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2020-12-15 宇宙探索百科

科學家在一次對內蒙古二連盆地進行的科學考察中,發現一種巨大的獸腳類恐龍化石,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研究,最終確定這是一具當今世界上最大的似鳥恐龍化石,並把它命名為二連巨盜龍(Gigantotal torerlianensis)。

這一發現;引起世人關注。因為,二連巨盜龍的許多奇特形態特徵未見於其他任何恐龍。比如,它的體形可與以「大塊頭」而出名的暴龍類相比,生長速度甚至快於某些大型暴龍類,但它卻屬鳥類的近親——竊蛋龍類,而該類大都是「袖珍型」的;它身軀龐大,但小腿卻很修長,奔跑能力也強於其他恐龍;它沒有長牙齒,而是發育了一個巨大的喙,尚不知是用來切割植物還是獵食小型動物抑或是用來壓碎蛋殼的。二連巨盜龍具有的許多與鳥相似的特徵以及如此懸殊的體形,使人們認識到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的複雜性。

二連盆地豐富的恐龍化石

二連巨盜龍,從它的命名中我們可以知道它的發現地是在內蒙古二連盆地。二連盆地位於內蒙古和蒙古國東部交界處,是世界著名的晚白堊世陸相化石產地。1922年4月25日,古生物學考察史上著名的中亞考察團來到了二連浩特西北方的一個名叫鹽池的鹹水湖邊,他們來到這裡原本是想找到古人類化石來驗證古生物學家奧斯本關於人類起源於亞洲東北部的理論,然而機緣巧合,他們並沒有找到古人類化石,卻發現了大量的恐龍和哺乳動物化石。

中亞考察團的第一批考察隊員在二連僅停留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之後考察團的其他野外隊伍又於1923年和1928重返這片地區進行考察。其中一個重要發現是在1923年,發現了一些部分完整的骨架和很多零散的恐龍骨化石以及一些恐龍蛋殼。這次發現的恐龍蛋殼化石是世界上首次確認的恐龍蛋化石,因此在恐龍研究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1928年,考察隊員又在一個恐龍的窩裡發現了4枚完整的恐龍蛋。

1959年6月,第一期中蘇聯合科考隊對二連地區進行了考察,在6個星期的野外工作期間他們採集了大量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後來,由於兩國關係惡化,聯合科考被迫停止,合作研究也中斷了,化石材料也被擱置在兩國各自的研究所裡。

1972年~1974年,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內蒙古博物館組織了聯合考察隊對二連地區進行了科學考察,發現了以鴨嘴龍類為主的化石標本。

中國和加拿大聯合科考隊於1988年和1990年對二連地區進行了兩次科考,有許多有價值的發現,其中包括了數窩恐龍蛋和一具不太完整的鷹龍骨架。此外還發現了兩個鴨嘴龍化石的集中地。但是其中一個化石堆積地的化石,原始來源應該是原來中蘇聯合科考時被推土機翻出來堆積起來的巖石,經過了30年暴露在地表,自然界風和水的侵蝕將包裹在沉積巖中的化石暴露出來,就形成了這個化石堆積。對這批化石材料的收集整理,極大地擴展了二連組動物群的生物種類。

二連地區所產恐龍化石的種類比較豐富。化石保存以獸腳類恐龍(恐龍主要劃分為兩個大的類群,一類是蜥臀類,一類是鳥臀類,而蜥臀類又可以劃分為獸腳類和蜥腳類,獸腳類是恐龍家族中最為繁盛的一個分支)最為豐富,有奔龍類、傷齒龍類、似鳥龍類、暴龍類、鐮刀龍類,加上這次發現的二連巨盜龍(屬於竊蛋龍類),獸腳類恐龍中的幾個大類群幾乎都在這裡出現了。另外在二連地區還發現了一些蜥腳啖和鳥臀類恐龍化石,但屬種的豐富程度遠不及獸腳類恐龍。

恐龍蛋在數次考察中皆有發現,其中1988年的考察中發現的恐龍蛋最為豐富,有5窩圓形恐龍蛋,每窩數量均有23個,直徑約9~10釐米,蛋殼表面光滑平整,推測是二連地區某種似鳥龍的蛋。

戲劇性的發現過程

為了對二連地區的恐龍化石進行更加深入和詳細的研究,最近幾年,科學家們對二連盆地又組織了新一輪的考察,並且採得了大量恐龍化石標本。其中一項重要發現就是我們文章開頭提到二連巨盜龍的發現。二連巨盜龍的化石標本採集於內蒙古二連盆地出露的晚白堊世二連組,時代距今約8000萬年。

二連巨盜龍的發現過程頗富戲劇性。在過去的幾年裡,在二連地區發現了兩種奇特的新的鐮刀龍類和一種新的叫做蘇尼特龍的蜥腳類恐龍。2005年4月,日本國家電視臺(NHK)來到二連盆地,報導這裡的恐龍化石發現,尤其是蘇尼特龍的發現過程。當時,由內蒙古的古生物學者譚琳領導的野外考察隊也正在這裡進行恐龍化石的發掘工作。攝製組的人員沒有想到,在這片戈壁灘上,隨時都有可能看見暴露出地表的恐龍骨骼碎片,在這樣的環境中攝製有關恐龍化石發現的科普節目當然令他們感到非常興奮。美中不足的是,大多數暴露的化石尺寸較小,和蘇尼特龍的體型不匹配。這時,一行人被告知,在不遠處乾涸的河岸邊上暴露出的一塊化石個頭較大,有可能屬於蘇尼特龍。

於是,攝製組跟隨譚琳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研究員來到了河床邊,再現蘇尼特龍的發現過程。譚琳和徐星一邊用小刷子慢慢刷去覆蓋在化石上的已經風化的鬆軟的巖石,一邊介紹蘇尼特龍的發現過程和科學價值。隨著化石的逐漸暴露,他們很快注意到暴露出的股骨關節面顯然和蘇尼特龍所屬的蜥腳類恐龍不同,而是更加接近獸腳類恐龍,於是他們讓攝像師停止了拍攝,開始了全面發掘。

在野外的時候,由於化石沒有完全暴露,無從準確判斷這個化石所屬的類群,不過,考慮到這顯然是一種巨大的獸腳類恐龍,他們初步判斷可能是暴龍類化石,因為在白堊紀晚期的獸腳類恐龍當中,暴龍是以其巨大的體型出名,最為著名的暴龍就是我們熟悉的霸王龍,但之後在實驗室內完成了化石修理之後,他們才意識到這原來是一隻巨大的竊蛋龍類的化石。

形似暴龍卻是鳥類近親

二連巨盜龍體長大約8米,站立高度超過5米,體重大約1400千克,體型可與著名的暴龍類相比,但是二連巨盜龍屬於鳥類的近親——竊蛋龍類,這一類群的其他屬種體型很小,身披羽毛,多數體重僅為幾千克。鑑於二連巨盜龍比其他竊蛋龍類體型大出太多,研究人員對兩套不同的數據進行了分析,以確認二連巨盜龍的親緣關係。兩次不同的分析肯定了二連巨盜龍屬於竊蛋龍類,並且代表一種過渡類型的竊蛋龍類。二連巨盜龍體重大約是其近親——尾羽龍(一種在中國遼寧發現的竊蛋龍類)的近300倍。

由於竊蛋龍類的前肢和尾巴上是長有羽毛的,而且竊蛋龍類是具有孵卵行為的,而其前肢羽毛正是用於孵卵保溫的,由此,科學家們推斷二連巨盜龍這一巨型恐龍也像尾羽龍一樣體披

羽毛。發現如此巨大的長羽毛的動物超乎了人們的想像。此前已知最大的長羽毛的動物是生存於800萬~600萬年前的澳大利亞的一種體重約500千克的雷鳥,二連巨盜龍的體重大約是這種雷鳥的3倍。有趣的是,二連巨盜龍沒有長牙齒,而是發育一個巨大的喙。作為具有鳥喙狀結構的最大的恐龍,其食性至今仍不為人所知,因為其身體結構既顯示出有表示植食恐龍的結構,如頭小脖子長等,也表現出肉食恐龍的結構,如長長的爪子。其他竊蛋龍的食性有吃植物的,有吃軟體動物的,有吃蛋的,也有吃肉的。

身披羽毛且善於奔跑

科學家們採用了多種技術來研究二連巨盜龍。通過切片方法,他們分析了二連巨盜龍骨骼的微觀特徵,從而獲得了有關二連巨盜龍的壽命、發育階段和生長模式的信息。科學家們發現,二連巨盜龍化石標本大約在11歲左右死亡,死亡時剛剛進入成年期,推測完全成年的二連巨盜龍要遠重於1400千克。科學家們推測,二連巨盜龍採用一種加速生長的模式,其生長速度甚至快於某些大型暴龍類。科學家們還運用CT掃描技術對二連巨盜龍的脊椎內部進行了觀察,他們發現這些脊椎內部具有海綿狀結構,與一些大型植食性蜥腳類恐龍相似,可能是為了減輕體重。

二連巨盜龍的許多奇特形態特徵未見於其他任何恐龍。比如,科學家們至今還不能確認二連巨盜龍脊椎體上一些奇特的孔洞的功能,此外,二連巨盜龍的後肢比例也異乎尋常。一般而言,當恐龍體型變大的時候,他們的四肢會變得更加粗壯,遠端部分會變得更短,但是二連巨盜龍和大小相似的其他恐龍相比,後肢卻顯得纖細,小腿修長,指示它的奔跑能力強於其他恐龍。

鳥類起源與飛行起源之謎

鳥類的起源以及飛行起源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關於鳥類起源主要有兩大假說:「槽齒類爬行動物(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起源假說」與「恐龍起源假說」。這兩大假說曾激烈地碰撞過,爭論雙方都寫了大量的文章和書籍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槽齒類起源假說」的支持者認為恐龍已經相當的特化了,不可能再演化出鳥類,所以鳥類的祖先只可能是比恐龍更加原始的槽齒類;「恐龍起源假說」支持者認為恐龍和鳥類之間存在大量的相似特徵,一些小型的恐龍逐漸演化成鳥類,並且逃過了那場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而繼續生存下來。由於化石材料的缺乏,特別是鳥類的重要特徵羽毛很難在化石中保存,所以雙方都不能說服對方接受自己觀點。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奇蹟發生了,我國遼西地區發現了大量長羽毛的恐龍化石,這些重要化石的發現使這一場近百年的爭論漸漸平息下來,幾乎所有的科學家都認同了鳥是由恐龍演變而來,恐龍以另外一種形式在這個地球上生存著。

解決了鳥類的起源問題,關於鳥類的飛行起源問題,也就是鳥類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問題又擺到了科學家們的面前。關於飛行起源的假說也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鳥類飛行奔跑起源說」,另一種是「鳥類飛行樹棲起源說」,這兩種假說的支持者同樣爭論得不可開交。支持「鳥類飛行奔跑起源說」的科學家認為,至今所發現的大量的長羽毛的恐龍以及最原始的鳥——始祖鳥的後肢都比較發達,也就是說生前它們應該是善於奔跑的,這些恐龍在不斷地加速奔跑、跳躍的過程逐漸學會了飛翔。「鳥類飛行樹棲起源說」的支持者認為鳥類是先爬到樹上,然後在樹間跳躍、滑翔,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學會了飛翔。他們發現了一些個體很小的長羽毛的恐龍是會爬樹的,這些恐龍在系統發育中與鳥類的關係非常近,而且從動力學的角度,在滑翔中學會飛翔似乎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徐星研究員通過對趙氏小盜龍和顧氏小盜龍等與鳥類形態非常接近的長羽毛恐龍的研究,發現其足部骨骼是可以對握的,而且足部的爪也比較彎曲,和地棲的鳥類明顯不同,也就說這些長羽毛的恐龍是生活在樹上的,這些化石的發現為樹棲起源說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支持,引起了學界的極大關注,從而使「鳥類飛行樹棲起源說」漸漸成為主流。

二連巨盜龍的發現讓科學家們著實感到了驚訝,如此巨大的恐龍,卻具有大量似鳥特徵。這與過去的研究差別非常大,過去的研究表明恐龍體型的大小與鳥類特徵的演化具有明顯的相關性。也就是說,似鳥的恐龍體型都比較小。體型越小,鳥類特徵相對越多;反之,當恐龍體型變大後,許多似鳥特徵往往會消失。但是二連巨盜龍卻是一個例外,它具有的似鳥特徵甚至多於其他小型的竊蛋龍類。科學家們發現,在向鳥類演化的過程中,不同恐龍類群的特徵演化模式和潛在的發育機制是不同的,這增加了鳥類起源的複雜性。

對於二連巨盜龍的進一步研究還在繼續著,二連巨盜龍到底還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喜,還能夠告訴我們多少我們所不知道的秘密,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相關焦點

  • 始祖鳥不是鳥的祖先?科學家猜測:它也許就是一隻恐龍
    在當今自然界,鳥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大家是否知道世界上最早出現的鳥是在什麼時候?它又是誰?以前人們一直認為發現於19世紀的始祖鳥是鳥類的祖先,但我國科學家的最新發現表明:始祖鳥是迅猛龍的祖先,而不是鳥類的祖先。
  • 鳥類可能屬於恐龍類!
    然而,某些特徵——比如持續的、有動力來源的飛行——將古代鳥類與其他獸腳亞目動物區分開來,並最終定義了現代鳥類的譜系,當然,並不是所有現代鳥類都會飛行。今天,所有的非鳥類恐龍早已滅絕。但是鳥類仍然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嗎?答案:是的。
  • 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是的
    所有這些鳥類都可以追溯到一類雙足恐龍,它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被稱為獸腳亞目恐龍(Theropoda)。獸腳亞目恐龍最早出現於2.31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最早的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有很多共同之處,包括羽毛和產卵。然而,某些特徵——比如持續的、有動力的飛行——將古代鳥類與其他獸腳亞目恐龍區分開來,並最終定義了現代鳥類的支系(儘管不是所有現代鳥類都會飛行)。
  • 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當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後不久,在德國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化石,它看起來具有鳥類的特徵,來自於1.55億年之前,這種奇怪的遠古生物被稱作「始祖鳥」,一直到20世紀末,始祖鳥都被認為是最早的鳥類。
  • 重新定義恐龍:是什麼特徵讓一種恐龍區別於另一種?
    在研究了構成恐龍臀部的骨頭的朝向後,古生物學家哈裡·西利(Harry Seeley)提出,根據骨盆的結構,所有的恐龍都可以歸為兩類。與所有四足動物一樣,恐龍骨盆由三塊骨頭組成:髂骨、坐骨和恥骨。西利發現,在某些物種,比如蜥腳類恐龍中,恥骨指向身體的前部,而對於其他物種,比如鴨嘴龍,恥骨則指向背部,與坐骨平行。
  • 鳥類真是恐龍後裔嗎?如果被證實,恐龍算不算是滅絕動物?
    那麼,恐龍還有後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嗎?根據科學家們現有的研究成果,恐龍可能真的有在地球上生存下來的後代,也就是鳥類。換句話說,許多人可能會充滿疑問:鳥類根本不像恐龍。他們怎麼會有聯繫?根據古生物學家的說法,化石的主人生活在晚侏羅世,也就是恐龍活躍的時期。在上面,古生物學家不僅看到了鳥類的羽毛,還看到了爬行動物的牙齒。它看起來像是介於恐龍和鳥類之間的生物。倫敦標本的出版時間是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後兩年。所以進化論很容易把恐龍進化成鳥類。人們一度認為始祖鳥是鳥類的祖先,因此得名。
  • 中華龍鳥和始祖鳥一樣,都是名字和樣子有點像鳥的恐龍?
    我們回到1996年的遼寧省北票市四合屯鄉有一位農民在上山的途中是採集到了一塊帶有化石的石板,然後它就把這個話拼成了完整的兩片。這一拼直接就把恐龍長啥樣和鳥類這兩大古生物學的一樣給拼出來一條路,這個鳥類的起源那這個是我們今天的主題,至於恐龍長什麼樣那相信大家應該還是比較的熟悉。很多地方都能看得到博。這裡面倒是可以稍微差出去說一說,就是剛才水兄所描述的這個非常經典的恐龍形象。
  • 翼龍和鳥一樣都能飛,為什麼翼龍恐龍一起滅絕了,鳥卻能活下來?
    翼龍比較倒黴,和大部分恐龍一樣沒能挺過6500萬年前的那場大災難,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古生物學家分析翼龍的化石才知道地球上原來還有一種會飛的「恐龍」,為什麼加引號?等下再介紹!看起來這也挺正常的,但自從我們了解了鳥類是進化自恐龍後,就沒法再平靜了!
  • 蝙蝠這麼能飛,它和鳥類的祖先一樣嗎?研究發現蝙蝠祖先更早出現
    關於蝙蝠的祖先是哪種動物的問題,起初有觀點認為蝙蝠和鳥類同樣擁有飛翔的能力,它們應該擁有共同的祖先。但後來古生物學家通過大量研究發現,情況還真不一定是這樣的。在2015年的時候有考古學家在中國甘肅省發現了一種遠古飛行動物的化石,並且為其取名為「甘肅鳥」。不少考古專家通過研究後認為甘肅鳥可能就是現代鳥類的祖先,它們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億年前。
  • 最早的現代鳥類祖先化石!這種「神奇雞」像雞又像鴨 不挑食逃過了...
    研究人員於3月18日在《自然》雜誌上報告說,根據對這個包括一個近乎完整的頭骨和幾塊肢骨在內的化石殘骸的分析,這種鳥與陸地鳥類和水禽最近的共同祖先關係密切。 現代鳥類有幾個共同的關鍵特徵,比如沒有牙齒的喙和融合在一起的腳骨。 菲爾德說,幾乎1.1萬種現存鳥類——古頜類(鴕鳥等不會飛的鳥類)、雁形目(水禽)、雞形目 (陸禽)和新鳥小綱(剩下的95%的鳥類)——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我們認為共同祖先生活在恐龍時代結束之前的某個時間,」他說。
  • 恐龍都是冷血動物嗎?也許它就不是哦!
    有的科學家認為它們和大多數爬行動物一樣,是冷血動物,還有人則認為它們是恆溫動物。有人認為飛行爬行動物作為鳥類的祖先,智力可以和鳥類相媲美,還有一些人則認為大部分翼龍的智力低下,根本不是鳥類的對手。許多翼龍頭上都裝飾有骨冠。這些頭冠似乎有兩個功能。一是視覺顯示,用於區分彼此,也吸引雌性的關注。另一功能是穩定飛行。
  • 【草原寶藏】恐龍世界的明星 二連巨盜龍
    不到12歲的二連巨盜龍體重1400多公斤,由此可以計算出,它的體重每個月增加10多公斤。因此,二連巨盜龍的軀體比竊蛋龍要龐大很多。  另外,從二連巨盜龍的身體結構分析,它腦袋較小,脖子很長,屬於吃植物恐龍結構。但長長的爪子,又表現出肉食恐龍的特徵。目前來看,二連巨盜龍有可能是雜食性的,但到底食性如何還不是很清楚。另外,二連巨盜龍是不是群居,也還無法判斷。
  • 重慶發現恐龍足跡算什麼,你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吃恐龍」嗎?|遠讀重洋
    他們認為,這組腳印的年代和完整程度,在整個亞洲都實屬罕見。話說回來,為什麼那些腳印長得那麼像「雞爪子」?因為——恐龍就是鳥類的祖先,而鳥類(包括雞)其實就是活到今天的恐龍!這個說法是不是很不可思議?恐龍不是早就滅絕了嗎?
  • 始祖鳥真的是鳥類祖先嗎?研究發現,它或許不會飛
    如果問大家哪種生物是鳥類的祖先?很多朋友都會想到「始祖鳥」,畢竟它在世界上可是鼎鼎大名,曾經一度被當做是鳥類的祖先。在這裡,請大家注意一個詞:「曾經」。這表明什麼?表面始祖鳥並不是鳥類的祖先,它的後代另有其它物種。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按時間順序,中生代又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 3 個可能大部分人都聽說過的時期。此次,研究團隊發現的琥珀被認為是中生代(大約 2.5 億到 6500 萬年前)白堊紀已知最小的恐龍化石,該化石在緬甸發現,只有 31.5 吋寬,含有完整的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的頭骨。
  • 蝙蝠的起源和演化簡史:它的祖先不是老鼠也不是翼龍
    即使該論斷是對的,也只能說明蝙蝠祖先在恐龍時代就與其他哺乳動物分家了,並不能證明它已經進化成蝙蝠了。更何況,最新的研究仔細校對了化石記錄和分子鐘,確定現今哺乳綱各目均起源於恐龍滅絕以後2000萬年內。因此,恐龍時代是不可能有蝙蝠的。
  • 《辣妹與恐龍》:關於辣妹我們知道得夠多了,來聊聊恐龍吧!
    它有類似爬行類的利爪和長尾,羽毛和翅膀卻像鳥類,赫胥黎把它命名為「始祖鳥」,並發現它與細顎龍屬(Compsognathus)之類的小型食肉恐龍有著不可思議的相似度;由於細顎龍也約在同時期登場亮相,赫胥黎因此提出一項激進的想法:鳥類是恐龍的後代。但自理查歐文創立「恐龍」這個字詞以來,大多數人都認定「恐龍=恐怖的蜥蜴=爬蟲類」這樣的論述,往後這項爭議在正反兩端來來回回擺蕩了100年。
  • 蝙蝠的祖先是鳥類還是哺乳動物?考古人員意外發現了它
    它的祖先是誰?2006年出土的遠古翔獸的化石給考古人員帶來了新的思考,遠古翔獸有可能是蝙蝠的祖先。我們知道,天空是鳥類的專屬領域,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人類一直希望能突破自身限制,翱翔藍天。客觀地說,一種生物是否具備飛翔本領,與身體多項指標有關,例如骨骼重量、身長等。另外,是否能飛行也與身體內部組織或結構有關。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羽毛,可能是恐龍的,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對恐龍形象的定義,人類有一些先入為主了,在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當中,給我們刻畫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恐龍形象,這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我們的心中,認為恐龍就是長這個樣子的,如果在電影裡面所刻畫的恐龍形象,是像鳥類一樣又有翅膀或者像魚類一樣擁有鱗片的生物,我們會認為恐龍是長這個樣子的。
  • 源自中生代的最小恐龍化石,打破了我們對鳥類進化的認知
    這表明,在侏羅紀晚期(從2.01億年前持續到1.45億年前)起源不久之後,鳥類已經達到了它們的最小體型。」與現代蜂鳥不同的是,蜂鳥用嘴從花朵中啜飲花蜜,而這種新類鳥恐龍有用幾十個鋒利的嘴裝飾的喙牙。事實上,估計有29到30顆牙齒,這比化石記錄中發現的任何其他鳥類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