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織布的時候,一定要線嚴孔密,織出的布就細密板實,織的速度慢些沒關係,但一定要保證質量,才經得起顧客檢驗……」西盟縣翁嘎科鎮班弄村農家院子裡,佤族傳統技藝手工織錦縣級傳承人娜龍正在教徒弟娜藥織布。
佤族織錦從一個側面代表了佤族的歷史與文化。獨特的色彩和紋樣構成佤族織錦的獨特風格,形式簡潔的藝術特徵來自地域文化審美情趣,呈現著西盟佤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特點。
「佤族織錦中展現著我們阿佤人的古往今來,我們佤族有一句老話說,筒裙上織著天下的事,佤族織錦就是佤族穿在身上的傳承。」娜龍說。
從前,大部分佤族婦女都是紡織能手,她們用一套簡易的竹木製的腰機,就能織出細密、美觀、質量上佳的布。但傳統織錦工藝節奏慢、耗時久,一度面臨傳承困境,艱難求生,變得一「錦」難求。
「我從17歲跟隨家裡老人學習織錦,如今已經有30多年。以前我們織布主要是自己穿,現在農村生活條件好起來,許多年輕人喜歡新潮不想學織布的傳統手藝。很長一段時間,佤族織綿只有我們這些老人在做。」 作為老一輩手工藝人娜龍曾一度為佤族織錦延續感到擔憂。
近年來,隨著西盟非物質文化遺產扶持「好政策」的持續推進,不僅讓佤族織錦手工藝得以延續,也將驚豔的佤族織錦推向了市場。
「從2018年開始,西盟縣先後投入30多萬元用於佤族織錦民間採風、人員培訓等工作,挖掘傳承保護佤族織錦文化,同時推動佤族織錦走向市場。」西盟縣文化館館長李燕說。
守住佤族織錦傳承的同時,也要讓佤族織錦呈現出蓬勃生機。西盟縣以「培訓+就業+服務」一體化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模式,對佤族織錦手工藝人進行技術培訓,提高她們的專業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意識。西盟縣還給予傳承人政策和專項資金的支持,鼓勵她們帶徒授藝。
西盟縣將「佤」文化與現代的設計理念相結合,傾心打造地方民間工藝品牌,提升佤族織錦的知名度和價值,並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兼收並蓄、創新轉化。
2015年,在西盟縣政府的鼓勵下,佤族織錦縣級非遺傳承人李憲蘭開起了公司,專注於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和開發。同時,為了提高西盟佤族織錦手工藝人的產品競爭力,李憲蘭在政府的鼓勵和扶持下開辦了普洱市江三木洛職業培訓學校,用於傳播新技術、新的設計理念。並與政府共同搭建合作交流平臺,成立了西盟佤族自治縣手工織錦文化協會吸納會員108名。如今「西盟印象」「佤山印象」已經成為了西盟頗具影響的佤族織錦純手工藝產品,產品遠銷北京、上海、香港、俄羅斯等地,深受消費者喜愛。
西盟群眾用自己的雙手編織著美好生活,延續著佤族傳統文化血脈,秉承「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諾言為實現2.0版新西盟不懈努力奮鬥。
END
文圖 |西盟縣融媒體中心 李毅
來源 |普洱廣播電視臺無線普洱
責編 | 怡丹
審核 | 代基凱 陳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