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人王思聰的農業憂思

2021-01-19 和訊理財


  貧困縣走出來的「新農人」

  改革開放初期走出農村,至今仍舊在創業的王思聰,每周五,無論多忙多晚,都會從北京趕回老家,將整個周末都投入到自己心愛的農業之中,這已經是他堅持的第三個年頭。

  老家在河北望都,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 四十年前,王思聰從望都縣走出去。樹高千尺不忘根,在工作生活之餘,他一直心繫家鄉。四十年後,他回歸望都,並將先進的思想和資金、渠道等資源帶回家鄉。

  農業消費結構的變化和機遇

  對於農業發展的趨勢,王思聰有著深刻地認識,對農產品(000061,股吧)消費結構的變化, 也有獨到見解。

  在外闖蕩的這些年,王思聰系統考察了歐美等國的農業產業,他認為,農業要發展,從業者和組織形式要升級。因此,王思聰回鄉後,對家鄉農業現狀有些擔憂,於是牽頭成立了專業生產合作社,組織村民共同種植馬鈴薯、辣椒等農作物,並幫助對接商超來解決銷售難題。

  對於農業生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王思聰也有自己的理解。在與朋友、生意夥伴聊起吃什麼時候,周邊人都在追求健康和綠色飲食。基於此,王思聰判斷,隨著人們收入水平提高,老百姓(603883,股吧)的農產品消費能力確實在增強,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綠色的、有機的農產品是未來需求增長的重點。

  為順應國內農產品消費升級,王思聰認為應該把高端農產品的供給放在更突出的地位,這個高端是指品種、品質、安全性、營養性等的高,是對需求和市場的適應性更高,是附加值以及性價比更高,唯有如此,才能讓農產品的供給契合消費者需求,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對此,王思聰認為,在完成脫貧攻堅後,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離不開智慧農業。他準備把現代科技和農業技術深度融合,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並積極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與食品、餐飲、休閒旅遊的無縫融合。

  助貧和幫扶是社會責任

  王思聰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建設家鄉,幫扶農業,踐行鄉村振興之路,幾年以來,用實際行動提升了家鄉土地的生產率,幫助同鄉在農業上實現了增收。在談起「幫扶」家鄉農業的初衷時,王思聰總是說:「助貧和幫扶,是社會責任。」

  王思聰認為,2020年國際和國內的形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王思聰認為,要在更小的顆粒度上,如以脫貧縣為單位來規劃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實現一二三產相乘發展的六次產業構建,才能更好的振興鄉村。

  目前,鄉村的基礎設施在建設完善,村容村貌有所提升,環境不斷改善,青山綠水多嫵媚。農業發展了,加工業基礎也逐漸夯實,休閒農業紅火了。但望都老家的鄉村旅遊一直處於被周邊優質資源擠出的尷尬位置,這也引發了王思聰的思考,準備幫助家鄉發展特色旅遊和康養產業,於是投資土地修復,進行老房改建,吸引北京的城裡人到老家鄉下度周末,堅定了老鄉們進行特色種植的決心,盤活了鄉村旅遊一盤棋。

  如何實現有效幫扶

  疫情爆發以來,很多地區的農業生產銷售受到了巨大衝擊,暴露出了農業供需對接和流通的一些問題,也給農業幫扶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

  如何推動落後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實現有效幫扶?

  王思聰提到了幾個關鍵詞:搭平臺、補短板、育品牌、上直播,他還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雖然他從望都走出來,但目標遠不止幫扶望都一個縣,而是要以望都為開局,組織100名三農專家,聯合100個綠色種植農場,精選100種綠色農副產品,幫扶100個縣,建立100個城市農副產品加盟店,實現100場視頻直播,建立起一個三位一體的農業營銷服務網絡。

  如何破局?王思聰認為基礎是「一縣、一品、一特色」,特色農產品不能衝擊農業保障糧食安全的紅線,但要提升農民收入,一定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的特色農產品、高端農產品來完善農業結構。王思聰希望能幫更多縣域建立起各具優勢的特色農產品體系,完善供銷對接及品牌營銷工作。

  品質、使命、利他

  王思聰和老鄉們種植的高端農副產品,對品質有非常高的要求,生產全過程禁止使用化肥、農藥和添加劑。這樣不但種植成本高,產量也很低,最初老鄉們是不願意做的,是王思聰承諾保底和包銷才將高標準貫徹執行了下去。堅持高標準的結果就是,最初是王思聰給朋友送貨上門推薦試吃,現在王思聰經常接到電話詢問麵粉和辣椒哪裡能買到?

  也是在朋友的鼓勵下,王思聰開始嘗試直播這種新型銷售模式,他也坦誠表示,自己最初的意願不是很大。 但如果直播能夠幫扶到更多地區的農業發展,那麼直播這件事情對自己來說,就是一種使命。王思聰認同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的經營理念:「利他到極致,幸福自然呈現。」農產品直播這件事對王思聰來說,就是利他。

  2021年新年的展望

  剛剛過去的一年裡,王思聰多次和同事提起自己對「美麗鄉村建設」和「穩定糧食生產」的理解,並用實際行動參與到了美麗鄉村建設中,同時也呼籲更多企業家一起響應號召,為農村發展做出貢獻。

(責任編輯:王剛 HF004)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相關焦點

  • 智慧農業時代的「新農人」(探訪新工種②)
    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4位智慧農業時代的「新農人」,他們有的當上農業經理人,有的操控無人機做植保,有的探索用現代技術科學管理茶園,有的當上直播銷售員幫鄉親們帶貨。雖然職業各不相同,卻都是為農業生產服務。他們在幫助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同時,也迎來了自己在這些新職業新工種領域內成長壯大的新機遇。
  • 新農人郝永生:綠色產業助力現代農業開發
    郝永生,漢族,男,1979年生,河北省唐山市灤縣人。1999-2003年,瀋陽農業大學,金融專業學習;2003-2011年,唐山恆源典當有限公司,業務主管;2012-2015年,唐山東方匯通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2015年至今,灤縣樂農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 央視首檔《超級新農人》節目開播,尋找農業領域「農技牛人」!
    8月16日,一檔全新的大型季播節目《超級新農人》在央視17套農業農村頻道橫空出世,首播當天就引起了不少的關注。蘇州之行新農推薦官——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首席專家錢劍林,為大家介紹當地果蔬種植的新發展,鳳凰水蜜桃、枇杷、葡萄,翠冠梨,從育種到採摘,都包含了新農人的智慧和現代農業科學。同時讓人眼前一亮的是,當地已經在開展現代化蔬菜水果種植的新探索,在果蔬採摘環節利用現代機械協助,大大提升了效率。節目亮點呈現頗多,處處彰顯「新奇的新農技」。
  • 新農人挑起農業「金扁擔」
    這個不到1000人的村子自然條件比較差,1500多畝地幾乎全是丘陵和窪地,不是旱就是澇,傳統的農業種植方式很難有收益。前些年,在市農業部門工作的楊奉雙看到村裡發展落後,提前辦理了內退,回村帶領父老鄉親「摘窮帽」。但村裡底子太薄,缺乏啟動資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 瞭望|未來如何培養強農興農的新農科人才?——專訪華中農業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建設新農科,需要圍繞農業系統價值鏈、農業產業生態鏈、農業產品健康鏈,用現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農科,為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提供全域支撐華中農大目前已有生物學、園藝學和作物學學科群、畜牧學、獸醫學、農林經濟管理5個學科(群)入選國家
  • 智慧農業,讓新一代農人更「耳聰目明」
    耕作數千年的沃野,如今嶄露出智慧農業的光芒。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5G通信等現代技術,讓中原農業生產充滿「智慧」,讓新一代農人更加「耳聰目明」,讓農業生產更加輕鬆、精準、高效。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內,很多農活可通過電腦、手機完成,電腦、手機成為中原職業農民的新「農具」。「藉助5G通信、物聯網、無人機和衛星遙感等技術,我們從育苗、播種、田間管理到收儲運、加工、銷售各個環節,對整條農業產業鏈實行了智能化升級。」河南益民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偌飛說。
  • 瞭望丨華中農業大學校長 李召虎:強農興農培養新農科人才
    ◇建設新農科,需要圍繞農業系統價值鏈、農業產業生態鏈、農業產品健康鏈,用現代生物科技、信息科技、工程科技改造和提升傳統農科,為新農業、新鄉村、新農民、新生態建設提供全域支撐◇華中農大目前已有生物學,面對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考卷,正加快建設新農科,培養契合新農科內涵的一流創新人才。
  • 央視「新農挑戰盛典」啟動,展現新時代「新農人」風採風貌
    《超級新農人》在北京揭曉了「超級新農人」全國20強,並啟動「新農挑戰盛典」。南方+記者從節目組獲悉,《超級新農人》為季播,第二季有望前往廣東,發掘廣東的「新農人」故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節目中心副主任張國飛表示,農業農村節目中心成立一年來,堅持守正創新,深化融合傳播,推動高質量發展,各類型節目項目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不斷提升。
  • 智慧農業時代的「新農人」(探訪新工種②)_新華報業網
    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4位智慧農業時代的「新農人」,他們有的當上農業經理人,有的操控無人機做植保,有的探索用現代技術科學管理茶園,有的當上直播銷售員幫鄉親們帶貨。雖然職業各不相同,卻都是為農業生產服務。他們在幫助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同時,也迎來了自己在這些新職業新工種領域內成長壯大的新機遇。
  • 品牌興農擦亮武義農業新名片
    今年以來,武義縣聚焦農特產品牌化建設,通過深挖特色、疊加服務、實地指導等舉措,在南部山區柳城聯盟建立首個農特產品牌指導站,為農業市場主體提供品牌註冊、運用、保護等「一站式」服務,切實提高農產品競爭力,通過品牌興農擦亮當地農業新名片。截至目前,該農特產品牌服務指導站共服務農戶285人次,協助完成商標註冊95件。
  • 智慧農業時代的新農人:種田當上農業CEO 用生態鏈的眼光管好茶園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原標題:智慧農業時代的「新農人」(探訪新工種②)本報記者 葉曉楠今年11月舉辦的2020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三屆全國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之農作物植保員決賽現場。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了4位智慧農業時代的「新農人」,他們有的當上農業經理人,有的操控無人機做植保,有的探索用現代技術科學管理茶園,有的當上直播銷售員幫鄉親們帶貨。雖然職業各不相同,卻都是為農業生產服務。他們在幫助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同時,也迎來了自己在這些新職業新工種領域內成長壯大的新機遇。
  • 「科技興農·公益助農」北京精農公益基金會新型生態農業環保專項...
    新科技、新農業、新未來!北京時間2020年7月26日,「科技興農·公益助農」全國公益活動啟動儀式德州站舉行,全國數百名重要嘉賓、專家、企業家、農戶代表和媒體代表蒞臨出席。
  • 中山市祥農洲農業高新科技園
    看著眼前的花海仿佛並非是在珠三角城市而是在世外桃源~走出花海,前面有座亭子,些許人會聚集在亭中,他們有的在鍛鍊身體,有的在聊天,還有的在練習吹樂器,打造了一個溫醇愜意的空間。這裡是中山市祥農洲農業高新科技園,由中山市祥農洲農業高新科技有限公司投資經營,園區位於廣東省中山市沙古公路廣珠西線中山西入口旁(沙溪鎮隆平路沙朗片區),規劃建設面積為1500畝,佔地面積1247畝。是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經濟區內,交通便利。
  • 80後「新農人」胡順天:創建廣東省首個新農人人才驛站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胡順天以鄉村振興服務項目參加全國「創青春」創新創業大賽,獲得全國總決賽銀獎;2019年又被團中央和農業農村部授予「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同年,他創建了首個服務新農人及鄉村振興的人才驛站——梅州市新農人人才驛站,培育及引進人才,助力鄉村振興事業落到實處。     近幾年,胡順天的鄉村事業經歷了「裂變」,向鄉村培訓和創業諮詢等方向拓展。
  • 從「新農人」到「興農人」 四川返鄉青年書寫鄉村振興新故事
    (中國減貧故事)從「新農人」到「興農人」 四川返鄉青年書寫鄉村振興新故事中新社德陽7月20日電 題:從「新農人」到「興農人」 四川返鄉青年書寫鄉村振興新故事作者 陳選斌 張浪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新農人」,每到周末,他們就會以公益方式,為村民、遊客演唱民謠。高槐村離德陽市區僅幾公裡之遙,優越的地理優勢先後吸引了27家企業投資7950萬元(人民幣,下同),豐富園藝、文創等產業。村集體投入127萬元用於土地整理、民宿打造和柑橘產業園建設,擴寬了集體經濟發展空間。
  • 大陸「新農人」第六期臺灣現代農業考察團紀實
    2015年1月28日-2月3日,由北京農合家園諮詢中心和錦繡千村農資連鎖(北京)有限公司共同組織下,來自全國各地的新農人奔赴寶島臺灣,開始了為期
  • 【履職|參政議政】「新農人」,綻放夢想吧!
    「新農人」普遍受過高等教育、職業技能培訓或有創業實踐經歷,據調查,「新農人」70%以上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有的甚至是碩士或海歸人才。他們知識面寬、視野開闊,有著紮實的專業知識。二是有遠大理想。「新農人」大多帶著夢想,志在創新農業、改變農民、改造農村,渴望幹出一番事業,在鄉村實現人生價值。三是充滿生機活力。
  • 新農人的舞臺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到我們山裡的基地參觀,看到這麼多農業人才拿著電腦在地裡鑽,覺得很『震撼』,說要扶我們一把。」郝亦成說。 雙方合作成立了張家口農投京北科技有限公司,開始在李杏莊村建新基地,運營漿果農旅體驗綜合體項目。
  • 姓農興農 擔當為農——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2016年,國家農業信貸擔保聯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國家農擔公司」)及33家省級農擔公司組成的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以下簡稱「全國農擔體系」)正式成立。作為目前全國唯一的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全國農擔體系是一個專注支持農業、專門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以盈利為目的,具有「財政 金融」「政府 市場」屬性特徵的政策性擔保工具,是財政支農方式的改革和創新。
  • 倪雪瑩:新浪微博助力新農人操盤手
    以下是演講全文(根據錄音整理)先給大家分享三個故事,比較代表性的,關於農業品牌的創造性。第一個故事,我們微博上有很多的新農人,胡雪鶯姐姐分享說好的新農人其實是要做一個很好的碼農,你要懂得在網絡上推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