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友頭條-車友號-車業雜談] 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的日漸成熟,汽車安全性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重視。而在坊間,有一個爭議了很久卻遲遲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日系車到底安不安全?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得知道,什麼是汽車安全。
汽車安全分為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主動安全是指保持汽車駕駛的穩定性,從而避免交通事故;被動安全是指汽車在發生事故以後對車內乘員的保護。汽車的安全性由多種因素決定,除了最為重要的人的因素外,基於車輛本身最主要的因素有如下三個:車身用料、車身整體結構、主被動安全系統。
首先說到車身用料,必須要明確一點的是,「鋼板越厚汽車越安全」的說法並不科學。鋼板的主要作用是吸能,鋼板太厚,即使能減小汽車碰撞時的形變,但會把碰撞時產生的力傳遞給車內乘客,致使乘客受到更大的撞擊;當然,鋼板太薄,可能連最基本的防護都做不到,也不可取。因此,在車身用料方面,必須剛柔並濟,既要有軟性材料吸能,也要有剛性材料抵抗一定的衝擊力。
客觀來講,日系車的「皮」並沒有想像中的薄。據了解,日系車的平均鋼材強度介於國產車和德系車之間(三者比較),在減輕車身自重與安全保護性之間做到了較好的平衡。而減輕自重也有利於汽車輕量化,眾所周知,汽車輕量化是當今汽車發展趨勢,輕量化的車身設計能夠減小剎車產生的慣性,縮短制動距離,提高車輛行駛的安全性。因此,從這一方面來看,「日系車皮薄不安全」說法的依據並不充分。
車身結構是車輛的骨骼,是汽車安全的頂梁柱。
在車身結構方面,日系車都有一套獨特的安全設計理念,豐田的GOA技術、本田的G-CON技術及馬自達的3H車身等,都可以作為代表。
以馬自達6的3H車身結構為例,3H車身結構為加強車身結構,它能保證在車輛發動機前倉和其它部位變形後,乘員倉室不變形,是一種最大程度保護室內乘員的人性化安全設計。此外,3H高鋼性車身在局部鋼板厚度、塑性變形效果、吸收衝撞能力和乘客艙要求的硬度指標上具有優勢,能有效的提高汽車吸收碰撞能量的能力。
而許多日系車在碰撞測試中都獲得五星安全標準的成績,也說明了一些問題。
最後說到主被動安全系統,被動安全配置方面主要有氣囊、安全帶、兒童座椅等;主動安全配置包括ABS防抱死系統、制動力分配系統、牽引力控制系統、剎車輔助系統、車身穩定系統、上坡輔助系統等。
日系車中很多車型都沒有ASR、ESP等配置。以日產軒逸為例,全系沒有ESP、ASR;同樣,豐田卡羅拉、雷凌1.6L全系也不配備ESP、ASR。可以說,相比於歐美系車型,日系車在安全配置方面也確有不盡如人意之處。
應該來講,日系車在輕量化設計上做得不錯,當然,在追求經濟性的同時,也應該豐富車身安全配置,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全面的安全保障。然而,在駕駛時,汽車本身的安全性能雖然重要,但安全駕駛意識更為關鍵。不管車輛本身能提供多高的安全保障,都無法確保萬無一失。因此,遵守交通規則,文明禮讓,緩慢行駛,是每一個駕駛員的責任。
(版權歸車業雜談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作者)(文/車友號 車業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