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提出證據!鳥類可能屬於恐龍類!

2020-12-27 遨遊世界科學

我們知道,現代鳥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獸腳亞目恐龍,這是恐龍系譜上的一個主要以肉食為食的分支。並且在一些鳥類中,比如食火雞,很容易看到它們與已經滅絕的獸腳亞目恐龍的相似之處。

鳥類和恐龍?

或許有人會問,麻雀、鵝和貓頭鷹與迅猛龍或強大的霸王龍有什麼共同之處?其實所有這些都可以追溯到兩足恐龍的起源,它們大多以肉食為食,被稱為獸腳亞目恐龍(「獸腳亞目」)。獸腳亞目恐龍最早出現於2.31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

最早的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有很多共同之處,包括羽毛和產卵。然而,某些特徵——比如持續的、有動力來源的飛行——將古代鳥類與其他獸腳亞目動物區分開來,並最終定義了現代鳥類的譜系,當然,並不是所有現代鳥類都會飛行。

今天,所有的非鳥類恐龍早已滅絕。但是鳥類仍然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嗎?

答案:是的。

「鳥類是活恐龍,就像我們是哺乳動物一樣,」研究飛行進化的古生物學家、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地質科學系教授朱莉婭克拉克(Julia Clarke)說。儘管哺乳動物與其他物種在生理結構上存在差異,但這個群體中的每一種動物——無論是現存的還是已經滅絕的——都可以從一個共同的祖先身上找到某些解剖學特徵,鳥類也是如此,我們今天所有的鳥類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後代。

現代鳥類有有羽毛的尾巴和身體,不發達的肩骨,沒有牙齒的喙和比後肢長得多的前肢。它們的尾巴附近也有一塊骨板,叫做梨形骨。日本福井縣立大學恐龍研究所的助理教授Takuya Imai說,其他已經滅絕的獸腳亞目恐龍有一個或多個這樣的特徵,但只有現代鳥類具備所有這些特徵。

來自日本的一種叫做Fukuipteryx的原始鳥類,它是一種1.2億年前的鳥類,Imai在2019年11月描述過,目前已知最早的pygostyle鳥保存下來的結構與現代鳥的pygostyle非常相似。換句話說,現代鳥類的一些結構可以追溯到它們最早的祖先。然而,中國北京的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的古生物學家表示,原始鳥類和非鳥類獸腳亞目恐龍仍然有很多共同之處。

事實上,與現代鳥類相比,早期鳥類「非常像恐龍」,有些動物長著長長的爬行動物尾巴,牙齒和爪子,許多非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都有真正的羽毛,這些羽毛中間有一個中央部分,並且有分叉的倒鉤。

最早的鳥類

已知最早的鳥類是始祖鳥,生活在1.5億年前現在的德國南部。這種動物重約1公斤,長約50釐米,化石證據表明,它的尾巴和身體都長有羽毛。它的前肢和羽毛的形狀也表明始祖鳥有動力飛行的能力,這是大多數現代鳥類的特徵。然而,與今天的鳥類不同的是,始祖鳥保留了個體,它翅膀尖端的爪狀手指。

在中國東北發現了白堊紀早期(1.455億至6550萬年前)的鳥類化石,比如生活在1.25億年前、擁有喙和長尾羽的孔子鳥。此前報導稱,2013年發現的一些孔子鳥化石甚至包括髓骨,這是一種在性成熟的雌鳥身上發現的海綿狀組織。另一件化石證據通過它們的消化將古代鳥類與現代鳥類聯繫起來,以已知最早的鳥類顆粒的形式——大約1.2億年前,中國白堊紀的一種鳥類肚中發現了一大堆無法消化的魚骨。

不過在白堊紀末期,非鳥類恐龍滅絕之後,鳥類繼續進化和多樣化,發展出更多與飛行相關的特殊特徵,比如它們胸骨的細長結構(稱為龍骨),以及強大的胸肌,在飛行中為向下划水提供動力。

今天,全世界大約有1萬種鳥類。鳥可能小如蜂鳥,也可能大如鴕鳥;他們可能像鷹一樣飛翔,也可能像企鵝一樣潛水。儘管如此,它們仍然屬於1.5億年前孵化出始祖鳥的獸腳亞目恐龍。所以,下次你想知道恐龍在地球上行走時是什麼樣子的時候,不要看得太遠,在我們身邊就有著「實例」。

相關焦點

  • 鳥類真的是恐龍的後裔嗎,科學家有全新發現,揭示鳥類為何是鳥類
    不過,時至今日恐龍研究,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人類沒有辦法得到科學的解答,特別是恐龍到底有沒有滅絕,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因為科學家目前還沒有找到比較有說服力的證據。朋友們喜歡最新的科學趣聞,記得加我粉絲和關注,美女小倩會給朋友們創作更多的科學類文章,歡迎朋友們和我一起探討。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植食性古鳥類(左)和小型掠食性恐龍(右)的生態復原場景。在這一食物鏈崩潰引發的大滅絕事件中,恐龍的後代鳥類為何得以倖存?這一學界長期關注的古生物演化謎團,近日被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破解——與恐龍的食性差異,可能是鳥類躲過大滅絕而倖存至今的關鍵。白堊紀早期古鳥類-會鳥的化石標本(黑色箭頭標示牙齒位置),收藏於中科院古脊椎所。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羽毛,可能是恐龍的,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羽毛,可能是恐龍的,它究竟長什麼樣子?對恐龍形象的定義,人類有一些先入為主了,在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當中,給我們刻畫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恐龍形象,這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我們的心中,認為恐龍就是長這個樣子的,如果在電影裡面所刻畫的恐龍形象,是像鳥類一樣又有翅膀或者像魚類一樣擁有鱗片的生物,我們會認為恐龍是長這個樣子的。
  • 鳥類真是恐龍後裔嗎?如果被證實,恐龍算不算是滅絕動物?
    那麼,恐龍還有後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嗎?根據科學家們現有的研究成果,恐龍可能真的有在地球上生存下來的後代,也就是鳥類。換句話說,許多人可能會充滿疑問:鳥類根本不像恐龍。他們怎麼會有聯繫?然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鳥類很可能是從恐龍進化而來的。1860年,在德國索倫霍芬附近出土的化石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這塊化石上有一根羽毛,長60釐米,寬11釐米。我們知道,至少從現代動物身上,我們只能看到鳥類有羽毛。因此,該化石被認為與鳥類關係密切。
  • 科學家在雞的身上找到恐龍遺留的痕跡,將能證實雞是恐龍的後代
    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在經歷了一場大爆炸之後就滅絕了,留下來的只有琥珀和化石。對於現在的人類來講,未能親眼見到這一史前超大生物,實在是一大憾事。但最近科學家們的一些研究,似乎可以讓滅絕的恐龍再現。部分古生物學家計劃在恐龍的骨骼中提取出DNA來復活恐龍。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二連地區所產恐龍化石的種類比較豐富。化石保存以獸腳類恐龍(恐龍主要劃分為兩個大的類群,一類是蜥臀類,一類是鳥臀類,而蜥臀類又可以劃分為獸腳類和蜥腳類,獸腳類是恐龍家族中最為繁盛的一個分支)最為豐富,有奔龍類、傷齒龍類、似鳥龍類、暴龍類、鐮刀龍類,加上這次發現的二連巨盜龍(屬於竊蛋龍類),獸腳類恐龍中的幾個大類群幾乎都在這裡出現了。
  • 恐龍復活丨與科學家探秘失落的世界
    因此,富銥層的存在被認為是小行星在白堊紀末撞擊地球的有力證據。這個時候又正好發生了恐龍絕滅,於是有科學家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提出了解釋恐龍絕滅的「小行星撞擊說」。在論文中,他們不僅認為恐龍是一個單獨的物種,而且現代的鳥類也是恐龍。在文中,他們說到:「最近,奧斯特羅姆明確提出鳥類是恐龍的直接後代,並繼承了恐龍的高強度的新陳代謝。」毫無疑問他們是對的,但是這篇論文一定會激怒那些堅持舊有觀點的人。
  • 科學家猜測:它也許就是一隻恐龍
    在當今自然界,鳥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大家是否知道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鳥是在什麼時候?它又是誰?以前人們一直認為發現於19世紀的始祖鳥是鳥類的祖先,但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發現表明:始祖鳥是迅猛龍的祖先,而不是鳥類的祖先。
  • 恐龍如何「造恐龍」呢?答案可能讓你大吃一驚
    而演化的另一端則是鳥類,鳥類是由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因此應該非常有參考價值。不過弔詭的是,有別於蜥蜴的兩根半陰莖或鱷魚的一根陰莖,多數的鳥類其實沒有陰莖,交配是透過一種叫做「洩殖腔接吻」的模式,也就是雄性將自己的洩殖腔對準雌性的傳送精子。到這裡就比較麻煩了,一端是鱷魚有丁丁、另一端是鳥類沒丁丁,難不成恐龍的丁丁是介於有和沒有之間的薛丁格狀態?
  • 探索鳥類起源——有沒有比始祖鳥更為原始古老的鳥類呢?
    用羽毛的外觀來定義鳥類也許是一種選擇,但也存在明顯的問題。最原始的羽毛可能出現在中三疊世。翼龍,在空中飛行的爬行動物,可能擁有最原始的羽毛,恐龍的祖先也可能擁有最原始的羽毛。如果我們用羽毛來定義鳥類,那麼翼龍和所有恐龍,包括體長數十米的蜥腳類動物,都屬於鳥類,這與我們傳統的鳥類概念大相逕庭。基於這個原因,科學家們認為中華龍鳥不是一種鳥,儘管它有原始的羽毛。
  • 科學家發現新的巨型竊蛋龍類恐龍
    趙闖繪製/光明圖片光明日報日電(記者 張蕾)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呂君昌、河南省地質博物館研究員蒲含勇以及加拿大、斯洛伐克等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根據早前在河南西峽挖掘出的即將孵化破殼的恐龍胚胎蛋化石,發現了一種新的巨型竊蛋龍類恐龍,科學家將這一生活在距今900萬年前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命名為中華貝貝龍。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9日發表在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
  • 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而在發現烏比拉哈拉小恐龍之前,研究者們一直認為這種通過展示自己來吸引伴侶注意的方式,是鳥類後期演化而成的,不過伴隨著這種小恐龍的出現,讓研究者確認,它們的這種本領,或許是從鳥類的祖先——恐龍身上繼承而來的。
  • 中以科學家合作發現長羽毛恐龍1.2億年前已順序換羽
    (科研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眾所周知,換羽是鳥類生命周期中重要行為之一,這種行為如何演化而來?目前學界知之甚少,備受關注。中國和以色列科學家最新通過對鳥類祖先恐龍的化石記錄研究發現,已知最早的順序換羽行為至少在約1.2億年前就已經出現,比之前推算的7000萬年前向前推進了5000萬年。
  •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被發現,比拳頭還小,或許會改寫鳥類演化史?
    近日,科學家在緬甸北部的克欽邦發現了一塊琥珀,裡面保存著近一億千年前的鳥狀頭部,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體型最小的恐龍,取名眼齒鳥。琥珀是中生代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松柏科植物的樹脂,始於1.45億年前,剛好趕上了恐龍時代的班車,這樣的巧合使得大量古生物得以被發現。如果沒有松柏科植物的樹脂,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還有這麼小的恐龍。這個體型極小的恐龍的出現,或許將改寫鳥類的演化史,並且讓科學家了解到更多恐龍時代的生態環境。
  • 新研究:小霸王龍不是「矮暴龍」,科學家為什麼要研究恐龍?
    關於本世紀初在美國西北部發現的兩具「迷你版」霸王龍化石骨骼的分類,科學家一直有不同看法。美國研究人員分析這兩具化石骨骼的微觀結構認為,它們並不像此前某些人猜測那樣屬於一種名為「矮暴龍」的獨特暴龍,而是尚未成年的霸王龍。科學家認為,恐龍是研究整個演化的最佳的媒介,這是為什麼呢?
  • 琥珀中發現大量恐龍羽毛,我們印象中的恐龍,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
    但現在,我們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恐龍很有可能是一種身上披滿羽毛,外形和禽類相似的動物,而最有力證據莫過於古生物學家在緬甸琥珀中找到的恐龍羽毛了。過去,人們還曾在緬甸這裡找到了蛇琥珀,名為「緬甸曉蛇」,這是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而且還是新的品種,緬甸曉蛇也是目前已知的最小蛇類。
  • Nature:恐龍滅絕前夕一隻 「神奇的雞」 化石,揭示現代鳥類的起源
    這一發現表明,現代鳥類恰好在白堊紀末大滅絕事件發生的前夕出現(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前不到 100 萬年,那次撞擊導致所有大型恐龍滅絕)。研究人員表示,這塊新化石有助於解釋為什麼鳥類在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中倖存下來,而巨型恐龍卻沒有。冠群鳥類包括所有現存鳥類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後代。不過,由於化石記錄空白,科學家們對於冠群鳥類的早期演化一直不甚明了。
  • 中外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大體型古鳥類
    地質學家對該礦區的火山灰測定後發現,這裡的琥珀形成於約9900萬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因此這裡被認為是人類能一窺真實白堊紀世界的唯一窗口。在2016年,邢立達團隊在胡岡谷地首次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和恐龍包裹體,引起國內外媒體的轟動,此後,邢立達團隊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發現,如琥珀中首次蛇類記錄,首次命名琥珀古鳥類等。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按時間順序,中生代又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 3 個可能大部分人都聽說過的時期。此次,研究團隊發現的琥珀被認為是中生代(大約 2.5 億到 6500 萬年前)白堊紀已知最小的恐龍化石,該化石在緬甸發現,只有 31.5 吋寬,含有完整的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的頭骨。
  • 恐龍,也許並未滅絕 - 北京日報客戶端
    如果這塊化石真的屬於鐮刀龍類,那就相當於把此類化石的紀錄從約1.2億年前的白堊紀早期,提前到近2億年前的侏羅紀初期。」徐星覺得自己可能觸碰到了一個重大發現,他興奮極了,廢寢忘食地翻閱資料,反覆比對,他越來越肯定,這塊不完整的化石,就是鐮刀龍類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