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遇見佤族木鼓,手工藝人巖恩在堅持什麼?

2021-01-20 瀟湘晨報

巖恩,1960年3月出生於翁嘎科鎮英臘村英力下組,是佤族傳統木刻手工藝人。提起學手藝的初衷,巖恩說,他年輕時候熱愛民族文化,喜歡唱歌跳舞,但那時窮沒錢買樂器,就想著自己學著製作。後來經常在寨子裡看老一輩的手工藝人製作手工藝品,自己研究琢磨,慢慢的就學會了這一門本事。

懷著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巖恩從最初的製作笛子、二胡到製作佤族的通天神器——木鼓,把對佤族圖騰文化的理解,融入到木鼓的製作中,讓佤族文化得到很好的詮釋。他製作的木鼓既保留傳統的佤族製作工藝,又融合了時尚文化元素,紋路圖案新穎,深受廣大群眾和旅遊者的喜愛。他曾多次參加西盟縣舉辦的「木鼓節」等重大節日節慶民間才藝展示活動,在2015年「司崗裡杯·木鼓製作比賽」中榮獲二等獎。其製作的木鼓、象腳鼓、木拉(木製的盤子)、竹碗、竹杯、佤族水酒杯等產品遠銷泰國及周邊地區,年均銷售佤族木鼓10個以上,象腳鼓近300個。

巖恩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佤族傳統樂器的手工製作技藝也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他先後收了巖雙、巖所、巖在、巖砍4個徒弟,現在都能夠獨立完成木鼓和象腳鼓的製作。巖雙是英臘上組的老組長,卸任後專心和巖恩學習民族手工藝品製作,他是幾個徒弟中技藝最好的。

巖雙說:「當時學習手工藝品製作,是為了給家裡增加收入,這幾年的學習中,慢慢感覺到我們民族的東西不能丟,既然我有這個技能也想把學到的東西一代一代傳下去。」

現在,巖恩帶著4個徒弟,還有村裡的幾位老黨員、殘疾人和退伍老兵一起學習和製作手工藝品。讓老人們有了新手藝,在寨子裡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增收門路。莫美下組的巖尼說:「我很感謝巖恩大叔對我的幫助,我從小腿腳不方便,也不能到地裡面幹活,是他主動找我學習製作手工藝品,讓我有事可做,有錢可以賺,減輕了家庭負擔。」

巖恩對手工藝製作傳承作作出的努力得到了認可和肯定,2012年11月被命名為縣級佤族民間手工藝《木刻、木鼓製作工藝》傳承人;2015年4月被命名為市級西盟縣佤族傳統木刻《木鼓製作工藝》傳承人。

文化是對一個民族歷史的記載,是歲月的溫度和厚度。像巖恩一樣的民間藝人們飽含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以匠人心執著堅守,讓傳統的非遺手工技藝在歷史長河中繼續流傳,持續散發出獨特的魅力。佤族木鼓製作手工技藝入選普洱市3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END

來源 | 西盟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 | 陶優

審核 | 代基凱 馬永虎

【來源:普洱文旅資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敲起佤族的木鼓,感受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這個節日,則是佤族的木鼓節木鼓和「神器」有什麼關係?木鼓節又有什麼有趣的活動呢?>木鼓對於佤族來說可不只是樂器那麼簡單它是至高無上的通天神器也是山寨村民敬仰的守護神所以在佤族的文化中木鼓具有了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利用木鼓
  • 佤族木鼓舞研究
    1、木鼓舞的文化內涵(1)佤族的木鼓舞是一種蘊含濃厚宗教祭祀文化的運動形式,是祭祀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一。木鼓是以神的身份存在的,與木鼓有關的一切,都與神靈相關,神聖而不可侵犯。同時,木鼓是母親和女神的化身,她在佤族人民的心目中就是其生命的源泉和守護神,所以佤族人民特別崇拜和尊敬木鼓。
  • 佤族民間甩髮舞概述
    有一天,他倆一起去山裡採竹筍,滿山的竹林裡結滿了蜘蛛網,因忙於採竹筍,沒更多時間顧忌什麼蜘蛛網,直到採滿竹筍準備回寨子時,才發現頭上身上粘滿了蜘蛛網。他們兩人就相互幫對方去除蜘蛛網,葉帶幫巖奇拿去了頭上身上的蜘蛛網,而巖奇卻無法將葉帶長發上的蜘蛛網全部拿掉。
  • 獵人頭祭祀的佤族,殘忍中的虔誠
    獵人頭的首領由招畢卜卦產生,獵人頭的隊伍出徵時和回歸時,留守的寨民都跪拜於村口迎送,獵到的人頭迎回後就先放在木鼓房的人頭樁上,舉行祭人頭、祭木鼓儀式。」伴隨著木鼓祭祀的全過程要跳木鼓舞,跳舞時婦女要垂下長發,一說是為了避免直視人頭祭祀的血腥,另一說和愛情有關,我更認同前者,雖然殘忍卻更合理。
  • 佤族翁丁部落、中國最後保存至今部落習俗
    位於中國西南邊境的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翁丁村,是一個有著數百年歷史的佤族原始群居村寨。翁丁,意為連接之水,佤族在古語當中的意思為「住在山上的人」。翁丁村寨位於毗鄰中緬邊界的深山裡,屬亞熱帶氣候,山多林密,氣候宜人。村裡有105戶500多人,全部為佤族群眾。
  • 雲南特色部落:普洱佤族部落
    佤族是中國和緬甸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西南邊疆的瀾滄江和薩爾溫江之間,他們擁有自己的語言和深厚的傳統文化。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和崇拜精靈。這是坐落於普洱市的佤族部落,雕刻於石頭上的石刻畫是他們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 【非遺】西盟佤錦「新」織 傳統民間技藝再獲「新生」
    「佤族織錦中展現著我們阿佤人的古往今來,我們佤族有一句老話說,筒裙上織著天下的事,佤族織錦就是佤族穿在身上的傳承。」娜龍說。 很長一段時間,佤族織綿只有我們這些老人在做。」 作為老一輩手工藝人娜龍曾一度為佤族織錦延續感到擔憂。 近年來,隨著西盟非物質文化遺產扶持「好政策」的持續推進,不僅讓佤族織錦手工藝得以延續,也將驚豔的佤族織錦推向了市場。
  • 「散文城 ┊叢颱風」陳開心:山與天相連的地方
    在保留得比較完好的佤族原始村落翁丁村裡,我親身體驗到了拉木鼓的神聖和壯觀。在那裡,我真正感受到了什麼叫團結,什麼叫步調一致,什麼叫做集體力量大。  木鼓,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古老的樂器和眾人崇拜的吉祥物。在古老的歷史上,阿佤山的大多數村寨都有木鼓,並建有專事木鼓文化活動的木鼓房。木鼓房、寨樁、大青樹、寨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佤族村寨的外部形象。
  • 「創建天府旅遊名縣」興文記憶·遇見非遺——苗族民間雜技
    縣文廣旅遊局開展「興文記憶·遇見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線上展示活動,每天為您展示一項興文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小編帶你「遇見」苗族民間雜技苗族民間雜技下火海,就是赤腳從燒紅的鐵板上滑過,同時腳板冒煙
  • 精彩的雷山縣苗年節非遺文化巡遊
    雷山縣於11月19日下午舉行了一年一度的苗年節非遺文化巡遊暨苗年節開幕式。參加巡遊的有高排蘆笙方陣、傳承人方陣、青少年方陣、古裝方陣、錦雞蘆笙方陣、中裙苗方陣、大銀角盛裝方陣、西江盛典方陣、百鳥衣方陣、美麗西江仰阿莎方陣等。
  • 佤族布饒支系聚落空間的結構與象徵
    [關鍵詞] 聚落空間;結構;象徵;布饒支系;佤族聚落空間具有自然與人文的雙重屬性。特定的聚落空間總是蘊含、表現了人們的某種觀念文化和人文訴求;特定的人文觀念也規約了聚落的形態和結構。由此,對空間的解析是通往人文理解的重要途徑。筆者對佤族布饒支系翁丁村的考察,重點關注如下問題:作為佤族傳統的聚落,該村的空間結構特徵是什麼?這些特徵包含了哪些文化的意義?如何闡釋這些意義?
  • 感受佤族文化,一個曾用獵人頭祭祀的彪悍民族
    在這裡我們遇到了西盟當地的佤族建築房屋設計者、民俗文化學者三木最,他帶我們進村,給我們講解當地佤族的歷史與民俗風情。  他告訴我們現在全世界佤族一共有一百多萬,但在我國境內就有40餘萬人,剩下的居住在緬甸等其他地方。佤族有很多種分支,習俗略有不同,1962年統一定名為佤族,現在西盟是全國唯一的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
  • 【和諧邊疆】邊疆民族和諧關係建構中的小調適與大變遷 ——基於佤族獵人頭習俗終結的歷史考察
    一、獵人頭存在:「駭然」背後的理性解釋    作為佤族最重要表徵之一的獵人頭習俗,曾是佤族宗教信仰體系中,配合拉木鼓和鏢牛儀式,進而祭祀「木依吉」神位體系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就獨特的民族宗教信仰而言,即使到了現代體系託舉起來的20世紀文明時代,其「駭然」背後仍不乏理性可言。
  • 最好的保護,就是讓非遺被更多人「知道」
    非遺是什麼 是兒時興趣盎然的糖畫 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鄉情 是驚豔滿堂的手工絕活 是令世界讚嘆的 中國智慧、中國之美
  • 木鼓,我們佤族人最美的音箱
    已經有 9.5萬 佤族人關注(微佤族),你關注了嗎? 已經有 9.5萬 佤族人關注(微佤族),你關注了嗎? 已經有 9.5萬 佤族人關注(微佤族),你關注了嗎? 已經有 9.5萬 佤族人關注(微佤族),你關注了嗎?
  • 「風呂敷」— 日本的皮膚
    這種布不論大小、材質,其實有一個特定的名字,叫「風呂敷(ふろしき)」,意譯成中文稱為包袱皮。「風呂」在日文中的意思是洗澡,「風呂敷」據說初期也是澡堂中使用的物品。這種國民性的傳統從澡堂的階級特權發源而來,確實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隨著日本本土印染技術的進步,「風呂敷」也不僅僅局限於單色的布料,而印上了各種吉祥的圖案,早期在平民中流傳最廣的,莫過於「唐草文様」。
  • 遇見非遺|曾經風靡大街小巷的全民健身活動「石景山抖空竹」
    日前,石景山區非遺中心舉辦遇見非遺「非遺大講堂——抖空竹」體驗交流活動>教大家抖空竹的技巧據悉,每周五上午石景山的抖空竹愛好者們都會齊聚石景山區非遺中心共同學習、傳承抖空竹石景山抖空竹作為新非遺項目政府各級部門、群眾在項目的保護和傳承中給予了大力支持區非遺中心在隊伍建設、培訓活動場地、道具等方面給與支持和保障目前非遺中心成立了自己的抖空竹表演隊常年活躍在各個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