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廟的回憶 | 賞讀

2021-02-16 當代

夏天的傍晚不管多麼燠熱難熬,一走進那廟院立刻就覺清涼,我和奶奶並排坐在廟堂的石階上,享受晚風和月光,看星星一個一個亮起來。

據說,過去北京城內的每一條胡同都有廟,或大或小總有一座。這或許有誇張成份。但慢慢回想,我住過以及我熟悉的胡同裡,確實都有廟或廟的遺蹟。

在我出生的那條胡同裡,與我家院門斜對著,曾經就是一座小廟。我見到它時它已改作油坊,廟門、廟院尚無大變,惟走了僧人,常有馬車運來大包大包的花生、芝麻,院子裡終日磨聲隆隆,嗆人的油脂味經久不散。推磨的驢們輪換著在門前的空地上休息,打滾兒,大驚小怪地喊叫。

從那條胡同一直往東的另一條胡同中,有一座大些的廟,香火猶存。或者是庵,記不得名字了,只記得奶奶說過那裡面沒有男人。那是奶奶常領我去的地方,廟院很大,松柏森然。夏天的傍晚不管多麼燠熱難熬,一走進那廟院立刻就覺清涼,我和奶奶並排坐在廟堂的石階上,享受晚風和月光,看星星一個一個亮起來。僧尼們並不驅趕俗眾,更不收門票,見了我們唯頷首微笑,然後靜靜地不知走到哪裡去了,有如晚風掀動松柏的脂香似有若無。廟堂中常有法事,鐘鼓聲、鐃鈸聲、木魚聲,噌噌吰吰,那音樂讓人心中猶豫。誦經聲如無字的伴歌,好象黑夜的愁嘆,好象被灼烤了一白天的土地終於得以舒展便油然飄繚起的霧靄。奶奶一動不動地聽,但鼓勵我去看看。我遲疑著走近門邊,只向門縫中望了一眼,立刻跑開。那一眼印象極為深刻。現在想,大約任何聲音、光線、形狀、姿態,乃至溫度和氣息,都在人的心底有著先天的響應,因而很多事可以不懂但能夠知道,說不清楚,卻永遠記住。那大約就是形式的力量。氣氛或者情緒,整體地襲來,它們大於言說,它們進入了言不可及之域,以致一個五、六歲的孩子本能地審視而不單是看見。我跑回到奶奶身旁,出於本能我知道了那是另一種地方,或是通向著另一種地方;比如說樹林中穿流的霧靄,全是遊魂。奶奶聽得入神,搖撼她她也不覺,她正從那音樂和誦唱中回想生命,眺望那另一種地方吧。我的年齡無可回想,無以眺望,另一種地方對一個初來的生命是嚴重的威脅。我鑽進奶奶的懷裡不敢看,不敢聽也不敢想,惟覺幽瞑之氣瀰漫,月光也似冷暗了。這個孩子生而怯懦,稟性愚頑,想必正是他要來這人間的緣由。

上小學的那一年,我們搬了家,原因是若干條街道聯合起來成立了人民公社,公社機關看中了我們原來住的那個院子以及相鄰的兩個院子,於是他們搬進來我們搬出去。我記得這件事進行得十分匆忙,上午一通知下午就搬,街道幹部打電話把各家的主要勞力都從單位裡叫回家,從中午一直搬到深夜。這事很讓我興奮,所有要搬走的孩子都很興奮,不用去上學了,很可能明天和後天也不用上學了,而且我們一齊搬走,搬走之後仍然住在一起。我們跳上運家具的卡車奔赴新家,覺得正有一些動人的事情在發生,有些新鮮的東西正等著我們。可惜路程不遠,完全談不上什麼經歷新家就到了。不過微微的失望轉瞬即逝,我們衝進院子,在所有的屋子裡都風似地刮一遍,以主人的身份接管了它們。從未來的角度看,這院子遠不如我們原來的院子,但新鮮是主要的,新鮮與孩子天生有緣,新鮮在那樣的季節裡統統都被推崇,我們才不管院子是否比原來的小或房子是否比原來的破,立刻在橫倒豎歪的家具中間捉迷藏,瘋跑瘋叫,把所有的房門都打開然後關上,把所有的電燈都關上然後打開,爬到樹上去然後跳下來,被忙亂的人群撞倒然後自己爬起來,為每一個新發現激動不已,然後看看其實也沒什麼……最後集體在某一個角落裡睡熟,睡得不醒人事,叫也叫不應。那時母親正在外地出差,來不及通知她,幾天後她回來時發現家已經變成了公社機關,她在那門前站了很久才有人來向她解釋,大意是:不要緊放心吧,搬走的都是好同志,住在哪兒和不住在哪兒都一樣是革命需要。

新家所在之地叫「觀音寺胡同」,顧名思義那兒也有一座廟。那廟不能算小,但早已破敗,久失看管。廟門不翼而飛,院子裡枯藤老樹荒草藏人。側殿空空。正殿裡尚存幾尊泥像,彩飾斑駁,站立兩旁的護法天神怒目圓睜但已赤手空拳,兵器早不知被誰奪下扔在地上。我和幾個同齡的孩子便撿起那兵器,揮舞著,在大殿中跳上跳下殺進殺出,模仿俗世的戰爭,朝殘圮的泥胎劈砍,向草叢中衝鋒,披荊斬棘草葉橫飛,大有堂吉哥德之神彩,然後給寂寞的老樹「施肥」,擦屁股紙貼在牆上……做盡褻瀆神靈的惡事然後鳥兒一樣在夕光中回家。很長一段時期那兒都是我們的樂園,放了學不回家先要到那兒去,那兒有發現不完的秘密,草叢中有死貓,老樹上有鳥窩,幽暗的殿頂上據說有蛇和黃鼬,但始終未得一見。有時是為了一本小人書,租期緊,大家輪不過來,就一齊跑到那廟裡去看,一個人捧著大家圍在四周,大家都說看好了才翻頁。誰看得慢了,大家就罵他笨,其實都還識不得幾個字,主要是看畫,看畫自然也有笨與不笨之分。或者是為了抄作業,有幾個笨主兒作業老是不會,就抄別人的,廟裡安全,老師和家長都看不見。佛嘛,心中無佛什麼事都敢幹。抄者撅著屁股在菩薩眼皮底下緊抄,被抄者則乘機大肆炫耀其優越感,說一句「我的時間不多你要抄就快點兒」,然後故意放大輕鬆與快樂,去捉螞蚱、逮蜻蜓,大喊大叫地彈球兒、扇三角,急得抄者流汗,蹶起的屁股有節奏地顛,嘴中念念有詞,不時扭起頭來喊一句:「等我會兒嘿!」其實誰也知道,沒法等。還有一回專門是為了比賽膽兒大。「晚上誰敢到那廟裡去?」「這有什麼,嘁!」「有什麼?有鬼,你敢去嗎?」「費話!我早都去過了。」「牛B!」「嘿,你要不信嘿……今兒晚上就去你敢不敢?」「去就去有什麼呀,嘁!」「行,誰不去誰孫子敢不敢?」「行,幾點?」「九點。」「就怕那會兒我媽不讓我出來。」「哎喲喂,不敢就說不敢!」「行,九點就九點!」那天晚上我們真的到那廟裡去了一回,有人拿了個手電筒,還有人帶了把水果刀好歹算一件武器。我們走進廟門時還是滿天星鬥,不一會兒天卻陰上來,而且起了風。我們在側殿的臺階上蹲著,擠成一堆兒,不敢動也不敢大聲說話,荒草搖搖,老樹沙沙,月亮在雲中一跳一跳地走。有人說想回家去撒泡尿。有人說撒尿你就到那邊撒去唄。有人說別的倒也不怕,就怕是要下雨了。有人說下雨也不怕,就怕一下雨家裡人該著急了。有人說一下雨蛇先出來,然後指不定還有什麼呢。那個想撒尿的開始發抖,說不光想撒尿這會兒又想屙屎,可惜沒帶紙。這樣,大家漸漸都有了便意,說憋屎憋尿是要生病的,有個人老是憋屎憋尿後來就變成了羅鍋兒。大家驚詫道:是嘛?那就不如都回家上廁所吧。可是第二天,那個最先要上廁所的成了唯一要上廁所的,大家都埋怨他,說要不是他我們還會在那兒呆很久,說不定就能捉到蛇,甚至可能看看鬼。

有一天,那廟院裡忽然出現了很多暗紅色的粉沫,一堆堆像小山似的,不知道是什麼,也想不通到底何用。那粉沫又幹又輕,一腳踩上去「噗」地一聲到處飛揚,而且從此鞋就變成暗紅色再也別想洗乾淨。又過了幾天,廟裡來了一些人,整天在那暗紅色的粉沫裡折騰,於是一個個都變成暗紅色不說,廟牆和臺階也都變成暗紅色,荒草和老樹也都變成暗紅色,那粉沫隨風而走或順水而流,不久,半條胡同都變成了暗紅色。隨後,廟門前掛出了一塊招牌:有色金屬加工廠。從此遊戲的地方沒有了,蛇和鬼不知遷徙何方,荒草被鋤淨,老樹被伐倒,只剩下一團暗紅色滿天滿地逐日壯大。再後來,廟堂也拆了,廟牆也拆了,蓋起了一座轟轟烈烈的大廠房。那條胡同也改了名字,以後出生的人會以為那兒從來就沒有過廟。

我的小學,校園本也是一座廟,準確說是一座大廟的一部分。大廟叫柏林寺,裡面有很多合抱粗的柏樹。有風的時候,老柏樹濃密而深沉的響聲一浪一浪,傳遍校園,傳進教室,使吵鬧的孩子也不由得安靜下來,使朗朗的讀書聲時而飛揚時而沉落,使得上課和下課的鈴聲飄忽而悠揚。

搖鈴的老頭,據說曾經就是這廟中的和尚,廟既改作學校,他便還俗做了這兒的看門人,看門兼而搖鈴。老頭極和藹,隨你怎樣摸他的紅鼻頭和光腦袋他都不惱,看見你不快活他甚至會低下頭來給你,說:想摸摸嗎?孩子們都願意到傳達室去玩,擠在他的床上,擠得密不透風,沒大沒小地跟他說笑。上課或下課的時間到了,他搖起銅鈴,不緊不慢地在所有的窗廊下走過,目不旁顧,一路都不改變姿勢。叮噹叮噹──叮鐺叮鐺──,鈴聲在風中飄搖,在校園裡迴蕩,在陽光裡漫散開去,在所有孩子的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那鈴聲,上課時搖得緊張,下課時搖得舒暢,但無論緊張還是舒暢都比後來的電鈴有味道,浪漫,多情,仿佛知道你的懼怕和盼望。

但有一天那鈴聲忽然消失,搖鈴的老人也不見了,聽說是回他的農村老家去了。為什麼呢?據說是因為他仍在悄悄地燒香念佛,而一個嶄新的時代應該是無神論的時代。孩子們再走進校門時,看見那銅鈴還在窗前,但物是人非,傳達室裡端坐著一名嚴厲的老太太,老太太可不讓孩子們在她的辦公重地胡鬧。上課和下課,老太太只在按鈕上輕輕一點,電鈴於是「哇──哇──」地叫,不分青紅皂白,把整個校園都嚇得要昏過去。在那近乎殘酷的聲音裡,孩子們懂得了懷念:以往的鈴聲,它到哪兒去了?惟有一點是確定的,它隨著記憶走進了未來。在它飄逝多年之後,在夢中,我常常又聽見它,聽見它的飄忽與悠揚,看見那搖鈴老人沉著的步伐,在他一無改變的面容中驚醒。那鈴聲中是否早已埋藏下未來,早已知道了以後的事情呢?

節選自《史鐵生散文》

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版

相關焦點

  • 文學是跳高,不是拳擊——讀史鐵生《無題》有感
    作家史鐵生在一篇《無題》中寫道,有一位詩人對他說,文學是跳高,不是拳擊;其對手是神,而不是人。這段話的意思是從文的人們沒有理由互相爭什麼高低,應該重視自我內心的修煉與提高。初讀這句話,有點像「文不爭第一,武不爭第二」,以武分高下,以文會朋友,文沒有什麼第一第二,很難界定高低的意思。
  • 史鐵生和陳希米:我們的愛,柔情似水,又百轉千回
    浮躁的社會裡提愛情好奢侈,但是反覆讀了史鐵生和陳希米的書,才發現,這對平凡夫妻的愛,超越了世俗的情誼。兩人在感情上都經歷了或多或少的磨難,身體上都有不滿意的地方,面對困苦,他們遇見彼此後很堅定。在陳希米之前,史鐵生有過一個很愛的女人,但是被世俗不認同,被周邊人不認同,於是只能分開,當陳希米來到史鐵生身邊後,他把之前的她講給她聽,聽完後的陳希米除了滿滿的感動,還有對那段感情的惋惜,是眼淚告訴她,她是真的心疼眼前這個男人。
  • 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13):史鐵生
    史鐵生「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史鐵生用他殘缺而又豐滿的一生完美地詮釋了這句充滿力量的詩。正值青春年華,雙腿卻癱瘓,寫作成為支撐他活下去的唯一動力。史 鐵 生 其 人史鐵生是北京人,生於1951年,1967年從清華大學附屬中學畢業。當時光流轉到1969年1月16日,史鐵生作為知識青年到陝西延安地區插隊。1971年10月,史鐵生因腰腿疼痛,回到北京並住進友誼醫院。
  • 不管你對多少異性失望,一定要讀一下史鐵生的語錄,會影響你一生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不是很滿意,也對很多異性失望過,不管你對多少異性失望,一定要讀一下史鐵生的語錄,會影響你一生!文字如下:不管你對多少異性失望,你都沒有理由對愛情失望。因為愛情本身就是希望,永遠是生命的一種希望。愛情是你自己的品質,是你自己的心魂,是你自己的處境,與別人無關。
  • 《重讀八十年代》⑤ | 史鐵生:一切苦難,都是修行
    今天,我們要完成的目標是《重讀八十年代》的第五部分:寬恕別人卻不願寬恕自己的史鐵生。 輪椅上的史鐵生很多人知道史鐵生,大概是因為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裡的那篇《秋天的懷念》。那麼在文章之外,史鐵生,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朱偉的回憶和史鐵生的作品中得出答案。回憶起史鐵生,朱偉總是忘不了他從自己的工作檯或是床上移動到輪椅上的情景,更忘不了的是,史鐵生從來不要別人幫忙。因為史鐵生是一個敏感的人,他不願意被同情、被安慰,因為這意味著不平等,而史鐵生是一定要捍衛自尊的。
  • 史鐵生:​說死說活
    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鐵生因突發腦溢血去世。他的肝臟捐獻給了一位需要的病人,移植手術成功。史鐵生走了,但他的精神永遠存在……說死說活一、史鐵生≠我要是史鐵生死了,並不就是我死了。——雖然我現在不得不以史鐵生之名寫下這句話,以及現在有人喊史鐵生,我不得不答應。史鐵生死了——這消息日夜兼程,必有一天會到來,但那時我還在。要理解這件事,事先的一個思想練習是:傳聞這一消息的人,哪一個不是「我」呢?有哪一個——無論其塵世的姓名如何——不是居於「我」的角度在傳與聞呢?
  • 史鐵生:命運讓清華附中男神癱瘓,曾自殺,母親和陳希米改變一切
    據史鐵生的妹妹回憶,史鐵生曾先後自殺過三次。好幾次送到醫院,醫生都說沒救了的時候,母親依然百般乞求,希望能救救自己的孩子。苦悶時,史鐵生常常獨自跑去北京地壇,一呆就是一整天。母親有時在家等待一天不見史鐵生歸來,就去親自去尋,她茫然又急切的腳步和史鐵生的車轍一樣,十幾年來,遍布了地壇每一處角落。
  • 【夜讀】史鐵生: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報之以歌
    這個撈他回來的朋友,叫史鐵生。許多人都讀過中學課文《我與地壇》,看到那個飽受命運折磨,抱怨世界不公,甚至對母親大發脾氣的少年史鐵生。可大家從來不曾看到那個為朋友兩肋插刀的史鐵生。也不曾看到那個被命運摁在輪椅上,精神卻傲然挺立的史鐵生。倘若你覺得人生幸運,那麼,你應該讀讀史鐵生。倘若你覺得人生充滿不幸,那麼,你一定要讀讀史鐵生!
  • 從煉獄到天堂:永遠的地壇,永遠的史鐵生
    #情感#品讀系列我想,史鐵生應該也是在這樣的意識下堅持活了下來。最終,史鐵生的小說以全票通過的成績獲得了一等獎。從那以後,我開始專門負責殘疾人文學欄目《維納斯星座》,並有機會與史鐵生深入接觸。我曾經無數次回憶,希望記起當時的不幸是如何發生的,卻都是徒勞。那一段記憶似乎成為一段空白、一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夜的漆黑,遮住了死神為我精心設計的陷阱,剎那間,它展開巨大的黑色翅膀,席捲了我的青春生命。
  • 讀史鐵生《病隙碎筆》:任何災難前面都有可能加上一個「更」字
    《病隙碎筆》發表於2002年,是史鐵生的一部長篇哲思散文隨筆。史鐵生21歲時便以輪椅為伴,後來又身患尿毒症,在病床上,他前前後後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隨筆。史鐵生以一個哲人的視角,提出了他對生命的意義、人生的苦難等問題的思考,他用深沉的話語,以一種平靜的語調,將他對這個世界的思考娓娓道來,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輝。
  • 史鐵生不是勵志型作家,他的作品也不是心靈雞湯
    史鐵生,1987年史鐵生的代表作《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等作品以思想深邃著稱,讀者卻寧願將他理解為一個勵志型作家,將他的作品簡化為心靈雞湯,這不能不說是對他的誤讀。新近出版的《救贖的可能:走近史鐵生》一書,從史鐵生的思想角度闡釋其文學與人生,還原史鐵生的「思想者」身份。
  • 陳希米嫁給雙腿癱瘓的史鐵生:她嫁給了愛情,人生結局卻可悲可嘆
    後來史鐵生說他的不幸的人生中,更是因為有了陳希米而變得幸運,愛情的春風吹醒了兩個人,1989年,28歲的陳希米不顧親人的反對,嫁給了38歲的史鐵生,嫁給了她心之嚮往的愛情。兩人開始了相濡以沫的平常日子,陳希米成了史鐵生的創作源泉,他說:你來了黑夜才聽懂期待,你來了白晝才看破樊籬。
  • 史鐵生與陳希米:和露摘黃花,帶霜烹紫蟹,煮酒燒紅葉
    ——史鐵生《我與地壇》後來開始讀《我的丁一之旅》、《病隙碎筆》,其中充滿了對人生和宗教的思考,晦澀暗淡,估計還是與他成為職業病人有關。 「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就像目前糾纏鬱結的狀態,比任何時候都對死亡有深刻的感懷,在2010年最後一天,誠如他所說的,昄依無處,天堂是在路上,他終於拖著病體去了那裡。
  • 史鐵生逝世十周年:他是作家中的思想家,今天我們懷念他!
    01王安憶為我們「牽線搭橋」讀好作品如同交心,讀了《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我的心仿佛一下子與史鐵生的心貼得很近,幾乎萌生了同氣相求般的念頭。我知道,當年我所供職的煤炭工業部離史鐵生的家很近,一個在地壇公園的北門外,一個在地壇公園的南門外,我只須從北向南穿過地壇公園,步行十幾分鐘就可以到達史鐵生的家,見到我渴望拜訪的史鐵生。可是,我不會輕易貿然登門去打擾他。
  • 史鐵生逝世十周年追思會暨親友回憶錄《鐵生,鐵生》發布會
    >活動流程:第一部分放映史鐵生生平片《生命的色彩》13:30正式開始 主持人克明(史鐵生發小、著名詞作家)致開場辭全場默哀)《鐵生 鐵生》是對文壇「精神標杆」史鐵生緬懷、致敬的一部大型文集,亦是史鐵生生前與之關係密切的親朋好友們因深深懷念他而分別創作、匯集的一套文學佳作,集閱讀性、研究性、史料性於一體,情真意切,可讀宜藏。
  • 讀史鐵生《命若琴弦》的啟示:人要活著去救贖生存的苦難
    有人說過,如果把史鐵生的一生,凝聚成一篇散文,那就是《我與地壇》;如果把史鐵生的一生,凝聚成一篇小說,那一定是《命若琴弦》。我非常贊同這種說法。史鐵生(1951-2010),中國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
  • 懷念史鐵生:他用文字照亮我們內心的幽暗之處
    「寫作是什麼,我先以為那是一種職業,又以為它是一種光榮,再以為是一種信仰,現在則更相信寫作是一種命運。」——史鐵生史鐵生 徐福生/攝中國當代作家的精神坐標——史鐵生印象刊於文學報2016年4月14日葉廷芳/文史鐵生原來身體健康、結實、英俊。不幸,正當青春煥發之時罹疾,從此與輪椅為伴。
  • 詩賞讀|王昌東賞讀:10人10首
    2018-12-1 王昌東賞讀:瀘上敦騰的詩作,以前總給我這樣的印象,櫝勝於珠,技巧勝於詩意。讀完這首,我才知道,自己多麼淺膚,險些又一次犯下重錯。  2018年10月22日晚   王昌東賞讀:與落幕這位詩人沒有交流,但他這首詩打動了我。從題目「九月九」知道,這是一首懷人詩,祭祀貼。第一句「塵世的懸崖陡峭」就給人一種深峻之感,暗示:生活多艱,寒風撲面,斯人已折。
  • 史鐵生《命若琴弦》:生活給了我無盡的痛苦,我的生命中還有晴天
    我們在一起、好好生活……-史鐵生《秋天的懷念》看到這樣的一段話,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把眼睛打溼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不讀史鐵生書的原因,他們不想讀,也不敢讀。他的作品表現了生命的沉重與莊重,生活的苦難與艱辛,常常讓人不自覺地沉浸其中,直至淚流滿面。
  • 豆瓣9.2《我與地壇》:看史鐵生如何通過苦難完成自我救贖
    史鐵生是我最佩服的當代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可以歸納到最經典的文學作品當中,字裡行間給讀者帶來積極向上的力量,仿佛一個被霧霾籠罩的天氣裡陽光悄然無息從上空中撒下來,然後雲開霧散,晴空萬裡。每當自己煩躁不安的時候,讀他的書豁然有一種給鬱鬱寡歡的心情來一次大洗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