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縣走出來的「新農人」
改革開放初期走出農村,至今仍舊在創業的王思聰,每周五,無論多忙多晚,都會從北京趕回老家,將整個周末都投入到自己心愛的農業之中,這已經是他堅持的第三個年頭。
老家在河北望都,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 四十年前,王思聰從望都縣走出去。樹高千尺不忘根,在工作生活之餘,他一直心繫家鄉。四十年後,他回歸望都,並將先進的思想和資金、渠道等資源帶回家鄉。
農業消費結構的變化和機遇
對於農業發展的趨勢,王思聰有著深刻地認識,對農產品(000061,股吧)消費結構的變化, 也有獨到見解。
在外闖蕩的這些年,王思聰系統考察了歐美等國的農業產業,他認為,農業要發展,從業者和組織形式要升級。因此,王思聰回鄉後,對家鄉農業現狀有些擔憂,於是牽頭成立了專業生產合作社,組織村民共同種植馬鈴薯、辣椒等農作物,並幫助對接商超來解決銷售難題。
對於農業生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王思聰也有自己的理解。在與朋友、生意夥伴聊起吃什麼時候,周邊人都在追求健康和綠色飲食。基於此,王思聰判斷,隨著人們收入水平提高,老百姓(603883,股吧)的農產品消費能力確實在增強,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綠色的、有機的農產品是未來需求增長的重點。
為順應國內農產品消費升級,王思聰認為應該把高端農產品的供給放在更突出的地位,這個高端是指品種、品質、安全性、營養性等的高,是對需求和市場的適應性更高,是附加值以及性價比更高,唯有如此,才能讓農產品的供給契合消費者需求,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對此,王思聰認為,在完成脫貧攻堅後,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離不開智慧農業。他準備把現代科技和農業技術深度融合,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並積極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與食品、餐飲、休閒旅遊的無縫融合。
助貧和幫扶是社會責任
王思聰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建設家鄉,幫扶農業,踐行鄉村振興之路,幾年以來,用實際行動提升了家鄉土地的生產率,幫助同鄉在農業上實現了增收。在談起「幫扶」家鄉農業的初衷時,王思聰總是說:「助貧和幫扶,是社會責任。」
王思聰認為,2020年國際和國內的形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王思聰認為,要在更小的顆粒度上,如以脫貧縣為單位來規劃發展鄉村特色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實現一二三產相乘發展的六次產業構建,才能更好的振興鄉村。
目前,鄉村的基礎設施在建設完善,村容村貌有所提升,環境不斷改善,青山綠水多嫵媚。農業發展了,加工業基礎也逐漸夯實,休閒農業紅火了。但望都老家的鄉村旅遊一直處於被周邊優質資源擠出的尷尬位置,這也引發了王思聰的思考,準備幫助家鄉發展特色旅遊和康養產業,於是投資土地修復,進行老房改建,吸引北京的城裡人到老家鄉下度周末,堅定了老鄉們進行特色種植的決心,盤活了鄉村旅遊一盤棋。
如何實現有效幫扶
疫情爆發以來,很多地區的農業生產銷售受到了巨大衝擊,暴露出了農業供需對接和流通的一些問題,也給農業幫扶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
如何推動落後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實現有效幫扶?
王思聰提到了幾個關鍵詞:搭平臺、補短板、育品牌、上直播,他還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雖然他從望都走出來,但目標遠不止幫扶望都一個縣,而是要以望都為開局,組織100名三農專家,聯合100個綠色種植農場,精選100種綠色農副產品,幫扶100個縣,建立100個城市農副產品加盟店,實現100場視頻直播,建立起一個三位一體的農業營銷服務網絡。
如何破局?王思聰認為基礎是「一縣、一品、一特色」,特色農產品不能衝擊農業保障糧食安全的紅線,但要提升農民收入,一定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的特色農產品、高端農產品來完善農業結構。王思聰希望能幫更多縣域建立起各具優勢的特色農產品體系,完善供銷對接及品牌營銷工作。
品質、使命、利他
王思聰和老鄉們種植的高端農副產品,對品質有非常高的要求,生產全過程禁止使用化肥、農藥和添加劑。這樣不但種植成本高,產量也很低,最初老鄉們是不願意做的,是王思聰承諾保底和包銷才將高標準貫徹執行了下去。堅持高標準的結果就是,最初是王思聰給朋友送貨上門推薦試吃,現在王思聰經常接到電話詢問麵粉和辣椒哪裡能買到?
也是在朋友的鼓勵下,王思聰開始嘗試直播這種新型銷售模式,他也坦誠表示,自己最初的意願不是很大。 但如果直播能夠幫扶到更多地區的農業發展,那麼直播這件事情對自己來說,就是一種使命。王思聰認同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的經營理念:「利他到極致,幸福自然呈現。」農產品直播這件事對王思聰來說,就是利他。
2021年新年的展望
剛剛過去的一年裡,王思聰多次和同事提起自己對「美麗鄉村建設」和「穩定糧食生產」的理解,並用實際行動參與到了美麗鄉村建設中,同時也呼籲更多企業家一起響應號召,為農村發展做出貢獻。
(責任編輯:王剛 HF004)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合作供稿方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