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僧贈》有言:清音太古端發指,松頂月當夜寒堂。
通過對中國歷史進行了解,我們可以發現,由於中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所以,在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中,也曾湧現過許多優秀的人才。在這些人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國的社會發展水平得到了穩定的提升,而在現代社會中,通過對古代人才的探索,我們也能夠學習到一些特殊的民族智慧。
提到佛教,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雖然說佛教並不是起源於中國的本土宗教,但是,它的到來也為中國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幫助,而對於佛教的發源國印度來說,我國與印度之間的關係也是十分微妙的。
曾經,在西藏地區出土了一個石碑,而在專家們對這個石碑的內容進行解讀之後也發現,原來,歷史上的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那麼,這個具有爭議的歷史人物究竟是誰?他在中國與印度交往過程中,又起到過怎樣的作用呢?
這位具有著一定歷史爭議性的人物就是王玄策。在史書記載中,王玄策是洛陽人,身為唐朝的官員及外交家,王玄策曾多次出使印度,由於他曾為中國社會的發展做出過一定的貢獻,所以,後來的他也被升任為了朝散大夫。
據了解,在貞觀十五年時,天竺(印度)地區曾送使節來唐,自此,天竺與中原之間也開始了定期的交往。而在貞觀十七年時,王玄策也奉命出使天竺。可以看出,對於中國與印度的交流往來而言,王玄策這位唐朝使節在其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在貞觀二十一年時,唐朝統治者又派出王玄策,並讓他與其他三十人一起出使天竺。然而,由於當時的中天竺王暴斃,因此,其國內的境況也變得十分混亂,在這種情況之下,天竺國內的一位大臣便趁機篡位,並發動所有的軍隊來拒絕王玄策的到來。雖然說在那個時候,王玄策及其所帶領的三十名騎兵都因戰爭的失敗而被天竺方面的軍隊擒獲,但在此後的日子裡,王玄策也趁機逃亡吐蕃,並徵召軍隊來與天竺之間進行對抗
在得到一千二百名吐蕃士兵與七千名泥婆羅騎兵之後,王玄策便對中天竺地區進行了再度進攻,通過三天的努力,最終,王玄策成功戰勝了天竺方面的軍隊,並奪回了所有失去的財物,而在王玄策率兵回到中原後,唐玄宗也將王玄策稱封為朝散大夫,以此官職來對他的功績予以嘉獎。
由於在當時的社會當中,唐朝的國力是非常強盛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人們也並不認為成功擊敗天竺國的王玄策是一位英雄,畢竟在唐朝統治者的眼中,天竺不過是一個弱小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之下,史書中關於王玄策功績的記載內容也是較為稀少,而許多人在了解這段歷史的時候也認為,真實歷史上的王玄策只是一個虛構出來的形象,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一位外交官員。
但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社會中,西藏地區曾經出土過這樣一個特殊的石碑,而在這塊石碑上所記載的則是大唐天竺使出銘。在有關專家對這塊石碑上的內容進行解讀之後可以發現,這篇文章中所記載的正是王玄策帶兵出使天竺,並對其軍隊進行攻擊的重要內容。可以說,通過大唐天竺使出銘的出土,我國對於唐代外交關係的探索也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推進,而在2001年時,這個大唐天竺使出銘也被列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對於王玄策這一歷史人物而言,通過大唐天竺使出銘的出土,他的種種功績得到了確切的印證,而在此後的日子裡,每當人們提到王玄策的時候,也都會為他的英勇無畏而感到敬佩。
據了解,在顯慶二年時,王玄策也曾第三次出使印度,此後,菩提寺主也為王玄策等人設立過大會,以對他們進行獎賞。對於唐朝的外交事業發展而言,王玄策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如果沒有王玄策的努力,那麼,中國與天竺之間能否做到和平往來,也是一件難以預料的事情。
結語
在對王玄策的一生進行了解之後就可以發現,雖然說他是一個具有著一定爭議性的歷史人物,但是,通過大唐天竺使出銘的記載我們也會發現,正是因為王玄策立下了無數的汗馬功勞,因此,他才會成為人民百姓所尊重的對象。可以看出,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曾經出現過許多優秀的人才,如果不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或許歷史上的唐朝也不會成為萬國來朝的存在。
參考資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