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西盟佤錦「新」織 傳統民間技藝再獲「新生」

2020-12-23 騰訊網

「你織布的時候,一定要線嚴孔密,織出的布就細密板實,織的速度慢些沒關係,但一定要保證質量,才經得起顧客檢驗……」西盟縣翁嘎科鎮班弄村農家院子裡,佤族傳統技藝手工織錦縣級傳承人娜龍正在教徒弟娜藥織布。

佤族織錦從一個側面代表了佤族的歷史與文化。獨特的色彩和紋樣構成佤族織錦的獨特風格,形式簡潔的藝術特徵來自地域文化審美情趣,呈現著西盟佤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特點。

「佤族織錦中展現著我們阿佤人的古往今來,我們佤族有一句老話說,筒裙上織著天下的事,佤族織錦就是佤族穿在身上的傳承。」娜龍說。

從前,大部分佤族婦女都是紡織能手,她們用一套簡易的竹木製的腰機,就能織出細密、美觀、質量上佳的布。但傳統織錦工藝節奏慢、耗時久,一度面臨傳承困境,艱難求生,變得一「錦」難求。

「我從17歲跟隨家裡老人學習織錦,如今已經有30多年。以前我們織布主要是自己穿,現在農村生活條件好起來,許多年輕人喜歡新潮不想學織布的傳統手藝。很長一段時間,佤族織綿只有我們這些老人在做。」 作為老一輩手工藝人娜龍曾一度為佤族織錦延續感到擔憂。

近年來,隨著西盟非物質文化遺產扶持「好政策」的持續推進,不僅讓佤族織錦手工藝得以延續,也將驚豔的佤族織錦推向了市場。

「從2018年開始,西盟縣先後投入30多萬元用於佤族織錦民間採風、人員培訓等工作,挖掘傳承保護佤族織錦文化,同時推動佤族織錦走向市場。」西盟縣文化館館長李燕說。

守住佤族織錦傳承的同時,也要讓佤族織錦呈現出蓬勃生機。西盟縣以「培訓+就業+服務」一體化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模式,對佤族織錦手工藝人進行技術培訓,提高她們的專業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意識。西盟縣還給予傳承人政策和專項資金的支持,鼓勵她們帶徒授藝。

西盟縣將「佤」文化與現代的設計理念相結合,傾心打造地方民間工藝品牌,提升佤族織錦的知名度和價值,並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兼收並蓄、創新轉化。

2015年,在西盟縣政府的鼓勵下,佤族織錦縣級非遺傳承人李憲蘭開起了公司,專注於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和開發。同時,為了提高西盟佤族織錦手工藝人的產品競爭力,李憲蘭在政府的鼓勵和扶持下開辦了普洱市江三木洛職業培訓學校,用於傳播新技術、新的設計理念。並與政府共同搭建合作交流平臺,成立了西盟佤族自治縣手工織錦文化協會吸納會員108名。如今「西盟印象」「佤山印象」已經成為了西盟頗具影響的佤族織錦純手工藝產品,產品遠銷北京、上海、香港、俄羅斯等地,深受消費者喜愛。

西盟群眾用自己的雙手編織著美好生活,延續著佤族傳統文化血脈,秉承「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諾言為實現2.0版新西盟不懈努力奮鬥。

END

文圖 |西盟縣融媒體中心 李毅

來源 |普洱廣播電視臺無線普洱

責編 | 怡丹

審核 | 代基凱 陳大衡

相關焦點

  • 上海設計周上,傳統非遺如何成為當代生活美學
    一年一度的上海設計周注重時尚感和設計感,打頭陣的這件《百鳥林》卻出自最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藝的「再設計」。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運營總監章莉莉牽手藍印花布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元新、丹寨蠟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芳、羌繡縣級傳承人張居悅,以藍印花布、丹寨蠟染、阿壩羌繡、苗族百鳥衣四種非遺元素,營造了一個非遺傳統手工藝的鳥林天堂。
  • 傳承非遺文化 弘揚民族傳統——記自治區級仫佬族剪紙技藝非物質...
    她就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廣西壯族自治區級仫佬族剪紙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羅華清。  1968年12月,羅華清出生在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思平村小稔屯的仫佬族民間藝人世家,她家的剪紙技藝從羅華清的外曾祖母開始傳承至今已經五代。
  • 推動傳承與創新,成都「非遺」技藝盡顯文化之美、生活之美(上)
    資料顯示,成都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超過300項,其中,蜀錦、蜀繡、漆器、銀花絲、瓷胎竹編被譽為成都「非遺五朵金花」,是成都眾多「非遺」傳統技藝的典型代表,此外,還有始於西漢的邛陶燒造技藝,明月窯陶瓷製作技藝、傳統金銅製作技藝、
  • 金堂又一技藝入選市級非遺!
    12月3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52項成都市第七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此次入選的代表性項目涉及傳統音樂、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八大門類。本輪非遺代表性項目申報,自5月22日徵集,截至9月7日,共收到市本級和22個區(市)縣申報的88個非遺項目資料。經市非遺保護中心對申報材料進行了審核、初評、專家評審會和公示,最終審定52個項目入選成都市第七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 【探訪煙臺非遺】小棒槌織就煙火人生
    原標題:【探訪煙臺非遺】小棒槌織就煙火人生YMG全媒體記者 曲彩雲 通訊員 王美棋 本版攝影 YMG全媒體記者 金海善一架寫滿歲月的木頭繞線車,一架「掛掛」,百餘個小棒槌,一卷絲線,一張小木桌,在王家卿大半生的記憶中,棒槌花邊並不是一門藝術,而僅僅是養家餬口的一種方式,雞鳴即起,夜深睡下,就著煤油燈,織出一家人的柴米油鹽,就像挖藥材、打山棗一樣,沒有什麼特別之處。2013年,棒槌花邊技藝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王家卿成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之一。
  • 熱點| 中國繩結技藝海外直播,「北京巧娘」助力非遺進校園!
    我們邀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繩結藝術傳承人趙宇婕,她向全球網友展示了其傳承發揚中國繩結技藝的歷程,並講述了她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感悟等,傳播了北京女性親手創造美好生活的故事,精彩的節目內容吸引了70餘萬中外網友的關注和支持。中國繩結藝術是民間文化的「活化石」,承襲自新石器時代祖先結繩記事的傳統,數千年來由實用走向審美,並賦予各種吉祥的寓意。
  • 拾起絲路遺珠,再織姑蘇繁華「吳羅」夢
    蘇州市吳中區文聯深入吳羅織造車間採訪、體驗近期,吳中區文聯與吳中區光福鎮文聯多次深入基層「五個一線」調研,走訪了江蘇省級非遺吳羅織造技藝(紗羅織造技藝)保護單位蘇州聖龍絲織繡品有限公司,駐一線體驗、到一線調研、聽一線聲音、交一線朋友、解一線難題,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蘇州市非遺吳羅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李海龍圍繞
  • 「河北文化名片」易水硯舉辦非遺技藝培訓
    繼承傳統,走向現代和創新,要不斷塑造易水硯獨特的品質。」12月6日,原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著名書畫家寒石先生以《硯雕大師的修養》為題為百餘名易縣易水硯雕刻藝人授課,拉開了易水硯非遺技藝提升培訓活動序幕。易縣是文化大縣、千年古縣,底蘊深厚、文化燦爛。該縣有300多處歷史文化遺存,40處國家、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項目級別與數量位居保定市之首。
  • 「河北文化名片」易水硯舉辦非遺技藝培訓
    繼承傳統,走向現代和創新,要不斷塑造易水硯獨特的品質。"12月6日,原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著名書畫家寒石先生以《硯雕大師的修養》為題為百餘名易縣易水硯雕刻藝人授課,拉開了易水硯非遺技藝提升培訓活動序幕。這項活動對於弘揚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推動非遺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 傳承棒槌花邊技藝,展棲霞民間風採!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鄒漢珍,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鄒漢珍,山東省棲霞市人,煙臺市民間藝術協會會員,現任棲霞市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2014年6月入選第三批煙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棲霞市,是有名的棒槌花邊之鄉。
  • 民間技藝這樣傳承
    這首歌是萬祥鎮文化服務中心根據萬祥鎮的市級非遺項目——手工織帶技藝原創的歌曲。作品從母親與女兒兩人的相互視角出發,以織帶為主線,串聯起母親與女兒之間的濃厚感情。為什麼織帶有著這樣的感情色彩?萬祥乃至周邊的當地百姓,尤其是上了年紀的人都深有體會。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手工織帶是萬祥地區家家戶戶農婦都會操作的民間手工技藝。
  • 雲南省玉溪陶瓷製作技藝傳承人、雲南省民間工藝傳承協會會員——王子強、李萍 (陶瓷技藝)
    王子強、李萍,雲南省青年陶藝家,雲南省玉溪陶瓷製作技藝傳承人,雲南民間工藝品知名品牌—雲溪陶品牌創始人,雲南省民間工藝傳承協會會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雲南民族原創陶瓷雕塑創作,主要創作方向以非遺瓦貓傳承與創新以及陶瓷繪畫為主。其中部分作品聯合雲南省博物館開發製作。在雲南獲得諸多獎項,也被多家藝術機構收藏。
  • 發揚傳統 在非遺上做足「文章」
    其中,國家級非遺項目1項(保生大帝信俗)、省級非遺項目1項(漳州仙草傳統製作工藝)、市級非遺項目8項(宋江九州八卦陣、東美糕製作技藝、送王船、龍褲國師傳說、漳州日安堂「正骨療法」、蜈蚣棚、傳統風爐、閩南紅磚)、區級非遺項目4項(金山送王船、閩南弄龍、閩南舞獅、慶春東美糕)。此外,臺商區還有區級非遺傳承人1名(仙草製作技藝的詹皓鈞),以及非遺傳習館2個(東美糕製作技藝傳習館和宋江九州八卦陣傳習館)。
  • 第二屆「黃炎培杯」中華職業教育非遺創新大賽暨非遺職業教育成果...
    活動現場羅東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16日18時12分訊(馮一鳴)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國家職業教育改革方案》,進一步激發職業教育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熱愛,推動職業教育師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的創新探索
  • 點讚丨2020 年西盟榮譽榜!這些高光時刻值得銘記!
    佤族織錦採用傳統工藝手法,所使用的工具腰機被譽為現代織布機的始祖,是世界上最古老、構造最簡單的織機之一。隨著西盟旅遊業的發展,佤族織錦成為佤族最有民族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推向市場,形成文化品牌效應,既推動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又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2020年12月,《佤族織錦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省級榮譽1.西盟縣獲評「雲南省美麗縣城」
  • 景寧畲族彩帶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景寧畲族彩帶技藝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1-01-06 16: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好的保護,就是讓非遺被更多人「知道」
    名單顯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項目337項,其中,新列入198項,擴展139項。 曲藝有18項,其中雲南有1項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大本曲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有27項,其中雲南有1項 雲南省打陀螺 傳統技藝有48項,其中雲南有4項
  • 擁抱身邊的非遺 領略民間體育的魅力
    《非遺·恆心》----傳統體育(央廣網發 中國演出行業協會提供)穿越漫漫歷史時空,可以清晰地發現,在人類演變發展的進程中,無論是對客觀世界的利用改造,還是對自身素質的優化提高,都一直充滿著對「更高更快更強」的追求與努力,逐漸創造和形成了具有實用特質
  • 【映像·非遺】郝記剪刻紙花傳統手工技藝
    【映像·非遺】郝記剪刻紙花傳統手工技藝 河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郝記剪刻紙花傳統手工技藝 是從「郝記鞋花剪紙店」創始並發展起來的
  • 「技能國手」對話「嶺南非遺大師」感受傳統技藝
    廣州酒家規定每三月創作新菜式,每季度出12道菜進入時令菜牌。此外,注重職工適崗培訓,新老員工都要在水臺、砧板、打荷、候鑊崗位循環培訓學習,提高製作手藝。綠茵兔仔餃、真味酸奶蛋撻、廣州文昌雞、泮塘五秀、姜撞奶……十幾道廣州傳統早茶輪番上桌。這些點心經過粵菜師傅的精心製作,色香味俱全,還尤其注重食物外觀和擺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