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中秋節天氣開始變涼,這個時節也是貼秋膘的最好時節。貼秋膘在不同的地方講究也不同,北方人的貼秋膘有它特殊的含義,就是吃烤肉;
民國前的烤肉都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鮮嫩的羊肉,放在一種叫炙子的鐵箅子上,熱的炙子和烤肉發出吱吱的響聲,烤熟之後拌上醬油、香油、料酒、香菜、大蔥之類的調料。自己烤,嫩一點、焦一點、可以隨意。
過了中秋節貼秋膘吃烤肉的不少,但是吃涮肉的更多,說起烤和涮、煮、燉之類的美食,我不太喜歡烤,涮跟簡單,吃了之後身上的味道也沒那沒大。
涮,代表美食是涮肉,火鍋這個烹調容器,讓涮肉有了更多的美味。火鍋。又叫鍋子、暖鍋、打邊爐,使用用自漢代到現在,大約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興盛於清朝中期。現代更加普及,品種跟加多樣。在火鍋美食中,各地都有自己的代表:
老北京銅鍋涮肉(北京)毛肚火鍋(四川)重慶老油火鍋(重慶)什錦火鍋羊蠍子火鍋(北京)白肉火鍋(東北)野味火鍋(東北)鮮羊肉火鍋(徽菜冬季時令菜)菊花火鍋(魚鍋)廣東火鍋(兩廣地區)沙茶火鍋(臺灣)石頭火鍋(臺灣冬令菜)靚湯火鍋(香港)鮮牛肉火鍋(潮汕)······
老北京銅鍋涮肉 ( 銅鍋 碳火 白湯 手切羊肉 )老北京銅鍋涮肉是羊肉火鍋裡面的一個種類,是烹調器皿上的不同。北京涮羊肉要手切,不能是機器切羊肉,那樣沒有手切的滋味好。
銅鍋碳火白水老北京涮肉的標配,銅火鍋的起源到現在也沒有人能說得清楚,它就像一位隱士,一路風塵、一路沉澱,沿襲著歷代保存下來的古老和質樸。
銅鍋涮肉對於食物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銅在殺菌方面存特效。當你把水倒進鍋的同時,就產生了巨大的殺菌效果。這個被稱為「銅離子效應」阻止了微生物的產生。
炭火是中國延傳至今的最古來的,歷史最悠久的即食餐飲形式的加熱物質,與銅火鍋就像是對孿生兄弟一樣。
涮羊肉首選的就是手切,手切肉無論哪個羊身上的哪個部位,切成的肉片都必須滿足薄、勻、齊、美四個方面的考量,按照不同的部位擺放在盤子裡面。
細膩有口感的羊後腿肉,吃到最裡面較有彈性,放在盤裡面時間長了也沒有水滲出來,說明注水和冷凍。鮮紅的肉在肌肉之間略微夾雜著脂肪和筋膜,煮熟了粘上老北京的麻醬小料,味道濃鬱。
北京有名的涮肉館子有東來順、聚寶源、滿恆記、南門涮肉、 陽坊大都涮羊肉等等,每家老字號涮肉館子都有自己拿手的東西。
吃涮羊肉講究特別多,把火燒開整盤的羊肉或夾起一筷子,放到鍋裡涮熟,加起來沾點事先調好的小料。吃羊肉不能放太多的調料,那樣會搶了羊肉的鮮嫩。
有料火鍋,就是鍋或是經過炒料(老油火鍋)、或經過燉製湯底(臺灣有料火鍋、靚湯火鍋、旱火鍋等等)。有料火鍋採食材之靈性,鮮、香、麻、辣,惑而不亂的精妙之處。
涮品食材在湯汁中扭動,奮力展示著潔白,渾圓的胴體。感嘆塵世殘缺,妖嬈與文殊不可得兼。人生或許如此,味覺卻不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