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是享譽歐洲「文藝復興三傑」之一。他的作品充分體現了協調、和諧、安寧、對稱以及完美和恬靜的秩序的藝術,而被尊為「創作典範」而享有盛譽。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作品甚至可被稱為「人文主義及文藝復興世界的頂峰」。
拉斐爾一生創作出了300多幅傳世巨作,《雅典學院》則是他於1510~1511年創作的一幅壁畫作品,現收藏於義大利梵蒂岡博物館。
歷史上柏拉圖為傳播知識追求真理而舉辦雅典學院,以兼容並蓄、自由開放的思想為理念,開啟了雅典思想的巔峰時代。為紀念這一跨時代的歷史事件,拉斐爾絞盡腦汁,最終決定打破時空界限,把代表著哲學、數學、音樂、天文等不同學科領域的文化名人會聚一堂,以回憶歷史上黃金時代的形式。畫中很多學者名人如蘇格拉底或早已去世,如歐幾裡得不可能出現於雅典,但為表達對人類中追求智慧和真理者的集中讚揚,拉斐爾將11群組的57個學者名人齊聚一堂,並在拉斐爾的暢想之下展開激烈的辯駁討論,以知識進步為名,信仰為動力,訴說了人類對未來的美好嚮往。
而畫面的中心,眾人的焦點則是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這對師徒,他們邊走邊談,引經據典的樣子。年老的柏拉圖白髮蒼蒼但精神矍鑠,一手指天;而年少有為亞里斯多德亦不甘示弱,一手之地。看來這場師徒之間學術的論爭已經曠日持久且非觀點小分歧,而是一場關乎人文哲學思辨未來走向的論爭,並且有可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類思考方式,改寫著歷史進程。
那麼他們究竟在論爭什麼呢?讓我們先從柏拉圖談起吧。柏拉圖師承蘇格拉底,建立雅典學院以促進雅典文化思想繁榮的同時,究其一生的政治文化哲學思想,撰寫出了《理想國》這一21世紀仍被評為極具影響力的不朽名篇,《理想國》反映了柏拉圖追求完美的一種努力,他於歷史上率先將人理想的完美與現實的不完美切分出來,並極力讚美人心中理想的永恆,在理想之中人得以自由追尋這個世界的完美,即便他將永遠處於自己的幻想之中。而《理想國》則是他所孜孜不倦追尋著的這個世界的完美,他的思想鼓勵著人類一代又一代不斷昂揚奮進,即便身處逆境險處,也不能放棄對這個世界美好的探索與追尋,並善用理想的完美轉而成為構建世界並改變世界永不停歇的思想源泉。所以認為世界的美好源於理想如同追尋天國一般的他一手指天。
但構建並足以改變世界的力量真的只是源於人類腦海中對世界完美的理想與追尋嗎?亞里斯多德顯然並不這麼認為。他拋棄了他的老師所持的認為人心中的對與完美理想的執念構成了這個世界,轉而認為這個世界便是這個世界,它賦予了你生命,它給予了你與之交流並成長的機會。我們並不能只在腦海裡構想著這個世界,而應該與這個世界互動,通過實踐而了解這個世界。在這一過程之中人類不斷成長,與自然交互,掌握了更好的方法與技術,最終真正成為「自然之子」。於是篤行世界的知識源於現實源於實踐如同擁抱大地一般的他以手撫地。
事實上他也踐行了他的理念,成為了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著述繁多,留下來的作品依公元2世紀傳記作家第歐根尼·拉爾修在其《著名哲學家傳》中保存的目錄所載,就有164種400餘卷,可惜的是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只有47種。
亞里斯多德幾乎對每個學科都做出了貢獻,寫作涉及倫理學、哲學、神學、自然科學、甚至雅典法律。亞里斯多德的著作構建了西方哲學的第一個廣泛系統,包含道德、美學、邏輯和科學、政治和玄學,被譽為有史以來西方最偉大的科學家與思想家。而他的那句「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則膾炙人口,相信是對他的老師柏拉圖最恰當的回應。
僅僅是這幅畫的核心焦點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這對師徒的論爭便有這麼多的思想淵源,相信,拉斐爾在布局刻畫其他人物的同時也考究了他的生平思想。當然,天資卓越的拉斐爾也在這幅畫上某個神秘的角落畫上了自己,使自己有幸與先賢哲人同列,後世自然承認作為這幅史詩巨製的作者理應具備這個資格。
而當你視線的焦點移開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之際,你能在文章開頭的《雅典學院》裡發現了那個躲在某個神秘角落的拉斐爾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