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期間,為了避免飛沫感染,不論戶外、室內都得戴上口罩。不過皮膚科醫師發現,因口罩衍生的皮膚炎患者增加約3成;眼科醫師也發現,戴口罩形成的熱循環,提高眼睛過敏和針眼機率。
皮膚科醫師表示,從疫情開始,因為戴口罩引起的皮膚炎患者明顯增加約3成,年齡都在20到45歲之間。患者大致分成兩類皮膚病,一類是接觸性皮膚炎,也就是口罩邊緣接觸到的下巴、兩頰,出現紅、腫、癢等症狀,也有耳帶摩擦引起的輕微接觸性皮膚炎。
另一類則是酒糟、脂漏性皮膚炎,患者則是因為口罩悶住,在又溼又熱的環境下,高溫造成皮膚容易出油,進而阻塞毛囊。酒糟的症狀是在兩頰、鼻子或下巴,容易潮紅以及血管擴張,有的還會形成紅色疹子;脂漏性皮膚炎則是可能出現皮膚發紅及脫皮等。這種疾病都建議要找醫師判斷用藥。
要改善接觸性皮膚炎造成的皮膚問題,就要降低出油、避免太熱。醫生建議可以適時拿下口罩通風,進廁所時用冷水洗臉降溫去油,如果油性肌膚可以加一點洗面乳。戴口罩期間也要簡化保養皮膚的流程,可以只擦化妝水和乳液就好,儘量上淡妝或是少上妝,卸妝也一定要卸乾淨,口罩如果有沾到化妝品就建議更換。
此外,口罩不建議太多層,建議戴一個口罩就好。市面上販賣的口罩套或口罩隔離墊除了增加呼吸阻力,也會加重悶熱感。
眼過敏和其他眼部疾病也增加
不只皮膚出問題,戴口罩的後遺症也包括眼過敏、長針眼。眼科醫生表示,熱氣容易引發過敏,戴口罩會形成熱循環,提高淚小管和鼻腔的局部溫度,造成眼過敏、眼睛癢。他建議,如果眼睛產生過敏症狀,可以使用冷毛巾冷敷,每次5到10分鐘。
最近針眼也有增加趨勢,尤其是兒童患者增加。醫師推測可能是戴口罩後,沒法揉口鼻,反增加揉眼睛的機率。建議可以用熱敷的方式增加血液循環,讓紅腫處自然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