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中最亮的伽馬射線雙星系統可能是由一顆磁星驅動的

2020-12-18 明明明玉米粥

一個研究小組分析了以前收集的數據來推斷一個緊湊的物體的本質是一個旋轉的磁星,一種中子星極強的內磁field-orbiting LS 5039,星系中最亮的伽馬射線雙星系統。

該小組還表明,粒子加速過程發生在LS 5039是由密集的恆星風之間的相互作用的主要大質量恆星,和超強磁場的旋轉磁星。

伽馬雙星是一個由大質量、高能量恆星和緻密恆星組成的系統。直到最近,也就是2004年,人們才發現了它們。當時,人們可以從足夠大的天空區域觀測到特電子伏(TeV)波段的極高能伽馬射線。在可見光下觀察,伽馬雙星看起來是明亮的藍白色恆星,與任何其他擁有大質量恆星的雙星系統沒有區別。然而,當用x射線和伽瑪射線觀察時,它們的性質與其他雙星有顯著的不同。在這些能量帶中,普通的雙星系統是完全看不見的,但是伽馬射線雙星產生強烈的非熱發射,它們的強度似乎根據其軌道周期從幾天到幾年的變化而增減。

一旦伽瑪射線雙星作為一個新的天體物理類別被確立,人們很快就認識到一個極其有效的加速機制應該在它們裡面運行。在超新星殘骸中加速TeV粒子需要幾十年的時間,這是著名的宇宙加速器,而伽馬射線雙星僅僅在幾十秒內就能將電子能量提升到1tev以上。因此,伽馬射線雙星可以被認為是宇宙中最有效的粒子加速器之一。

此外,一些伽馬射線雙星還會發射高能伽馬射線,其能量可達數兆電子伏特(MeV)。這個波段的伽馬射線目前很難觀測;在整個天空中,只有大約30個天體探測到它們。但事實上,這樣的雙星即使在這個能量帶內也會發出強烈的輻射,這極大地增加了圍繞它們的神秘感,並表明它們內部正在進行一種極其有效的粒子加速過程。

迄今為止,在該星系中已經發現了大約10個伽馬射線雙星,而已知存在的x射線雙星超過300個。為什麼伽馬射線雙星如此罕見還不為人所知,事實上,直到現在,它們加速機制的真正本質還是一個謎。

通過之前的研究,已經清楚,伽馬射線二進位通常是由一個巨大的主恆星,重質量的20 - 30倍太陽伴星,必須是一個緊湊的明星,但目前還不清楚,在許多情況下,緊湊的明星是否一個黑洞或中子星。研究小組通過弄清哪種情況是普遍的開始了他們的嘗試。

中子星存在的最直接證據之一是探測到與中子星自轉有關的周期性快速脈動。從伽馬射線雙星探測到這樣的脈衝幾乎毫無疑問地拋棄了黑洞的設想。

在這個項目中,研究小組專注於2005年發現的ls5039,它仍然是x射線和伽馬射線範圍內最亮的伽馬射線雙星。事實上,這個伽馬射線雙星被認為包含一顆中子星,因為它有穩定的x射線和TeV伽馬射線輻射。然而,到目前為止,探測這類脈衝的嘗試都是用無線電波和軟x射線進行的——由於無線電波和軟x射線會受到主星星風的影響,因此對這種周期性脈衝的探測一直沒有成功。

這一次,第一次,團隊成員集中在硬x射線波段(> 10 keV)和觀測數據從LS 5039年收集的硬x射線探測器(HXD)在太空望遠鏡Suzaku望遠鏡(2007年9月9日至15日)和NuSTAR(2016年9月1日至5日)——實際上,為期六天Suzaku望遠鏡觀測時期最長的未使用硬x射線。

這兩次觀測相隔9年,但都提供了在ls5039核心存在中子星的證據:「朱雀號」發出的周期約為9秒的信號。這個信號來自統計波動的概率只有0.1%。NuSTAR也顯示了一個非常相似的脈衝信號,儘管脈衝的重要性較低——例如,NuSTAR的數據只是試驗性的。結合這些結果,還可以推斷出自旋周期以每年0.001 s的速度增加。

根據推導出的自旋周期及其增長速度,研究小組排除了旋轉驅動和吸積驅動的情況,並發現中子星的磁能是唯一能驅動LS 5039的能量來源。所需磁場達到1011 T,比典型中子星高3個數量級。這個值是在所謂的磁星中發現的,磁星是中子星的一個亞類,具有極強的磁場。9秒的脈衝周期是典型的磁星,這強磁場可以防止主恆星的恆星風被捕捉到一顆中子星,這可以解釋為什麼LS 5039不展覽屬性類似於x射線脈衝星(x射線脈衝星通常發生在x射線雙星系統,恆星風在哪裡被其伴星)。

有趣的是,到目前為止發現的30顆磁星都是孤立的恆星,所以它們存在於伽馬雙星中並不是主流觀點。除了這個新的假設,研究小組還提出了一個為LS 5039內部的非熱發射提供能量的來源——他們提出,這種發射是由磁星磁場和密集的恆星風之間的相互作用造成的。事實上,他們的計算表明,在靠近磁星的極強磁場區域產生的伽馬射線,其能量可以達到數兆電子伏(目前尚不清楚)。

這些結果潛在地解決了ls5039內緻密物體的本質之謎,以及驅動這個雙星系統的底層機制。然而,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改進他們的研究,以闡明他們的發現。

相關焦點

  • 超強伽馬射線暴或是見證磁星誕生
    超強伽馬射線暴或是見證磁星誕生科學家們認為,這種現象是2顆中子星合併而成的,這2顆中子星的質量相當於太陽的密度被壓縮成一個小城市的體積。中子星的密度如此之大,以至於在地球上,一茶匙的重量就有十億噸!中子星合併是非常罕見和極其重要的,因為科學家認為它們是宇宙中重元素的主要來源之一,比如金和鈾。當短伽馬射線爆發時,科學家們就知道,即將看到一顆千新星,其峰值亮度通常達到經典新星的1000倍。千新星是重元素放射性衰變產生的光學和紅外輝光,是2顆中子星合併或中子星與黑洞合併時所特有的。
  • 一個擁有黑洞,雙星系統,變星和類地行星的神奇星座——天鵝座
    天鵝座黑洞位於輦道增五(又名天鵝座η)附近的是著名的X射線源天鵝座X-1,這個X射線源是一個在雙星系統附近的黑洞,正在吞噬這兩顆恆星。這是第一個被認為是黑洞的X射線源。天鵝座還包含其他一些值得注意的X射線源:天鵝座X-3是一個微類星體(microquasar),是一個繞著一顆緻密星體旋轉的沃爾夫-拉葉星,繞轉周期僅為4.8小時。該系統是已觀察到的最亮的X射線源之一。
  • 從雙星系統到多星系統,北鬥七星中開陽星的另含「七合星」
    據說人類天文史上第一個發現的雙星系統的北鬥七星的開陽星,的確開陽星是天上為數不多可以憑肉眼看到的雙星系統。當你看到北鬥七星勺子柄端第二顆星星就是開陽星,如果仔細觀察你就會發現它旁邊有一顆非常小的星星,它就是開陽星的輔星。雙星系統的發現刷新了人們對天上恆星的認識。
  • 銀河系中全天最亮的恆星天狼星,和太陽的區別在哪裡
    天狼星(Sirius),也稱做大犬座 α 星(α Canis Majoris),是除太陽外全天最亮的恆星,但是暗於金星與木星,絕大多數時間亮於火星。天狼星一般指天狼星 A,其主系統由一顆藍白色的藍矮星和一顆藍色的白矮星組成,質心距離地球約為 8.6 ly。
  • 假如太陽也處在雙星系統中,地球還會好嗎?
    銀河系中有數千億顆恆星,如果兩顆恆星彼此非常接近,並繞共同的質心以相同的角速度轉動,這樣的兩顆恆星就是雙星。通過觀察可以發現雙星系統所佔的比例非常高,可能比太陽這樣的單星還要高。像夜空中最亮的恆星天狼星A和它的伴星天狼星B就是一對比較有名的雙星,伴星天狼星B目前已經處在白矮星階段。
  • 哈佛大學研究稱,太陽系有可能曾是雙星系統,另外一顆去哪兒了?
    哈佛大學研究稱,太陽系有可能曾是雙星系統,另外一顆去哪兒了?在宇宙當中,太陽系是極為特殊的一個星系,因為只有太陽這一顆會發光發熱的恆星,我們所知道的木星,金星,土星等等它們都屬於行星,所以在銀河系當中。太陽系是只有一個恆星運轉的行星系統。
  • FAST在球狀星團中發現一個脈衝雙星系統
    經過將近兩年的觀測研究,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使用「天眼」望遠鏡FAST,在武仙座球狀星團中發現了一個脈衝雙星系統,並通過脈衝星計時觀測證認了這個雙星系統由一顆脈衝星與一顆白矮星組成。這是FAST發現的第一個脈衝雙星系統,也是FAST首次發布脈衝星計時觀測研究結果。研究人員同時研究了這個球狀星團中的其他5顆脈衝星。
  • 爭取活到2083年,見證這顆恆星的爆炸,成為夜空中最亮的星!
    目前位於天箭座的暗星V Sagittae(即V Sge星),即使在中型望遠鏡中也幾乎看不見。然而大約在2083年,這顆恆星將會爆炸,變得和比夜空中可見的最亮恆星天狼星還要明亮。在這次爆炸期間,V Sge星將是銀河系中最亮的恆星。
  • 本世紀末天箭座雙星V將爆發為一顆明亮的新星
    然而到2083,這顆恆星將會爆炸,那時光度將比肩天狼星—夜空中可見的最亮天體。這次爆炸發生時,VSag將會是銀河系內最亮的天體。早在在火奴魯魯舉辦的第235次美國天文學會會議內,這個預測就被第一次提出了。提出預測的天文學家分別是Bradley E.
  • 閃爍千分之一秒|科學家首次確定一快速射電暴源於磁星
    11月5日,在發表於《自然》的3篇論文中,中外科學家通過多個衛星及地面望遠鏡的觀測認為,銀河系內的一顆磁星是今年觀測到的一個快速射電暴的起源。 這是人類首次確定一個快速射電暴的起源,也是首次在銀河系內觀測到快速射電暴。
  • 《星際迷航》中的「八星系統」,在宇宙中真的存在嗎?
    當我們仰望我們在天空中發現的光點時,這些光點都是一顆顆恆星發出來的。光是在銀河系中就有4000億顆這樣的星體,似乎每一個微小的光點都是一顆獨立的恆星。但這根本不是全部。特別是六重星系卡斯特(Castor),自古以來就是天文界關注的對象,因為它是地球整個夜空中最亮的第24個恆星系統。它位於僅僅51光年遠的地方,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模板,如何讓這麼多恆星在一個系統中結合在一起。卡斯特星由六顆單獨的恆星組成,它們被三個獨立的視覺組件捆綁在一起。
  • 科學家發現迄今軌道周期最短雙星:僅2.4小時
    這個由黑洞和紅矮星組成的雙星系統的周期僅為2.4小時,打破了之前的紀錄。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歐洲空間局(ESA)的XMM-牛頓望遠鏡觀測到一顆恆星和一顆黑洞組成的雙星系統,它們的軌道周期非常短,達到了驚人的2.4小時,比之前的世界紀錄快了將近一個小時。  這個雙星系統中的黑洞代號為MAXI J1659-152,質量至少是太陽的三倍,而它的紅矮星夥伴的質量只有太陽的20%,它們之間的距離大約為100萬公裡。
  • 科學家探索磁星起源:宇宙中最強大的磁體
    來源:新浪科技科學家用計算機模擬了類似心宿三的磁星是如何誕生的。該圖像是軌道平面的剖面圖,其中的填色代表了磁場的強度,而淺色的剖面線則反映了磁場線的方向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5日消息,宇宙中最強的磁體是什麼?它們又是如何由中子星演變而來?
  • 太陽系也是雙星系統?它每2600萬年回一次,還與第九行星有關
    前段時間,來自國外的科學家團隊通過研究後認為,太陽系或許曾經存在著一顆伴星,這意味著,太陽系或許曾經是雙星系統。太陽系或存在一顆「復仇星」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恆星是最常見的居民。恆星的數量非常多,拿我們所在的銀河系來說,現代科學研究認為,銀河系中恆星的數量大約在1000億顆-4000億顆之間。
  • 有關宇宙中的10個恆星
    它們也非常明亮,比最明亮的恆星要明亮得多,儘管時間很短,而源頭不在地球上。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有很多想法。今天,大多數恆星被認為是由大質量恆星的爆炸而來,在成為中子星或黑洞的過程中發生的爆炸所引起的。有些來自磁星,這是一種具有極強磁場的中子星。7、最瘋狂的恆星
  • 數十億光年外,神秘閃光反覆出現,當它出現在銀河系,科學家樂了
    今年4月,有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發現了類似的射電閃光。一組射電望遠鏡接收到了一個強烈的無線電波脈衝,伴隨著來自同一個地方的高能X射線的爆發:一顆被稱為磁星的高磁場坍縮恆星。這一發現,首次將神秘的無線電爆炸與宇宙中這些最極端的天體聯繫起來。天文學家們終於可以結束之前的一切猜測,這個新發現告訴了他們,神秘閃光到底從哪裡來。
  • 「極目」雙星練就「火眼金睛」:全天候監測宇宙引力波之光
    「極目」雙星太空在軌運行藝術想像圖。中科院GECAM項目團隊 供圖  中國為何要研製「極目」雙星?這對被科研人員譽為「孿生兄妹」的空間科學衛星有哪些個性特點?它們將怎樣監測、捕捉宇宙中稍縱即逝的引力波之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GECAM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鄭世界和GECAM衛星系統載荷總師李新喬就此進行科普解讀。「極目」雙星太空在軌運行藝術想像圖。
  • 5.2億光年,兩顆中子星發生碰撞,結合在一起,場面很震撼
    大家好,我是小猩猩在宇宙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天體,對於我們來說,最常見的可能是恆星、行星等天體,因為當我們仰望星空時,就會看到繁星點點,這些小星星其實就是遙遠的恆星、行星。其實,在宇宙中除了這些天體以外,還有很多天體,如黑洞、中子星等。
  • 銀河系出現聖誕樹狀的雲團?近期銀河系黑洞中的奇異事實
    2019年10月,銀河系的中心黑洞 射手座A星然變亮,它看起來像是一個巨大的休眠火山,一個沉睡的怪物。在這個時空沉睡的區域,引力是如此之強,以至於它內部的任何物質都不會逃出來。2020年6月,哈勃太空紅外望遠鏡觀測到,在大約350萬年前,銀河系黑洞爆發時顯示的巨大閃光。對於這個事件,毫無疑問,在遼闊的非洲草原上,早期的原始人都能目睹這個閃光。因為這一令人毛骨悚然的爆發所造成的閃光是如此強大,以至於像聖誕樹一樣照亮了銀河系內部的大麥哲倫星雲和與之相伴的小麥哲倫星雲。
  • 「極目」雙星練就「火眼金睛」:全天候監測宇宙引力波之光_新聞...
    它們將怎樣監測、捕捉宇宙中稍縱即逝的引力波之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GECAM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鄭世界和GECAM衛星系統載荷總師李新喬就此進行科普解讀。「極目」雙星主要觀測目標包括雙緻密星併合引力波產生的高能輻射、伽馬暴、磁星暴發及快速射電暴等宇宙中劇烈的暴發現象,這些暴發現象在宇宙空間隨機隨時出現,且持續的時間非常短,通常是分鐘、秒乃至毫秒量級內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