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不靠兒女,攢錢進養老院?別太天真,老人哭訴:我要回家!

2020-12-22 素心箋言

大家好!我是素心箋言。歡迎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來查看更多文章。同時歡迎點讚+收藏+分享

文丨素心箋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

每當看到關於老年生活和養老的話題,很多人都會提到養老院,說現在「養兒防老」已經不靠譜了,等老了養老院才是最終歸宿,所以趁年輕一定要多攢點錢。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話題:「你會同意子女將你送進養老院嗎?」

網友們的回答總結起來分為兩類,一類是60、70後的父母,他們這樣說:

老了以後堅決不去養老院,自己有兒有女為什麼要去哪裡?養老院的工作人員都是拿工資的,他們會好好照顧我嗎?再說,我攢了一輩子錢,就是留給兒女的,不可能便宜了別人。如果我真的老了,生活不能自理了,那我就早點離開,不浪費兒女的時間和金錢。

另一類是80、90後的年輕父母,他們這樣說:

現在年輕人的壓力真的很大,我們也正在經歷,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真的太難了。我絕不會讓孩子經歷跟我一樣的苦,我會早早地攢點錢,老了就去養老院,不拖累孩子。而且到那個時候,養老院的各種設施已經很完善了,在那裡會生活得更好。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對養老的理解有著本質的不同。但相信隨著時代的進步,養老院會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可到了養老院之後,真的能夠安享晚年嗎?

前兩天,網上有一段視頻火了,一位白髮老奶奶,顫顫巍巍地手扶著養老院鐵門的欄杆,一邊哭著一邊衝著外面大喊:「我要回家……」畫面一度讓很多人溼了眼眶。

老奶奶撕心裂肺地吶喊著,而後被工作人員強行帶走,像極了我們小時候上幼兒園時的畫面,想想就覺得很心酸。

老奶奶之所以會有這樣舉動,只能說明,在養老院的生活並非如她之前所想的那樣舒適安逸。因為養老院的工作人員在照顧你時,根本不會懷揣著真實的情感。再加上兒女幾乎很少去探望老人,導致老人內心的孤獨感和悲傷感與日俱增。

這段視頻的下面,評論雖有上萬,內容驚人的相似:

「不知他人苦,莫勸他人善,自己可以不嫌棄老人髒、煩,但精力畢竟有限,而且老人的身體又不好,還各種沒事找事,又有幾個子女能夠受得了?如果不是實在沒有辦法,誰又願意把自己的父母送進養老院,還有承受著不知情人的非議。」「有些老人記性不好,還各種作,即使把他們留在身邊照顧,時間久了,也會被折磨地改變初心。當他們無理取鬧時,真的能把人逼瘋,而且你還不能像對待孩子一樣打罵他們,那樣別人會說你不孝,把他們送進養老院,只是換一種方式盡孝。」

分析

雖然有些評論看著很扎心,但說到底,還是因為生活壓力變大後所帶來的連鎖反應。

當然,有些是因為老人作,把兒女逼得無可奈何,才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有些是因為女兒不孝,視父母為累贅。道理大家都懂,只是看到老人無助的樣子,還是會覺得心痛。

不過,也很多網友固執地認為,即便是生活再艱苦,也不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尤其是現在養老院的制度還不夠健全,老人真正能夠享受到的福利少之又少。

其實,等父母老了究竟要不要送養老院,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於子女孝不孝順,如果子女足夠孝順,就算把父母送進養老院,他們也會生活得很好,但前提是,子女要經常去養老院探望父母,這樣養老院的工作人員也會照顧得特別上心。如果子女不孝,即使在養老院投入再多的錢,父母依然會受罪。所以,孝順比錢更重要。

如何能讓孩子更懂得感恩、孝順父母呢?

百善孝為先,父母要以身作則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榜樣,如果父母對老人孝順,孩子也會學父母,對你孝順;如果父母對老人刻薄,孩子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待你。

父母作為孩子最好的榜樣,應當以身作則,把孝道放在第一位,孩子才會有模有樣地學習你,在心中萌發正確的價值觀。

讓孩子學會感恩

感恩之心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品德之一,要讓孩子明白,父母對他們的付出源自愛,而非非做不可,任何人對自己的好都要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去回報別人。

今日互動話題:各位朋友,你們會同樣子女將你們送進養老院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分享!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退休老人:我兩個兒子都是清華北大高材生,最後我卻進了養老院!
    退休老人:我兩個兒子都是清華北大高材生,最後我卻進了養老院! 但無論兒女多麼孝順,老人還是得獨自面對「老病死」的這一道坎,而且理性地說,越早做好養老的準備,未來的老年生活或許會更從容、更坦然。 一位退休作家在微信裡寫了一篇《當我要上養老院的時候》,字字錙銖,觸人深思,引發了眾多網友的關注。
  • 7080後老了要不要去養老院?網友:去不去,還真不是自己說的算
    那時我家娃還沒讀幼兒園,婆婆因為要休養,我爸媽過來幫我白天帶孩子,但是事情就是那麼巧,我的親叔叔突發疾病去世了,叔叔沒有結過婚,所以後事全靠兄弟姐妹,我爸是大哥,他要跟我媽去幫忙安排後事,沒法幫我帶孩子。
  • 99歲老人哭訴被子女強辭保姆:我一生沒這麼孤獨過,很心酸
    99歲老人哭訴被子女強辭保姆:我一生沒這麼孤獨過 前兩天看了一個視頻,視頻中的老人99歲,有四兒兩女。老人年輕時是一名教師,還是書法名家,經濟獨立。和老伴年紀大後,就用自己的錢請了保姆,先後請過六七個保姆,兩人都不滿意,直到兩年前找到這個保姆,期間這位老人還主動給保姆漲工資,希望自己走後,保姆能好好照顧自己老伴。可是今天三月份的時候,老人的老伴逝世,老人好不容易走出悲傷,大兒子卻把保姆辭了,老人想把保姆再請回來遭到兒女反對。
  • 兒女雙全卻住進養老院,7旬老人無人養老,原因現實又無奈
    原來是最近孫子準備本以為能夠安度晚年的王爺爺,被兒子的行為起氣暈了,竟然為了房子,要把王爺爺送到養老院。王爺爺一點都不想去養老院,於是向其他的孩子說明情況,但是沒有一個孩子願意幫助王爺爺,主要是小的時候,王爺爺偏心的太嚴重了,甚至因為小兒子還打罵其他的孩子。在家休養幾日的王爺爺,最終敵不過小兒子的軟磨硬泡。自己主動提出要去養老院。老人兒女雙全,為何主動提出進養老院?
  • 養老院門前,一位老奶奶哭喊著我要回家,此情此景,作何感想?
    看到這樣的事,我只能說是現實的殘酷。從畫面中我們發現老奶奶大概八九十歲了,是一個高壽的老人,這樣的老人需要照顧,這樣的老人也不認可養老院。正所謂老小老小,越來越像個小孩子,記憶力也不好了,出門在外也存在著危險,留在家裡也需要人照顧。
  • 70歲老人真心話:做好這5點,餘生不給兒女添麻煩,養老靠自己
    每個人都要經歷這樣的衰老,在漸老的路上,我們傳統的思想是「養兒防老」。現實生活的高速發展,慢慢的改變了人們的傳統思想,覺得養老靠自己更為靠譜。這樣不僅自己老的有尊嚴,更加老的有意義。既不給兒女增添麻煩與負擔,也讓自己輕鬆的安度人生暮年。
  • 你如何看待養老院老人的「夕陽戀」?
    老人同兒子商量,願意去養老院走完殘生。兒子就把父親送到養老院。在養老院劉老認識了一位張婆婆。過得很開心,相互傾訴心聲,追憶陳年往事。下棋打牌經常一起。在食堂進歺也座在一起。相處比較開心。「你支持養老院老人黃昏戀嗎?」劉老的大兒子說:我不反對父親在養老院找伴,也不支持這樣做。原因有三:其一、老人都過了花甲之年,都失去了伴侶才進養老院。
  • 70歲母親住進養老院,含淚哭訴:「對兒子太好是害了自己」
    01生而為人,我們都不希望自己有一天會老去,但是現實生活中,大家都逃不掉衰老的可能。對於已經老了的父母來說,他們的願望其實很簡單,就像小孩一樣,希望身邊可以有人照顧和陪伴他們。但是有的子女一點都不孝順,只想著過好自己的生活,結果就狠心把他們送進了養老院。孫奶奶已經70歲了,她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 68歲老人哭訴:父母對兒女別厚此薄彼,傷了感情,晚年不好過
    不管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老了分配遺產時,都儘量做到公平公正,不讓子女有怨懟的情緒。小區內75歲的趙大媽,因偏愛兒子,忽略女兒,結果當她將家裡財產全部交給兒子時,一向孝順的女兒與她斷了來往,嬌生慣養的兒子在得到她的財產後,將她送進養老院,不聞不問,這位七旬老人憶起往昔,悔不當初。
  • 倔強老人不去養老院,突然改變主意,難道養老院真的不好嗎?
    他們有一個女兒,雖也都在昆明市,但是因為工作,可能還是有個40多公裡,而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不能天天陪護老人。可是,哪不知,前年查出了他老伴得了癌症,雖然做手術割除了,但是醫生建議不要大喜大怒,太操勞,而周阿姨因為帕金森,做事情不太利索。沒辦法,女兒和女婿,只能常常過來幫周阿姨料理家務。
  • 當你老了,幹不動了,你會選擇靠誰?靠自己還是靠兒女
    當你老了,幹不動了。你會選擇靠誰?這話要是以前,我會理直氣壯拍著胸脯說「當然靠自己,或者去養老院」。傲慢的婆婆但是經過一些事以後,我不會這麼說了:我會說老伴在,就和老伴相互依靠,老伴不在了,只剩我一個人了,我還是要靠兒子兒媳婦。
  • 七旬老人實話實說:養老院沒你想的那麼好,住進去容易出來難
    文|文兒很多父母對於晚年生活都非常硬氣,動不動就會說一句,「大不了我去養老院」,覺得養老院既自由,也有同齡人一塊,到時候不在兒女面前招人煩,還能保持家庭和睦。七旬老人實話實說:養老院沒你想的那麼好,住進去容易出來難。養老院都是集體活動,太容易被限制老家的街坊王大爺,自從上了年歲之後,沒事幹了也不用忙著掙錢,整天就在院裡轉轉,喂喂小狗,要麼就是出門遛遛跟人嘮嘮嗑。但是人老了必然就伴隨著身體的不舒服,有個小病小痛的避免不了。
  • 兩兒子上清華和人大,在北京安家了,可老人卻住進了養老院
    大家好,歡迎關注:社會奇聞正能量「兩兒子上清華和人大,在北京安家了,可老人卻住進了養老院社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咱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但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很多農村的,都想走出自己的老家,到大城市裡去闖蕩,有的人是通過學習,考上了一個好的大學,然後留在大城市,也有的人拋家舍業
  • 300萬拆遷款分給兒女,父母卻反遭埋怨,老人心寒去住養老院
    01從古至今,在大多數老人的潛意識裡,總覺得「兒女有別」,不管閨女如何貼心,養老還得指望兒子。所以有些家庭,從兒女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區別對待,並且將這種思想灌輸給孩子。老伴當家,別看他平時蔫蔫的,一旦暴脾氣上來,總愛對人動手,就連於大媽都挺畏懼,於是只能私底下儘可能多疼惜女兒。後來女兒出嫁,老伴問男方要了6萬彩禮,只陪嫁一些不值錢的日用品。而娶媳婦的時候,老兩口買房買車,還不惜背上十幾萬外債,體體面面辦了婚事。之後於大媽和老伴省吃儉用,過了好幾年清貧的日子,才將外債還錢。
  • 7旬老人被送養老院:為何最後孝順的人,往往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前段時間就聽說了鄰居家的故事,也讓我開始反思。01兒子成了不孝子,女兒卻做這事,老人感嘆:生男生女不一樣趙大爺年輕的時候,是從工廠上班的,退休後,也本著養兒防老的思想。可是最終兒媳婦,卻因為老人的生活習慣,與自己不同,拒絕了接收老人到城裡。老房子也賣了,趙大爺也不得不被送進養老院。一個7旬老人,最終的結果竟然是被送到養老院,的確是夠心酸的。本來以為自己接下來的大半輩子,就只能在養老院中度過了。
  • 「丟你進養老院,不是不養你」,本以為兒子不孝,不料或眾人支持
    就在前幾天,我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博主分享自己的日常,說其將自己年邁的父親送去了養老院,表示:"丟你進養老院,不是不養你"其實本來一開始看到這樣的表述,會心生憤懣其不盡贍養老人的義務,但是當點開整篇文章的時候,對於博主這一做法背後的真相有所了解,又會體會到感同身受,評論區眾多人表示理解和支持。
  • 「對不起,放我條生路吧」,獨生女懇求父母去養老院,無奈答應了
    文/胡胡育兒日記「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有疾病在身:人老了難免會遇見一些老年病,很多老人往往會想著不願意拖累子女,也不願意讓子女將精力都放在照顧自己的問題上,所以會主動選擇去養老院,其實這些老人都是在為子女著想,對於他們來說,與其讓子女擁有很大的壓力來照顧自己,不如讓自己住進養老院,比較舒心。
  • 一位老人的心聲:養老院和兒女家各住一個月,才知道晚年歸宿在哪
    「你養我小,我養你老」是所有人都嚮往的晚年生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很少有人能如願,尤其是人到晚年,當我們需要兒女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因為工作和生活而不能陪伴在我們身邊,那到了晚年,究竟哪裡才是我們的容身之處呢?今天二大媽給大家帶來一個退休老人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啟發。
  • 晚年不幸福的老人:多事又不省心,是對兒女愛心與孝心的最大挑戰
    原創/靜月荷村上春樹說的:我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一瞬間變老的。很多時候,兒女還沒有做好準備,突然間發現父母就老了:步履開始蹣跚、脊梁開始彎曲,烏黑的頭髮也變成了花白。他們老的那麼徹底、那麼猝不及防,讓兒女毫無準備。然而,隨著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兒女對父母的感情卻不是越來越深。
  • 年輕人太難:老人要享受晚年不帶娃,孩子要深情陪伴,自己卻沒錢
    婆婆一邊哄娃娃一邊感嘆:「老陳那老東西,我看她以後有什麼好報!」老陳就是小王的婆婆,是個思想先進的老人:堅決不帶孫女,每天不是打牌就是廣場舞。小王的爸爸昨天夜裡突發腦出血進了ICU,今天清早做手術。小王拜託她照看一下孩子,她竟然都不願意。婆媳倆已經在樓下吵了一架了,吵完老陳又出去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