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一些招聘平臺成簡歷信息洩露源頭

2020-12-18 閃電新聞

#招聘平臺成簡歷信息洩露源頭#

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明年預計有超過九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將有一大批求職者會通過招聘平臺尋找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又可能有新一批的信息被洩露。而原本應是用於信息交換的招聘平臺,也成了簡歷信息洩露的源頭,一條信息販賣產業鏈由此而來。

央視曝光簡歷信息被販賣:從招聘平臺流出,各環節都有利益輸出。

來源:央視網微博視頻

轉載請按以下格式註明來源↓↓↓

山東省教育廳政務新媒體「山東教育發布」(微信號:sdjyfb)

往期精彩回顧 

2021年3月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1月4日開始報名

我省確定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建設名單

《山東省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招生工作實施方案》印發

山東2021年藝考招生工作實施方案主要政策變化看這裡

相關焦點

  • 個人簡歷被倒賣,招聘平臺難辭其咎
    在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後,卻屢遭陌生來電和簡訊騷擾,內容多為介紹「貸款」「博彩遊戲」「兼職刷單」等信息。記者調查發現,這種現象背後存在黑色產業鏈,從售賣企業招聘帳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QQ群銷售簡歷。近年來雖曝光不斷,卻屢禁不止。
  • 秋冬招聘季,當心簡歷信息被販賣!求職者投遞簡歷幾小時後,被拉進刷...
    而名單上其他遭受信息洩露的受害者,不少也是在招聘平臺投遞簡歷後,被「刷單、貸款、賣車、賣房」等電話騷擾。有人詢問「來電方」後得知,自己的信息被人從招聘網站下載後變賣了。QQ、貼吧等就是簡歷販賣的交易地,調查中,記者聯繫到了一位賣家。
  • 信息洩露,萬元培訓,招聘平臺又出現10萬高薪的「情色招聘」
    現代社會的工作種類越來越繁多,招聘平臺也是越來越多。條條大道通羅馬,大家找工作的途徑也是愈發的多種多樣,智聯招聘,Boss直聘,前程無憂……但是隨著投的簡歷越來越多的同時,大家會發現在各個平臺上都能看到自己的簡歷,甚至在自己都沒投過沒看到過的平臺上看到自己的簡歷。
  • 央視曝光求職者簡歷資料被洩露販賣!個人信息資料岌岌可危
    最近很多關於信息洩露的新聞,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明年預計有超過900萬的高校畢業生。原本應是用於求職者求職和招聘企業招聘人才的招聘平臺,忽然成了簡歷信息洩露的源頭,一條信息販賣產業鏈由此而來。有信息販賣者稱:一天能掙幾千塊。
  • 投遞簡歷後被拉進刷單群 央視曝光簡歷信息販賣產業鏈
    央視網訊 應屆生和求職者反映,在各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後,頻繁收到騷擾電話,這些求職者懷疑自己的簡歷信息被販賣了。投遞簡歷幾小時後被拉進刷單群買可樂們信息的人,就是那些想讓他們去刷單、貸款,對他們有需求的人。央視記者調查發現,簡歷信息販賣已經形成了一條灰色產業鏈。一些招聘平臺成簡歷信息源頭據報導,不少人在招聘平臺上傳建立後就會收到騷擾電話,自己的個人簡歷信息被招聘網站下載後轉手賣掉,QQ等社交平臺便是販賣集中地。
  • 央視曝光簡歷信息被販賣是怎麼回事 倒賣信息的人日賺幾千元
    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明年預計有超過九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將有一大批求職者勢必會通過招聘平臺尋找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又可能有新一批的信息被洩露。而原本應是用於信息交換的招聘平臺,也成了簡歷信息洩露的源頭,一條信息販賣產業鏈由此而來。
  • 智聯招聘多事之秋:簡歷洩露風波未平,又捲入博彩騙局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0多天前,智聯招聘還被曝出「簡歷洩露」事件。一位信息販子稱,他手握十萬條個人簡歷,這些數據只需40元。據媒體報導,簡歷信息中有智聯招聘的LOGO。彼時,智聯方面回復稱,將進行內部調查,但至今未公布調查結果。智聯招聘創建於1994年,目前擁有1.8億職場人用戶,累計合作企業達456萬。
  • 央視新聞曝光簡歷信息被販賣
    12月13日央視晚間新聞曝光簡歷信息被販賣, 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明年預計有超過九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將有一大批求職者勢必會通過招聘平臺尋找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又可能有新一批的信息被洩露。而原本應是用於信息交換的招聘平臺,也成了簡歷信息洩露的源頭,一條信息販賣產業鏈由此而來。簡歷信息販賣者:一份簡歷販賣三次淨賺四塊六。記者調查發現,不少人在招聘平臺投遞簡歷後,被「刷單、貸款、賣車、賣房」等電話騷擾。有人詢問「來電方」後得知,自己的信息被人從招聘網站下載後變賣了。
  • 央視曝光簡歷信息被網絡販賣:賣家一天就能掙幾千塊錢
    有媒體報導,明年預計有900萬高校應屆畢業生面臨求職需求,但是當前卻存在著求職者簡歷被販賣的狀況。原本應是用於信息交換的招聘平臺,也成了簡歷信息洩露的源頭,一條信息販賣產業鏈由此而來。簡歷信息的販賣者透露,獲取求職者信息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招聘平臺發布虛假招聘信息,以公司名義招聘求職者,求職者會把簡歷投遞到招聘郵箱,如果有一萬條簡歷信息,可以直接把這一萬條提取出來,還可以篩選地區、年齡等等。想要獲得招聘信息,需要依託招聘平臺。
  • 智聯招聘陷多事之秋:簡歷洩露風波尚未平息,又捲入博彩騙局事件
    「求職者」通過後續詢問以及查看此人的朋友圈發現,這家公司在智聯招聘打著招聘「客房服務員」的幌子,疑似招募性工作者。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0多天前,智聯招聘還被曝出「簡歷洩露」事件。一位信息販子稱,他手握十萬條個人簡歷,這些數據只需40元。據媒體報導,簡歷信息中有智聯招聘的LOGO。
  • 個人信息洩露防不勝防 大數據公司爬取簡歷現象頻發
    個人信息洩露防不勝防 大數據公司爬取簡歷現象頻發 原標題:   洩露用戶個人信息防不勝防  大數據公司爬取簡歷打小報告推送廣告等侵權現象頻發  一些簡歷大數據公司拼命發掘求職者簡歷上所有的秘密
  • 40萬條個人信息被洩露背後:不僅快遞,你的簡歷也被賣了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國內的信息販賣在監管重拳整治下已得到遏制,但信息販子在一些更為隱秘的境外空間內仍然猖獗。記者發現,不少信息販子正在兜售快遞數據,有信息販子稱可查詢實時快遞數據。相比於快遞數據,被洩露的更為全面、敏感的簡歷數據也正在被兜售。
  • 求職者們的個人信息被洩露:誰動了我的簡歷?
    ——非法倒賣簡歷商家在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後,卻屢遭陌生來電和簡訊騷擾,內容多為介紹「貸款」、「博彩遊戲」、「兼職刷單」等信息。應聘者懷疑,個人信息通過招聘平臺落到他人手中。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從售賣企業招聘帳戶到批量下載應聘者個人信息,再通過貼吧或QQ群銷售簡歷,其中存在一條完整的黑色產業鏈,多年來雖曝光不斷,卻屢禁不止。
  • 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背後:不僅快遞 你的簡歷也被賣了
    原標題: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背後:不僅快遞,你的簡歷也被賣了 來源:新京報網被圓通快遞內鬼洩露的四十萬條公民個人信息只是龐大信息販賣江湖的冰山一角。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調查發現,國內的信息販賣在監管重拳整治下已得到遏制,但信息販子在一些更為隱秘的境外空間內仍然猖獗。貝殼財經記者發現,不少信息販子正在兜售快遞數據,有信息販子稱可查詢實時快遞數據。相比於快遞數據,被洩露的更為全面、敏感的簡歷數據也正在被兜售。信息販子稱,40元可買超過4G的簡歷數據。
  • 央視曝光簡歷信息被販賣:一份簡歷一手賣三塊五,一天能掙幾千塊
    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明年預計有超過九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將有一大批求職者勢必會通過招聘平臺尋找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又可能有新一批的信息被洩露。而原本應是用於信息交換的招聘平臺,也成了簡歷信息洩露的源頭,一條信息販賣產業鏈由此而來。
  • 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背後:不僅快遞,你的簡歷也被賣了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調查發現,國內的信息販賣在監管重拳整治下已得到遏制,但信息販子在一些更為隱秘的境外空間內仍然猖獗。貝殼財經記者發現,不少信息販子正在兜售快遞數據,有信息販子稱可查詢實時快遞數據。相比於快遞數據,被洩露的更為全面、敏感的簡歷數據也正在被兜售。信息販子稱,40元可買超過4G的簡歷數據。
  • 釣魚式招聘!平臺不能成為倒賣信息的幫兇
    簡歷賣家發布的假招聘,目的是為獲取更多簡歷。 受訪者供圖剛在招聘網上投出簡歷,便頻繁接到電話,只可惜都不是招聘企業打來的,而是介紹「貸款」、「博彩遊戲」、「兼職刷單」的騷擾電話。更令人震驚的是,招聘信息洩露,不是招聘企業不小心,更非「貸款」等企業故意盜取。媒體調查發現,網絡上有一個獲取、倒賣求職簡歷的非法產業鏈,「售賣的簡歷通過『提取器』和『採集系統』不間斷地從招聘網站及接收簡歷的郵箱批量下載。當天一手簡歷可以賣3.5元,二手簡歷0.8元,遇上收得比較多的單子,一天能掙幾千塊。」
  • 精準打擊倒賣簡歷亂象
    很多剛畢業的求職者在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後,便屢屢遭遇陌生來電和簡訊騷擾,內容多為「貸款」「博彩遊戲」「兼職刷單」等信息。求職簡歷包含姓名、聯繫方式、求學經歷、社會經歷等眾多個人隱私,一旦洩露很可能為各種營銷公司甚或詐騙分子所利用。尤其是一些一隻腳剛踏出校園的應屆畢業生們,很可能因為涉世未深而上當受騙,導致工作還沒找到,卻先被詐騙分子盯上,損失財物。
  • 法院通報典型案例: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成信息洩露重災區
    北京市第三中級法院召開新聞通報會,通報了該院審理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件的情況及典型案例。根據三中院的通報,近幾年,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數量從「倍數級」進階至「指數級」爆炸式增長,酒店、快遞公司、外賣平臺等企業成為信息洩露的重災區。
  • 北京一招聘平臺員工售賣簡歷信息,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新京報訊(記者 吳淋姝)12月4日,第七個「國家憲法日」當天,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在「涉公民個人信息犯罪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上表示,被侵犯的公民個人信息過去主要以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住址等傳統靜態信息為主,如今,包括徵信、定位、行蹤軌跡、住宿、房屋產權在內的動態信息被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