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衡一的故事:不走近衡一 就無法真正認識衡一

2021-01-19 網易新聞

紅燭閃閃映初心,桃李芬芳競芳華。一年一度秋風正盛,遍地的黃花將芬芳送到每位學子身旁,每當這時,心裡總會有莫名的悸動,原因無他——教師節就要到了。隨著同學們魚貫進入博雅館,舞臺上方「紅燭映初心 桃李競芳華」這十個大字就吸引了我的注意,曾經在網絡、報紙上看到衡一是「考試加工廠」的報導,於是衡一在我心中被染上了灰色——那裡只是產生高分,不產生別的。第一次走進衡一,第一次融入進去,才使得我重新認識衡一,然而將信將疑自然是免不了的,坐在座位上的我在這樣的心態下打起了瞌睡,直到主持人的聲音把我驚醒。剛回過神來的我瞪大了雙眼,舞蹈、跆拳道,開場舞的激情一下子把場內的氛圍調動了起來,我不禁詫然,這是衡一的學生嗎?但不等我有太多的思考時間,一支支動人的歌曲與舞蹈,不斷刷新著我對衡一的新認識,在節奏鮮明的快板聲中,我看到了多元競放的衡一,在老教師們發自肺腑的真情流露中,我看到了重情重義的衡一,在一個個勇奪第一的光榮歷史的介紹中,我看到了追求卓越的衡一......金秋九月,鑼鼓聲奏響豐收的樂章,也吹響了耕耘播種的號角,「抖衡一」和小品中令人回味的臺詞與動作,又向我們展示了衡一嶄新的時代風貌,民族舞蹈的串燒和管弦樂隊的合奏,也流露出兼容並蓄的文化與風情......「不走近衡一,就無法真正認識衡一。」這句話說的太對了,我將帶著對衡一崇高的敬意和滿腔的熱愛在校園裡拼搏,做到「今天我為衡一而驕傲,明天衡一為我而自豪」!

(原標題:我與衡一的故事 | 薄學一:不走近衡一,就無法真正認識衡一)

(責任編輯:李偉_HB16)

相關焦點

  • 衡一家長心聲:心悅我衡,我心永衡
    而在我印象裡,愛崗敬業、以校為家的職業道德素養,在衡一老師們身上都是普遍存在著的,他們為學生拼、為工作拼、為自身提升拼、為集體榮譽拼……經年累月,長此以往。 忘我地拼搏!這在衡一原本就是常態啊!
  • 衡一附中軍訓進行時
    任暑氣襲來,我輩巋然不動;邁動步伐,勇往直前,我們同心共力;天空與大地之間,我們是頂天立地的少年!和陽光一道奔跑,在教官和老師的陪伴下努力成長,不負青春,不負自己!
  • 衡水一中學子自述:衡一辜負了「變態」傳言,我們也沒那麼「悲催」
    衡水第一中學」從兩歲半進入幼兒園,我一直夢想著我的校園裡綠草如茵,鳥語花香,有小橋流水,有亭亭玉立的鬱金香、千姿百態的菊花、攝人心魄的淞花……2017年的那個夏天,我懷著期待、憧憬、又略有一絲忐忑的心情走進了衡一校園,走進了801班。九天的新生軍訓,細雨中我們高喊著口號,烈日下我們英姿勃發。
  • 衡南縣衡雲初級中學校長陳小明淺談衡雲中學
    學校毗鄰衡陽市區,區域優勢明顯,設有三部一園,共9000個學位,是目前湘南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全的高端民辦學校,而衡雲初級中學就坐落在她的南面懷抱之中。2018年秋季學校正式對外招生,目前學校有初一、初二兩個年級28個班,共一千四百餘學生。
  • 種世衡一招反間計中計,讓李元昊自斷一雙臂膀
    到了地方之後,先找專家勘探了一番,專家說這地方沒有泉水,建不了城。種世衡不信邪,叫來工匠讓他使勁往下挖,挖了一百五十尺挖到了石頭,工匠說:「這石頭太硬,挖不透啊!」種世衡心想我還不知道你們,就放話說誰挖一畚碎石出來,就給誰一百錢,大家聽了非常興奮,打了雞血似的一擁而上,沒一會兒就把石頭挖開了,下面有好大一片泉水。
  • 族譜鉤沉:衡氏《耕莘堂》歷史初探 (衡墩壯)
    但太丁不學好,整日不理朝政,荒淫放蕩,因此伊尹以兩朝元老的身份,把年輕的太丁放逐到桐地(今河南虞縣)去反省,並且代之主持國政。三年後,太丁悔過自新,他又將之迎返,並把政權交還給了太丁。      雖然衡氏得姓始祖為商賢伊尹(伊摯)、但是也有部分衡姓出自公子衡、袁紹、葉赫那拉·聖治、孛兒只斤·哈斯朝魯等,這就是有所謂的公子衡、袁紹衡、蒙古衡、滿族寶刀衡之說。因此,又說衡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雖然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就全國來講,衡氏主要還是伊尹之後佔大多數,其它來源只是很少一部分。
  • 「量以載道」——度量衡的歷史
    有句話說「堂堂七尺男兒」,要是用現在的尺子量一下,七尺實在是太高了,姚明都不達標。杜甫寫詩稱讚李白「鬥酒詩百篇」,一鬥酒有多少斤,能喝下去嗎?我們經常形容兩個人差別不大是「半斤八兩」,半斤不是5兩嗎,怎麼多出3兩?這些都與計量即度量衡的發展演變有關。
  • 度量衡法的制定與執行
    度量衡在某些方面也建立了一些管理條例,儘管不全面、不系統,畢竟有了成文法,在許多方面發揮了一定的管理和制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度量衡器逐漸被廣泛使用。當時因政權不統一,法制十分混亂。一些思想家、政論家常常用度量衡來比喻法度,進諫帝王要以「法」治理國家。可見,早在春秋戰國之前,度量衡本身已自覺或不自覺地包含了一定的法製成分。
  • 連廣衡軼事典故(節選)
    一天傍晚他們看到山間少有的平整地上,有一處圍著木柵欄、兩間茅草房的院子,就近前問訊,喊了半天出來一位拄著木棍、顫顫巍巍的老漢,講明來意後,老漢請他們進到了房內,松枝燈下,連廣衡看到他面容枯瘦,聽說話底氣不足,就問他高齡,家裡還有何人,老漢說,老伴和兒子出去耕作還沒回來,他今年51歲,這幾年吃飯少了,身體垮了下來,沒法出去幹活了。
  • 青州明代衡王府的歷史風雲
    大書結構有體,詩章足垂世教者,書數千紙,一睹筆法,具見王心。旁及丹青,各臻妙品,積古今書籍千卷一櫃者,凡百有奇。著詩文若干卷,題曰《歲寒齋稿》。先是,孝宗與王尤厚,敕齊藩所遺土田悉屬之,王慮擾於民,力辭不受。上嘉允,特賜祖訓一、誓劍一。就封以來,未嘗詰責於有司,事或相涉,則曰:吾左右過也。人益愧服。闢書堂,淑諸王子授經講誦,務令曉解。一時諸王賢聲籍籍。官校子弟,復建育秀館教之,多入庠校者。
  • 非遺工藝|寶刀衡製作工藝,南有龍泉劍、北有寶刀衡
    老北京的做刀名家「寶刀衡」一直秉承中國千百年來的制刀造劍的傳統工藝,用「刀光劍影」寫就了一部兩百七十多年的家族史。「寶刀衡」所鑄的寶刀都有自己非常獨特的工藝,硬而不傷,軟劍可以圍腰,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
  • 古代度量衡的用途
    ,但古代把度量衡作為其他特殊用途、起到特殊作用,卻並不為人所知。    一、古代把尺子作為禮品人們為了加強交流, 在交往時經常會互贈禮品。我國古代經常贈送的貴重禮品一般為瓷器、玉璧、珠寶、綢緞等,但古代也總把度量衡中的尺子作為贈送的珍貴禮品。
  • 「度量衡」是什麼?這一領先世界上千年的制度,對中國的影響很大
    司馬遷說:「(帝舜)東巡,至於岱宗……遂見東方君長……同律度量衡……」雖然,這些內容都是後話,但也說明了度量衡在中國的悠久歷史。堯在東方巡遊時,討論了包括度量衡在內的一些事務。秦始皇也是這樣做的,一統六國之後,頒布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為了迅速實行這個制度,還把詔令刻在量器和衡器上。度量衡指的是三個物理量:長度、容量和重量。禹治水患時,「以身為度,以水為度」,上古時期,人體某一部位成為度量衡的標準,如「布手知尺」,現在也會用掌來粗略算出某物的長度。
  • 談談美國(英制)度量衡
    初到美國,除了語言及生活習慣的不同,各種英制單位也是讓人頭疼不以。
  • 傳承堅守 創新展望 | 清華同衡廿年冠禮暨第八屆清華同衡學術周...
    北京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邱躍,北京土地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軻,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莊惟敏,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綜合辦主任耿健,中國建設科技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文兵,江蘇省規劃設計集團總經理、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梅耀林,河南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規劃局局長張傳慧,河南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總院副院長夏保林,陝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史懷昱,廣西國土資源規劃院院長鄧強、規劃一分院院長程力
  • 與眾不同的衡軛法師隊
    筆者是率土周年左右開始玩的,那個筆者二賽季的時候看到魚鱗,衡軛,疏數的改版,那個時候筆者也不了解這三個技能是幹嘛的也沒多注意,只是聽到盟裡的老區玩家說到,魚鱗太監被砍了,那個時候我也不了解太監是什麼,筆者三賽季也沒抽到太監,後來就更沒留意了,後來只在戰場上碰到了肉太監和後來太監被削弱之後的菜雞太監。
  • 衡一附中(啟明校區)初中部舉辦迎元旦聯歡晚會
    12月28日,衡一附中(啟明校區)初中部精心準備了以班級為單位的元旦聯歡會,迎接新年的到來。 衡一附中初中部特長生送上新年祝福。 我們歡聚一堂,回味歲月留給我們的芬芳;我們載歌載舞,書寫明天奮鬥的情懷;我們同心同德,共創附中燦爛的未來。新的一年,初中部將繼續以蓬勃的朝氣,昂揚的銳氣,無畏的勇氣,勇往直前,開拓創新,共同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 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度量衡?
    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度量衡?早在春秋戰國時,周王室權力衰微,群雄並立,各地都有自己的度量衡。在秦國變法圖強、吞併六國的追求中,統一文字、錢幣、度量衡,都是重要的立法工程。
  • 由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詔令的解讀看我國計量法制管理的一貫性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是中國計量史上的重要裡程碑。對於秦統一度量衡詔令的解讀,各家之言較多。下面我結合秦統一前後的歷史背景,從計量工作角度進行解讀,希望獲得方家指正。    一、關於秦統一度量衡詔令的已有解讀    要解讀秦詔令,必須明確斷句。對於前27字,即「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
  • 度萬物 量天地 衡公平
    一、計時《後漢書》卷九十三·志第三·律歷下載:日周於天,一寒一暑,四時備成,萬物畢改,攝提遷次,青龍移辰,謂之歲。四時即四季,中國古代的時間計量單位由此確立。沈括在《夢溪筆談·象數》中說:「凡日一出謂之一日,月盈虧謂之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