⑩軍神——上杉謙信
其實說起來日本戰國來,最強的將軍到底該是武田信玄還是上杉謙信?這好像一直都是個躲不開又不好說的問題。
但是仔細想想,武田信玄多少年來盤踞甲斐,最多是在領地周圍小打小鬧,所以我還是把這個稱呼送給了上杉謙信。
上杉謙信,又名長尾景虎、上杉政虎、上杉輝虎,日本戰國時代大名(即軍閥)、將領,人稱越後之龍、軍神。篤信佛教,出家後法號不識庵謙信。自稱毘沙門天(即毗沙門天,佛教中的四天王之一)轉世。一生49年中和武田信玄、北條氏康、織田信長、越中一向一揆、蘆名盛氏、能登畠山氏、佐野昌綱、神保長職、椎名康胤等均有合戰(與武田信玄有5次川中島合戰)。晚年將領地擴大到越中國、能登國、加賀國。謙信雖然被譽為「戰國最強」的武將,但是卻信奉佛教,曾一度因此非常矛盾。由於崇尚「義」,其行為在戰國亂世顯得很特別。
在天文二十二年(公元1553年)四月,武田信玄率兵至北信濃葛尾城(埴科郡坂城町),而村上義清向上杉謙信求助,同時北濃豪族高梨、井上、島津、須田和慄田等族,藉與上杉謙信的親密關係,聯合上杉謙信和村上義清,對抗武田信玄的侵略,這就是第一次川中島之戰。這一次戰役中,武田方雖然一定程度上掌握主動,但是最後雙方也都紛紛撤退,可見實力相當。而此後的兩次川中島合戰結果也都差不多,一直到第四次,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竟然在戰場上相遇,上杉揮刀砍了武田數次,但是沒有對其造成致命傷(畢竟是指揮官)。而最後一次合戰也以平手告終。
可你如果說,這壓根就看不出來上杉有什麼強的,他最輝煌的戰績是這個。
天文二十一年(1551年),關東管領上杉憲政被後北條氏所迫,離開居城平井逃往越後。因為山內上杉家本是長尾氏世代主家,因此受到了隆重的歡迎和款待。上杉憲政提出,希望長尾景虎出兵關東,攻滅後北條氏,恢復關東的秩序,並且承諾事成以後即以上杉家名、關東管領之職,以及世傳的御旗、文書相贈。而他也不負眾望,一路進軍,甚至一口氣打到了北條家的心臟小田原城。後來,永祿三年(1561年)閏三月,長尾景虎在鎌倉鶴岡八幡宮正式繼承關東管領之位,改苗字為上杉,並且拜領上杉憲政的「政」字,更名上杉政虎。當年夏末,上杉政虎回歸春日山,隨即修書請莊內的大寶寺義增和會津的蘆名盛氏協助出兵,秋八月十九日又來到了川中島。
⑨悲劇英雄——源義經
稍微了解日本歷史一點兒的人就沒有不知道源義經的,他是日本武士的象徵,無敵的戰將,卻也是個悲催的可憐傢伙。
他出身於名門河內源氏,為源氏領袖源義朝的第九子。1159年,日本爆發了以平清盛為首的平治之亂,他的父親被殺,於是舉家逃往大和山中,沒多久,常盤的生母被平家逮捕,常盤只好攜子自首。平清盛因貪其母戀常盤的美色,遂納常盤為妾,並赦免常盤生母及他的兄弟等4人。7歲時(1165年)他被送到鞍馬寺(京都市左京區)學習。之後由一位稱為聖門坊的僧侶處得知自己的身世。而後來,他的哥哥源賴朝舉兵討伐平清盛,此時在陸奧(日本東北部地區)小有勢力的源義經也出兵相應。1183年,源氏攻入京都,後來又在一乘谷大破平軍,輔佐哥哥源賴朝建立了鎌倉幕府,基本上控制了日本。
之後屋島、壇之浦兩場戰役,源義經徹底消滅了平氏,然而面對他的卻並不是加官進爵,而是來自哥哥的冷落甚至排擠。終於,受到來自幕府上下擠兌的源義經因為種種原因逃回了奧州。
而對於他最後的歸宿就有兩種說法了,一種是他死在了那裡,而另一種就令人費解了——源義經來到了蒙古,建立了新政權,然後橫掃中原、中亞,一直打到了歐洲萊茵河……是的,我不是在開玩笑,有種說法是,他就是後來的成吉思汗。
當然,對於這種說法目前確實沒有確鑿的證據,甚至說完全有可能是日本人為了誇大自己心目的偶像的形象的一種包裝,但可見其在日本人心中的偉大。
源義經是日本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才軍事家之一。在平安末期,人們毫無戰術觀念,認為會戰的勝敗由武士個人的格鬥能力強弱決定。但義經的戰爭思想,已超越了當時的局限。在他看來,軍隊是一個集團,而不僅僅是個人的集合,必須從集團的角度來考慮作戰計劃。他是當時第一個用這種觀念來看待會戰的人。
源義經也是日本家喻戶曉、最具人氣的英雄人物,曾協助其兄源賴朝獲得了對整個日本的統治權。他極為坎坷的身世、極高成就的武學、過人的戰略機智、場場必勝的戰績及悲涼的人生結局,令聞者無不嘆息,因此成為日本戲劇、影視、電子遊戲中經久不衰的熱門主角。
⑧忠臣與軍人之典範——楠木正成
楠木正成出生於以橘諸兄為始祖的橘氏,出生於河內國石川郡赤坂村(現大阪府南河內郡千早赤阪村)。據推測,楠木正成在永仁二年(1294年)出生,然而對於其早年生活的記載卻少的可憐。
說起日本人的天皇崇拜,楠木正成肯定是數一數二的,人們總罵安倍晉三,實則跟楠木比起來他根本什麼都不算。上面介紹源義經有提到,源氏建立了鎌倉幕府,架空了日本天皇的統治權。而後來,幕府的控制權又落到了北條氏的手裡,相當於北條架空幕府,幕府架空天皇。1324年(日本正中元年),後醍醐天皇召集各地豪強,抵京都共商起兵倒幕,然而因為疏於保密,這件事竟然傳到了幕府的耳朵裡。後來,幕府以煽動推翻幕府罪逼迫參與此次事件的人自殺或流放。1331年(日本元弘元年)4月,後醍醐天皇再度暗中策劃倒幕然而卻再次洩密,於是逃往笠置山,分派近臣到近畿諸國號召武家勤王,得到各地不滿北條不公的武家的支持,有著濃厚勤王思想的楠木正成率兵出戰。
同年9月3日,正成到笠置山行官參見天皇,翌日奉護良親王等返回赤坂,準備迎駕,不料,北條大將金澤貞冬不久就攻陷了笠置山,天皇等人被捕。接著幕府軍開始攻打赤坂,無奈之下正成逃往金剛山,秘密往來於河內、紀伊、和泉之間招兵買馬,圖謀再起。
後醍醐天皇被捕後,實權派廢除了他天皇的稱號且將其流放(當初直接趕他走不挺利索?)。而經過一番養精蓄銳後,楠木再次奪取了赤坂城,而各地豪強也都紛紛響應,舉兵討伐實權派,並且解救了被流放的天皇。最終,在勤王派的努力下,軍隊奪回了京都,廢光嚴天皇,施行新政,建武中興開始。
重新得權的天皇新政的第一步棋就是廢除關白(相當於丞相),對手下的勢力實行了消減政策,加強了政權的獨裁成分。而在封賞時,功勳顯赫的正成卻說「元弘忠烈者,勞功之輩雖多,何存身命者也。獨依救詫墜一命者,武時人道也,忠厚尤為第一。」最終,頭功算在了足利高氏頭上,官居從四位,而正成則賜封為河內、攝律、和泉三國守護,非違使兼左衛門少尉,官位是從五位上。不久後,以北條氏為首的一族兵變,與其對抗是導致天皇與以足利為首的一部分武士關係出現裂痕,也為後來足利的兵變埋下了伏筆。
在與北條的對抗時,足利自封徵夷大將軍(正一位),8月在相模川打敗北條時行,收復鎌倉。1335年12月底,天皇與足利的關係徹底破裂,足利尊氏率領大軍攻打京都,滿朝震驚,公家大臣慌亂無措,各地武家紛紛投入足利帳下,唯有新田、楠木等出兵保衛京師,新田率官軍主力防守正面,楠木率領大和、河內、和泉、紀伊、伊賀各國的軍隊扼守宇治,千種、結城、名和氏防守勢田。足利尊氏的先鋒與正成軍遭遇,在宇治橋上戰鬥五晝夜,結果正成敗退,足利尊氏長驅入京。之後,足利尊氏再次大軍壓境,正成把足利軍引入京都,讓天皇撤退,同時封鎖澱川河口,斷絕敵人糧道,阻止物資輸入,使敵陷於困境,然後督山和河內二面夾攻。然而,這個計劃看似能解燃眉之急,然而秉承著武士道精神的天皇和公家們卻堅決反對,要楠木直接出兵應戰(變態,有本事自己上!)楠木深知此戰必敗,率軍行至櫻井驛,將11歲的兒子正行遣返回鄉,囑咐後事,決心拼死一戰。楠木率領700餘騎在湊川的西宿布陣,支援新田義貞。此時新田義貞率領25000騎在和田御崎布陣,迎戰尊氏的主力,肋屋義助以5000人守輕島,夫館氏時以3000多人在燈爐堂的南濱配合,但義貞和正成兩陣之間有兵庫港相隔,無法互相支援,形式對楠木軍極為不利。1336年5月29日,正成和弟弟正季兄弟兩人和足利直義在湊川(今神戶市)對戰,經過數次戰鬥,直義大軍反而受到楠木正成孤軍的迫擊,直義的坐騎被箭射倒,曾一時陷於險地,最後不得不向須磨的上野方向撤退。足利尊氏親帥吉良、石堂、上杉等6000騎前往救援。楠木軍與其激戰數小時,傷亡慘重。儘管如此,正成仍然不屈服,率領殘兵繼續抵抗。到最後身負數傷,精疲力竭,無奈跑進湊川北部一村莊的老百姓家裡,檢查身上受傷,竟有11處之多,部署僅剩73人,而且全部負傷,實在不能再戰。
最後,正成問弟弟:「說來善惡的一生是按臨終的一念來解脫的,九界(佛教十界中除去佛界的九個世界,即菩薩、緣覺、聲聞、天上、人間、修羅、畜生、餓鬼和地獄)當中你的願望是哪一界?」弟弟說:「我的唯一願望是七生(輪迴七次)同樣生於人間,消滅朝廷的敵人。」正成長嘆一聲,然後豪放的笑了:「罪孽深重的你我都這樣想呀!那樣的話讓我們一起更換生世來達到這個夙願吧!」
為了「七生報國」,兄弟兩人互刺而死。接著楠木正成一族13人和部下六十人都進入客廳自盡。那天是1336年5月29日,正成42歲。
好東西要和大家分享,記得轉發到朋友圈哦~
搜索微信公眾號「katana9」或者名字「武士刀鑑賞」進行關注武士刀鑑賞」進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