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千多年後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拉斐爾的眼中,希帕提婭身著白色長袍,長髮披肩,就像是一顆來自地中海純淨的海水中溫潤、潔白而飽滿的珍珠。
「你的信仰是什麼!?」
「我信仰哲學。」
——當基督教逐漸得勢時,古羅馬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希帕提婭面對審判時如此回答。
電影《城市廣場》海報
信仰是崇高的,同時也充滿危險。希帕提婭用她的一生驗證了這點。
壹 中世紀從什麼時候開始?
從古羅馬到漫長的中世紀,西方藝術的武器庫中,在希臘——羅馬神話體系外,又添加了一項重要的法器,那就是因基督教的傳播以及由此產生的各類教義、習俗、文化和思想體系。
中世紀(Middle Ages)的開始,伴隨著基督教開始統治著塵世間的一切。它意味著古典文化的發展停止了腳步,科學的精神開始被迷信所替代,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認為這一千年的歲月是一個文明衰退的黑暗時期,直到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的興起,才為它恢復了一些名譽。
這一時期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中世紀「黑暗」的羽翼從什麼時候遮蔽了西方的文明世界,將天空、大地和海洋都攬入自己的懷抱?
若是翻開歷史教科書,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它始於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終於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在中國人歷史坐標中,這段時間涵蓋了南北朝一直到明朝初期。
然而,真實的歷史面貌並不總像教科書中那麼標準和武斷,當「黑暗」的翅膀開始煽動之際,一個新的時代已經開啟。
電影《城市廣場》海報
2009年上映的西班牙電影《城市廣場》(Agora),正是要告訴世人這點。
Agora這個詞彙,有特指古希臘城市中的露天廣場之意,人們在這裡舉行集市和各類集會。在埃及北部瀕海的亞歷山大裡亞,依然延續了這樣城市設計,那個風雲際會的城市和他的廣場,見證了希帕提婭的成長、盛開與毀滅。
貳 希帕提婭之死
如果你的記憶力特別好,本文的女主人公——希帕提婭實際上早已經出場過了一次,在此前第十二篇文章中,我們借用拉斐爾那幅巨作《雅典學院》介紹古希臘哲學思想時,她已經亮過一次相。
在拉斐爾的眼中,希帕提婭身著白色長袍,長髮披肩,就像一顆來自地中海純潔、溫潤而飽滿的珍珠。
《雅典學院》中的希帕提婭
希帕提婭(約公元370——415年)出生於亞歷山大裡亞,從小受數學家、天文學家的父親賽翁(Theon)影響,長大後也成長為一名留名青史的女數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她大約在20歲時北上遊學雅典,5年後返回故土,成為亞歷山大博物院裡主講數學和哲學的教師。
她所進行的廣泛研究,有力地推動了當時數學、天文、物理學的發展。在哲學上,她是新柏拉圖主義的積極傳播者,這是一門由普洛丁(Plotinus 也被譯作普羅提諾,公元205-270年)首創的關於存在物的統一與等級結構的學說,綜合總結了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新畢達哥拉斯主義。
在希帕提婭的年代,基督教已經活動了四個世紀。這個誕生於公元元年前後的宗教脫胎於猶太教的一個分支,其創始人耶穌曾收12門徒,被羅馬人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早已廣泛流傳。
起初,羅馬帝國依然依靠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多神教維繫龐大帝國的精神統治,直到公元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與東部的奧古斯都李基尼烏斯在義大利米蘭聯合頒發了寬容基督教的赦令,宣布基督教合法,這個宗教才從「地下」轉為地上。
拉斐爾《雅典學院》細部
在希帕提婭的少女時代,基督教迎來了它發展的黃金期——公元380年,羅馬皇帝狄奧多修將基督教正式定為國教,開始禁止其他宗教進行宗教儀式,狂熱的基督教徒教徒們開始拆毀希臘、羅馬的神廟建築,奧林匹克運動會也被取消。
公元412年,來自耶路撒冷的西瑞爾出任亞歷山大裡亞地區大主教,他將新柏拉圖主義列為「邪說」之列,針對希帕提婭進行了一場有計劃、有預謀的暗殺活動
——公元415年3月,一群基督教暴徒將上課途中的希帕提婭拉下馬車,用蚌殼將她身體割得血肉模糊,砍去手腳,投入火中——在電影《城市廣場》中,最終並未完全展示這場血腥的慘案,而是隱晦地交代被暴徒剝光衣服的希帕提婭被處以「石刑」。
當希帕提婭這顆地中海美麗的珍珠被砸毀之際,中世紀「黑暗」的翅膀,已經開始揮舞。
實際上,此前5年,日耳曼的西哥特人在領袖阿拉裡克,就率領大軍南下義大利,圍攻羅馬城,掠城而去,由此開始建立了西哥特王國。60多年後,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廢黜了西羅馬末代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西羅馬帝國就此覆滅。
這個帝國留下了一筆重要的遺產,那就是——天主教會,它成為西歐此後最具權威的組織。
叄 亞歷山大裡亞的美好時光
僅從美學思想來看,現實疆域龐大的羅馬帝國,在思想上並沒有突破古希臘人所思考的範疇。
羅馬人充分繼承和發展了古希臘的藝術,奠定了西方文明的搖籃。也許是疆域過於遼闊,羅馬本身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維護帝國的運轉,難以有閒暇創造出自己的藝術和審美思想。他們借用了本地人已經熟悉的語言和文化完成帝國的思想統一,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君士坦丁一世看重了基督教內部形成的組織能力和凝聚力,所以才頒布了米蘭赦令。
在環繞地中海的文化中心從古希臘的雅典向羅馬轉移之間,我們需要將目光轉向非洲北部那座曾經輝煌的城市——亞歷山大裡亞,他曾經一度擔任起轉型期中的經濟中心和思想發源地。
如今這座城市常被稱作亞歷山大港,距離開羅西北200多公裡,是埃及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港口,其對於埃及的經濟意義,有點像我們的上海。
在此前第二十篇文章中我們曾介紹了這座城市的來歷。這座港口城市於公元前4世紀由希臘的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大帝所建,當亞歷山大大帝去世後,成為託勒密王朝的都城,也是當時希臘化世界的文化和經濟中心。
讓亞歷山大裡亞引以為傲的是,這裡創建了西方最早的博物院和圖書館,亞歷山大圖書館由託勒密一世在公元前3世紀建立,通過購買、抄寫、收集甚至搶奪的方式搜羅典籍,其鼎盛時期共藏書70多萬卷;因為託勒密也受亞里斯多德的影響倡導學術研究,其博物院也被擴建為學術研究中心,設立文學、數學、天文、醫學四個研究部門。
電影《城市廣場》劇照:背後出現古埃及壁畫
電影《城市廣場》中出現的伊特魯尼亞青銅雕像
託勒密王朝統治時,大量的希臘人移居埃及落戶,亞歷山大裡亞也呈現出典型的希臘城市風格,修建了大量的希臘神廟。公元前33年,託勒密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埃及豔后」的克莉奧佩特拉七世被屋大維徵服後,這裡成為了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屋大維則在亞歷山大設立了一個皇家總督。
在羅馬帝國時期,亞歷山大裡亞再度恢復了過去的繁榮,同時也成為基督教思想的傳播重鎮。實際上在電影《城市廣場》中也多次暗示了這座城市的多重文化背景——古埃及風格的建築和神像,古希臘風格廣場和雕塑,甚至也包括古羅馬伊特魯裡亞人的青銅塑像。
在此前第十篇文章中,我們曾經介紹過的那幅《內巴蒙打獵圖》,就數次出現在電影裡的背景中。其實這幅壁畫的原始粉本距離希帕提婭的時代已經過去了1700多年。
大英博物館藏所藏的《內巴蒙打獵圖》
《內巴蒙打獵圖》局部
我們如今能夠再次看到這幅古埃及新王國時期的壁畫,是來自於考古發現。收藏於大英博物館的這組壁畫,是英國駐埃及總領事,於1821年從一位埃及古董商人手中買下的陵墓壁畫。
但我認為這恐並不算是穿幫的鏡頭,這幅傑出的藝術作品與整個亞歷山大裡亞最後輝煌時期的文化氛圍並不違和。甚至也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亞歷山大裡亞時期,人們對古埃及文化的繼承,這類來自遠古時代法度森嚴的壁畫粉本,也會在民間的工匠們手中代代相傳吧。
有關普洛丁的新普拉圖主義以及他對此後中世紀美學思想的影響,下文再為大家詳敘。
————————————————
歡迎您關注我的#視頻號:船長讀畫 獲得有關藝術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