東西,是科學永遠無法理解的。我開始覺得這兩種觀點都毫無希望。我認為,我們可以希望有朝一日會有一門關於意識的科學,但前提是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什麼是科學。泛心論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新路。(任天)

相關焦點

  • 宇宙本源、物質與意識——結合哲學、物理學、生物學談談個人思考
    那麼,我用簡單通俗的語言來描述一下個人對霍金無邊界宇宙學的理解:邊界條件,是數學微分方程中的一個定解條件,簡單說,就是要得到我們今天的宇宙,必須存在一些給定的條件和前提,否則大爆炸就不會發生,我們今天的宇宙就不會是這個樣子。這些給定條件就導致了第一推動問題的產生,因為人們很容易就會問,為什麼宇宙產生的時候會存在這些給定的條件和前提,這些條件和前提又是從何而來呢?
  • 意識是什麼?人的意識是從無到有,還是永恆存在於宇宙中的?
    意識是什麼?人的意識是從無到有,還是永恆存在於宇宙中的? 記得小時候學習哲學,一直對物質和意識這兩個概念弄不清。哲學書上總會有這麼一句話:「物質是意識的基礎,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應。」對於物質,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就是自然界中的任何真實存在的物品。
  • 關於意識物質論的假說
    關於我們的宇宙起源於大爆炸奇點,而我們人類這種有意識的生物也是起源於這個奇點,很容易讓人懷疑這個奇點的性質是否真的單純只是意識或物質,關於這個問題現今還沒有人能夠真正完全準確地解釋清楚。關於是否先是物質產生意識這個問題,若有一天人類解開了人之大腦之謎,或許是否先是物質產生意識之謎也就清楚了,意識是否是從物質中產生,這一問題,直到如今仍需探討。
  • 意識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到底是物質還是能量?
    一些很有名氣的科學家也曾支持過這種論調,鼓吹過特異功能和氣功,為一些騙子鳴鑼開道,弄得騙子們越來越猖獗,什麼通過在北京發功就撲滅了大興安嶺火災,什麼意念隔空取物,耳朵認字等等,發展到舉國上下,群魔亂舞,鬧出一出出笑話,如頭戴各種鍋盆接受宇宙信息,癱在地上亂滾等各種怪異行為。
  • 人去世了,經歷了一輩子的意識去哪了,是否存在於宇宙某個角落?想不到
    我們都是宇宙的星塵,在幾十上百億年前,在那些巨大的、年老的恆星壯麗隕落的時候,將她們一生所創造的各種元素拋灑到宇宙的各個角落。 一個人的出生,是由父母而來。他的生理結構和意識形態都來自於父母。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生發出自己的一些意識。
  • 宇宙從何而來?人類又從何而來?佛教的看法大不同
    宇宙從何而來?我們人類又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實在是太大了,至今尚無絕對的定論。不同的人與團體,從不同的出發點,各自有自己的論述。佛教對此也有自己鮮明的觀點。佛教徒都是無神論者,所以佛教不相信有創世神,也不相信我們的世界與人類,我們的宇宙是由神創造的,而宇宙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確定無疑,不可否認的。佛教認為,空性才是眾生永恆不變的真理。
  • 我們的意識並不來自於本身?而可能是來自四維空間的宇宙意識
    現在跟大家來討論一下,人的意識,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或許人類的意識並非天生就有的,科學家們說,很可能是來自未來的四維空間?說到我們大腦的構造也很複雜,這些神經末梢和大腦的生理成分為科學家提供了研究的方向,他們發現,在意識和量子物理學之間,有許多關係,這讓人感到尤其難以置信!
  • 由意識起源到四維世界和宇宙宿命的猜想
    而思考的結論是:人的意識就在這信息能力的進化中形成,可以把意識看作是人對宇宙萬物各類信息反應的集合。這個結論又引發了我對意識的思考。對於人類而言,人的意識是從生物對外界信息反應能力進化的最終結果,但是對人類個體而言意識是怎樣的一個存在?我們說意識是與認識世界這一行為相關聯,這讓我聯想到一個宇宙維度的問題。
  • 「薛丁格的貓」揭示了一個細思恐極的真相:意識決定物質
    如果說「意識」使得萬事萬物從量子疊加態中脫離,成為真正的現實的話,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一個自然的問題:當智能生物尚未演化出來,這個宇宙中還沒有「意識」的時候,它的狀態是怎樣的呢?難道說,要等到第一個「有意識」的生物出現,宇宙才在一瞬間變成「現實」,而之前都只是波函數的疊加?
  • 意識的本質是什麼?
    有因必有果,結果可以決定原因,意識決定物質,宇宙因意識而存在。牛頓的局限性是愛因斯坦提出的,而量子力學的出現讓人類所有堅不可摧的理性認知物理定律都土崩瓦解。量子力學的這些特性,讓所有科學家絞盡腦汁,從正統的哥本哈根解釋到另類的多世界假想,一個比一個荒誕,說的是神乎其神,但都無法讓人徹底信服。量子力學,猶如神一樣的存在!
  • 統一場論:意識與物理的統一
    信息是創造智能的核心要素,能量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智能產生意識,意識和物質之間有什麼聯繫?一直以來,科學家不能用物理學解釋意識現象,科學被分為研究自然的物理學和研究人體的生理學。(相關閱讀——宇宙第一定律:信息(思想)與能量的轉化)一方面,人腦將物質(能量)轉化成思想(信息)。比如,人腦的運作是通過消耗物質(能量)產生神經電流,並將神經電信號轉化為意識思想(信息)。人腦的工作原理,證明了物質(能量)可以轉化為思想(信息)。另一方面,人腦也能將信息(構成意識場的元素)轉化為物質(神經電流)。
  • 意識是虛擬的還是真實存在的物質?人類大腦究竟是如何產生意識的?
    ,但是動物們會嗎,動物們除了基本的生存技能(比如捕獵、避險、睡覺、進食、育兒)外,高級一點的生命活動根本無法完成,它們所做的一切基本都是為了吃飽或者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像計算、思考、情緒表達、寫字等高級意識活動動物們幾乎沒有,但是人類卻都擁有這些能力,因為人類擁有高級智慧,高級智慧裡面的意識會驅動人類去完成這些事情,然後在完成任務之後意識又能夠從中獲得滿足感,因此意識才成為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最大區別。
  • 電子很可能具有意識
    :我們的意識怎麼可能是物質的呢?這種發問的實質指向一種樸素的直覺,即,心靈是與物質屬性截然不同的事物。 但如果你並非一個二元論者,那麼,對於我們大腦這坨物質中誕生了意識,就似乎好理解了一些,甚至,「意識即物質」這種假說也就成立了。或者說,意識的神秘點並非其精神屬性,而在於我們在用人類這個意識體來解釋意識本身。 2020年5月,「宇宙有意識嗎?」
  • 智慧打開的最高標誌,是「宇宙意識」
    所謂判教,因為佛家經論數量眾多、內容各異甚至不乏相悖,所以對這些經論的性質進行一個劃分,對其內容深淺進行一個判別,以使全部佛法成為一個有序而貫通的整體。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南北朝開始就已經出現了判教。隨著佛教經典的不斷翻譯,修學佛法的人越來越多,判教也不斷走向成熟和深刻。最為成熟深刻的形式是隋唐時的天台宗判教和華嚴宗判教。
  • 你是宇宙中唯一有意識的生物?
    唯我論認為,你是唯一一個有意識的生物。宇宙在你擁有知覺的那一刻起出現,在你死亡的那一刻消失。這個論題雖然看似瘋狂,但其基礎卻是一個殘酷的現實:我們每個人都禁錮在主觀意識的牢籠之中。即便是我們最親密的交流行為也可以通過雲視頻軟體實現。
  • 人的意識是一種能量,人死後意識會去哪裡呢?科學家猜測平行宇宙
    科學家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一位 RobertLanza博士提出了「平行宇宙」的論斷,比較起來很有趣,其核心概念是「死亡是一種幻象」物理課上,物理老師告訴我們,能量守恆定律是物理定律中最重要的一條,它是許多物理研究的基礎,它的內容是「能量不會憑空產生和毀滅,它只能由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例如,我們用能量來發電,用風能、火能、核能來發電,它們通通轉化為電能,這種思想對人類來說也應該適用
  • 怎麼尋找物質基本性質?
    怎麼尋找物質基本性質?首先我們得有一個思路,這個思路就是:什麼性質會決定物體運行?什麼性質會決定物體與物體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任何物體運行它都由這種性質所決定,那麼我們就著手把這種性質找出來。所有的素材擺在你面前,任由你卓越的思維進行篩選鑑別,當你第一眼就抓住「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這條性質的時候,那麼你已走向成功,後面物理大廈的藍圖會隨之徐徐攤開。正確的思路=成功的一半。思路對,你會發現,後面的路越走越寬,四通八達,邏輯交匯對接,渾然一體,成就一套嶄新的物理學體系。
  • 宇宙中生命的象徵——「白洞」,它和黑洞相反,給宇宙帶來物質
    宇宙,是人類已知空間的總稱,也是所有物質和時空的總和,人類的全部文化和全部記憶,都在這片時空中,在宇宙之外存在什麼,或許是人類永遠無法解釋的難題。在無窮的宇宙中,存在無法計數的天體。當這些行星在宇宙中的分布也存在一定的規律。
  • 叔本華說的「意志」是意識還是物質?
    叔本華的「意志」既非意識,也不是物質,更不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說的什麼「意志力」。那麼,叔本華說的「意志」的含義究竟是什麼呢?如果你對康德哲學有所了解,或者學習過佛教的唯識論,這個問題就很好了解了。因為叔本華的意志是一個本體論的概念,相當於康德的「物自體」、「自在之物」,或者佛學裡邊的第七識。
  • 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 出現的龐然大物從何而來
    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千百年來科學家一直在尋找答案。行星、恆星、星系等為人們所熟悉,然而,宇宙中還有許多罕見且令人嘆為觀止的結構。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宇宙三維地圖,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宇宙結構之一——「南極牆」。「南極牆」位於南天的天頂方向,包含了數十萬個星系、長達14億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