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最不缺的就是謀士了,周瑜、諸葛亮、司馬懿、郭嘉……無論單獨提到哪一個,幾乎都足夠後人寫一本書了,但這幾個謀士究竟誰最聰明呢?這麼多年來,關於這問題人們的爭論一直都沒有停止過,有人說周瑜在這裡面是最差的,最聰明的當屬郭嘉,但在筆者看來,賈詡才是最聰明的人。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賈詡是《三國》中不多的位於幕後的謀士,無論是周瑜還是郭嘉,他們都是榜上有名的人物,於他們相比,賈詡自然是「無名」的多了,但賈詡卻是這幾個人裡面最為識時務的,他總是能抓到進退的最佳時機,最後獨善其身,這才是高明的聰明之人,而且他從來不說廢話。
賈詡是涼州武威人,因為受到漢陽郡閻忠的賞識,所以做過一段時間的小官,後來因為身體有恙,返回武威,在此途中遇到了一夥馬賊,當時的賈詡身上錢財並不多,但是他卻並不慌亂,只用了三句話就嚇退了馬賊,可見他的話要不然就不說,說出口的話基本沒有廢話,關鍵時刻保命有奇效。
後來,賈詡一路效忠於董卓,當初董卓攻打進入洛陽之後,他被提拔成平津都尉,在眾人對王允誅殺董卓之事爭論不休的時候,賈詡又輕輕甩出四個字「殺回長安」,至此再無過多的解釋,直到所有人都沒有反對,他才進一步對這個想法進行解釋,否則他是不會與旁人爭辯的。
賈詡也是識時務地,從他投靠張繡一事就能看出來。當初局勢的發展並不利於西涼軍,他們在長安的處境也十分的艱難,賈詡看清了此種形勢,不聲不響的就投靠了張繡。後來面對曹操的攻打,他曾向張繡建議「不可追,追必敗」六個字,奈何張繡沒有聽,結果果然失敗了。
後來,在賈詡的建議之下,張繡歸順與曹操,賈詡自然變為為曹操效力,只不過依然保持著他自己的簡練風格,不多說一個字,而且賈詡基本不會伴隨在主帥身邊,而是多半留在後方,不到關鍵時刻,自己絕對不出場,這也正是他的機智之處,畢竟伴君如伴虎,少說才會少錯啊。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賈詡從不為君主做事。當初西涼軍聯合韓遂一起攻打曹操的時候,正是賈詡給出了關鍵的四個字——「離間他們」,才讓曹操有了轉危為安的轉機,並成功地利用此計消解了西涼軍的聯合兵力,可見關鍵時刻,賈詡是不會掉鏈子的。
由此可見,雖然賈詡在世人的眼中不如諸葛亮、郭嘉等人出名,但是這顯然是他自己不想出名,他並不希望自己過多的被人所熟知,他只是一心在幕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然後審時度勢,一旦發現有不利於自己的情形出現,便會立即做出決定,一刻不容耽誤。
但這並不說賈詡是自私的,相反他是《三國》眾多謀士中,最沒有私心的一個人,無論他效忠於哪個君主,總是盡心盡力的為君主出力,他只是明白一個道理——言多必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