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襲來,疫情衝擊下,全球金融市場巨震——美股經歷4次熔斷,美聯儲在「零利率+QE(量化寬鬆)」之後,再宣布與9家央行建立臨時美元流動性互換協議。
疫情對於各國經濟政策是一次巨大的考驗,降息潮來勢洶洶。美銀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認為,與往常意義上的衰退不太一樣,這次是外部因素導致的衰退,對全球經濟的打擊將從供給側逐漸轉到需求側。
「我們目前預測全球2020年陷入全面性衰退,美國有可能進入負利率時代。」喬虹表示。
年內,喬虹及其團隊適時調整對各國及區域的全年GDP預測。在全球經濟被衰退陰霾籠罩之下,喬虹對於投資者如何應對複雜的投資環境、負利率時代如何進行資產配置等持續輸出觀點。
不同以往的經濟衰退
2019年下半年,市場將美國國債收益率曲線倒掛視為經濟衰退將要來臨的信號。喬虹曾提出「收益率曲線倒掛不是衰退的充分條件。美國經濟增速在放緩,但我們並不認為短期之內會迅速衰退」的觀點。
據美銀測算,將15個衰退警告指標進行比較,只有美債收益率曲線一個指標顯示出經濟存在一定風險。
2020年,疫情襲來,影響範圍逐步擴大。全球多個國家、地區一度出現停工停學,對生產生活產生巨大影響,對於全球經濟衰退狀況有非常明顯的影響。
雖然15個衰退指標不會較快得到更新,但喬虹看到,由於多數指標與勞動力市場相關,疫情影響下,多國多地停工停學,數據會更受影響。
「美國現在還沒有那麼快看到這些數字全部開始『閃紅燈』,但就目前狀況來看,衰退的可能性是大大增加的。現在已經不需要再用這些前置性指標來進行判斷了。」她提到。
與此同時,喬虹持續調整和輸出對全球經濟復甦的預判觀點。
她認為,歐美要到2021年才能夠逐漸恢復到其長期趨勢性增長的水平。中國在2020年下半年能夠逐步恢復比較高的增長,中國恢復起來比其他國家可能更快、更明顯,但也需要一段時間。
四季度到明年初考驗消費恢復力
聚焦中國國內經濟,市場普遍認為,中國目前正在轉型為由服務和消費驅動的經濟體,消費逐漸成為GDP增長的第一貢獻力。
喬虹表示,國內消費主導型經濟具有穩定、有韌性的潛質,但在當前發展階段,要注重消費與投資平衡,完全轉向消費驅動仍為時過早。
受疫情衝擊,全球資本市場經歷波動,部分國家地區疫情存在二次暴發的風險。處於「後疫情時代」,中國國內也面臨短期深化復工復產、中長期調整政策與戰略,應對外圍環境變化的壓力和挑戰。
市場普遍認為,此輪復甦為供給快於需求的「另類復甦」,供大於求的態勢將貫穿此次經濟復甦。
喬虹認為,從中國的季度GDP表現來看,一季度,消費、投資、出口都表現欠佳;二季度,除消費外,其他指標轉正或基本轉正;三季度,消費轉正。
數據顯示,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為4.9%,帶動前三季度總體增速由負轉正,前三季度GDP增長0.7%。
不過,喬虹也看到,消費的表現仍然較弱。
「服務業還是差得比較多。4.9%的經濟增速,比市場預期的要弱,消費剛剛企穩。」她認為,可選消費、服務類消費表現仍相對較弱。
消費有可選和必選之分,即使社交隔離放鬆,避險情緒也使得消費難以全面復甦;疫情期間負債上升,企業與居民需要修復資產負債表,應通過儘快復工以增加收入,從而增加投資與消費。
喬虹認為,今年四季度到2021年春節,這一時段的經濟發展是對中國消費的考驗。
「到四季度和明年春節左右,國內經濟運行基本正常化,生產生活回到疫情之前的一個正常秩序。這個恢復進程,在國際上其他國家我們認為過程可能會非常漫長。但是,我覺得在國內是可以實現的。」喬虹說。
此外,她認為,政策對於消費的促進,可能重點要放在提供基礎設施建設和行業引導上。
「現在我們看到,比如線上醫療,還有新零售等,這些其實都是在疫情中湧現的一些新的經濟形式、消費形式。這些形式我覺得可能在未來會提供一些更好的選擇,大家可能會更快地去適應這種新的消費形式。」喬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