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源、物質與意識——結合哲學、物理學、生物學談談個人思考

2021-01-09 思維的盡頭

題目很大,但並非狂妄得認為自己可以在這麼多學科深入研究,僅僅是所思考的問題必須涉及哲學、物理學和生物學,其實還應該涉及心理學,但心理學實在了解太少,暫時無法從心理學角度作思考和探討。

這篇文章,不是嚴謹的學術論文,但也不是胡亂的個人狂言和臆斷,而是個人多年思考的總結,針對每個人類、每個自我意識覺醒的人類都會探尋的問題,進行探尋和思考的結論,基於現代科學的研究結果,嘗試性提出的理論觀點,僅供有興趣、有同樣求知慾望的同好者交流探討。若能指出文中不當、思慮不周之處,以進一步完善觀點體系,不勝感激。

一、人類畢生探尋的兩個問題——宇宙的本質和「我」的由來

首先,我要提出兩個問題:(一)我為什麼存在?(二)我為什麼能意識到、感受到我存在?

問的比較簡單,那麼擴展一下這兩個問題為多個問題:

(一)1、我為什麼以這種方式、這種形態存在著?2、我為什麼是在這樣的世界、這樣的時空坐標中存在這麼一段過程?3、我為什麼要存在?4、我可不可以根本就沒有存在過?

(二)1、我從何時何地起意識到自己的存在?2、我是怎麼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存在的?3、我為什麼要意識到自己的存在?4、我的意識和身體的一一對應關係是如何確定的?5、每一具身體都能產生知覺,為何唯獨是這一具身體的知覺可以讓我接收,為何第一視角是從我這具身體出發,而非其他任意身體的第一視角?簡單說,我為什麼不是你?

接下來,我歸納推倒一下這些看起來正常人不會問的問題。

(一)關於存在性的問題。我為什麼存在?因為我爸媽生了我、因為父母的遺傳基因決定了我的樣貌和內在,因為父母的父母生了父母……因為猴子進化成了人……因為地球的早期環境和各種因素條件誕生了生命……因為宇宙大爆炸形成了各種天體和星球……好了。那麼宇宙大爆炸為啥會發生?這,就是宇宙本源的「第一推動」問題

(二)關於意識的問題。唯物主義說了,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外在客觀世界的反映。OK,我能意識到自己是因為我有大腦,我的大腦由我身體的胚胎發育而來,當然只能感受到我的身體。但是,那麼多胚胎發育了那麼多大腦,為啥就這個胚胎產生了我,帶給我這麼多感受,讓我看到了世界的光明,讓我感受到疼痛、香甜苦辣?別的胚胎產生的大腦、產生的知覺,我為啥毛都感受不到?我為啥就是從這具胚胎而來?而且,這具胚胎產生的意識,為什麼不能和其他胚胎一樣,和我一點關係都沒有,讓我什麼都感覺不到呢?這具胚胎的意識為什麼就能讓我看見世界、感知疼痛?其他胚胎的意識產生的時候,我為什麼不能睜眼看見世界?我可以不可以永遠沒有睜過眼,看過世界?一如這具胚胎未產生之前的那億萬年和這具身體死後的億萬年那樣?我睜眼看世界這幾十年,究竟有什麼意義,是必然還是偶然?這,就是自我意識的問題。

現代科學已經非常發達,但關於「第一推動」和「自我意識」的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而且這兩個問題正是千百年來人類科學進步的原動力,可以說,每一個偉大的科學家,都基本是以探尋這兩類問題的求知慾作為科學研究的出發點和動力。可惜,懶惰和貪玩限制了我的人生,我無法成為偉大的科學家,但是,這不妨礙我旺盛的求知慾,去吸取無數偉人智慧的結晶來形成自己的一點思考和結論。

二、關於宇宙本源的第一推動問題的理論解決

第一個問題,從物理學角度其實在理論上已經得到解決。感謝霍金。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

「劍橋大學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霍金在1981年提出了一種既自洽又自足的無邊界宇宙學。在這個理論中,宇宙中的一切在原則上都可以單獨地由物理定律預言出來,而宇宙本身是從無中生有而來的(量子意義上)或者沒有起源(經典意義上)。這個理論建立在廣義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基礎之上,涉及到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和量子引力論等多種高深知識。其中給出了著名的無邊界猜想或條件:宇宙的邊界條件就是它沒有邊界。無邊界條件如果成立,則宇宙自給自足,這意味著宇宙不需要創世上帝或者不存在第一推動。」

「宇宙是一個從歐氏空間向洛氏時空的量子轉變,從量子態宇宙或宇宙波函數的觀點來看,歐氏空間來自絕對的無,這就實現了宇宙的無中生有的思想。這個歐氏空間是一個四維球面。在四維球面轉變成洛氏時空的最初階段,時空是可由德西特度規來描述的暴漲階段。然後暴漲結束,再接著由大爆炸模型來描寫。這個宇宙模型中空間是有限的,但沒有邊界,被稱作閉合的宇宙空間模型。」

「空間-時間在普朗克尺度下不是平坦的,而是處於一種粉末的狀態。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純態,因果性受到破壞,因此使不可知性從經典統計物理學、量子統計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個層次。」

「2012年,劍橋大學理論物理學家陳中源嚴格證明了霍金的無邊界猜想,出乎意料的是,不存在量子態宇宙或量子宇宙學,無邊界條件在經典意義上成立,這樣,宇宙沒有邊界,沒有無中生有,沒有創生和毀滅,它徹底自洽自足,僅僅是以有限四維球面的形式存在。由此,宇宙的起源確實是它沒有起源,真正從物理上解決了第一推動問題。而且陳還發現了該有限的四維球面宇宙等價於一個無限的四維球體宇宙:整個宇宙本身只是個曲率半徑極"小"的四維球面,但在其局部參考系諸如宇宙中所有事物看來,它卻是個無限的四維球體,由三維球面空間大爆炸"之前"、過去、現在、未來和時間無限久時的所有空間和事物構成。」

截止目前,這應該是唯一在理論上做到自洽自足且符合所有觀測數據的宇宙起源理論,也是完美解決第一推動問題的理論。那麼,我用簡單通俗的語言來描述一下個人對霍金無邊界宇宙學的理解:

邊界條件,是數學微分方程中的一個定解條件,簡單說,就是要得到我們今天的宇宙,必須存在一些給定的條件和前提,否則大爆炸就不會發生,我們今天的宇宙就不會是這個樣子。這些給定條件就導致了第一推動問題的產生,因為人們很容易就會問,為什麼宇宙產生的時候會存在這些給定的條件和前提,這些條件和前提又是從何而來呢?霍金的無邊界條件,不是說宇宙沒有邊界,是說宇宙的產生不需要任何給定的條件,沒有任何條件和前提的,宇宙就這樣一直存在著。再通俗一點說,就是宇宙永恆存在,宇宙就是一切,就是全集,不存在「宇宙的外面」,如果存在,那外面還是宇宙的一部分。這裡,需要真正理解和想像「全部」這個詞的意思,能稱之為「全部」的存在,就沒有「外部」,「全部「還有「外部」,那還能叫」全部」嗎?所以,宇宙=「全部」=沒有「外部」。同時,這個全部還包含了時間,時間是宇宙的一個屬性,和長寬高一樣。

接下來解釋一下這句非常深奧的話:「有限的四維球面宇宙等價於一個無限的四維球體宇宙」,理解這句話才算真正的理解了霍金的理論。這裡其實是兩個四維坐標系,四維球面宇宙的坐標系是以虛時間作為坐標軸的歐幾裡德空間—時間坐標系,通過對所有可能的沒有邊界的歐幾裡德空間—時間進行歷史求和,得出所有可能的宇宙存在過程,每個可能的存在歷史對應一個球面,其中能發展能我們今天存在的宇宙的模型對應的是一個稍微變形的球面,也就是我們存在的這個宇宙發展史就是一個非常大非常大但有微小起伏的虛時間-空間球面。虛時間=空間,這個坐標系四個維度完全具有相同意義,和實時間-空間意義不同。在這個坐標系裡,宇宙的時空開端就是這個球面上的任意一點,都可以作為「北極」,然後宇宙的時空尺度在緯度上不斷膨脹,達到最大後尺度縮小,最終縮小於這任意一點的對面「南極」。這個坐標系中的一個緯度圈,代表的是整個宇宙的瞬間狀態,某個緯度的閉合圈環對應整個宇宙的時空在某個虛時間瞬間的狀態。在這個歷史坐標系中,球面上的任意一點都可以作為宇宙的起點和終點,即「北極」和「南極」,與其他點不存在任何特殊性,這就是說宇宙的起點和終點不是具有特定條件(邊界條件)的特殊的點,任何一點開始都一樣是這樣一個過程。但是需要指出,球面上任意一點作為起點後,其他各點的狀態也就作為宇宙歷史的一部分而確定,這個任意點對面的那個點就確定成為宇宙的終點,並且在「南極」點之後整個宇宙不會再有任何變化就那樣以一個點的方式存在著。也就是整個宇宙的存在過程就是這樣一個從任意一點作為北極點,向任意方向出發不斷擴大的緯度圈,擴大到「赤道」之後再不斷縮小到達南極點的形成的四維球面。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這個球面是由無數個宇宙「緯度圈」組成的,每個緯度圈都代表一個瞬間的宇宙,整個有限的球面代表的是整個宇宙的歷史,而不是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球面。「等價於一個無限的四維球體宇宙」這個四維球體宇宙的坐標系的坐標軸是實時間-空間,這個坐標系中的一個點代表的是宇宙內部的一個事物,比如一個人,這樣比較直觀了,整個坐標系有三個空間方向可以無限延伸的XYZ軸,而第四個方向實時間軸是垂直於三個空間方向的可以無限擴大的閉合球面,宇宙中的每個事物都對應這個球體中的一個點,具有XYZ和時間四個坐標,我們的一生就是這個球體中的許許多多一小小小截在四個方向上曲折彎繞的曲線段。這個無限擴大的球坐標系是可以在4個方向上無限延伸的,無限的球坐標系中全部的點的集合構成了整個宇宙。從這個坐標系來說,對應的就是上一段話所說的宇宙=全部=永恆。

深刻理解了霍金的宇宙時空模型後,還需要理解一點:雖然宇宙的存在不需要任何特定條件來產生,所有的一切就是永恆存在著,但是構成宇宙中現在我們看到的的這些物質和能量不是永恆存在的,是慢慢演變來的,在演變的最初,他們是什麼樣子的?量子引力論給出了答案:無中生有,最初的樣子就是無。以下引用《時間簡史》的一段話:

「在我們能觀察到的宇宙裡大體有1億億億億億億億億億億(1後面跟80個0)個粒子。它們從何而來?答案是,在量子理論中,粒子可以從粒子/反粒子對的形式由能量中創生出來。但這只不過引起了能量從何而來的問題。答案是,宇宙的總能量剛好是零。宇宙的物質是由正能量構成的;然而,所有物質都由引力互相吸引。兩塊互相靠近的物質比兩塊分得很開的物質具有更少的能量,因為你必須消耗能量去克服把它們拉在一起的引力而將其分開。這樣,在一定意義上,引力場具有負能量。在空間上大體一致的宇宙的情形中,人們可以證明,這個負的引力能剛好抵消了物質所代表的正能量,所以宇宙的總能量為零。零的兩倍仍為零。這樣宇宙可以同時將其正的物質能和負的引力能加倍,而不破壞其能量的守恆。在宇宙的正常膨脹時,這並沒有發生。這時當宇宙變大時,物質能量密度下降。然而,這種情形確實發生於暴漲時期。因為宇宙膨脹時,過冷態的能量密度保持不變:當宇宙體積加倍時,正物質能和負引力能都加倍,總能量保持為零。在暴漲相,宇宙的尺度增大了一個非常大的倍數。這樣,可用以製造粒子的總能量變得非常大。正如固斯所說的:「都說沒有免費午餐這件事,但是宇宙是最徹底的免費午餐。」

至此,基於霍金的理論,宇宙本源的問題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暫時作為本人的的宇宙觀:宇宙就是一片永恆存在的虛無和混沌,其總能量為0,沒有任何能量和物質粒子,構成混沌的是不具有任何質量能量的量子隨機漲落(測不準原理),隨機漲落產生了正能量和負引力,這即為宇宙的本源。進一步說,整個宇宙就是量子真隨機系統,而我們今天的宇宙只是大量隨機漲落事件導致的一次大爆炸的結果。換句話說,宇宙是無,也是有。無等價於有,我們所說的無和所說的有,本質上是相同的,有只是無的另一種隨機形態,或者說,存在和不存在都是隨機的事件,完完全全沒有任何邊界條件的真隨機,隨機出了「存在」和「不存在」,我們正在經歷「存在」的過程。從物理學意義上,這就到了極限了,能夠推導出0=1+-1,這就是物理學的極限。

然而,依然沒有解決的問題是,宇宙=一切事物=永恆存在的虛無,這個物理學數學上自洽的理論,幾乎達到佛家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道分陰陽兩極這種玄學的程度了,但還是避不開一個最大的問題,存在為何存在?無論是什麼宇宙模型,它總是存在著的,看起來好像解決了第一推動的問題,實際上只是表面上解決,只是告訴你宇宙就是這樣永遠自然而然地存在著,這個存在就是一切,不需要任何外部力量和推動力。其實,接下來的問題,必須從哲學層面去解決,因為,在以上的問題中,存在這個概念是最大的前提,而產生和認為宇宙存在的主體——我,才是問題最大的根源。因為,我感受到了存在,我確信宇宙以這樣的形式存在著,我才會根據我的感受和實證去推導一切源頭。一切疑問的出發點和驗證各種理論的立足點,其實是——我感受到了宇宙,我清清楚楚地認識到,宇宙是存在的,而試圖去為這個存在尋找一個理由,一個原因。存在本身或許不滿足因果律,不需要原因,只需要隨機,可是無論是因果律還是真隨機,它們都是存在的。所有的所有,源頭就是我意識到了宇宙和世界的存在,因為堅信意識到的一切是真實存在的,所以才會去問存在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這些存在。我們是在確信有1的情況下,去推導出宇宙是0,0產生了1和-1這樣一個結論。0為何不能永遠是0?為何要產生1和-1呢?因為我感受到了1,但我不知道1是怎麼來的,所以我得拼命想個理論來產生1,從10-9等於1,想到8-7=1,想到3-2=1,那麼10和8和3哪裡來的呢?最後想到一切都是0,嗯,0產生的1和-1,這下不會問我0是怎麼來的吧,0就是0,0永恆存在。其實,這裡是偷換了概念,不管是0還是10987,他們都是一種存在,誰說0就不存在了?虛無就是不存在任何東西嗎?那不是還有量子麼?量子質量為0,那量子是不是一種質量為0的存在呢?所以,物理學哪怕把一切歸0,還是解決不了0的存在性問題。其實,問題的根源在於,我感受到了這個1,一切理論只是把我感受到的1進行各種變種演變而已。就拿霍金的無邊界條件宇宙來說,這個永恆存在的球面宇宙發展史,是一切發展過程中最大的可能性,宇宙永恆就這樣存在和發展,沒有外力推動。不好意思,宇宙永恆這樣存在和發展,一切基於人擇原理,因為存在人類,存在我,所以宇宙必須這樣發展。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存在我?

三、關於意識和自我意識的生物學探討

首先,我想明確要討論的兩個概念:意識和自我意識。這兩個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注意是完全不同。先說意識,科學界至今沒有對意識明確的定義,唯物主義的定義是人腦的一種功能,這充其量只是一種解釋,而不是定義,定義需要直達本質。接下來我嘗試探討一下這兩個概念。

(一)意識概念的含義、本質探討

1、一元論。

一元論的典型代表即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只有一種實體那就是物質;而唯心主義認為世界只有一種實體那就是意識。唯物主義的意思我們換句話說就是意識是一種現象,因為只有物質世界嘛,那麼意識不可能是實體。一元論中的副現象論認為有意識的心智是大腦的『副現象』、『伴生品』,而且也沒有能力去影響大腦。大腦的運作完全是由之前的物理原因引發的。即使大腦沒有產生任何的意識經驗,大腦也是照常運作的。而唯心主義認為,世界所有一切都是意識的表現,意識是世界的唯一組成要素,但是唯心主義很容易陷入唯我論,唯我論認為我們身邊的其他人體內可能並不存在意識,但是他們的行為仍然像有意識一樣,認為世界上只存在或者只能確認只有「自我」具備意識,王陽明的心學就是類似唯我論的思想。其實唯物唯心的流派很多,我不詳細展開,但本質上他們認定世界的本源只有一種元素,要麼是物質,意識是物質的運動產物和附帶現象;要麼是意識,物質是意識世界中的不同表現、表象。

我個人對一元論的理解到此為止,目前我對一元論不管是唯物和唯心都持不完全認同的觀點,因為唯物主義出發的現代物理學依然無法完美解釋意識的本質、產生機理,也沒有用物質模擬出另一個我的意識,讓我通過模擬的我來感受世界;而唯心嚴重不符日常體驗,我一睡覺,世界就不存在?我死了,宇宙就沒了?所有一切都只是意識的幻像?難以接受。

2、二元論。

二元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意識和物質兩種實體。另外在二元論中,屬性二元論認為有意識的心智並不是由不同於物質實體的其他材質組成,人是由一個統一的實體組成,而這一實體具有兩種不同的屬性,例如,我們有物質方面的屬性,如身高、體重、某種蛋白酶,同時我們還有意識方面的屬性,如我們能感覺到疼痛或感到沮喪、愉悅等等。即組成世界的元素同時具有意識和物質兩種基本屬性。關於二元論我將在第四大點著重闡述和探討。

3、生物學上的解釋

前面主要是兩種哲學上的分類,第三種我想主要探討一下生物學上關於意識的解釋。主流的生物學主要認為,意識是由神經細胞、神經元構成的神經網絡,神經網絡再構成神經中樞——腦,然後腦產生的,其實也就是說有神經網絡構成的神經中樞的生物就定義為具備意識,沒有神經網絡的生物如植物等就不具備意識。這種定義是唯物的,本質上是一元論的。

接下來我將基於唯物的哲學觀點逐步探討:先討論植物和動物。根據這樣的觀點,植物是沒有意識的,那麼植物的生長、吸收養分、光合作用、向光性,等等一切行為均是一種「趨利避害的特性」,簡單來說,植物的所有行為是被動的,是受規律支配自然而然的一種反應,就像化學反應那樣。細菌、病毒也是如此。在這裡,神經網絡成為了重要的分水嶺。但是我們繼續深入下去,我們來研究神經網絡和具有神經網絡的動物,這在生物學上是認為他們具有「意識」的。先說動物,動物的行為被認為和植物不同,因為動物具有低級本能意識控制下的各種複雜行為,捕食、交配、狗會吐舌頭,見到人會搖尾巴,等等,然後認為這些行為是在腦中的「意識」支配下進行的。實際上,腦和神經網絡不就是一堆更複雜的細胞,一些巨量的電流脈衝交換等等嗎,腦和神經網絡這個結構極其複雜的物質系統,受到遺傳基因和外部環境的影響,產生各種物理化學反應,然後影響組成動物身體其他部分的物質的運動。認真思考到底層結構,其實動物的所有行為也是和植物一樣的,依然是受自身基因控制的本能行為和對外部環境的應激反應,即條件反射。只不過相對反應更加複雜化,但本質上,動物的行為和植物的行為一樣是被確定的,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任何「意識」參與的必要。也就是說,動物只是更複雜的植物,更能對外界和自身存在作出各種更複雜反應的系統,強行在這個系統中加入「意識」,根本毫無必要,或者說「意識」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概念,動物沒有意識,它們也是那樣行動和生存,因為動物的所有行為本質上和植物一樣都是被動的,只是看起來有些像「主動」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說,動物的低級意識下的行為,依然也是更強大的「趨利避害的特性」,即物質間的相互作用而確定的運動結果。也就是說,如果認為植物沒有意識,動物其實也沒有意識,因為他們的行為都是生物對外界的應激反應,條件反射而已。神經網絡和動物的腦只是相對於植物更複雜的應激處理系統,這個過程動物和植物沒有本質區別,只是動物對外界刺激的處理系統更加複雜化而已,就是要多通過神經網絡和腦這個組成部分進行一下處理,實際上都是被動的。

然後來探討人類的意識。我們在考慮人類意識的時候無非就是兩個可能:第一,依然是採用經典科學的還原論方法,即將高層的、複雜的對象分解為較低層的、簡單的對象來處理,認為複雜的系統、事物、現象可以將其化解為各部分之組合來加以理解和描述。用還原論方法的話,人類的意識也是假象,人類的行為受到意識的支配,意識受到產生意識的大腦結構支配,大腦結構由組成大腦的神經網絡和神經元決定,神經元和神經網絡的運行機制由組成它們的物質粒子運動決定,物質粒子運動由自然規律和外部環境決定。按照上面的推論,人類的意識與動物的意識其實本質依然是一樣的,只是更加複雜,對外界信息和刺激的處理過程更加繁複,結果更加多樣化而已。像上面動物植物一樣,人類的所有行為其實也不具有「主動性」,全是被動的複雜得多的條件反射,因為組成人類的腦和神經網絡雖然更複雜得多,但是運行原理本質上都是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是物質的運動。換句話說,主動性是假象,被動性才是原理,在這個思路中,其實植物就是簡單的計算器,動物就是複雜一點的個人家用電腦,人類就是巨型計算機「銀河」,你說計算器沒有意識,家用電腦有低級意識,巨型計算機就是人?好了,你也許馬上會反駁我,動物的腦和人類的腦與電腦、計算機裡的電路不同,那麼就請你解剖一下動物的大腦,裡面除了神經細胞和神經網絡還有什麼?你是想說神經細胞和電阻電容不同,神經網絡和集成電路不同對吧?那你再研究神經細胞和神經網絡到底層,他們本質上和電路一樣,都是電信號的交換、電流脈衝。還原到最底層,都是電信號的交換,然後你告訴我那種電信號交換會產生「意識」,這種電信號交換不會產生「意識」,拜託,電信號交換就是最簡單的電子粒子交換,你這樣交換是被動的,那樣交換就是主動的?得出一個推論,人類、動物的意識都是電信號交換,都是物質的運動,意識的主觀能動性其實是被各種電信號交換決定好了的被動反應性。顯然,這個結論,大多數人並不滿意,雖然現在有部分人就是這樣認為,覺得意識是假象,是幻覺,否定一切主動性,這就是機械唯物主義。我認為,得出這種結論是因為採用的科學分析方法有問題,因為在這裡,還原論是無法處理「意識」現象的。

所以我們得考慮第二種思路,就是意識是一種湧現現象。這裡我插一段關於還原論和複雜系統理論的說明,資料來源網絡:

「湧現,Emergence,也譯為突現。這個詞來源於系統科學。由於湧現在商業、經濟、計算機和遊戲娛樂等方面都有體現,現在已經廣泛的流行。湧現性是指那些高層次具有而還原到低層次就不復存在的屬性、特徵、行為和功能。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大量的無生命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最古老的原生生命。對湧現的揭示,是隨著三論(系統論、控制論和資訊理論)的發展以及對複雜系統的研究而逐漸推進的。在此之前,我們一般使用還原理論來解釋問題,它的基本觀點是整體是由局部組成的,所以局部決定整體。整體的任何一個變化都可以在局部找到其原因,還原理論分析的方式符合我們的思維習慣,並且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快速的,行之有效的解決問題。但是在遇到複雜系統的時候會產生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比如生態、人腦、經濟系統等等。因此人們開始引入複雜系統並展開研究。在本世紀80年代,在美國聖塔菲(SantaFe)這個地方,一群離經叛道的科學家(包括夸克之父蓋爾曼、經濟諾貝爾獎得主阿羅以及遺傳算法之父霍蘭等人)成立了叫做聖塔菲的研究所(SantaFeInstitute)開始正式討論複雜系統中的問題,標緻著複雜性科學的誕生。這裡的科學家來自多個領域,他們打破了學科間的界限,用一種全新的,統一的視角來認識生命系統、神經系統、經濟系統、計算機系統等等,不再關注每個領域的細節,而是大量運用隱喻和類比的方法,尋找不同系統之間的共性。在這些複雜系統的共性中,「湧現」是一種最引人注目的普遍現象。所謂「湧現」,就是指系統中的個體遵循簡單的規則,通過局部的相互作用構成一個整體的時候,一些新的屬性或者規律就會突然一下子在系統的層面誕生。湧現並不破壞單個個體的規則,但是用個體的規則卻無法加以解釋。關於湧現,我們只能理解為「系統整體大於部分之和」。」

也就是說,意識這種現象是一種神經系統複雜到一定程度之後,整個神經系統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現象,而分解到單個神經細胞是不具有這種現象的。結合另一個複雜科學的理論——混沌理論,混沌理論簡單來說是認為在一個非線性的複雜系統中,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也就是這個系統的運行狀態隨機性非常強,一點外界微小的擾動,將造成系統輸出結果的巨大變化,整個系統的運行狀態無法完全預測和確定,是隨機的、混沌的。著名的蝴蝶效應就是這個混沌理論反映的現象。所以,越複雜的神經網絡系統就越混沌,這個系統湧現出來的「意識」現象就越不可確定,表現出不可預測、隨機的性質。而人腦據研究有800多億的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相當於一臺微型電腦,從整體上來看,這是一個巨大的極其複雜的混沌系統,個體神經元的運行機制現在研究有一定進展但尚未完全透徹,而整個神經連接的圖譜遠遠沒有完成。這樣的系統以現在的科技根本無法模擬,所以真正意義上的人工機器智能遠未研究出來,人類的意識現象是極其複雜且現階段無法模擬的現象。

好了,用這種思路似乎可以解釋意識是什麼了?意識就是一個由巨量神經元組成的極其複雜的神經網絡系統所產生的一種湧現現象或者說這個系統的性質和功能。且慢豁然開朗,我們繼續思考下去。意識這個概念,究竟是現象、還是性質、還是功能?嚴格來說,意識這個概念,不應該是一個具體的能觀測的現象,如能被視覺觀測到的火、風、雷、電;現象和抽象相對,所有能稱之為現象的概念應該是可以觀察或者可以測量到的;意識無法測量,看不見摸不著,不應該是現象,而應該是一種抽象的概念。那麼什麼是抽象的概念?抽象是人腦的一種歸納和總結的思維方法。把某些想描述的事物(這個事物可以是存在的,不存在的,想像虛構的,是物體,是事件,是任何一切)總結成一個詞,這就是抽象出來的概念。比如「科學」這個詞,就是抽象,描述所有反應自然規律的知識;「知識」還是抽象,知識是人類探索自然界所得到的經驗和成果;「經驗」依然是抽象,經驗是人類的經歷在人類身體和大腦留下的記憶、痕跡。那意識這個詞究竟是在描述什麼呢?深入思考後,我覺得意識這個詞描述的,首先是感官帶來的感覺,即各種感覺器官接收外界刺激產生的感受;其次是主動思考、控制身體行動的一個過程。也就是說,意識描述的是一個過程,一個神經中樞系統接收感覺、處理信息和發射指令的過程。我們把這個過程抽象出來,概括總結為「意識」。

至此,似乎深刻理解了「意識」這個概念究竟指什麼,其實問題才剛剛開始。問題是什麼呢,第一:「感覺」是什麼?第二:「主動」與「被動」的區分在那裡?第三:感覺的接收者、思維的主導者是什麼?

(二)自我意識概念的含義、本質探討

由上文所述產生的的三個問題,引入了「自我意識」的概念。什麼是自我意識?就是能夠認識到「我」的存在,知道這個身體是「我」,能夠把外界與「自己」區別開的一種特殊意識。現代研究通過「鏡子測試」的方法表明,剛出生的嬰兒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一般的動物也是沒有自我意識的,如貓狗,只有少數神經系統發達的動物如猩猩是具有自我意識的。而人類大多是在青春期產生強烈的自我意識,除了能把自己與外界區分開,識別自己以外,還能真正意識到我要幹什麼,我在幹什麼,即監控自己的思考、行為。從本質上來說,「自我意識」是一種監控、觀察自我的「意識」,也可以說是所有意識中最高等級的統領者,是主動性產生的根源。

1、自我意識的主動性

通過與動物的比較,以及回想自己幼年的零星記憶,我們會發現,一個只具有低級意識的生命,其行為往往是被動的,且留在神經網絡中的記憶痕跡極為稀少。自我意識產生之後,行為的主動性大大增加,記憶也越來越清晰。簡單的說,你認識到自己存在之後,你很容易記得我做過什麼,我想過什麼;而在你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之前,你的所作所為更像是被動的被外界控制和刺激所作的反應,同時也不會給你留下什麼記憶。比如誰能記得自己剛出生是怎麼吃奶的?誰能記得第一次是怎麼從爬著爬著到學會走路的?為什麼不記得呢?因為那時候你根本沒有自我意識,或者說自我意識非常微弱,你身體的一切行為是你身體和你的沒有發育完全的大腦被動性地對【來自外界的刺激和來自基因決定的本能】這兩個先決條件作出反應,其實和動物沒有區別。

自我意識的主動性,可以用一個詞來描述,就是自由意志。什麼叫自由意志呢?比如我現在可以天馬行空的想像,我能想任何一切,當然想像的東西也許來源於外部世界給我的經驗,但是至少我能決定我現在想什麼,我是進行這個想像的行為,還是不去想像,也就是你的意志是自由的,不受外部控制的。當然,你的行為不可能像你的意志那麼自由,因為你的意志還會考慮外界的條件限制,從而讓你的行動不像意志那麼自由。有些機械論者認為自由意志也是一種假象,認為不存在自由意志,你的意志也是被客觀外界所決定好的。然而我認為這是錯誤的一切皆可確定的還原論思想,意志的自由度和隨機性,根本就是一個混沌系統,我等會在想什麼誰都不知道,連我自己都不知道,這不可能是確定的;我現在就決定不寫這篇文章,還是1小時以後再寫,還是永遠都不寫,還是1小時5分鐘以後再寫,都是我自己自由的意志決定的,而不是預先被我身體裡的各種基本粒子確定好了。所以,自由意志的存在,我認為不是假象,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性質或者說重要表現之一。這就回答了上文的第二個問題,主動和被動的區別就在於,有沒有自我意識中自由意志的參與,自由意志決定、支配下的行為,就是主動性行為,否則就是被動性行為。

2、自我意識的封閉性。

自我意識的封閉性,指的是自我體驗的封閉性。這一點主要是針對上面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感覺是什麼?我們一步一步來,感覺描述的是我們的一種體驗,什麼體驗?視覺體驗,聽覺體驗,觸覺體驗……總之就是你身體各種感覺器官給你帶來的體驗。這種體驗有一種很特殊的性質,就是封閉,你永遠不可能體驗到除了你以外的人身上的體驗,你也永遠不可能讓別人直接獲得你的體驗。這裡的體驗不是說你被人打了覺得痛,你就打別人一下,別人也覺得痛,和你體驗相同這麼簡單的意思。你會說,用同樣的力度打兩個人同樣的地方一下,他們的感覺基本一樣的。好,在這裡,你已經明白,這兩個人會分別產生兩個相同的感覺,但是,這兩個感覺是相互獨立的。我可以把我看過的東西擺在你面前,讓你和產生一樣的視覺,等等這些行為,我們改變或者複製的只是產生感覺的原因,而不是感覺本身。真正想複製感覺,應該怎麼做?應該是複製大腦接收的電流脈衝信號。比如我手被針刺了,從刺到我手的神經細胞發出電流脈衝開始,到傳遞到大腦的神經中樞接收的神經細胞為止,這非常短的幾毫秒幾微秒的時間裡,記錄下大腦中哪些神經細胞的接收、交換了電信號,然後記錄下這些神經細胞的電信號狀態是怎麼改變交換的,然後在相同的極短時間內,對你的大腦中同樣的神經細胞進行電信號狀態的複製。理論上好像可以實現,實際上這非常難,且不說你我大腦結構是否一樣,是否處理痛覺的神經細胞都大致相同,即使定位到相同的神經元了,電信號的完全複製和模擬也是相當困難的。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感覺是大腦神經細胞受到的電信號刺激,想複製感覺,就複製電信號來刺激大腦。但是,電信號是可以複製的,你可以複製一百次電信號去刺激一百個大腦,你說你複製了一百次痛覺體驗,但是其實你什麼都沒感受到。原因是什麼?因為那一百個大腦裡,沒有一個是「你」的大腦。只有「自己」的這個大腦,才能讓你真正明白什麼叫痛,什麼叫酸甜苦辣。換句話說,感覺這個詞,永遠必須和自己聯繫在一起,想要產生真正的「感覺體驗」,必須有「自我意識」的大腦存在。自我感覺到的體驗,只能永遠封閉在自我意識內,自我意識是大腦能夠儲存「感覺」,形成「體驗」的重要因素。沒有自我意識的低級意識,只能產生感覺,但不能有效存儲感覺,形成記憶,更多的只是臨時性的條件反射,或者經過大量訓練固化下來的一種應激狀態。

3、自我意識的唯一性。

自我意識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是唯一的。和所有其他意識不同,自我意識就只有一個,沒有人能分身,感受到兩具身體上大腦接收到的信號,沒有人會把一群人裡的所有人都當成是自己。目前,自我意識是不可轉移、複製的,比如把兩個人的大腦互換,轉移的只是大腦,但是兩個大腦的自我意識還是認為只有一個自己,只不過控制的身體換了一個,自己沒換;又比如複製一個一模一樣的大腦,你的複製人,你的大腦還是不會把複製人當成你自己,複製人也不會認為你是他。換句話說,一個大腦產生一個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產生後,其內容是確定的、唯一的,不因為產生其的物質基礎即大腦的複製而能夠複製,就算能夠複製兩個一模一樣的大腦,產生內容一模一樣的自我意識,但是這是兩份獨立的自我意識,這兩份自我意識依然是封閉的,唯一的。

我們說,A=B,其實是說A代表的內容等於B代表的內容,而實際上A就是A,B就是B。比如兩個相同的筷子,我們說他相同,實際上是說他們的形狀、大小等等性質在宏觀上看來是一樣的,實際上這是兩個獨立的物體。好,接下來進入更深一層,你說兩個筷子其實只是宏觀上看來一樣,實際上微觀上組成他們的分子、基本粒子運動狀態肯定不同,所以他們獨立。那麼微觀是我們區分物體獨立的方式嗎?其實也不是,真正是它們佔有的時空坐標不同。我們考慮兩個完全一樣的小點:兩個小點擺在那裡就算一模一樣,我們也會說這裡是兩個小點,是因為它們在同一時刻上佔據了兩個空間坐標;而什麼時候我們說只有一個小點呢?就是同一時刻只有一個空間坐標出現了小點。再進一步想,假如時間能夠倒流,我把第二個小點放在第一個小點出現的時間和空間點上讓你看,對於不知道發生過時間倒流的你來說,你依然是認為這個小點是第一個點;只是對知道發生過時間倒流的我來說,我知道它是第二個點,被我倒流回去放在第一個點那裡。所以我們分辨事物的數量和獨立性,其實是依靠我們的時空感。但是自我意識又有所不同,自我意識的獨立性和唯一性的分辨,除了時空感,還有主觀感。

4、自我意識的主觀性

什麼叫自我意識的主觀性,很簡單,就是「第一視角」。主觀主觀,就是「第一視角的觀察者」。我們能知道,世界上只有一個我,世界上別人都不是我,除了上面說的封閉性,唯一性,最重要的其實是這個主觀性。意思就是,我們很清楚的知道,我只能通過我這對眼睛,看到一個「第一視角的世界」,我能控制的,只有我身前這雙手,我能發出聲音的,只有我鼻子下面看不見的那張嘴巴。我的自我意識,對應的就是這個能展開第一視角世界的眼睛;我一切的感受,都來自於我能控制的這部分身體。哪怕你的大腦和我相同,你的大腦的想法、記憶和我完全一樣,我也不會把你當成我,因為你站在我對面,打你我是不會痛的,我看不到的臉才是我自己的臉。我永遠可以很清晰的分辨出,什麼是我,就是那些能讓我有主觀感覺的部分,它們就是我的一部分。我感覺不到的部分,就不是我。我戴著手套,把手套剝離下來,我沒有痛覺,所以我知道手套不是我的一部分,但是你把我手的皮膚剝下來,我痛得要死,所以我知道手上的皮膚和手套是不一樣的,從而我把手的皮膚界定為我的一部分。所以,主觀感受是形成自我意識的必要條件。

所以,這也就解決了第三個問題,感覺的接受者、思維的主導者,就是自我意識。

最後,又要提出一個問題,上面從生物學等角度分析了意識的形成和自我意識的形成過程『,但是最終極的問題是,無數的意識和自我意識的產生過程中,我的主觀感受並沒有產生,也就是代表我的自我意識一直沒有產生,世界對於我來說,一直是一片黑暗,什麼都沒有;但是某年某月某日,代表我的自我意識突然產生了,世界就突然展現在我眼前,各種主觀感受就蜂擁而入,讓我一下知道了各種香甜苦辣,讓我一下分開了赤橙紅綠青藍紫,這個主觀世界的突然開啟,有什麼原因?是隨機開啟的?為什麼要開啟呢?為什麼不能永遠是一片黑暗呢,這個世界在我之前已經存在那麼多自我意識,它們產生的時候,世界對我還是一片黑暗,是什麼確定了代表我的自我意識是我現在這具身體和大腦產生的,我這具身體產生自我意識的時候,為什麼不能和其他身體產生自我意識的時候的情況一樣呢,也就是世界繼續黑暗下去呢?是什麼決定了,這具身體的自我意識產生,世界就開啟了?那麼多自我意識,都不代表我,因為他們無法讓我有任何主觀感受和體驗,這具身體代表我,因為它給我帶來了主觀感受和體驗。但是,是什麼確定了,這具身體就是我的自我意識產生的身體?別的自我意識產生的時候,為何世界不開啟?

說了一大堆,只是從唯物的觀點出發想弄明白意識和自我意識這兩個概念究竟指的是什麼,然而最後我發現,唯物的道路真的解決不了,自我產生的動機和原因,以及自我是如何確定的。但我肯定不想陷入唯心主義的唯我論,也不想幻想一個神來指定這個軀體產生的就是我,神指定了這個軀體出生,世界對我就開啟。於是,我只能嘗試用屬性二元論的思想,去解釋意識和物質,去解釋自我意識的對應和產生,去解釋主觀和客觀的對應。目前形成一些初步的理論,至少,能說服我自己。將在第四大點進行詳細闡述。

四、關於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哲學探討

如果說前面三個部分都是在學習和總結前人的智慧和知識,進行深入了解和理解,提出疑問,再思考的過程,那麼這個部分,終於到了提出自己思考結論和觀點的時候了。

首先,我來回顧一下前面的部分到底說了些什麼。其實主要還是基於唯物主義的哲學觀念出發,探討宇宙的本源是什麼,宇宙從何而來。先是從物理學角度嘗試理解物質的本源,物質和能量究竟是怎麼來的,然後從生物學角度嘗試理解意識的本源,物質是如何從一個「不具有意識」的狀態演化到「具有意識這種性質和作用過程」的狀態。然後發現,唯物主義其實最終沒有辦法解決的自我意識產生的原因和必要性,即自我的「主觀感受體驗」如何、為何在客觀的物質世界中產生的問題。接下來,我將不再堅持唯物主義的思考模式,我將主要從最原始哲學思考的角度出發,來探討真正的最基本的世界規則。

那麼,就從引發一切思考的「存在」概念開始。我們思考宇宙本源也好,思考我為什麼是我也好,看起來很玄的問題,其實有一個前提,就是「存在」。無論任何世界觀,都是基於存在這個概念,假如沒有存在,就什麼都沒有,不用思考本源,不用思考我,因為什麼都不存在。我們思考的問題,最本質上是在思考「存在」是什麼。唯物主義認為,存在就是一種實體世界,一種與任何觀察者都無關的永恆的、絕對的實體世界,並且把構成這個絕對存在的實體世界的元素歸一、還原、定義命名為「物質」。用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很容易陷入第一推動和規則制定的問題,這也就是自然科學和數學上的「公理」、「前提」問題。第一推動問題已經說過了,就是你永遠可以問,是什麼產生了什麼,物質這個實體元素的最基本形態是什麼,你可以無限的問下去,沒有一個盡頭;而物理學發現的物質和能量運動的一切規律,都只能是「發現」,發現的意思是這個規律是事先就存在的,被人類感知到、觀測到、總結出來,所以還有一個永遠可以問的問題,就是規律為什麼是這樣?無論你發現了再基礎、再基本的規律,都可以問你,這個規律為什麼是這樣的?打個比方,光速為什麼是30萬公裡每秒?物理學上的嚴格定義是真空中的光速等於真空磁導率與介電常數的乘積開平方再求倒數。也就是這是由兩個常數:真空磁導率和介電常數確定的。而這兩個常數怎麼來的?通過現實中實驗測量得到的數據。簡單來說,這是我們現實中測量到的「事實」,所以你其實是在問,事實為什麼是這樣的,為什麼測量到的數據不是別的呢?

一切自然科學研究的前提,就是基於我們觀測、實驗中獲得的「事實」數據。這些事實數據、規律是絕對的存在,是確定的,我們對這個前提只有接受的選擇,我們沒有改變規律和事實的自由。我們最多能利用規律,在符合規律的前提下改變物質的組成狀態、運動狀態等等,但是規律和法則是永遠不可能改變的。為什麼我們不能改變規律呢,為什麼規律就是這樣不能是另外一種樣子呢?甚至再進一步說,為什麼會有規律呢?可不可以都沒有規律呢?唯物主義最大的一個問題在於,不討論規律的絕對性從何而來,規律和法則是給我們去發現的,世界就是這樣存在的,你不用去問為什麼,你只要選擇接受這樣的世界,儘可能去發現這個絕對性的世界中到底有什麼內容就行了。所以,唯物主義其實是也是一種變相的神學。神這個概念是什麼意思呢?神就是人類對未知的一種抽象,世界為什麼是這樣的?規律為什麼是這樣的?因為神創造世界的時候就這樣制定了規則,神定義了介電常數是多少多少,神定義了真空磁導率是多少多少,你不要管神是什麼,神就是確定世界規則是這樣的未知存在,我們選擇接受神制定的規則和世界就行了。反過來看唯物主義,其實唯物主義的「神」就是「絕對存在的物質和規律」,你也不要管物質和規律為什麼是這樣,這就是客觀物質世界事先自己定好的,常數就是這麼多,我們發現了這個常數和規律,就選擇接受,不要問為什麼常數是這麼多。所以宗教信徒的信仰是「神」,科學家的信仰是「絕對存在的客觀物質和物質自身的規律」,本質上沒有區別,因為他們都屬於不可追問,沒有前提的世界本源。你不要問神從哪裡來,和你不要問物質從哪裡來是一個道理,神和物質就是絕對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說,物質這個概念不就是一種自己制定規則的神的概念,世界的規則由神確定和世界的規則由物質自己確定,不是一個意思嗎?物質不就是一種不可追問、沒有理由的神?從哲學意義上來說,唯物主義的物質和宗教裡的神是同一種概念。當然,從實用主義上來說,唯物主義對世界規則的研究和運用是正確的,唯物主義的選擇很簡單,放棄思考規則如何來的,直接選擇發現並服從規則,在規則約束下去進行規則允許的對「存在」的狀態轉化、形態轉變等互動行為。而盲目的宗教信徒往往是不僅放棄了思考規則是如何來的,而且放棄了去發現「神」制定的規則到底有什麼,主要區別其實不在於科學家信仰的是物質,宗教信徒信仰的是神,而在於科學家會對自己的信仰的造物通過自身的各種行為進行不斷的觀察和測量、研究和思考,而盲目的宗教信徒對自己信仰的造物所做的事僅僅是放棄邏輯思考,放棄肉體行動,只作為一種精神寄託——就是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我信就行了的狀態。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其實唯物主義出發的自然科學,就是一種能夠發揮人的思維能力和行動能力的「宗教」,這個宗教提高了我們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改善了我們的生存環境和狀態,本質上是改善了我們每個人肉體的感官體驗,比起那些讓人放棄思考、放棄行動僅僅進行精神上的寄託、安慰自己的宗教,顯然自然科學帶給我們實實在在的好處——讓我們改善了主觀體驗,而我們的體驗決定了我們選擇相信什麼。所以,唯物主義成為現代的主流。

然而,哲學是在進行物理學、生物學等等唯物主義出發的自然科學研究之前進行的思考工作,所以,在我放棄思考、接受「物質」這個神給我制定的世界和規則之前,我還是想思考一下,這個世界究竟需不需要一個「神」,究竟需要不需要一個絕對存在的前提。接下來,必須引入一個重要的哲學原理,即人擇原理。人擇原理的意思是說,我們存在的世界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因為在無數可能的世界、無數可能的規律中,只有這個樣子的世界、這個樣子的規律才能產生我們,如果世界不是這個樣子,我們就不會產生,我們也不會存在。簡單理解的話,就是我們的存在決定了我們的世界必須是這個樣子,我們世界的規律必須是這樣。我進一步理解的結果是,其實存在著無窮多的宇宙、無窮多的規律,然而其中只有一個宇宙是我們能夠存在的宇宙,我們在我們存在的宇宙中,當然一切規律都是確定好的,如果改變任何一條規律,我們就不會出現。那麼其他無窮多的宇宙究竟存在還是不存在?答案應該是存在的,然而即使存在,我們這「一生」也永遠無法和那些宇宙發生任何關聯,因為我們和我們能夠存在的宇宙是一體綁定的,是一個整體,我們是這個宇宙的一部分,這個宇宙也必然會有我們。那為什麼我要關心其他宇宙存在不存在呢,因為假如其他宇宙不存在,只存在我們的宇宙,那前面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你還是可以問,為什麼宇宙和我們就是這樣一個確定的狀態出現在這裡?為什麼宇宙是這個樣子?

所以,終極答案是:存在這個概念指的就是一切的可能性,存在就是無窮無盡的實體、存在就是無窮無盡的規律、無窮無盡的一切。我們的宇宙是三維、四維、十一維的也好,不重要,真正把的所有存在看成一個整體世界的話,那麼這個整體是無窮維。由此我們得出存在具有的第一條特性:無窮。真正的客觀存在,就是以無窮多的可能形式、無窮多的可能狀態形成的無窮世界。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只是無窮世界中的一個「世界」。換句話說,其實就是我們的「主觀世界」。

繼續研究存在這個概念本身,為了避免出現一個神來確定我們的世界,我賦予了存在具有「無窮」的特性,也就是用一切皆有可能的無窮性來抵消了確定性的產生,我們的世界不是被神、被「物質」確定好的,我們的世界只是無窮多可能性中的一個「主觀世界」。接下來,我們將處理「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對於我們來說,如何區別存在與不存在?為什麼要處理這個問題?因為一個概念得以成立,是因為它與它的對立面有所區別,假如一個概念沒有對立面,這個概念就沒有意義。比如「我」必然對應「不是我」,「書」必然對應「不是書」,「打」必然對應「不打」。如果「書」和「不是書」這兩個對立的概念沒有區別的話,那麼「書」就沒有意義,因為你無法分別究竟什麼是書什麼不是書,是和不是都一樣,那你說它是書,我說它不是,其實我們說的都一樣。這就是邏輯學裡的是與非。任何一個概念的成立,它的是與非必須有區別,否則這個概念是無法成立的,也就是說有沒有這個概念都一樣,這個概念毫無意義。所以,存在必然與不存在要有所區別。那麼我們究竟是如何判斷、如何確定一個事物是存在的、還是不存在的?其實是我們的主觀體驗。我們能觀察到的事物,我們就說他存在。好,接下來進行一個推導:假如這個世界沒有我,這個世界存在嗎?顯然存在,為什麼?因為還有你,還有他,你和他都能觀察、感受到這個世界。假如沒有你,沒有他,這個世界存在嗎?顯然存在,為什麼?因為還有其他人類在感受、觀察這個世界。假如沒有人類,這個世界存在嗎?還是存在,因為還有其他生物在感受、觀察這個世界。重點來了,假如沒有生命,這個世界還存在嗎?嗯?是不是很難回答?

第一種答案,假如沒有生命,世界不存在,因為只有生命才能感受、觀察這個世界,所以沒有生命就沒有世界。顯然這個答案有點沒道理,沒有生命,這個世界就不存在了??我認為這個答案是錯誤的。

那麼只有第二種答案,假如沒有生命,世界還存在。好,我們前面討論過了,意識和自我意識都是很複雜的神經網絡系統具有的一種功能和特性,那非生命顯然是不可能有意識這個功能的,那非生命就不可能感受、觀察到這個世界,也不可能區別出什麼是存在與不存在。那麼,這就變成了一個絕對的、沒有任何具有主觀世界的事物能感受到的客觀存在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是一種什麼狀態?是一種存在於你腦海中任性的想像,並且沒有任何內部事物能感受到其存在的世界。這樣的世界,你說它存在,其實你是站在這個世界外面,從上帝的角度去看它,覺得它是存在的,實際上對於這個世界內部的任何事物來說,它存在與不存在都是一樣的,對於這個世界內部的「死物」,這個世界是永恆的一片黑暗;假如沒有你這個上帝,只有這個世界內部的事物,那麼這個世界其實就是不存在。而事實上,我不想認為有上帝,所以對於一個沒有上帝的宇宙來說,如果宇宙內的所有事物都無法區別存在與不存在的話,那這整個宇宙其實存在和不存在是一樣的。這一段話是關鍵,值得認真思考。因為任何存在,都必須與不存在有所區別,而一個死寂的宇宙,它即使永遠存在,和永遠不存在是一樣的,這兩種狀態都是不可證的,都是沒有任何觀察者能站出來證明其存在的。除非有一個上帝,進去抓出一個石頭,看,這個宇宙裡有石頭!假如宇宙沒有外面的上帝,那這個宇宙還有什麼能區別出:那個石頭在那裡——那個石頭不在那裡呢?

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最簡單的方式,可惜最不科學,就是宇宙必須有生命來證明和感受這個宇宙,這就把生命當成了宇宙的上帝,而且生命並不是宇宙最初就有的,意思是宇宙必然要演化出生命來證明自己存在?這個結論顯然不夠令人滿意。那好吧,不要生命,宇宙也存在,宇宙不需要任何證明,它就是存在!哦,你終於還是信仰了「唯物教」,物質就是絕對的存在,絕對的前提,絕對的神。那這個不需要證明就存在的宇宙,怎麼來的?最終你只能走上「給你一個絕對前提,你就必須接受」的思維死結上,然後放棄思考,選擇接受。然而我不放棄,我選擇繼續思考:假如存在必須與不存在有所區別,這個區別其實就是需要一個映證,需要另外的事物來證明存在與不存在的區別。如果你選擇站在全是「死物」的宇宙外面,用你的想像力作為上帝,去想像去區別這個遍布「死物」的宇宙究竟存在與不存在;我寧願選擇,站在「死物」的視角中,用我的想像力通過「死物」的視角去區別這個宇宙究竟存在還是不存在。換句話說,我認為:存在這個概念,本身就具有相對性,沒有絕對性的存在,存在這個詞,本身就是人類主觀思維創造出來的一個詞。任何一個「客觀存在」,其實是相對於某個「主觀觀念」存在。你說沒有任何前提條件,就是絕對存在著的客觀世界,其實也只是在你腦海想像中「主觀存在」著的一個想像場景。而實際上,真正的任何「客觀存在」,都是在「主觀世界」中有「映射」的。比如你看到的所有東西,都是「客觀存在」在你的「視覺主觀世界」中的映射;你閉上眼睛,摸到的所有東西,都是「客觀存在」在你的「觸覺主觀世界」中的映射;你躺在床上,胡思亂想,也是「客觀存在」在你的「思維主觀世界」中的映射。而你的主觀世界消失,所有客觀存在的映射也就消失,但是客觀存在還對別的主觀世界產生了映射,所以客觀世界還存在,消失的只是你的主觀世界。只要有一個主觀世界沒有消失,客觀世界就有存在的證據。然而所有主觀世界都消失了,客觀世界就沒有任何映射,客觀世界就沒有任何存在的證據,這時候客觀世界就成了一種存在與不存在毫無區別的狀態。我想,在這種情況下,我要麼進入相信有上帝在證明客觀世界存在這一條路之外,只剩下相信主觀世界能永遠證明客觀世界存在這另一條路了。

那麼思維就要進行大幅度的轉換,想像力就要無窮盡的拓展——既然客觀世界中的各種存在實體有無窮無盡的組合、運動狀態和形式,主觀世界也應當如此,而不是人類或者動物或者生命所獨有的。人類、動物的意識,產生的主觀世界,是複雜的多層次的主觀世界,而植物、細菌、病毒的主觀世界,是低級的單調的主觀世界,而石頭、無機物的主觀世界,就是更低層次的主觀世界。客觀世界可以分解到基本粒子,主觀世界也可以分解到基本粒子。

總結一下我的觀點即:一個存在的實體,其本身存在著的狀態,決定了其必須同時具備主客觀兩種屬性。即一個實體,如果存在,那麼它一定具有:1、能夠映射外部客觀世界中的其他實體到其內部主觀世界的屬性;2、能夠被外部客觀世界的其他實體映射到其他實體內部主觀世界的屬性。同時滿足這兩種屬性的實體世界,其存在性是自洽的,是不需要外部的上帝來證明它存在的。

所以,存在概念的特性:1、存在具有無窮性;2、存在具有主觀能映射和客觀被映射的兩面性;3、存在是自洽自證的。

最後,分析一下這個觀點的內涵。這個觀點實際上類似屬性二元論,就是所有的一切存在都具有物質和意識兩種屬性,其物質性就是客觀性,能作為客體被其他主體映射出其存在的性質,其意識性就是主觀性,能作為主體映射其他客體存在的性質。那麼這樣的觀點解決了什麼問題呢?1、第一推動問題。第一推動是什麼?這個世界究竟怎麼產生的?答案是,第一推動就是存在的無窮的可能性,無窮的世界,無盡的存在,永恆地存在,這就是世界。可以簡單理解為「真隨機」;2、這無窮無盡的世界存在與不存在有什麼區別?答案是,站在無窮盡的整體上看,其實它和不存在沒有區別。因為它作為一個整體是沒有外部的,你說一個沒有外部的整體存在,和說這個整體不存在,是一樣的;因為沒有能相對於「無窮盡」的同等級的另外的任何事物,「這個整體存在與不存在」其實是沒有任何能夠使這個問題具有意義的同等級外部對象。所以,由於沒有外部,這個包含了「全部」的整體,存在不存在的意義對象只有其內部的事物。所以,站在無窮盡的內部某一部分某一類集合體上看,它存在與不存在的區別就是能被這類集合體映射到這類集合體的主觀視角中去,從而形成這類集合體的映射世界,對於整體內部的任意局部集合體,無窮盡的客觀世界是存在的。即任一局部具有的主觀映射能力,區別出整體的客觀實在性。3、我是什麼?自我意識如何產生的、確定的。答案是,我們的身體能存在的世界是無窮盡的世界中的一個層次,與此相同,我們所觀察到的主觀世界也是無窮盡的主觀世界中的一個世界層次,我這個集合體產生的客觀世界層次、主觀世界層次均是隨機確定的,即,我是隨機確定的主客觀集合體,我存在的客觀世界是隨機確定的,我在什麼層次上映射這個客觀世界也是隨機確定的。同時,我這個集合出現不出現本身也是隨機確定的。但是,在無窮盡的存在中,任一層次的主觀世界、任一層次的客觀世界終將以所有可能的方式隨機集合,隨機映射。聽起來像是靈魂說,轉世說,其實不然,並沒有確定的我的靈魂。打個比方,我現在這個集合體「死亡」之後,現在的這個自我意識映射的主觀世界就完全消失,並且永遠不會再存在,但是另一個水分子的主觀視角立即開啟,這時候世界就是一團團的粒子(這是我的想像,原諒我想像力實在不夠,實在不足以切換到分子的視角去觀察世界),而且根本不會意識到什麼是「我」。現在的「我」的概念,只會出現這一次,是這一個人類集合體特有的觀念,以後的集合體有沒有這個概念、或者是怎麼樣的概念,都是隨機的、不可想像的。主觀視角、主觀世界將永遠存在,但自我意識只是這一次隨機的集合體具有的主觀映射能力中的一個附帶功能。

我想說的其實是,客觀如果是永恆存在的,主觀也是;客觀如果是無窮盡的可能,主觀也是。無窮盡的客觀世界和無窮盡的主觀世界,就是存在本身。

以上觀點有很多不成熟之處,有生之年將不斷完善。歡迎感興趣的同道中人積極交流,指出不足,釋疑解惑,不勝感激。

相關焦點

  • 意識從何而來?或許意識是物質基本性質 遍布宇宙
    按照我們對事物的標準看法,意識只存在於高度進化的生物體大腦中,因此意識只存在於宇宙的一小部分,而且只存在於最近的歷史中。相反,根據泛心論,意識在宇宙中無處不在,是宇宙的一個基本特徵。這並不意味著一切都是有意識的。
  • 楊振寧:物理學影響哲學,但哲學從來沒有影響過物理學
    楊振寧在他所作的《談談物理學研究與教學》一文中,用了這樣清晰地描繪:物理學影響哲學,但哲學從來沒有影響過物理學。這是一位大思想家、科學偉人對哲學與物理學的精闢判斷。我們縱觀楊振寧70多年的科研工作,恰恰是他一直在用實踐行動推翻哲學。
  • 宇宙真相萬物之本源
    微觀世界上卻是生命細胞的需要,人飢餓的意識是生命細胞的需要而產生的,人的需求是身體內在生命細胞的意識需求。這說明人的思想意識本質是微觀世界的生命細胞產生,驅動人的行為,支配人行為。這種生命細胞,古人稱之為神靈,元神。具有靈性,人們的行為,萬物的變化不過是生命細胞追求永生的表象。
  • 從康德的「二律背反」窺探宇宙終極奧秘,物質是否可無限細分?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可以算作是一個時代的標誌,他對世界的深度思考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四組「二律背反」直接叫停了唯理論和經驗論關於本體論的多年恩怨。在二律背反之前,人們總是能從相反的角度看待事物,並得到理性而矛盾的結論。比如唯心論和唯物論的關於「意識與物質,誰是本源」的爭論。其中任何一個派別都可以理性佐證出自己的觀點。
  • 「道」與物理學上「四大基本力」關係
    故道是一、太極、本源,是宇宙及宇宙的規律規則,是人的心境與思想;道是終極的、無形的、無限永恆的,是造物者;陰陽合而生萬物,道生陰陽、造人類。道是哲學概念,其所指對象是哲學範疇;道是伏羲、老子對宇宙的認識結果;平常心是對道的承前啟後。哲學家善於從宏觀上(道、太極、一、本源……)把握世界。【】物理學上四大基本力指強核力、弱核力、電磁力、引力。
  • 「宇宙即吾心」本源的心之外,是否有一個屬於個體的心?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陸象山全集》中國古代有個「吾心即宇宙」的哲學概念。然而,最早系統的闡述這個哲學理念的卻是南宋哲學家陸九淵(世稱「象山先生」)。但是到了今天,被現代哲學思維扭曲了,成了主觀唯心主義的論調。要搞清這句話本來的意思,要把三樣東西分開:我,心,宇宙。
  • 宇宙是混沌全息的,是無數個小宇宙的集合
    由此,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認知有了指路燈。物理學開啟了由理論指導探索發現的時代。在浩淼的太空中,即使擁有高精尖的科學儀器,也未必能認清一切,須要運用哲學與理論。「事件視界」裡的黑洞、轉瞬即逝的反物質粒子、飛碟與外星人之謎之謎、靈魂與鬼神之說、太空膨脹的緣起、地球北緯30度之謎等等,諸多的自然之謎與物理現象仍未能作出合理的解釋或找到準確的答案。
  • 西方哲學鼻祖泰勒斯,都取得了哪些思想成就?
    泰勒斯之前,當人們在回答諸如人類是否有靈魂、宇宙的本源是什麼,這類問題時,會毫無例外地朝著神話和宗教方向思考,因而得出的答案也只可能是神話的或者宗教的,例如,上帝的創世論,奧林匹亞諸神以及奧爾弗斯教義。然而,泰勒斯是向人類的理性追問這些問題的,這不得不說是非常勇敢和偉大的一步,也是充滿野心的一步。因為從實質來看,向神話索取答案,根本原因還是逃避理性思考。而向理性索取答案,需要的卻是實實在在的思考。
  • 意識是什麼?人的意識是從無到有,還是永恆存在於宇宙中的?
    意識是什麼?人的意識是從無到有,還是永恆存在於宇宙中的? 記得小時候學習哲學,一直對物質和意識這兩個概念弄不清。哲學書上總會有這麼一句話:「物質是意識的基礎,意識是對物質的反應。」對於物質,大家都很清楚,那就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也就是自然界中的任何真實存在的物品。
  • 天體動物畫:滿含哲學思考的宇宙夢境惡作劇
    從本質上來說,地球上的生命物質與遙遠的宇宙星辰都是由原子構成的,那麼為什麼我們能夠成為生命,而那些星辰除了閃爍的光芒,幾乎都是死寂地沉默著?帶著這樣的疑問,布萊恩·瑟威(Brian Serway)開始了他的黑白創作。
  • 物理學和生物學誰更牛?看完了你也想學物理
    我在上一篇文章《充滿詩意的物理學,說說物理學和天文學那點事》介紹了物理學和天文學之間藕斷絲連。這篇文章裡,我們來談一下物理學和生物學的那些事。之所以想到這個話題,還是我在科學群裡,跟這幫科普作者聊天的時候想到的。其實,如果你是一個搞科學研究的,不論你最後是選擇的什麼方向,都會發現,離不開物理學。所以物理學真的很牛。廢話不多說了,切入正題。
  • 物理學之「道」:超級震撼的東方神秘主義與近代物理學的相互佐證
    《物理學之「道」》的主要特色有:《物理學之「道」》知識涉及面非常廣,闡釋相當權威、專業。《物理學之「道」》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探索近代物理學與東方哲學、宗教、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繫。我個人認為這是一本具有突破性的好書,它兼具科普性和專業性。對個人的價值觀塑造、心靈成長、修行實踐以及對世界本來面目的認識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作者是物理學家,所以他通過物理學以及科學家的視角去看待整個宇宙、人類社會、物質、空間、時間以及因果關係等等。這本書所探求的是關於整個宇宙的本來面目以及人在宇宙當中的形成、地位、作用、發展等等。
  • 宇宙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發現,人類物理學新紀元的開端
    根據得到的最新消息,21世紀最大的科學謎團「宇宙暗物質和暗能量」已經被中國人唐楚鏨先生「攻破」。在宇宙學界、天文學界和物理學界,暗物質和暗能量被認為是籠罩在21世紀物理學上的兩朵「烏雲」,被科學家們號稱為「世紀之謎」。美國科學家在一份報告中列出21世紀要解答的11個科學問題,「什麼是暗物質」被列在第一位。
  • 哲學是什麼
    開門見山,筆者認為哲學就是探索意識與物質背後運行變化的共同規律。該定義的要點是共同。因為物質與意識實在是太不一樣了。其中的難點在於意識背後的規律極難把握。對於物質規律,你可以理解為物理學。至於後來的化學、數學、醫學等等都是圍繞著物理學展開的。所以科學史上的大牛人物、知名度高的人物基本都是搞物理的。物質的規律是物理學,有固定的公式表達,即使我們普通民眾不知道公式,但我們也相信萬有引力,相對論等。因為很固定,可證偽。而意識背後的規律總結就顯得撲朔迷離了。
  • 意識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到底是物質還是能量?
    哲學的解釋,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能動性反映。一般認為,意識是人類獨有的,是自我認知、思維和記憶的總稱。因為自我意識、記憶、思維都需要時間刻度和概念語言這兩個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其他動物是沒有的,因此一般來說,其他動物就沒有意識。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意識的定義:意識是物質逆熵存在的本徵。人的意識的定義:意識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的本徵。也可以表述為:意識是人的總和的本徵。物質的定義:物質是意識存在的本源。而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和現象表明,意識和物質之間的關係,比我們想像的更密切,所以把二者理解為互為本源,就不是冒險,而是事實。你可以把存在理解為物質,本質理解為意識,薩特的話翻譯過來就是物質先於意識而存在!而我的觀點是物質存在不先於意識,而是同在的,不分先後。鑑於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可以認為物質即本質,物質即意識。但本質是「意識」的具體表現,尤其對於人而言。
  • 電子很可能具有意識
    :我們的意識怎麼可能是物質的呢?這種發問的實質指向一種樸素的直覺,即,心靈是與物質屬性截然不同的事物。 但如果你並非一個二元論者,那麼,對於我們大腦這坨物質中誕生了意識,就似乎好理解了一些,甚至,「意識即物質」這種假說也就成立了。或者說,意識的神秘點並非其精神屬性,而在於我們在用人類這個意識體來解釋意識本身。 2020年5月,「宇宙有意識嗎?」
  • 世界本質的哲學思考與實踐(上部)
    一些人也許說不清楚智慧的魅力在哪裡,但是他們能朦朧地感知到,那智慧的東西是實實在在可觸及的,是一切一切的本源。或者我們可以直接說,它的巨大的作用在於人類生命本身。因為人類生命就是一個智慧的產物,脫離了智慧人將無法稱人。智慧不僅避免我們淪落到禽獸的地位,還能夠帶領我們飛翔,進入宇宙深處。(2)我不同意「哲學問題是永恆無解的難題」的說法。
  •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揭牌儀式在國科大舉行
    中科院哲學所下設5個研究中心,包括邏輯學與數學哲學中心、物質科學哲學中心、生命科學哲學中心、智能與認知科學哲學中心以及科學與價值研究中心。目前,中科院哲學所正在凝聚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相關力量,搭建科學家與哲學家的協作對話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