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元野自然,了解更多自然
當我們專注於飼養一種觀賞魚時,到了最後,往往都會,或者說是情不自禁的將目標指向繁殖,看著自己飼養的觀賞魚孕育出新的生命,是一種極大的樂趣,同時也是一個極具成就感的事情。而在所有的觀賞魚種,慈鯛應該算是繁殖難度並不是很高,其親魚的交配和繁殖往往在不經意間就會發生,而不需要去刻意的引導。
繁殖前的準備工作
慈鯛的繁殖雖然不是很難,但是如果我們想把魚苗的損耗降到最低,且能夠順利帶大的話,還是需要提前做一些準備的。
獨立的繁殖缸通常,我們飼養慈鯛魚除了一些個別的品種,一般都是多品種混養的,而慈鯛魚基本上都是肉食性觀賞魚,如果就任其在原缸中繁殖的話,那麼我估計其餘的慈鯛並不介意這些送到嘴邊上的魚子醬,而且有些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沒有繁育經驗的慈鯛親魚也會吃掉它們自己的後代。
所以我們一般都需要額外準備一個繁殖缸,缸中底沙可鋪可不鋪,但是需要放一些陶罐或者沉木之類的,便於慈鯛產卵在其上面,當然有些種類的慈鯛是口孵的,但是放一些陶罐和沉木進去總要比不放要好一些,可以提供給親魚躲藏的地方。另外我們的繁殖缸一般不會很大,養的魚也比較少,所以綜合考慮,過濾我們一般選擇水妖精過濾器,不會造成太大的水流,以影響剛孵化的幼魚。
繁殖缸中的水我們一般直接取原缸中的水就可以了,這樣做是為了儘量的減少水質的變化,減弱移缸後親魚可能發生的應激反應。
親魚的準備繁殖肯定是要親魚的,這裡就不詳細說怎麼去區分雄性魚和雌性魚,因為不同的慈鯛的區分也是不盡一樣的,但是總的一條,雄性魚一般體型較為修長,雌性魚體型一般較為圓潤。
至於如何去挑選合適的處於發情期的親魚,這需要一定的經驗,首先自然是要挑選健康的個體,其次自然是要正處在發情期的,這個可以通過體色來分辨,接近成熟或者已經成熟的親魚,在發情期,體色一般都會變得格外的鮮豔,有過一次繁殖經驗的玩家,基本大致上就能分辨清楚了。
親魚的移缸親魚的移缸應該以儘可能的輕柔穩定為前提,儘量的減少打擾,如果原缸足夠大的話,可以用類似魚籠之類的捕魚工具將親魚引誘至魚籠中,再小心移到繁殖缸中,就是比較麻煩。所以一般情況下,直接用魚撈撈就行了,動作儘量放輕柔一點就可以了,養定的慈鯛一般都比較穩定,就算受到一些驚擾,待進了繁殖缸,靜養一段時間也就恢復了。
魚卵的孵化以及幼苗的照顧
魚卵的孵化照顧以及孵化魚卵的天性是銘刻在慈鯛的遺傳基因裡的,所以一般而言魚卵的孵化我們都交給親魚自行處理就可以了。在孵化期間,親魚會全心全意的守護在卵的周圍,會用魚鰭煽動水流給魚卵帶去充足的氧,同時還會挑起那些發育不良或者未受精的廢卵。需要注意的是,在親魚孵化魚卵的時候,尤其是口孵習性的慈鯛,一般而言親魚是會停食的,而我們也要避免在孵化期間餵食,這是為了保證不會勾起親魚尤其是首次進行繁殖的親魚的饞意,導致吃卵的現象發生。同時也儘量不要去驚擾,要到驚嚇的親魚也有可能會發生吃卵的現象。
幼苗的照顧口孵習性的慈鯛,當孵化後,一般還會含在親魚嘴裡一段時間後才會吐出來,我們可以選擇依舊由親魚自己帶幼,如果想要保證存活率的話,或者基於其他的一些原因,也可以選擇人工將幼苗掏出來隔離照顧。從親魚嘴裡掏幼苗需要一定的經驗和手法,沒有一定信心和能力的建議還是任由親魚自己帶就可以了。
非口孵習性慈鯛的幼苗在剛孵化出來的時候,一般都會群聚趴在缸底或者其他介質上,且肚子上會拖著卵黃,卵黃會逐漸被幼苗吸收,為幼苗破殼初期提供充足的營養。待過一段時間後,幼苗會開始脫離缸底,圍繞著親魚,跟隨著親魚在水中遊動。
在這個時候,我們通常也會有兩種選擇,一種是依舊任由親魚自己帶崽子,由親魚帶大的魚苗通常體質都較為健壯,但是親魚在帶崽子的過程中可能會淘汰一些弱苗,所以一般存活率會低一些。另一種則是分離親魚和幼苗,將幼苗單獨進行飼養,一般的做法都是將親魚撈回原缸,將繁殖缸作為育苗缸來使用。
幼苗的開口和飼料慈鯛幼苗基本上都喜食活餌,所以用水蝨,微蟲,豐年蝦等來進行馴食開口。如果一時手頭沒有這些活餌,可以嘗試著用蛋黃水。將煮熟的蛋黃碾碎,用水調和,在用紗布進行過濾,所得的即為蛋黃水,將制的的蛋黃水用滴管滴進缸中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蛋黃水應該即配即用,用新鮮的,另外蛋黃水特別容易壞水,所以在餵食蛋黃水後應該適當的換一部分水。
關注元野自然,了解更多自然
本文由元野自然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