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恩,1960年3月出生於翁嘎科鎮英臘村英力下組,是佤族傳統木刻手工藝人。提起學手藝的初衷,巖恩說,他年輕時候熱愛民族文化,喜歡唱歌跳舞,但那時窮沒錢買樂器,就想著自己學著製作。後來經常在寨子裡看老一輩的手工藝人製作手工藝品,自己研究琢磨,慢慢的就學會了這一門本事。
懷著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巖恩從最初的製作笛子、二胡到製作佤族的通天神器——木鼓,把對佤族圖騰文化的理解,融入到木鼓的製作中,讓佤族文化得到很好的詮釋。他製作的木鼓既保留傳統的佤族製作工藝,又融合了時尚文化元素,紋路圖案新穎,深受廣大群眾和旅遊者的喜愛。他曾多次參加西盟縣舉辦的「木鼓節」等重大節日節慶民間才藝展示活動,在2015年「司崗裡杯·木鼓製作比賽」中榮獲二等獎。其製作的木鼓、象腳鼓、木拉(木製的盤子)、竹碗、竹杯、佤族水酒杯等產品遠銷泰國及周邊地區,年均銷售佤族木鼓10個以上,象腳鼓近300個。
巖恩認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佤族傳統樂器的手工製作技藝也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他先後收了巖雙、巖所、巖在、巖砍4個徒弟,現在都能夠獨立完成木鼓和象腳鼓的製作。巖雙是英臘上組的老組長,卸任後專心和巖恩學習民族手工藝品製作,他是幾個徒弟中技藝最好的。
巖雙說:「當時學習手工藝品製作,是為了給家裡增加收入,這幾年的學習中,慢慢感覺到我們民族的東西不能丟,既然我有這個技能也想把學到的東西一代一代傳下去。」
現在,巖恩帶著4個徒弟,還有村裡的幾位老黨員、殘疾人和退伍老兵一起學習和製作手工藝品。讓老人們有了新手藝,在寨子裡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增收門路。莫美下組的巖尼說:「我很感謝巖恩大叔對我的幫助,我從小腿腳不方便,也不能到地裡面幹活,是他主動找我學習製作手工藝品,讓我有事可做,有錢可以賺,減輕了家庭負擔。」
巖恩對手工藝製作傳承作作出的努力得到了認可和肯定,2012年11月被命名為縣級佤族民間手工藝《木刻、木鼓製作工藝》傳承人;2015年4月被命名為市級西盟縣佤族傳統木刻《木鼓製作工藝》傳承人。
文化是對一個民族歷史的記載,是歲月的溫度和厚度。像巖恩一樣的民間藝人們飽含對民族文化的熱愛,以匠人心執著堅守,讓傳統的非遺手工技藝在歷史長河中繼續流傳,持續散發出獨特的魅力。佤族木鼓製作手工技藝入選普洱市3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名錄。
END
來源 | 西盟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 | 陶優
審核 | 代基凱 馬永虎
【來源:普洱文旅資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