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運河、北運河(新開河)、衛工河,分別圍繞著沈城北部、中部蜿蜒盤旋,被稱作「渾北環城水系」「百裏運河」(3條河共計49.7公裡,南運河14.5公裡,北運河27.7公裡,衛工河7.5公裡)。3條河與「母親河」渾河遙相呼應,為瀋陽這座古老的城市平添幾分靈動與韻律。
2019年春,南運河景觀帶(一期)河道整治工程開工,拉開了運河景觀帶工程的序幕,隨著改造工程的推進,實施了運河水系環境綜合提升改造工程——包括水體綜合治理、慢道系統建設、景觀環境提升改造和系統化智能化管理建設四部分內容。截至目前主體工程已完工。
9月14日,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沿著南運河自東向西,進行了一次體驗式採訪,並對瀋陽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相關負責人、園林專家進行了專訪。
水閘 森林「綠肺」穿珍珠
碧波、綠柳、清風、鮮花……正值晌午時分,金色秋陽仿佛為南運河水面鋪上一層金色紗巾。在大南街與東濱河路交會處,記者放眼望去,南運河如同一條穿在森林「綠肺」上的珍珠,熠熠閃光。
「你看,那就是一道新修的水閘,既美觀又實用!」67歲的退休教師董義指著不遠處的水面告訴記者,「經常有園林人員打撈水草、清理淤泥,這河水可清亮啦!」他說,自己家住怡靜園小區,每天早晚來運河河畔遛彎成為常態,運河上的每一處細小變化,都映刻在他的眼裡,喜上他的眉梢。
市城管執法局園林專家田偉介紹,兩年來瀋陽對南、北運河及衛工河實施水體綜合治理,對水體實施雜物清理、底泥處理、護岸維修,新建景觀閘11座、加水點87處。
慢道 晨練長跑心曠神怡
記者沿著東濱河路往西,來到青年公園,南運河的水面在這裡陡然變得開闊。一條條紅黃相間的遊船,承載著遊客們的歡聲笑語,劃出一片片潔白的浪花。
「去年,通過我們的全面整治,原先的黑臭水體被徹底消除了!這裡的空氣格外清新!」田偉興奮地說。他指著綠蔭下的紅色塑膠小路告訴記者,市民在這裡晨練跑步,心曠神怡。
記者了解到,南、北運河及衛工河的水質得到提升的同時,慢道系統建設取得成果:在原有16公裡的基礎上,新建64公裡慢道,達到運河單側100%貫通,對側59%貫通,實現運河水系兩岸全線路通、綠通和亮通。
護岸 改成自嵌式擋牆
隨後,記者來到青年大街與東濱河路交會處。走上這座用漢白玉雕塑作護欄的橋,向東眺望,河面上倒映著一棟棟高層建築的倒影,與河畔的綠柳倒影交相輝映。向西展望,彩電塔高聳入雲,新修的河岸護堤蜿蜒曲折,與水面彩塔倒影相映成趣。
河兩岸,栽種著五顏六色的花卉,在金色的陽光下綻放著生命力。
市城管執法局園林工程指揮部專家張春濤告訴記者,景觀環境提升改造是工作之重:對運河全線50個遊園進行全面提升,對原有綠地、道路、廣場、園林建築及附屬設施進行改造,增設綠地護欄、文化廣場和運動場地,實現全線環河照明。
經過提升改造後的百裏運河,河水清澈見底,護岸整潔美觀。原本侵蝕嚴重的護岸,已被新穎的自嵌式擋牆取代。破舊的直板堰、老化的橡膠壩被結構和操控更趨合理的鋼構自動控制翻板閘堰壩取代,還整合了運河沿線景觀閘的功能性、景觀性和智能化,實現了汛期閘門的實時控制和常態化景觀控制。
監控 智能化管理平臺
沿著綠色的河岸一路走下去,記者觀察到一個細節:在一些重要河段,都設有監控攝像頭。據了解,這是「渾北環城水系」打造系統化、智能化管理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視頻監控平臺、智能控制系統和導視系統,實施動態管理,實現遠程控制。
景觀帶 古城的文化底蘊
茅草亭、時間軸、陶罐、泥雕……這些記載著歷史符號的特殊「景物」,或點綴在河岸綠樹叢中,或鑲嵌在河畔護堤旁,或鋪設在河道地磚上,讓市民記住瀋陽這座古城的文化底蘊。(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唐葵陽 文並攝)
圖文來源 | 瀋陽晚報
編輯 | 崔 嚴 劉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