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佤族文化,一個曾用獵人頭祭祀的彪悍民族

2021-02-14 書影旅行攝影

  進入雲南西盟佤族自治縣城前路過一個叫「博航」的村落,本想在觀景臺拍些風光照片,但時間不對,中午的陽光特別強烈,拍出的照片也不好看,但這裡的一段玻璃棧道挺有意思,大家很嗨的玩了一下。

  在這裡我們遇到了西盟當地的佤族建築房屋設計者、民俗文化學者三木最,他帶我們進村,給我們講解當地佤族的歷史與民俗風情。

  他告訴我們現在全世界佤族一共有一百多萬,但在我國境內就有40餘萬人,剩下的居住在緬甸等其他地方。佤族有很多種分支,習俗略有不同,1962年統一定名為佤族,現在西盟是全國唯一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

  村裡轉完他帶領我們來到村邊的歌舞文化祭祀場地,他告訴我們佤族歷史上重視對神靈的祭祀,敬重原始古樸的祭祀宗教文化活動,特別是「拉木鼓」、「播種節」、「接新水」、「取新火」等都要舉行祭祀活動。

  在佤族最古老的祭祀文化中,「獵人頭祭谷」是最有神秘色彩的一種祭祀活動,是用活生生獵回來的人頭,在「獵人頭祭谷」歷史傳說中,最開始是是村寨部落裡奉獻者自願獻身給神靈,而後來自願捐獻者越來越少以後,在各個部落裡就開始爭奪人頭,演變為部落的戰爭。選用的祭祀者也是有條件的,多數為是男性,特別是要身強體壯、且具有絡腮鬍子的男子,這樣的人頭對逢年祭祀的效果更好更加靈驗,能使村寨部落的莊家五穀豐登、消災驅邪。

  這種用活人祭祀的活動直到1958年才正式結束。據說是毛主席對進京的佤族頭人說現在解放了,要講究人人平等,獵人頭是殺人犯法的,可以改用其它動物的頭來替代。

  此後佤族就開始用動物的頭做祭品,結束了上千年的野蠻血腥祭祀歷史。佤族人喜歡牛,把牛作為最好的朋友和最大的財富,是財富和嚮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象徵。在佤族村寨部落裡,人們宰牛或「剽牛」祭祀活動後,都會把牛頭寄存在家裡好好地保護起來,特別是做祭祀活動的牛,都會把它的頭寄存在最神聖的地方——龍摩爺聖地。每個村寨部落都有「龍摩爺」聖地,是神山神靈聚集的地方,是人與神對話的地方。村寨部落一般要舉行裡重大事物活動的時候,人們才會來這個地方先進行祭祀活動,祭拜神靈、祈願祈福。

  西盟縣城不大,城裡居住居民只有7000多人,縣城是也是新建的,是2000年從老縣城搬遷到這裡的,縣城的建築保留了佤族傳統的「杆欄式」建築風格,具有地方文化的民族特色。三木最起先是帶領著其他的成員參與設計了縣城的民族建築風貌改造,同時他為我們介紹了佤族建築元素的相關的一些文化。

  我們的到來也受到了當地旅遊部門的歡迎,在「窩朗房」為我們擺上了「窩朗晏」,「窩朗」是佤語,意思是指最高級別的部落首領或當地說的頭人,據說「窩朗晏」是首領最高級別的宴席,同時展示佤族民族風情。

  這裡的「窩朗晏」看似長桌宴,但同普洱看到的長桌宴略有不同,如果那邊是「豪華版」,這裡則是佤族飲食的「基本型」,保留著原始部落裡最古老樸實的一種飲食文化,都是佤族人民日常生活中菜餚,我最喜歡這裡豬肉、雞肉、小魚,鮮嫩得不得了。

  大家有了普洱長桌宴的經驗,宴席開始就是一頓先狂吃,一則是這裡的各種菜餚都是天然沒有汙染,口感非常好;另外知道接下來就會有敬酒的佤族朋友,不能空肚子喝酒。

  三木最告訴我們佤族人樸實彪悍,是一個粗狂奔放、熱情好客的民族,是好酒並與酒會友的民族,是喜歡和實實在在的朋友喝酒的民族。

  果然菜過五味佤族朋友來敬酒了,他們都是當地的普通人,但歌聲卻是高亢嘹亮,餘音繞梁,各個都是好嗓子,一下子痴迷了我們。

  佤族有一首唱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叫《阿佤人民唱新歌》,就是出自這神秘的西盟佤山。

  佤族人以黑為美,以壯碩為美,性格豪爽,敢愛敢恨。這裡敬酒同普洱的烈性白酒不同,是一種以「小紅米」為原料自己釀造的水酒,只有十幾度,但喝酒的杯子要大很多了,而且必須一口乾掉。

  雖然酒的度數不高,但對於不善飲酒的人來說還是一件痛苦的事,但阿佤人的熱情你怎好拒絕呢?

  佤族人的歌聲實在太美了,給我敬酒時故意遲疑了一下,就為多聽一首歌,實在太喜歡他們的原聲派質樸歌曲。他們的敬酒規則是你不喝我們就不停的唱下去。

  當然了第二輪敬酒就是交杯酒或者「抱抱酒」了,這是友誼的加深,也是情誼的繼續,不把你當外人了。

  第三杯酒是「坐下酒」,把酒論英雄,情深意更長。

  三木最跟我介紹了佤族喝酒時候的「啊」酒文化,「啊」是佤語,是我們倆個的意思,意思就我倆喝一杯,我敬你一杯的意思。佤族的「啊」酒文化是大家共用一個酒杯,把團結和友愛傳遞下去的意思,這才是佤族酒文化的精髓。他說這喝酒的習俗是源自佤族永不滅的火塘邊的故事,一日勞作後,人們回到家裡與家人及親戚朋友團聚在家裡的火塘邊,邊閒聊邊喝著自釀的水酒,這就是佤族人喝酒的最高境界。

  古時這裡部落、族群很多,相互之間戰爭與資源爭奪激烈,佤族人一直在並不安定的社會環境中生存,部落與朋友間的信任有時靠的是「一杯酒」。佤族「共用一個杯,同飲一壺酒」的「啊」酒文化,其實就是用一個杯子喝同一壺倒進去的酒,這樣可以防止在酒裡面下毒,意思就是告訴朋友喝這杯酒你放心,大家都是一樣的。

  我們不僅同飲了一杯酒,還做起了「接龍」遊戲,就是喝酒前找好下一位接受者,一位位傳下去,傳遞著友愛與真情,這是一種佤族喝酒的習俗,這是「啊」酒文化的精髓。「接龍」酒使用的是最大的杯子,喝之前要灑一點敬天地敬祖宗,然後一飲而盡,爽!

  「窩朗晏」結束後我們來到一個廣場上參加篝火晚會,這裡已經來了很多遊客,這個祖國大西南、雲南最南邊的偏僻小鎮一點都不寂寞啊!

  先是當地姑娘、小夥子表演一些歌舞節目,一下子顯示了佤族人的強悍一面,小夥子身體健壯,舞姿硬朗,大刀耍起來威猛異常,仿佛讓我看到當年衝鋒陷陣的叱吒身影。

  而姑娘們的「甩頭舞」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肆意狂妄,頭在轉、發在揚,激情在飄蕩。

  佤族女孩的飄逸與不羈盡顯無疑,這是一個有歡樂有激情、敢愛敢恨的彪悍民族。

  接下來是晚會的高潮,全體參與的篝火晚會,大家圍在一起唱歌跳舞,沒有了佤族與遊客之分,人人都是參與者,手挽著手跳起來。

  舞蹈與啤酒、歌聲與激情,此時誰能不醉,誰能還淡定呢?

  歡樂到深夜,抹黑找到房間睡覺。早上起來我又驚呆了。

  我能告訴你我住到了稻田裡嗎?這是一個稻田酒店,四周都是水稻,也太原生派了吧。

  哈哈,可能不是季節或者是我睡的太死了,我怎麼沒有聽到「蛙聲一片」呢?

    (本文經三木最審核修改,增加了大量內容)

  作者:書影;微信:shuying-916 ;QQ:1154429719【微信公眾號:sy916-】

相關焦點

  • 獵人頭祭祀的佤族,殘忍中的虔誠
    雲南真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地理環境多元,少數民族數量最多,民族風情濃鬱,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流連於此,有幸在此短暫停留,夢裡又多次重返。騰衝的一個佤族村寨裡,我和這位民間稱為「佤王」的老者交流。很早前這裡的佤族就已經漢化,民族記憶都停留在老一輩人口口相傳的隻言片語裡。
  • 【和諧邊疆】邊疆民族和諧關係建構中的小調適與大變遷 ——基於佤族獵人頭習俗終結的歷史考察
    一、獵人頭存在:「駭然」背後的理性解釋    作為佤族最重要表徵之一的獵人頭習俗,曾是佤族宗教信仰體系中,配合拉木鼓和鏢牛儀式,進而祭祀「木依吉」神位體系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就獨特的民族宗教信仰而言,即使到了現代體系託舉起來的20世紀文明時代,其「駭然」背後仍不乏理性可言。
  • 佤族鮮為人知的人頭祭祀
    在彩雲之南,有一個古老的民族:佤族。 到佤族山寨旅遊,除了美麗的自然風光,在欣賞其獨特的民族文化時你會發現,村寨很多地方都掛著用來祭谷,保佑其風調雨順的牛頭。實際上佤族人掛牛頭也就幾十年時間,在之前他們都是用人頭祭神的。
  • 佤族民間甩髮舞概述
    甩髮舞節奏強烈,舞姿優美瀟灑,充滿佤族特有的活力。甩髮舞展現了佤族女子喜愛瀑布般黑色的長髮和喜愛唱歌跳舞的習性,是佤族婦女熱愛生活的真情體現。"一個讓頭髮跳舞的民族,一個用心靈唱歌的民族"就是佤族甩髮舞的精深內涵。■佤族民間甩髮舞的起源甩髮舞的起源歸納起來有以下兩種說法。(1)自然、欣喜狀態下產生的甩髮舞甩髮舞,佤語"稿西尾嘿"。
  • 雲南「最神秘」的景點:龍摩爺聖地,牛頭祭祀和「獵人頭祭谷」
    雲南,作為雲貴高原的組成部分之一,它不僅是奇特的自然環境,也有古老的祭祀風俗,有的甚至是鮮為人知。在雲南普洱的一個原始的神秘雨林中,有這麼一個古老部落和祭祀十分罕見:佤族牛頭祭祀,有「龍摩爺聖地」之稱。
  • 佤族古老的「獵人頭祭」
    以人為祭品,在很多民族都有過。在中國的大部分佤族地區,這種習俗在解放前就已被革除,只存古老的原始文明。雖然現在去佤族寨子不用擔心被當成祭品了,但是了解和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是有必要的。古老的人頭來祭,社神才使地方平安,保佑糧食豐收。在這中間有一個重要的載體,那就是「榕樹」。
  • 翁丁佤寨:聽小黑講爺爺真實「獵人頭」故事
    我在雲南西盟佤族自治縣旅行時遇到當地民俗學者三木最先生,他告訴我「獵人頭」血祭是古代遺傳下來的一種祭祀風俗,據說當時種穀物收成不好,想盡各種辦法穀物也生長不出來,後來有人告訴佤族人要用人頭祭祀神靈才成。於是他們真的用人頭祭祀,結果這一年風調雨順,莊稼真的長勢良好,獲得了大豐收。
  • 不再獵人頭的佤鄉,驢友你可敢徒步前往?
    在翁丁佤寨西側有一個插滿樹樁的地方,這些樹樁的頂端是用竹子編成的一個漏鬥形狀,旁邊的牌子上赫然寫著「人頭樁」,這就是傳說中佤族人用來盛放人頭的地方。歷史上,佤族人有剽牛和獵人頭的習俗,因此外界一直對阿佤山充滿著好奇。在翁丁佤族山寨及附近山林樹上,隨處可見高高懸掛的牛頭,黃昏時分,微風漸起,這些牛頭孤零零地掛在房前木柱木桿或樹幹上,營造出一種神秘而神聖的氣氛。
  • 敲起佤族的木鼓,感受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木鼓對於佤族來說可不只是樂器那麼簡單它是至高無上的通天神器也是山寨村民敬仰的守護神所以在佤族的文化中木鼓具有了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利用木鼓在每個佤族村寨都會建有一個或多個木鼓房供奉著木鼓在木鼓節到來之前佤族頭人和祭司「魔巴」會在先選好的高大紅毛樹下舉行祭祀「魔巴」揮斧砍幾下
  • 佤族木鼓舞研究
    阿佤人認為「木鼓」既是拯救過本族原始祖先的「木槽」,是強壯母體的化身,又是阿佤人靈魂的居住地,於是成為萬物繁衍成長的通天神器.舞蹈形式表現從「木鼓」的製作,到最後以敲擊「木鼓」來與神靈溝通,達到天賜福澤目的的木鼓舞,是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關鍵詞:佤族 木鼓前言佤族是雲南省特有的跨境而居的一個少數民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
  • 佤族布饒支系聚落空間的結構與象徵
    釐清這幾對關係的實質,有助於我們理解在翁丁這樣一個「簡單社會」(simple society)中,人們是如何依據自身的文化觀念來規約自己的社會結構的。二、翁丁村空間結構的象徵意義如上所述,翁丁村的聚落結構特徵體現在二元空間的三組關係之中。每一組關係的實質都隱藏在由各種符號所組成的關係及象徵體系中。
  • 佤族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跨境比較研究
    (一)中緬跨境佤族民族認同的一致性  作為中國西南的一個古老民族,生活在以阿佤山為中心的佤族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和文化,伴隨著民族國家時代邊界線的劃分,使之成為了一個跨境民族。跨境佤族儘管存在明確的政治和地理的邊界線,但其曾經作為同一個民族所顯示出來的親緣、地緣、業緣、物緣、神緣、語緣成為民族認同一致性的內在關聯和動力[15]。
  • 雲南特色系列二:佤族文化及美食,帶你領略不一樣的民族風情!
    是的,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共有26個少數民族,佤族就是其中之一。佤族文化篇佤族共有人口35.1萬人,其中雲南有34.7萬之多。佤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滄源、西盟、孟連、瀾滄、耿馬縣、鎮康、雙江等縣。
  • 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牛頭祭祀隨處可見,吸引眾多城市人前往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孕育了很多的民族和部落,這些古老的部落至今還有很多存留在中國的各個地方,而且保留著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今天小編就要給大家介紹一個非常原始的部落,無論是在村落形態上還是在風俗習慣上,都使人們仿佛進入了原始社會。
  • 佤族民族民間醫藥現狀淺述
    佤族醫藥作為我國民族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皆起源於生產、生活和醫療實踐的經驗總結,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為本民族防病治病、生存繁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仍在廣泛應用。1 理論依據[3]佤族醫藥的理論依據,是以樸素的辯證觀點為基礎的。
  • 文化分享 | 耿馬佤族民間故事傳說
    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古老的民族,因為沒有文學,漢文史記載的也很少,要全面地整理出佤族的全面歷史是很困難的,佤族的歷史與民間的神話傳說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 佤族與百濮人
    滄源巖畫屬於西南巖畫派,是我國四大巖畫中很重要的一派,特點是用鐵礦石粉調以牛血、植物膠水組合成染料,直接用羽毛或茅草塗到巖石上,下面通常有一塊平地,是祭祀場所。巖畫是祭臺的組成部分。與廣西左江巖畫相比,那裡的巖畫場面更大,更壯觀;而滄源巖畫更細膩,內容更豐富,展示了當時人們狩獵、採集、祭祀、跳舞等活動的具體場景(見圖1、2、3)。
  • 「中國最後原始部落」遭遇大火|回顧《佤族「原始部落」翁丁的語言生活》
    文 | 王育弘,王育珊翁丁是雲南省的一個佤族村寨,地處中緬邊境,保存著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被《中國國家地理》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佤族是一個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如今,佤族的社會經濟形態已經基本實現由封閉單一的農耕經濟形式向開放發展的市場經濟形式轉變。
  • 「非遺」遇見佤族木鼓,手工藝人巖恩在堅持什麼?
    巖恩,1960年3月出生於翁嘎科鎮英臘村英力下組,是佤族傳統木刻手工藝人。提起學手藝的初衷,巖恩說,他年輕時候熱愛民族文化,喜歡唱歌跳舞,但那時窮沒錢買樂器,就想著自己學著製作。後來經常在寨子裡看老一輩的手工藝人製作手工藝品,自己研究琢磨,慢慢的就學會了這一門本事。
  • 以油畫人物的塑造為切點,分析文化對油畫人物形象塑造的影響
    油畫人物形象的表現是具體的、深刻的,但又不是將現實中的人物複製下來,它是畫家通過油畫語言將其感受充分表現出來,或者將自己對現實世界的感受賦予描繪對象,即我們常說的借物抒情。佤族的民族語言為佤語,沒有通用文字,人們用實物、木刻記事、計數或傳遞消息。四,雲南臨滄佤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佤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很多人都說佤族人生來就會唱歌,就會跳舞,在歌舞中,時時刻刻都充斥著熱情的歌舞和動感的風情[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