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詩|《過分水嶺》​​​​​【唐】溫庭筠

2021-02-22 一天一首古詩詞
這首詩是作者在公元830年(唐文宗大和四年)秋冬之際所作。此詩是溫庭筠由秦(陝西)入蜀(四川)途中經漢中府略陽縣(今屬陝西)東南八十裡的分水嶺時所作。

化無情之物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於詩意美的一種藝術手段。這首短詩,很能說明這一點。

詩中所寫的分水嶺,大約是今陝西略陽縣東南的嶓冢山。這是秦蜀或秦梁間往來必經之地,是唐代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徑稱分水嶺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題稱《過分水嶺》,實際上寫的是在過分水嶺的行程中與溪水的一段因緣,以及由此引起的詩意的感受。

「溪水無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溪水無情卻似對我脈脈有情,進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首句從溪水寫起。溪水是沒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這條溪水,卻又似乎有情。在這裡「無情」是用來引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的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圍繞著它來具體描寫的。「似」字用得恰到好處,它暗透出這是詩人時而浮現的一種主觀感覺。這個「似」字,語意靈動輕妙,且與全詩平淡中見深情的風格統一。開頭一句在點出「有情」的同時,也就設置了懸念,引導讀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敘事,暗點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冢山是漢水與嘉陵江的分水嶺,因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才到達嶺頭。山路蜿蜒曲折,緣溪而行,所以行人感到這溪水一直在自己側畔同行。其實,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總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並不相同,但溪水雖不斷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聲卻一路伴隨。因為深山空寂無人,旅途孤孑無伴,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就變得特別親切,仿佛是有意不離左右,以它清澈的面影、流動的身姿和清脆的聲韻來慰藉旅人的寂寞。我們從「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體味到詩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這位有情良伴的欣喜。

「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小詩的後兩句是說,登上山嶺頭就是我倆的分手之處,潺湲流淌與我惜別一夜有聲。

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與日俱增,因此當登上嶺頭,就要與溪水分頭而行的時候,心中便不由自主的湧起依依惜別之情。但卻不從自己方面來寫,而從溪水方面來寫,以它的「惜別」進一步寫它的「有情」。嶺頭處是旅途中的一個站頭,詩人這一晚就在嶺頭住宿。在寂靜的深山之夜,耳畔只聽到嶺頭流水,潺湲作響,徹夜不停,仿佛是同自己這個同行三日的友伴殷勤話別。這「潺湲一夜聲」,暗補「三日同行」時日夕所聞。溪聲仍是此聲,而當將別之際,卻極其自然的感到這溪水「潺湲一夜聲」如同是它深情的惜別之聲。在這裡,詩人巧妙的利用了分水嶺的自然特點,由「嶺頭」引出與溪水的分頭,又由分頭引出惜別,因惜別而體會如此溪聲。聯想的豐富曲折和表達的自然平易,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寫到這裡,溪水的有情已經臻於極致,詩人對溪水的深情也在不言之中了。

分水嶺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由於溫庭筠對羈旅生活的深切體會,對朋友間友誼的分外珍重,他才能發現溪水這樣的伴侶,並賦予它一種動人的人情美。在這裡,與其說是客觀事物的是詩意出觸發了詩人的感情,不如說是詩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觀事物身上。

相關焦點

  • 回味經典:過分水嶺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豔精緻,內容多寫閨情。
  • 「花間派」鼻祖溫庭筠最經典的十首詩詞!
    其詩辭藻華麗,穠豔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1《商山早行》唐代:溫庭筠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明驛牆 一作:照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 兩度入蜀溫庭筠的花間成都
    晚唐文壇,溫庭筠堪稱奇才。作詩,與李商隱齊名,號稱「溫李」;填詞,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他精通音律,工詩擅詞,作賦才思敏捷,「善鼓琴吹笛『有弦即彈,有孔即吹』」,能詩、能文、能樂、能詞,樣樣精通。溫庭筠在寂寞旅途中途經此地時,感於溪水的「有情」寫了《過分水嶺》:溪水無情卻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嶺頭便是分手處,惜別潺湲一夜聲。嶓冢山是漢水與嘉陵江的分水嶺,深山空寂無人,旅途孤孑無伴,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變得特別親切,仿佛是有意不離左右。
  • 商山早行,唐,溫庭筠
    《商山早行》[唐] 溫庭筠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商山:山名,位於今陝西省商洛市東南。徵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鈴鐺。作者簡介:溫庭筠(約812——約866),唐代詩人、詞人。原名岐,字飛卿,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精通音律,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詞風格綺麗,為「花間派」鼻祖,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現存詩三百多首,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箋注》《金奩集》等。
  • 《商山早行》溫庭筠
    商山早行 [唐] 溫庭筠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 江陽區分水嶺鎮:聚力招商引資 推動鄉村振興
    四川新聞網消息(黃聖恩 林婉瑩)今年,分水嶺鎮緊緊圍繞建設鄉村振興樣板、壯大村集體經濟、農業產業招商等三個方面集中發力,認真研究政策,主動作為擔當,推動轄區農村工作實現創新突破。近年來分水嶺鎮認真謀劃研究支撐產業振興和農業招商政策,從土地流轉、規模特色種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確保農業招商、產業振興加快起勢。
  • 《雲南金平分水嶺苔蘚植物野外識別手冊》出版
    金平分水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包括分水嶺、五臺山和西隆山三個部分。
  • 太原堂溫氏古代人物溫庭筠及子孫
    一、溫庭筠(801—866),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縣人、太原堂溫氏後裔。溫庭筠的遠祖是唐叔虞,開基祖是溫何。他是唐代詩人、詞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時有「溫八叉」之稱。他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故屢舉進士不第,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他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
  • 溫庭筠:恃才傲物的落魄才子
    什麼樣的人,在什麼樣的時代,會有什麼樣的作為,後人一翻歷史,清清楚楚。公元978年南唐後主李煜之死,標誌著文學史上「五代詞」的落幕。當大幕再拉開時,屬於兩宋最高榮耀的「宋詞」已經隆重登場。而在李煜死前大約100年,浪蕩子溫庭筠早就走完了他的一生。我們至今無法確知溫庭筠死於哪一年,只能推斷他應該死在唐末王仙芝、黃巢起義爆發之前。
  • 溫庭筠滿腹經綸,瀟灑不羈,為什麼卻偏愛閨情之詩
    至於他的詩如此偏愛寫女子閨閣,個人覺得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幼年失去父親,終日與母親姐妹生活 溫庭筠的出身,其實是不錯的。雖然到了溫庭筠這一輩,整個家族已經沒落了,但是作為唐初宰相溫彥博的後裔,受祖上的庇佑依然可以過的不錯,這個好處主要體現在溫庭筠從小所受的教育上面。
  • 大詩人溫庭筠寫下「豔詩」,被知名歌女嫌棄,如今成網紅名句!
    溫庭筠一生潦倒,長期受權貴排擠,甚至連歌女也曾嫌棄過他的詩。宴席唐末文人範攄,曾在《雲溪友議》中,就記載了一個溫庭筠作詩,被歌女嫌棄的故事。出生在沒落貴族家庭的溫庭筠,少有才學,但性格放浪。唐宣宗時期,溫庭筠進京應試,因才名初顯,引得京師名流紛紛與之結交。與溫庭筠相交甚厚的人中,就有一個名叫「裴諴」的紈絝子弟。
  • 初二是成績分水嶺?避免成績滑坡你需要注意這些習慣!
    同學們從小學升入初中後,經常會感覺老師上課所講的知識點都能聽明白,但是一到課後自己獨立完成作業的時候就經常碰壁。特別是像閱讀完形一類考查綜合能力的大題常常讀了好幾遍還是不能徹底明白文章所表達的意思,從而導致課後的作業錯誤率很高。那麼如何避免這些問題發生呢?你需要注意下面這些問題。
  • 三年級下冊英語期末卷,97分,這樣的分數是不是已過分水嶺了?
    三年級下冊英語期末卷,97分,這樣的分數是不是已過分水嶺了?而三年級是分水嶺的一年,相對於一二年級來說,三年級多了一個科目英語,語文多了一個學習要求習作,數學多了應用題,三者一夾擊,很多孩子就有些應接不暇,所以說,三年級是分水嶺的一年。看看這份三年級下冊英語期末卷,考了97分,這樣的分數是不是說,已經是過了這道分水嶺了呢?
  • 溫庭筠《商山早行》:富有詩意的槲葉
    這是晚唐詩人溫庭筠的作品。《繪本中華故事水墨古詩》商山早行溫庭筠04:06來自傳統文化圓桌派《商山早行》唐·溫庭筠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詩詞裡的小故事】商洛的槲葉詩中的「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牆」兩句,猛一看,容易讓人以為這寫的是秋天的景色,但實為春天之景。秦嶺南坡的商洛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晏子使楚的故事,留下了一個成語「南橘北枳」,說的就是枳。其實,枳還有一個名字叫枸橘李,鐵籬寨。由於它一般長不高,又有刺,所有常常被人們種在果園的外圍當籬笆牆。
  • 官亭鎮:資產收益扶貧,助力脫貧攻堅 ,分水嶺上「金生金」
    官亭鎮:資產收益扶貧,助力脫貧攻堅 ,分水嶺上「金生金」 2020-04-01 1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楊柳枝八首·其五(館娃宮外鄴城西)——唐·溫庭筠
    楊柳枝八首·其五(館娃宮外鄴城西)——唐·溫庭筠   館娃宮外鄴城西,遠映徵帆近拂堤。
  • 葉嘉瑩 | 溫庭筠的詞
    溫庭筠(上)溫庭筠(下)溫庭筠的詞葉嘉瑩  一 唐文宗太和九年,有一些朝廷大臣為改變宦官專權的局面,密謀誅滅宦官,結果沒有成功,反而這些朝廷大臣都被殺死幾百人。「甘露之變」中,宰相王涯被殺,溫庭筠寫了一首詩來悼念他。後宮的鬥爭中,莊恪太子突然間暴病而卒,他也寫了悼念莊恪太子的詩。 溫庭筠說自己「有氣幹牛鬥,無人識轆轤」。 轆轤,是一把寶劍。他說,我的寶劍的光氣上衝牛鬥,可是沒有人認識。
  • 溫庭筠花間詞全集71首: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附詩11首)
    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客於江陵。唐懿宗時曾任方城尉,官終國子助教。溫庭筠精通音律,詩詞兼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豔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其詞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採和聲情,成就在晚唐諸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被尊為「花間派」之鼻祖,對詞的發展影響很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
  • 溫庭筠的一首詩,用詞樸實無華,意境悠遠淡雅
    溫庭筠行旅到利州,南渡嘉陵江時,觸景生情,興起放浪江湖的遐思,遂寫下這首詩。《利州南渡》唐代:溫庭筠澹然空水對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賞析】詩的前六句都是寫暮色中渡口的景色,首先映入眼帘的 是開闊的江面映照著夕陽而波光粼粼,彎曲的江島和岸上青翠的山巒相接,這是遠景;接著寫近處江岸和江中的景色,江中渡船載著嘶鳴的馬兒遠去,岸上的人歇息在柳蔭下等渡船返回。「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一聯巧用數量詞,對仗工整,以深富動感的畫面渲染了江邊的清曠和寂靜,使詩境變得悠深有神韻。
  • 恐龍之鄉南陽老界嶺,江河分水嶺,伏牛凌絕頂
    「避暑養生地」、「度假天堂」、「八百裡伏牛凌絕頂,長江黃河分水嶺」、「一腳踏兩市,雞鳴三縣聽」.對,說的就是老界嶺,南陽老界嶺。老界嶺又被稱為「恐龍之鄉」,伏牛山就在這個縣裡,而老界嶺就在伏牛山最重要的山腰上。植被相當茂盛,山峰巍峨,相當瑰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