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指的是從一個人小時候的表現基本可以知道他們長大了會是一個怎樣的人。側面說明父母從小就要教育好小孩的品行。社會心理學認為,我們會將童年時期來自重要他人,比如父母、爺爺奶奶、老師等的評價內化為自我評價。
同樣的道理,當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家長的做法與評價,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下面我們跟著5歲晨晨媽媽(荷小魚大語文用戶)一起來探討——
偶然的機會,晨晨媽媽在學習群裡看到家長的吐槽:家長A「孩子識字不是很多,朗讀錄音的時候發揮不好,讓她重新錄、重新聽,孩子就有點不太高興」;家長B「孩子平時也愛聽故事,就是不太愛讀出來,讀多了就讓家長讀,自己不讀」。
晨晨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也有同樣的問題,有時候覺得比這位家長說得還要嚴重!
晨晨讀繪本的時候很來勁,一旦讓他對著繪本朗讀出來,他就很容易鬧情緒,讀了一兩次讀不好,他就不願意再嘗試了,產生畏難情緒。晨晨跟孩子說」朗讀確實有些難,跟著媽媽多練幾遍、多讀幾遍、讀慢一些,估計就能說好了「。這種情況下,晨晨慢慢能接受重讀重錄。朗讀重錄後,孩子問晨晨媽媽得了多少星星,晨晨媽媽說」很好,進步很大了,沒想到得了這麼多星星呢!
就這樣,孩子一退縮就去鼓勵他,漸漸他的畏難情緒就減少了,每次朗讀自己感覺不滿意了,他就會自覺地要求重新錄音。沒過一段時間,他的發音和咬字也變得越來越好。
晨晨朗讀《大禹治水》故事
晨晨媽媽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分享到群裡,一開始拋出問題的那位家長表示聽了受益良多,另外也有好幾位家長冒泡,開始跟晨晨媽媽「取經」孩子在閱讀識字中遇到的難題。原來,大家都遇到同樣的難題,而大多數家長卻不懂得如何化解。
除了在學習群裡分享,晨晨媽媽還不止一次跟朋友、跟孩子同學的家長提到,選擇荷小魚大語文作為孩子閱讀啟蒙課程的原因:
荷小魚對於不到5歲的孩子來說是有點難,但是荷小魚的課程系統很系統,困難只是暫時的,家長要想辦法把難的變成簡單的,去讓孩子理解。很多家長甩手讓孩子自己學,自己什麼也不管,對孩子來說當然是難的,一次難兩次難,孩子漸漸就畏難退縮了。
年齡比較小的孩子在學習時,我們的要求要適當放低,先把孩子興趣提起來,然後再慢慢給他提要求,他會比較容易接受。
例如年課的第一個月,孩子理解神話故事的時候有些吃力。後來我是這樣做的:每天跟孩子聊天時鋪墊一下第二天要上的繪本內容。例如第二天要學水神共工怒觸不周山,我會提前一天跟孩子講講水神、火神、山神這些,他覺得很神奇,第二天就會充滿好奇地去讀繪本。
後面的學習環節有障礙,比如朗讀重錄不願意、口頭表達說不出話等等,歸根到底是孩子沒有理解繪本,沒有對這個繪本故事產生興趣。遇上角色扮演的故事,晨晨媽媽一人演幾個角色,示範完了,孩子也要來演一下故事對話,結果發現凡是他演過的對話內容,全都會不由自主地背下來了,這就是家長引導的重要性。
與其說這個課程是給孩子買的,不如說也是給家長買的,因為裡面很多神話知識,家長都不一定了解得這麼透,更別說小孩子了。」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咱們可以偷偷查下百度,再告訴他嘛,讓他覺得自己媽媽原來知道這麼多「 學了之後,他就在別的小朋友面前說:「你不可以像水神那樣衝動,推壞我的玩具,遇到問題你要自己想辦法解決!」
當孩子不再畏難,能夠自主閱讀和輸出時,他就會把學到的東西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他如果能把繪本裡學過的知識運用在生活中,那這孩子一定是思考過問題,這時候家長才能稍微松鬆手。
有些家長思想意識達不到,是不會選擇荷小魚閱讀的,因為他們會覺得課程比較難,怕孩子沒興趣。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荷小魚確實比較系統,可以跟幼小銜接連接,如果家長真正做到去引導孩子讀這個繪本,孩子一定會特別棒。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中遇到一些困難甚至挫折都是好事,畏難情緒其實是人之常情,但是此時才是能夠幫助孩子突破自己舒適區的好時機,不僅僅是對他的閱讀啟蒙,甚至對他的人生都大有幫助。
當然,孩子最需要的還是科學的鼓勵和引導,家長們不妨用一些溫柔而堅定的表達方式和語氣,讓孩子不再畏難,勇敢地表達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