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北京迎來了新一年的初雪,雪不大,落在地上的都化成了泥。只在樹梢、屋頂、車頂上掛了一層薄薄的積雪,像是職場女郎的淡妝,只是剛剛好。這樣的天氣裡,再沒有什麼比一頓老北京涮羊肉來得更舒坦了。
北風吹得緊,紅泥小火爐,在涮羊肉小館裡坐在靠窗的位置,看著不大的空間裡蒸騰起水霧,帶來濃濃的暖意,羊肉在滾鍋裡上下翻騰,透過朦朧的玻璃窗,依稀能看到窗外的枯樹枝椏,積雪簌簌落下,有一種不真實感。推杯換盞間,似乎真的穿越回北平。待到酒足飯飽,出門一挑棉帘子,深吸一口冷冽的空氣,那叫一通透!踏雪歸家的路上,有心滿意足的踏實。
在北京,涮羊肉更準確的說法是涮鍋子。別看北京人平時看起來大大咧咧的,但在吃涮鍋子時,有皇城根兒下獨有的講究。你要把涮鍋子等同於火鍋,老北京可絕不答應。
前世今生:涮鍋子的由來
乾隆年間曾舉行過歷史上有名的千叟宴。叟,是年老的男人。千叟宴,即上千名老人聚在一起吃飯。因為乾隆晚年好熱鬧,而彼時國庫充盈,為彰顯自己治國有功,乾隆便把曾輔佐過自己,已經告老還鄉的大臣都吃到京城吃飯。
這些退休的老臣,生活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坐馬車少則十天半月,多則兩個月才能趕赴京城。有的人年齡大經不起舟車勞頓,到達京城就累垮了。然而這時還不能休息,畢竟君命難違,得馬不停蹄地參加皇帝舉辦的宴會。
而時值隆冬臘月,儘管吃的是滿漢全席,但在露天廣場上,菜被寒風一吹就都涼了。奈何乾隆興致大發,宴會舉行了很久,老臣們只能在寒風中吃下這些冷冰冰的食物。這樣一來,身子弱一點的當場就頂不住了,稍微硬朗的,在回去的路上也病倒了。
千叟宴辦成了鴻門宴,乾隆很不高興,將這個難題說給和珅聽。和珅見多識廣,給乾隆說了外邊還未流傳開來的涮鍋子。此後,涮鍋子就在宮廷中流行起來,深受王公貴族的喜愛,民間百姓一般吃不起,只有羨慕的份。
涮鍋子裡的講究
如今涮鍋子已經變成一種尋常食物,走進千家萬戶,但老北京在吃的時候還延續著宮廷裡的講究。首先是鍋,必須是中間能加木炭的銅鍋,鍋頭大底小,有點兒「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意味,當然也是為了方便裝木炭。支在電磁爐上的小盆只能算羊肉火鍋,不是涮鍋子。
其次湯底必須是清湯,過去達官貴人為了顯擺自家吃的是上好的羊肉,湯底只用「清水一盞,蔥姜二三」,延續至今老北京涮肉也是一水兒的清湯。什麼菌湯、紅湯甚至咖喱,都會奪了羊肉本身的味。
再次是食材,主角自然是羊肉,一隻羊身上,能涮的肉只有40%左右。過去宮廷裡吃的羊肉,要提前一天放在有冰塊的箱子裡,凍一天一夜,讓血水流盡,羶味消失。肉選好了,切也有講究,要薄如紙,攤在帶花紋的瓷盤裡,不能完全看不到盤中花紋。現在機器切的羊肉,少了點內味。
然後是蘸料,吃涮鍋子必須蘸麻醬。對於老北京來說,麻醬可以蘸一切,若不蘸麻醬則涮鍋子沒有靈魂。當然如果你以為麻醬只是芝麻醬那就大錯特錯了,醬油、辣椒油、香菜、蔥花、韭菜花、滷蝦油、醬豆腐可是一個都不能少,又稱「老八件兒」,都準備齊活了才能開涮。
最後是吃的講究。「涮」在北京話裡,是騙你白跑一回的意思。所以涮羊肉是騙羊肉白跑一回,那就得快。湯沸騰時,夾起薄薄的羊肉往鍋裡晃悠幾下,肉變色就可以出鍋吃了。南方人把一整盤肉倒在鍋裡,熟了之後每人夾幾片,在北京人看來那是煮肉,不是涮。
吃的時候,除了把羊肉放在麻醬碗裡裹一圈兒,更講究的吃法是把肉攤在盤子裡,拿小勺淋上蘸料,這樣就不會稀釋蘸料。把蘸料抹勻了,那一口羊肉下去,滋味簡直賽神仙。
還有吃的順序也很重要,要先肥後瘦,先肉後菜。下別的菜之前,問一下同桌的人肉吃好了吧,若沒徵得全部人的同意就下菜,可能會遭個大白眼。講究的涮鍋子,配菜就粉絲、白菜、凍豆腐,再無其他。有時桌上還有碟糖蒜,吃肉時偶爾吃一口,可以解膩,南方人卻招架不住那味道。
如今,北京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吃的東西也越來越多,很多老北京吃涮鍋子的次數都少了。只在下雪的時候,還是想來個銅鍋羊肉才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