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田喵喵,原創首發,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丁克,最早在歐美盛行,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傳入國內,起初只有極少部分人能接受''丁克'',後來這種夫妻雙方有著雙收入,不打算生孩子的生活方式,逐漸在高知家庭中流行。
他們還被賦予一個共同的名字:丁克族。
現如今,三十年過去了,首批丁克夫妻也早已步入晚年生活,他們的現狀又如何呢?過得幸福嗎?有沒有開始後悔?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安家》中,有一對老夫妻的晚年生活,很值得我們深思。
《安家》宋老師夫婦:晚景幸福又悲涼
在最近的熱播電視劇《安家》中,房似錦接待了一對想要賣房的老年夫婦,第一次去到老人家拍房子的圖片時,房似錦就被兩位老人的鶼鰈情深所感動。
然而他們又是不幸的,這讓他們最後的幸福,顯得格外悲涼。
宋爺爺和江奶奶一生並無子嗣,他們最寶貴的財產,就是江奶奶的父母留給她們三姐妹的那棟老洋房。
因為兩個姐姐均已過世,所以要賣掉房子,就得兩個外甥同意,並且籤字。宋爺爺身患癌症,國內已經無法治療,江奶奶迫切的想要傾盡所有換丈夫活著,她要以最快速度賣掉房子,然後出國給宋爺爺治病,她唯一的渴求,就是讓宋爺爺活著。
可是這樣的渴求和權利,活生生的被兩個外甥給剝奪了。
江奶奶一忍再忍,一退再退,答應他們所有無理的過分的要求,低三下四地哀求,但他們就是不願意籤字,每次都在最後關頭掉鏈子。他們不籤字,老洋房就無法賣出去,江奶奶就沒有辦法拿到給宋爺爺的救命錢。
而這兩個外甥不願意籤字賣房的目的,就是要拖住兩位老人,好等他們都去世了,可以多分點錢。
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可見一斑。
熬著熬著,宋爺爺就進了ICU,兩個外甥依然沒有鬆口。再後來,宋爺爺走了,走的時候喚著江奶奶的名字,跟她說:美廷,再會了。江奶奶強忍著悲痛:宋老師,你等著我啊。
如果有自己的孩子,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
宋爺爺就這樣走了,帶著江奶奶無盡的遺憾和無奈。他們的愛,他們的努力,他們的渴望,在兩個不可靠的外甥面前,顯得多麼的蒼白無力啊。
更讓人難過的是,這個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原型。微博上有人透露說,現實中兩個晚輩就是把老人給熬死了,還多分了很多錢。
我不禁想,如果宋爺爺和江奶奶有個一兒半女的,也容不得兩個外甥這麼囂張,這樣欺負老人吧。
如果宋爺爺和江奶奶有自己的孩子,他們的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人善被人欺。很多時候沒有後代的夫妻之所以晚景悲涼,也是因為年邁體弱、手無縛雞之力,容易被人欺。
丁克夫妻,晚年不得不面對的幾件事
1、自己走後,老伴怎麼辦?沒有可以託付之人。
《安家》故事裡,宋爺爺生前一直念叨的就是:「我不放心你啊,美廷。」江奶奶會撇著嘴說:「不放心我,那你就別走啊。」然而宋爺爺還是先走了,留下江奶奶一個人。
病床上的宋爺爺對江奶奶說:「以後我走了,你要有個什麼事,還是要仰仗兩個外甥的。」然而事實的真相是:外甥是靠不住的。宋爺爺去世,兩個外甥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江奶奶去世了,馬上就趕過來了,目的很明顯:是著急來分遺產的。
丁克夫妻有自己的收入,有退休金,有醫保,但如果有任何一方先走了,留下來的那個人,就只能孤零零一個人了。沒有孩子,親戚們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倘若想要託付,可能就只有養老院了。
2、生病就醫,誰來照料?
《安家》的宋爺爺還是幸福的,因為在他生病的時候,有江奶奶在身邊,江奶奶第一時間叫了救護車,在醫院也是床後的照料著。
但是江奶奶比宋爺爺年輕十幾歲呢,生活中年齡差距這麼大的夫妻還是比較少的。萬一兩人身體都不好呢?萬一哪一方先走了呢?
國內的養老體系遠遠沒有國外這麼發達,就算住養老院,也是遠遠沒有家人照顧來得周到和全面的。
3、人活一世,總要有點精神寄託
錢鍾書走了以後,楊絳先生還能獨自一人留在世上多活十幾年,那是因為有著一種莫大的精神支撐,那就是她要留下來,為錢鍾書、為他們這個家,打掃現場,整理錢鍾書的作品,回憶與家人相處的這一生。
現實中的很多人,如果沒有孩子,那麼唯一的精神支撐就是老伴了。倘若一人先走,那麼另一人縱然依然活在這個世界上,也是苟延殘喘。
江奶奶才會在宋爺爺去世後不久,便也跟著去了。也是因為宋爺爺就是他的全世界,宋爺爺去了,她就沒有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必要了。因為沒有精神寄託了,即使活著,也沒意思。
為什麼中國人的「養兒防老」觀念這麼重?
和外國不同的是,中國是個人情社會,這種人情在家庭中體現得尤為重要。比如父母對孩子的愛與照顧,孩子對父母的感恩與贍養。
我們永遠逃不出這種關係與情感的羈絆,所以生兒育女,養兒防老,早已深入國內內心。
如果做一輩子丁克,一生沒有子嗣,會怎麼樣呢?
舉個例子。
日本沒有中國這樣的情感羈絆,而日本人又最怕麻煩人,所以日本的老年人就算自己照顧不了自己,也不會麻煩子女,或者就算麻煩了,子女們也會選擇無動於衷。
於是,就有很多日本老人流落街頭,或者自殺。
而在中國,很多孩子看起來「不孝」,日常會有婆媳矛盾啊,會嫌棄父母做得不夠好啊什麼的,但是每到關鍵時刻,比如父母生病了,癱瘓了,需要人照顧了。
無論曾經有多少的恩恩怨怨,那一刻在病床前此後的,在醫院家裡忙前忙後的,一定是你的孩子。
養育孩子縱然是苦累和操心的,但關鍵時刻,孩子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中國人對兒子有執念,其實也是受養兒防老觀念的影響,有孩子,總歸是有人養老送終的,也不至於晚景太悽慘。
再換個角度說,人老了,沒有了年輕時候的繁忙和追求,此時如果還有些家長裡短可以操操心,還有兒孫繞膝,豈不熱鬧快哉?
有一句話說,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可以是一座孤島。
與丁克一族不同的是,孩子,就是你生命的延續,就是你的希望。
-END-
@我是田喵喵,關注我,進我主頁看看,和我一起探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