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綠皮書》為例,用弗洛伊德防禦理論,透視種族歧視的心理機制

2020-12-11 Tina心理1

1、「弗洛伊德之死」

請注意,此弗洛伊德,非彼弗洛伊德。

我們首先講到的弗洛伊德,並不是後面後面要講的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而是最近火遍全網的被美國警察跪地致死的黑人弗洛伊德。

5月24號,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名非裔美國小夥,因使用20美元假鈔,被當地四名白人警察控制在地。

其中一名警察用膝蓋跪壓在黑人小夥脖頸處,期間黑人小夥拼命求救"我不能呼吸了",被警察置若罔聞,按壓在地8分46秒後失去生命體徵。

喬治·弗洛伊德,這註定是個會載入史冊的名字。他在生命最後發出的那聲「I can't breathe 」, 將永遠迴蕩在美國歷史的上空。

種族歧視,這一美國歷史文化的頑疾,又一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惹怒的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抗議。從火光沖天的明尼阿波利斯市,到亞特蘭大被打砸的CNN大樓,再到華盛頓被圍堵的白宮,還有芝加哥川普大廈的淪陷……這一幕幕激烈的大戰,正在美國上演。

種族歧視的惡果,正在以勢不可擋的陣勢展開。

2、《綠皮書》——黑人定製旅行保命手冊

《綠皮書》就是一部深刻展示和探討種族歧視的電影。

在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角逐中,《綠皮書》一舉拿下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原創劇本獎,成為當屆奧斯卡最大贏家。

電影的名字為什麼叫《綠皮書》?

片名《綠皮書》巧妙地暗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綠皮書》其實是一本小冊子,是在時代背景下出現的特殊產物。

1936年,郵政工人維克多·雨果·格林撰寫了一本約等於「黑人保命指南」的小冊子,全稱為《黑人自駕遊綠皮書》,該書詳細列舉了北美南部各州能為黑人顧客提供服務的賓館、商店和餐廳等。在發行的30年中,這本書一直幫助黑人同胞規避種族歧視的風險。

它的誕生實際指向的是美國南方當時的種族隔離政策,想要深入了解劇情,就需要了解當時的歷史大背景。

美國南北戰爭之後,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而南方實行的還是黑人奴隸制度。本是一場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後來卻演變為一場為了黑奴自由而戰的革命戰爭。

雖然當時林肯總統頒布了《解放宣言》,廢除了南方的黑人奴隸制,但有色人種低人一等的觀念仍未改變,黑人並沒有獲得和白人同等的權利。

在南方,白人和黑人之間,還存在一個難以逾越的鴻溝。越往南方走,情況就越惡劣。很多地方黑人說不能去的,否則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衝突,嚴重的還會涉及到人身安全。

而當時的《綠皮書》每年更新一次,詳細記錄了全美對黑人友善的地方,可以安全出入的餐廳,酒店,加油站,理髮店、美容店等場所。

所以,這本小小的《綠皮書》被認為「黑人定製旅行保命手冊」。

3、劇情介紹:一黑一白的南下之旅

電影裡主要有兩位男主人公。

一位是白人託尼 立普,沒怎麼受過教育,只在各種高級夜總會和俱樂部做保鏢工作,性格簡單粗暴,經常無法控制自己情緒。

一位是黑人唐 謝利,受過良好教育,情商智商和涵養都很高,擁有三個博士學位,在上流社會有著很高知名度,是一名著名的黑人鋼琴演奏家。

故事大概講述的是:謝利博士即將開始為期八個星期的南下巡迴演出,可是,那個時候南方對黑人的歧視非常嚴重,所以他想要招募一個私人司機和保鏢,以保證他的安全;而託尼是一個吊兒郎當遊手好閒的混混,在一家夜總會做侍者,這間夜總會因故要停業幾個月,可因為要支付房租和養家,他的當務之急是去尋找另一份工作來填補這幾個月的空缺。

就這樣,一黑一白,這兩個男人相遇了,他們一起踏上了南下巡迴演出之旅。兩個人性格迥異、地位懸殊、膚色不同,他們從剛開始的格格不入,到中途的彼此藐視,到最後的互相幫助。

旅途中,他們互相療愈,走向對自我內心的探索和救治,情感處理克制且細膩,最終影片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

4、弗洛伊德的防禦理論談「種族歧視」

因為種族歧視,有了如今「弗洛伊德之死」的悲劇;而早在19世紀,心理學先驅弗洛伊德提出的防禦理論,早就透析了「種族歧視」的本質。

同叫「弗洛伊德」,冥冥之中,有了更多意味深長的味道。

弗洛伊德認為人類的行為主要不是受意識,而是受到無意識掌控的,就像冰山,我們能意識到的只是冰山一角,海面下那主體部分就是我們的無意識。很多我們難以啟齒的內容被壓抑在無意識中,為了不讓無意識影響我們的日常,人類會建立各種防禦機制來抵禦無意識的幹擾,以避免無意中深處的痛苦感受。

種族歧視關係中的歧視者和被歧視者,其實都有著心理防禦的作用。

下面我們將以電影《綠皮書》為例,通過剖析電影中兩位男主角的防禦心理,來了解「種族歧視」的心理動因。

01、白人託尼的心理防禦:投射和認同

首先來看第一種心理防禦:投射。

投射是一種最原始的防禦機制,這種防禦機制就是把能引起焦慮的衝人格特徵或動機加到他人身上,認為「那是他人,而不是自己」所具有的特性。

所以,當你討厭某些人的時候,你就要警惕了,很可能你也是這樣的人。你只是將潛意識中認為 「不好」的特質投射到他們身上,就會在內心感覺「是他們不好,而不是我」。

承認自己不好,是痛苦的;將不好投射給他人,可以有效緩解這種痛苦。

一個最常見的例子是,當你批評孩子這次考試怎麼只得了一個 C,孩子說小明才得了D。

五十步笑百步的人,因為自己臨陣逃脫而覺得尷尬難堪,突然發現別人比自己逃得更遠,便大肆嘲笑,以減輕自己心裡的不安。

《綠皮書》中,一開始男主角託尼家裡找了黑人維修工,而他們家親朋一大屋的男人,聚集在客廳,說是來監工,他們在客廳看著球賽,非常享受,跟忙活維修的黑人形成鮮明對比。

男主失業,而這一幫男人同樣沒有在工作,很明顯,他們的生活狀況並沒有比黑人維修工更好,但是他們卻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經濟狀況差、社會地位低這一事實;潛意識中,他們通過監督黑人、歧視黑人,認為黑人才是經濟狀況差,社會地位低的一群人,來保持他們作為白人的優越感,避免面對現實的尷尬和痛苦。

這跟上面舉的考了C的孩子,會去嘲笑考了D的孩子,心理模式是一樣的。

黑人修理工走後,男主託尼盯著他們喝過水的杯子,之後將它們扔進了垃圾桶。即便杯子的使用價值並沒有因為黑人喝了一次水而損耗,但是在男主心中,它們的價值卻會因為被黑人用過而降低。自己在黑人面前,保持高高在上,就可以維護自己內在的優越,這對剛失業的他而言,是一種心裡安慰。

接下來來看第二種心理防禦:認同。

認同是把某人的特徵加到自己身上,以某人自居,所以也稱自居作用。通過對威脅性的 個體的認同,個人可將威脅性的個體的力量和特徵加到自己身上,以減少自我的脆弱和恐怖感。這種認同也可稱為對攻擊者的認同。

通俗理解,攻擊者很有力量,面對攻擊者你是無助和脆弱的,可是如果可以變被動為主動,採取和攻擊者一樣的做法,你就會獲得攻擊者的那種力量感,就不會感受到弱小和無助,所以對攻擊者認同的根本心理動機,是為了緩解自身脆弱而感到的痛苦。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集中營中的囚犯特別表現出這種認同,某些關押時間較長的囚犯在談話、打扮、動作、姿態上模仿蓋世太保士軍,有些囚犯甚至狂暴的攻擊同伴,表現出典型的對攻擊者的認同。

現實生活中,那些長期生活在父親家暴母親家庭中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也會家暴他們的妻子,背後就是對於攻擊者的認同,實際上也是這種「認同」的自我防禦機制在起作用。

在電影《綠皮書》中,男主託尼就有非常典型的認同心理。

在他們南下的旅途中,他們不斷遭遇到種族歧視,比如在大雨滂沱的晚上,他們被警察攔住盤問,當黑人主人公謝利博士,解釋他的名字是義大利語的時候,警察對著託尼鄙夷地說,「我現在知道你為什麼為他服務了,因為你也是半個「黑人」。

從歧視到被歧視,託尼當然受不了這樣的心理落差,他接下來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攻擊者認同」,他上來就是一拳頭,用攻擊者的方式來對待他們,這是認同的心理防禦,更是一種自我保護。

02、黑人謝利博士:「反向形成」的防禦機制

種族歧視中,被歧視人群中有很多種防禦心理,像投射、否認、認同等等。而在本片中,黑人謝利博士卻受另一種典型防禦機制操作,那就是:「反向形成」。

弗洛伊德認為,如果個體覺察到某種令人恐怖的潛意識欲望,可能返回意識層面,則個體可能會運用與這種欲望相反的行為加強抑制的力量,以減輕不斷增強的焦慮,這種防禦機制就是反向作用。

「反向形成」簡單來理解就是,你本來處於A,但是表現的卻是-A,這是一個極為常見也極為重要的機制。

例如危險的欲望和衝動,可能表現為溫柔和仁慈;執拗和固執,可能是為了掩蓋順從和依賴。而最明顯的反向作用,表現在愛與恨的對立。愛,可能通過攻擊、諷刺、拒絕等恨的形式表現出來。

在影片《綠皮書》中,男主角黑人謝利博士就是典型的「反向形成」防禦機制。正如他在電影中所說,只有當他在臺上演奏時,別人才對他報以尊重,等到他下了臺,他就是一個黑人,受人歧視和冷落。

他有著三個博士學位,受過高等教育,是一位一流的鋼琴演奏家,可是這不妨礙他依然被歧視。

他可以在酒店為白人賓客表演,卻不能使用白人專用的餐廳,不能使用化妝間,甚至是衛生間。給他用的化妝間實際是小的離譜的雜貨間,他去廁所只能去野外,吃飯只能去對面街區,住宿只能住黑人旅館。

他的潛意識一定是深藏著憤怒的,但是在黑人的禁令面前,他是屈從的;他從不吃炸雞、遠離黑人同胞、以上流社會的做派要求自己、保持尊貴的音樂家形象,表面上是主動受困於白人話語權。

本質上是「反向形成」的心理機制,潛意識裡藏著深深的仇恨,表現出來的卻是溫文爾雅、順從接納。

5、從心理學看「種族歧視」的破解之道

上面是從被歧視者和歧視者兩方面來講的,破解之道我們也從兩方面來看。

對於被歧視者而言,你不用非得對「攻擊者認同」。舉個例子,G咬你,你不要把自己變成G,你要用更高明的做法讓它以後,咬不到你,不敢咬你;

你也不用非得「反向形成」,不用一直壓抑自己的憤怒,選擇順從與妥協,你可以遵從內心,活出更自由的人生。

電影中,兩位男主相互療愈、相互救贖,走向新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借鑑之處。

在監獄裡,謝利告訴託尼:暴力永遠無法取勝,堅守尊嚴才會贏,因為自尊總會讓你佔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歧視和攻擊他人,這本身就不是光彩的做法,而真正不被歧視的做法,不是將自己變成歧視和攻擊的人,而是真正站起來,這也就是弗洛伊德口中另外一種防禦機制,名叫「升華」。

在弗洛伊德看來,一切文明都是升華的結果。比如為了防禦你驚人的性幻想和毀滅幻想,你去從事有益的活動,如藝術、寫作和公益。

電影中,託尼完成了這樣的升華,在他調解餐廳糾紛時,又一次遭遇了攻擊,而這一次,他沒有繼續用攻擊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這為我們提供了一條破解之道,當遭遇歧視的時候,我們可以將自己提升到更高的道德段位,用這樣的方式實施回擊,才不會自貶人格到與攻擊者一樣的高度。

而謝利的同樣完成了他的升華,最後一場演出,他被告知作為黑人,不能在餐廳就餐時,他沒有再次選擇接納和順從,他拒絕了演出。

後來,他們來到了一個黑人酒吧,鋼琴的琴鍵都壞了,全然比不上他之前彈的那些名貴鋼琴,但是他非常開心地完成了這一次演出,臺下的氣氛一片歡快,這是整個南下演出中,最歡樂的一場。

走出被壓抑的困境,破除「反向形成」的心理防禦機制,才找回內心真正的快樂。

以上是對於被歧視者的心理破解之道,對於種族歧視關係中的歧視者而言,要對於心理投射效應保持足夠的警醒。

當我們不自覺歧視某類人群時,需要警醒是不是那一些自己不能接受的特質,投射到了對方身上,我們要了解,人性的複雜才是人生的真相,接納自己不好的特質,才能活出更真實的人生。

同時,也要對「攻擊者認同」保持足夠的警醒,是不是因為自己因為從眾心理,害怕被團體孤立,而採取了對「攻擊者認同」的機制,將自己也變成了攻擊和歧視者,那些真正智慧清醒者,都是能夠身處喧鬧人群,而保持獨立思考的人。

這篇文章從心理學的視角,進行的是比較深度的剖析,如果你能堅持看到這裡,那很高興,又碰到一位同道中人!

在這個複雜的世界,我願陪你清醒地活著。

END.

參考資料:

《衝突、焦慮、防禦,弗洛伊德的動力心理學》葉浩生《從影視作品中看美國形式主義下的反種族歧視》陳宇蝶

相關焦點

  • 自我防禦機制之投射
    很多考生在備考社會心理這一部分既饒有興趣但又容易迷惑的便是自我防禦機制。本文結合廣大考生的需求,以及「投射」給大家做一個簡要的分享。防禦機制是精神分析理論中一個非常核心的概念。心理防禦機制一詞最早是由弗洛伊德在《防禦性神經精神病》一書中提出。「防禦機制」最早是同某些神經和精神病聯繫,弗洛伊德在研究神經症尤其是癔症中將「防禦」視為「壓抑」的同義詞。
  • 《綠皮書》:種族歧視的縮影集
    綠皮書是一本記錄了為有色人種提供餐廳和旅館的指南,由於當時的美國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很多地方都會拒絕為有色人種提供服務,而綠皮書則可以幫助他們出行得更方便。在對有色人種歧視的大環境下,《綠皮書》無疑是種族歧視在60年代的社會縮影。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四)人格動力/簡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動力理論本能論:弗洛伊德將本能視為人類的基本心理動力,人的全部行為都受潛意識的本能的支配。本能是一種先天決定的心理成分,當它發生作用時就產生一種心理興奮狀態,產生某種生理和心理的要求或緊張狀態,從而推動個體活動,消除興奮和緊張,達到滿足狀態。
  • 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習以為常的精神現象在弗洛伊德的引導下突然變得神秘莫測。弗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學的大廈,構築於無意識理論的基礎上。弗洛伊德在精神病學研究中發現,人的心理現象之所以神秘到連本人都難以認知,是因為人的精神中存在一個遠不為人所知的領域,這就是無意識。
  • 弗洛伊德人格三我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把成人心理分成3個部分,並命名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由原始的本能組成,如飢餓、性和攻擊。它在無意識和非理性的層面上運作,其唯一的功能是尋求即時的滿足。它趨樂避苦的精神動力為自我和超我提供了能量源泉。自我在無意識和意識水平上都發生作用,受現實原則支配。自我基於現實為什麼嬰兒把東西放入嘴裡?一些人認為這是用來評估來滿足本我。
  • 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弗洛伊德與埃裡克森心理發展理論的...
    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弗洛伊德與埃裡克森心理發展理論的區別與聯繫 2020年下半年甘肅省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報名公告已發布,2020下半年甘肅教師資格筆試時間為10月31日, 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的的備考甘肅教師資格證考試筆試,
  • 心理諮詢師進階之精神分析學習 弗洛伊德的意識層次理論
    我們通常把這種現象叫做熟能生巧,或者體育理論中把這個叫做肌肉記憶。如果說上面的兩個例子可以用直覺或者技藝來解釋的話,那下面這幾種情況似乎就無法理解了。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中舉過很多口誤的例子,其中一個是這樣的:在一次會議的開幕式上,主持人致辭:「先生們,會議應到代表符合法定人數,我宣布,閉會。」會場上轟堂大笑。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於奧地利帝國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美國心理學家T.H.黧黑說:「如果一個人的偉大程度可以用他對後世的影響來衡量,那麼弗洛伊德無疑是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幾乎沒有一項探討人性的問題沒有被他觸及過。
  •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人格發展,因為性快感中心的變動,而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潛伏期和生殖期。
  • 都是心理防禦機制惹的禍
    02心理防禦,是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心理防禦機制,最通俗的解釋就是英國著名心理分析學家唐納德﹒梅爾澤所說的:「一切防禦機制都是我們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謊。」這個過程,就是心理防禦機制在起作用的過程。心理防禦機制的本質就是保護我們免受痛苦,它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比如,我們在面臨親人離世時,或者面臨伴侶的出軌時,常常第一反應是否認,這就是心理防禦機制在幫助我們做情感緩衝,不至於被突如其來的變故壓垮、崩潰。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心理防禦機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保護殼。
  • 弗洛伊德與埃裡克森發展理論的區別
    弗洛伊德作為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向盛行的人性觀提出了挑戰,轉向了對意識與無意識的研究,對整個西方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埃裡克森作為弗洛伊德的學生,
  • 美國種族歧視的殘酷現實,這部電影講透了
    因為白人警察暴力執法,殺死了一位名叫弗洛伊德的黑人,引起了許多反種族歧視者的抗議。在新冠疫情橫行的時候,他們不顧被傳染的危險,誓要為弗洛伊德討回公道。他的不幸,像是一根導火索,徹底點燃了許多美國人心中對種族歧視的不滿。事實上,種族歧視的問題一直都存在。
  •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五個階段
    口欲期 關於口欲期的心理,可以總結為三句話:1、嬰兒要用嘴吃東西,這是嬰兒的頭號需求。如果嬰兒期,一個人常被餓著,那這個人長大後就容易成為一個嚴重的吃貨。2、嬰兒需要用最感知世界,他們對任何東西感興趣,都會往嘴裡塞,這未必是要吞進去,而是要用嘴感知。3、這一階段的意象,就是嬰兒的嘴與媽媽的乳房,這一對意象所構成的畫面,有著無限的含義。 從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可以看出,嬰兒的一切人性,都會展現在嬰兒與媽媽乳房這一關係中。
  • 其實是心理防禦機制「轉移」在幫你安撫情緒
    其實,這種做法,心理學有個專門名詞:轉移,它是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轉移當人們經歷負面的情緒或者衝動時,不同的人會採取不同的方式來處理應對這些他們不想要的感覺。有時,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的做法,但更多的時候,我都是下意識就這麼做了。
  • 心靈秘密的探索者弗洛伊德夢的理論
    弗洛伊德夢的理論內容相當豐富,我們前兩次講了夢的性質,也就是夢是人的願望的達成。和夢的表現方式,也就是夢的偽裝。弗洛伊德在講他的方法之前,先批評了古代人釋夢的方法。他稱之為非科學的方法。他稱之為象徵性解夢,其特點是,它是用一個整體性的夢解說另一個整體性的意義。比如七頭肥牛被七頭瘦牛所吃,這個夢被整個用來象徵七個豐年後的七個災年。這實際上並沒有解釋夢本身,而是把這些夢當作預言。古代的那些解夢師基本上是用這個方法。弗洛伊德的方法是,凡是夢中所出現的象徵都必須加以分析,這些象徵關係極複雜,必須把每個象徵的來源是什麼搞清楚,才能給出意義。
  • 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所有的口誤,都是潛意識的真實流露
    --弗洛伊德《夢的解析》2、每一個夢都起源於第一種力量(欲望),但受到了第二種力量(意識)的防禦和抵制--弗洛伊德《夢的解析》3、夢的內容是由於醫院的形成,其目的在於滿足意願。--弗洛伊德《夢的解析》4、我們之所以不是響尾蛇有2個原因,第一我們父母都不是,第二我們不住在沙漠的中央。(人的形成:基因和環境)--弗洛伊德《夢的解析》5、即使是內容痛苦的夢,也可以用欲望的滿足來解釋。這一類夢的解釋,肯定會牽扯到很多我們不願意講出或者不願意想到的事情。
  • 弗洛伊德事件再次揭開美國種族歧視的傷疤
    弗洛伊德事件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美國多地出現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數百年來關於美國種族問題、非裔美國人地位不平等的討論重新被點燃。目前,抗議示威活動已經持續了10天,據媒體報導,暴力衝突事件數量已有所下降,一些城市也已經取消了宵禁。
  • 【弗洛伊德的主體理論】知識點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致力於探索我們人類心靈的心理功能的運行以及我們如何形構同外在世界的關係。弗洛伊德認為我們總是在爭取滿足我們的欲望(其中主要是性慾望)和需求,一旦這滿足不能得到實現我們就要忍受痛苦。我們也會為自己的欲望感到罪惡,特別是當它 們沒有得到滿足時,我們會變得自我批判,甚至是自我厭憎。
  • 防禦機制:情緒壓力的「轉換器」
    防禦機制來源於人們的自我保護機制,避免自己的心靈由於受到衝擊而過度焦慮、壓抑。了解防禦機制,對於判斷他人的行為乃至於心理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人類在面對挫折、衝突或是其他的緊張情況時,會產生焦慮、煩惱等負面情緒。
  • 幼兒教師資格證: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的主要流派
    兒童心理發展理論的主要流派是《幼兒園保教知識與能力》裡考察的重點,全國教師資格證考試網根據考試大綱為廣大考生整理推薦兒童心理發展理論主要流派的相關知識點,希望對考生備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