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45年8月15日,東京時間中午12點,無數日本民眾守候在收音機前,聆聽裕仁天皇的「玉音放送」。可他們聽到的卻是天皇發布的《終戰詔書》,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有的日本人流下了眼淚,有的如釋重負,也有的人選擇了自殺,為軍國主義的失敗陪葬。
而中國、美國、蘇聯、英國以及東南亞各地的民眾,聽到這個消息時,無不感到歡欣鼓舞。尤其是經過了十四年浴血抗戰的中國,在8月15號這天,沉浸在歡樂的海洋裡。只是當時慶祝的人們並不知道,就在前一天日本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事件,差點導致裕仁天皇「玉音放送」的擱淺,甚至可能讓戰爭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戰爭進入1945年8月,日本軍國主義連遭重創,且不說中國戰場開始了戰略反攻,美軍相繼在廣島、長崎投下了原子彈,給日本造成巨大衝擊。緊接著,百萬蘇軍進入中國東北,給予關東軍以沉痛打擊。面對四面楚歌的局勢,日本統治者開始考慮接受《波茨坦公告》了。
8月9日,日本皇宮舉行重要會議,首相鈴木貫太郎、東鄉茂德、米內光政(海軍)等認為,只要保留盟國能夠維持天皇地位,那麼就可接受《波茨坦公告》。可陸軍卻反對這一決議,阿南惟幾、梅津美治郎等人要求有條件投降,比如不讓盟軍進入日本,自行審判戰犯等等。
雙方經過激烈討論,都沒有結果,於是他們將決議送給裕仁天皇「聖斷」。作為發動戰爭的元兇,天皇也感到無力再戰,接受了東鄉茂德的建議,通過中立國向中美英蘇等國傳達願意接受《波茨坦公告》。
02
可是陸軍方面卻對此極為不滿,經過幾天的博弈、開會,最終在參謀次長河邊虎四郎提議下,阿南惟幾、梅津美治郎、土肥原賢二、杉山元、畑俊六等人終於同意堅決執行裕仁天皇的終戰詔書,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決議,得到了上層的一致認可。而裕仁天皇也錄製好了《終戰詔書》的錄音文件,準備在8月15號向日本國民以及全世界宣布。
然而在8月14日這天,卻發生了一次政變未遂事件,差點導致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延後,這一天也被一些史學家稱為「日本最長的一天」。原來雖然陸軍上層已經同意了天皇的「聖斷」。但是一些中下層軍官,對此極為憤怒,其中以畑中健二少佐最為激進。
畑中健二是個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深受皇國史觀毒害。雖然從陸軍士官學院畢業,可他的軍事才能卻很一般。在整個二戰期間,少有上戰場的機會。唯一一次前往菲律賓作戰,卻因負傷,早早就回到了國內。而在當時,畑中健二僅為軍務局軍務課課員,在軍中沒什麼地位。可是日本文化中一直有「下克上」的傳統,於是他們想再來一次「二二六事件」,來阻擾天皇的「聖斷」。
畑中健二、竹下正彥、井田正孝等頑固分子到處散播說:「天皇之所以宣布投降,是受了他身邊那些軟弱政客的煽動」。因此為了效忠天皇,拯救日本,就要來一場「清君側」,將那些軟弱的政客、軍官除掉,讓天皇收回成命,使日本繼續頑抗到底。
他們還到處拉攏中下級軍官,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並很快得到了一些人的贊同。比如近衛師團參謀古賀秀正少佐(東條英機的女婿)。但是僅靠這些中下層軍官發動政變,還是不夠的,最好能有高級將領的參與,才更有希望取得成功。於是畑中健二開始對高級將領做思想工作。
03
14號下午3時,畑中健二遊說東部軍司令田中靜一,但碰了一鼻子灰,帶著失望離開。緊接著,畑中、井田等人希望近衛師團的指揮官森赳能夠支持他們的計劃。但森赳並未贊同他們發動政變的想法,只是說「會到明治神宮參拜後再作最後決斷」。於是畑中健二在憤怒之下,槍殺了森赳,並奪取了近衛師團的指揮權。
畑中健二立刻發起了政變,他偽造師團命令,衝入了皇宮,解除了侍衛的武裝,切斷了電話線,並佔領了廣播站。此時他們才知道,裕仁天皇早就錄製了好了《終戰詔書》,於是畑中健二下令在皇宮裡查找錄音文件,希望將其破壞。可是近衛師團只是外圍的軍隊,並不駐紮在皇宮裡,因此並不熟悉裡面的構造,加上錄音帶被巧妙地藏了起來,他們找了半天毫無收穫。
東部軍司令田中靜一得知近衛師團發動政變後,他當機立斷,決定入宮勤王。東部軍很快得知了森赳遇害的消息,將其告知近衛師團的官兵,不要相信畑中健二的偽命令。近衛師團立刻服從了田中靜一的指揮,皇宮的封鎖宣告結束。畑中健二等瘋狂軍國主義分子的「宮城事件」,以失敗告終。使裕仁天皇的《終戰詔書》得以按時向全世界發布。
畑中健二被趕出皇宮後,來到還在他們控制下的廣播局,武力脅迫工作人員向全國進行廣播,反對接受《波茨坦公告》。但廣播員卻以技術故障為由,巧妙拒絕了這個無理要求。於是畑中健二隻好跑到東京街上發傳單,但這只是他們最後的瘋狂而已。在天皇的「玉音放送」前不久,畑中健二與椎崎二郎(一說井田正孝)在二重橋的草坪上紛紛自殺,結束了其罪惡的一生。
而在臨死前,畑中健二寫下了:「聖世烏雲散,我心無所悔」的詩句,足見這位軍國主義狂熱分子,到死都沒任何悔悟。當時選擇自殺為軍國主義殉葬的共有600餘人,其中就包括阿南惟幾等高級將領,由此可見日本皇國史觀的毒害之嚴重。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鼓浪隱士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本作品版權歸「魚羊史記」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