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文展示
愚 公 移 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二、主題概述
本文塑造了北山愚公的光輝形象,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也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堅持奮鬥的道理。
三、文言知識積累
(一)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汝之不惠(「惠」同「慧」,聰明)
3.無隴斷焉(「隴」同「壟」,高地)
(二)古今異義
1.年且九十
古義:將近;今義:並且,而且。
2.懲山北之塞
古義:苦於;今義:懲罰。
3.指通豫南
古義:直;今義:手指。
4.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古義:連……都……;今義:曾經。
5.投諸渤海之尾
古義:之於;今義:眾,許多。
6.投諸渤海之尾
古義:末端,邊上;今義:尾巴。
7.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古義:指草木;今義:毛髮。
8.北山愚公長息曰
古義:嘆息;今義:休息。
9.何苦而不平
古義:擔心什麼;今義:何必。
10.懼其不已也
古義:停止;今義:已經。
(三)一詞多義
1.年且九十(將近)
且焉置土石(況且)
2.且焉置土石(哪裡)
始一反焉(語氣詞)
(四)詞類活用
1.吾與汝畢力平險(形容詞作名詞,險峻的大山)
2.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名詞作狀語,用箕畚裝著土石)
(五)重要虛詞
1.之
①本在冀州之南(助詞,的)
②跳往助之(代詞,他們)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代詞,愚公)
④汝之不惠(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
⑤汝心之固(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
⑥雖我之死(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可不譯)
⑦告之於帝(代詞,這件事)
2.其
①其妻獻疑曰(代詞,他的)
②其如土石何(副詞,用在「如……何」之前加強反問語氣)
③懼其不已也(代詞,他,指愚公)
3.以
①以君之力(介詞,憑)
②河曲智叟亡以應(連詞,來)
4.而
①面山而居(連詞,表修飾)
②聚室而謀曰(連詞,表承接)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連詞,表修飾)
④而山不加增(連詞,錶轉折)
5.於
①達於漢陰(到)
②告之於帝(向)
(六)成語積累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恆心,不怕困難。
四、鑑賞品讀
1.愚公決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難?
①兩座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艱難: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②移山的人少,且老的老、小的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③工具簡陋,運土石的路程遠: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2.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對愚公移山的態度是不同的。找出相關語句,簡析他們的態度。
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支持、質疑)
河曲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嘲笑、譏諷)
操蛇之神: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恐懼、害怕)
天神:帝感其誠。(敬佩、感動)
3.試結合語言具體分析智叟對待愚公移山的態度。
持反對的態度。智叟的話語句句都是譏笑與責難,「甚矣,汝之不惠」是很嚴厲的責備口氣,「殘年餘力」又顯出十足的輕視,「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語氣加重,是譏笑愚公無能。
4.愚公是怎樣駁斥智叟的?
面對智叟的嘲笑,愚公駁斥了他的錯誤觀點,闡述了人力無窮、自然能被徵服的思想。愚公在「長息」之後,先是斥,接著是駁,用頂真的修辭,顯得氣勢十足。
5.如何理解本文的神話結尾?
神話不同於迷信,在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通過幻想,藉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徵服自然的願望。本文採用神話結尾,藉助神的力量來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是通過想像的方式解決人和自然矛盾,反映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願望。它跟封建迷信思想有著本質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