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拉斐爾·桑西(Raffaello Santi,1483—1520)是「文藝復興藝術三傑」之一,奠定他這一殊榮的作品是經典名作《雅典學院》。
拉斐爾27歲時接受當時最有影響力的贊助人——教宗尤裡烏斯二世的委託,為教宗的私密場所「籤章室」(Stanza della Segnatura)創作壁畫,《雅典學院》應運而生。
拉斐爾 《自畫像》 45cm×33cm 木板油畫
1506 年 義大利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藏
拉斐爾在創作《雅典學院》時,當時享譽歐洲的眾多古典主義學者都聚集在羅馬,他曾和這些學者深入交流,探討文藝復興和人文主義的奧義,思考歐洲文明的傳承和發展。
梵蒂岡博物館教皇籤署廳壁畫實景
《帕那蘇斯山》(左)、《雅典學院》(右)
這些交流和思考在《雅典學院》裡一一展現。畫中出現了多達21位人物,包括數學家歐幾裡得、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色諾芬、犬儒狄奧基尼斯、亞歷山大大帝等。這些來自不同時代和地區的先哲被拉斐爾巧妙地安排在了一起,既體現出繪畫超越古今和地域的非凡魅力,也彰顯出拉斐爾的「野心」。
拉斐爾 《雅典學院》 500cm×700cm 壁畫
1511 年 梵蒂岡籤章室藏
這幅置身於宗教場所的大型壁畫,更像是一幅世俗的歷史繪畫。比起同時代的《最後的晚餐》和《西斯廷穹頂壁畫》,《雅典學院》不僅在內容和形式上更完美,在思想上更是獨特且唯一的。
從內容上看,《最後的晚餐》和《西斯廷穹頂壁畫》仍然屬於宗教畫範疇,並沒有脫離中世紀以來歐洲大型藝術的內容限制。而《雅典學院》卻脫離了「神」,展現的是獨立的「人」的理想國,是對中世紀繪畫「神性」標準的偏移,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與突破,更是歐洲文藝復興精神的集合與象徵。
拉斐爾 《雅典學院》(局部)
從畫面中,可以看到柏拉圖一手指天寓意著他的理想主義,而亞里斯多德則伸手覆地,象徵著他的實用主義。柏拉圖的形象來自達·文西的老年樣貌,表達了拉斐爾對前輩的敬意。
拉斐爾 《雅典學院》(局部)
「哭之哲人」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的形象來自米開朗琪羅,他們兩個人都有不畏權貴、不合群的特點。
拉斐爾 《雅典學院》(局部)
提攜過拉斐爾的伯拉孟特被安排成歐幾裡得,教學的情景正是拉斐爾記憶中難忘的事情。
拉斐爾 《雅典學院》(局部)
拉斐爾自己也沒有錯過這次集會,他把自己安排在了右側,表達了要與時代精英為伍的謙遜。
可以說《雅典學院》全面地反映了文藝復興盛期的人物風貌和精神理想,概括了文藝復興的特質:崇尚人性;恢復古希臘、羅馬的輝煌文明;使歐洲文明推陳出新,實現重生。
拉斐爾 《雅典學院》(局部)
作為時間的橋梁,《雅典學院》把古羅馬和文藝復興的羅馬聯繫在了一起,把古典與現代聯繫在了一起,再次定義了「永恆之城」,定義了有賢者所在的理想國應該是怎樣的情形,「人文主義」可是怎樣的一種畫面。
時空在這裡交匯,歷史在這裡相遇,理想與人性在這裡融合,這是《雅典學院》的獨特之處,是拉斐爾創造出的理想世界,也是文藝復興盛期藝術的圓滿與巔峰。
本文改編自《中國美術》2017年第1期
龔之允《自由的坐標:通往而立之年的藝術家
——拉斐爾的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