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烏茲一趟對我這個國際關係的學生而言,補足了亞歐大陸腹地的一塊認知拼圖,打開穆斯林黑箱,將大陸兩端的文明歷史貫通起來。
烏茲別克斯坦位處中亞腹地,歷來是亞歐大陸諸多文明交流的必經之路。以宗教為例,來自南亞的佛教文化曾經在此繁榮,又傳入西域諸國,遇見了北部遊牧民族的薩滿教,經此傳入中國漢地,再到東亞諸國;來自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中國歷史上亦稱祆教)在伊斯蘭擴張時期也曾沿著商路向東遷徙,進入中原大地,如今中國西北的建築仍留有遺蹟;吸取過基督、瑣羅亞斯德教的摩尼教也一路傳播,反覆融合民間信仰,曾在中國被稱作明教。
要看古絲路的歷史,我很建議到烏茲首都塔什幹撒馬爾罕的國家歷史博物館。這個博物館本身就十分難得,建於1876年,是中亞最古老的博物館之一了。那裡收藏了很珍貴的幾尊佛像。可惜裡面不能拍照,我畫了個佛頭回來。
這裡的佛像大多都保存了希臘經典雕塑風格,高挺的鼻梁,有著明顯西方人的印記。這樣的雕塑藝術是亞歷山大東徵後,遷到古印度北部地區(約今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帶)的希臘人,融合了當地的佛教元素。如果留意中國早期的佛教雕塑,也是受到這樣風格的影響。
再與大家分享另一尊佛像的照片,如今藏於大英博物館。這也是犍陀羅藝術的經典之作。(安傑利洛,2013)它與我在烏茲看到佛像非常相似,尤其是頭髮的紋理。再看中國明清後的佛像多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看古絲路的歷史還有另一處可去:撒馬爾罕的Afrosiab古城。古城遺址如今是個考古現場,即便對考古學不感興趣的人也可以到Afrosiab的博物館參觀。展覽的主體就是最重要的四面牆的壁畫。大約對應的是中國唐朝時期。古絲路上各國來朝的場面被畫在上面:中國人、突厥人、朝鮮人、吐蕃人、印度人等都在其中。
壁畫的北牆都用來描繪中國唐朝的生活景象,可見當時中國在中亞的影響力。
我很喜歡北牆左邊繪著的一組水鳥。線條流暢仿佛是毛筆筆鋒所勾勒,選取的素材也很符合中國人親近自然的審美追求。
Afrosiab博物館也是在烏國為數不多出售明信片的地方。就在博物館入口處,支著一個賣紀念品的鋪子。感謝老闆娘的寬容,讓我用英語完成了砍價。
明信片大多展現烏茲別克斯坦的建築。烏國廣袤的黃土上罩著藍天,天地間的建築以明豔的配色融進其中。有機會的話,我就會將這些元素都裝進明信片裡。
烏茲別克斯坦的文化是「單峰駱駝」與「雙峰駱駝」的相遇的產物。「單峰駱駝」代表發源於阿拉伯半島的伊斯蘭文化。阿拉伯半島上的遊牧民族依靠單峰駱駝穿行於沙漠的和城市之間,人們是牧民和農民的集合體。「這種駱駝有較短的駝毛及適宜在沙漠中行走的長腿,它們很能忍受酷熱、乾渴和疲勞」。「雙峰駱駝」則代表中亞的突厥-蒙古文化。人們適應了廣闊而寒冷的大草原,不重視農業,族群混雜、漫無邊際地四處遷徙。「中亞大草原上的遊牧者使用的是體型結實的大夏雙峰駱駝,這種駱駝有著能抵禦嚴寒的長毛,以及能在多石的地面上敏捷行走的結實四肢」。(羅馬尼,2013)
想要了解烏茲別克斯坦的穆斯林文化,我建議直接與當地人交流。我們隨行的 Peer Advisors 就很樂意與我們談論這些話題。他們和我們談對安拉的信仰,談伊斯蘭教的五大支柱,談禮拜的程序,談《古蘭經》。他們也願意聽我們講共產主義無神論、佛教六道輪迴、中國陰陽五行。他們是可愛的人。
我還很建議去參觀他們的建築。政府建造的大型清真寺,集市邊的清真寺,撒馬爾罕古城的學校建築,塔什幹地鐵都能體會到伊斯蘭教的藝術氛圍。
他們宗教建築對抽象藝術的追求到了痴迷的程度。我也嘗試著臨了幾幅。
列吉斯坦廣場上的Ulughbek 神學院大門裝飾花紋
(沒有信仰和數學的加持,我畫了一輪就歇菜了)
行程結束後,我才從文獻中了解這種抽象崇拜的原因:
伊斯蘭教崇拜唯一真主。他們認為,只有真主永恆,其他都是易變、短暫的。因為物質是一種全能抽象,和無處不在的真主的創造行為,模仿自然的藝術也就毫無意義。所以清真寺沒有象形藝術,一切事物都是高度抽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