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超財經原創作品
拼多多員工猝死事件中,作為其中重要的參與方之一的知乎完美脫身,並以正義者的姿態將拼多多帳號關閉。
作為內容平臺,對答主內容的審核是核心的工作之一,能被大眾可見的內容不但代表著用戶的價值觀,也代表著平臺的態度,拼多多的一名第三方外包公司的員工能將這種觸犯眾怒的內容代表拼多多官方在平臺上發出來,本身就是知乎內容審核的漏洞。
實際上,正在謀求上市的知乎面臨的似乎就是這樣一個困境,搖擺的定位使得知乎越來越沒有自己的方向,商業變現路徑與此前一直標榜的高逼格似乎又不相兼容,知乎正面臨著既沒有找到明確的盈利路徑又遭遇內容類平臺要對用戶內容負責的困境。
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
2010年8月,被稱為「中國版Quora」的知乎上線。
成立之初的知乎通過「邀請碼+實名制」的形式註冊,入駐用戶一般都是在某些領域具備專業素養的人,比如李開復、徐小平、王小川、雷軍等人,知乎憑藉用戶的知識分享社交鏈組建出早期的流量池。優質的用戶和克制的用戶增長方式,一直是知乎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在開放註冊前,知乎的用戶數量只有40萬人,但是用戶中本科及以上學歷者佔87%,職業人群佔75%以上,收入4000元以上的用戶佔60%;正是這個時候,「謝邀,人在蒙古,剛下航母」、「圈子太小,利益相關」、「xxx是種怎樣的體驗」的「知乎體」開始流行。
2013年3月之後,知乎開放註冊,僅僅9個月時間,知乎註冊用戶數量就從40萬增長到了400萬;最新數據顯示,目前知乎的註冊用戶數已經達到3.7億。
對於網際網路企業來說,流量是一切商業邏輯運行的基礎,但是流量的湧入對於以高逼格用戶和高品質內容著稱的知乎來說卻未必是一件好事,這不但對知乎以往的形象產生了影響而且顯然知乎也並沒有準備好迎接這些海量用戶。
海賊-王路飛是知乎在內容審核漏洞中的一個典型案例。
這位知乎ID叫「海賊-王路飛」的用戶在知乎社區一共回答過244個網友的提問,分飾244角,他時而是吸毒八年的癮君子,時而是受小人加害的公司老闆,時而是民警,時而是漁民,時而又見義勇為被打成十級傷殘,同時還是職業代駕和存款8000萬的裸貸受害者。他用他生動翔實的「真實」經歷給了相信他的人一個大耳光,同時驚呆了吃瓜群眾。
雖然知乎在2017年封掉了這個帳號,但是這244個回答在知乎的內容審核中竟然暢通無阻,所以,有人用「分享你剛編的故事」來評價知乎。
但實際上,封掉一個「海賊-王路飛」,知乎上還存在著千千萬萬個「海賊-王路飛」。他們會根據問題,編寫令人喜歡的動人的故事。這些經常以「我的一個同事」「一個小學同學」「我的鄰居」為開頭的人物設定已經成為了一種泛濫之勢。
公關黑洞
知乎裡有一個問答是「為什麼在公關方面,知乎常常把事件弄成事故?」。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中,有人認為是因為知乎既不敢對用戶內容完全放手,又不敢對於有些敏感內容痛下殺手。也有人認為是因為知乎的用戶層決定的,「半罐水的知識分子是最難搞的」。
正是這種首鼠兩端使得知乎的內容越來越背離最初的定位,不同知識背景的人大量湧入,一些高精尖的原創者開始撤退,知乎問答質量也隨著內容泛化遭到注水。伴隨著知乎越來越往社交平臺的方向走,標榜「做精英內容」的知乎越來越淪為軟稿集散地和公關洗地重災區。
2017年12月24號,知乎上一則「高通845與麒麟970,究竟誰的AI更強?」的提問中,兩位大V 「圖靈Don」與「張小凡」先後以謝邀的開頭給出了幾乎一模一樣的答案,答案當然都是在捧高通。
號稱有一整套防抄襲識別系統的知乎審核系統在此次事件中卻完全失靈,這兩條內容一模一樣的回答是在隨後網友的截圖舉報中成為熱點才引起知乎的關注,最終,注意到這場車禍的知乎對這兩位大V做了永久封號處理,意圖把對平臺的影響降到最低。
但實際上,高通本身就是知乎的一個甲方客戶,對於雙方的合作,知乎對外宣傳的邏輯是這樣的:其用戶是有決策能力能夠影響周圍人的意見領袖,是能夠對大眾的購買產生影響的種子用戶,這些種子用戶的意見能在微博、微信、搜尋引擎當中產生大量的傳播從而產生對甲方的價值。
但在操作中,知乎的最終給他的客戶高通所帶來的卻只有危,並沒有機,其宣稱的kol高質量回答並沒有出現,對用戶購買的影響也並沒有看到,知乎所謂的「高亮不高冷」的宣傳效果隨著這場鬧劇而蕩然無存。
大V出走和審核亂相
在知乎的問答中,本身就有不少對於其審核機制的吐槽。
一位叫「唯唯」的答主的評價是「如果是人工審核,我都要懷疑是不是書都沒念完就出來工作了」。
當初號稱尊重作者、尊重原創內容的知乎在向流量妥協後的不但面臨著普通用戶對於內容審核不滿也面臨著大V在競爭對手更優惠的激勵政策而出走的現實。
早在2017年3月,悟空問答用重金挖角知乎300名大V,並與他們籤訂了獨家內容專享條款,這些被悟空問答籤約的大V將不能再為知乎提供內容。
2019年1月,知乎大V再次出走知乎,入駐剛剛開通知識付費的微博問答。與上一次不同,這次並非平臺的挖角行為,而是大V們的主動選擇。
大V兩次出走知乎,也從側面反映出了一個事實:在知乎上,大V們不但很難賺到錢,而且也很難感受到平臺對原創內容創作者的友好。
曾經的知乎大V張佳瑋在悟空問答挖角事件發生後曾這樣評價知乎:「其他網站在意所謂知乎大V,是讚美知乎的激發能力,但這點價就能買走,也可以說是知乎不擅長保護了吧?不得不說,在激發火焰這一點上,知乎做得很棒。但在保護和留下火焰方面,知乎並不算很好。」
有不少答主在回答上述「吐槽下知乎審核機制」這個問題時,對於知乎審核機制的邏輯感到無語,有一位答主講述了他的經歷,某篇內容發出後被知乎平臺刪去,在持續不斷的溝通後,最終又重新被上架,知乎官方對此的解釋是「誤傷」。
有同樣經歷的不在少數,有網名為「肥宅」的網友回答說
「我也一樣,審核通過後過十分鐘有被鎖定,根據鹽選會員專屬客服提示修改後通過,過了一個小時有被鎖定,申訴被駁回,再去轟炸客服,結果客服過了一個晚上核查後又恢復了,期間一字未改」。
正是這種一次次的誤傷使得平臺作者對知乎失去了信心,「知乎藥丸」是近幾年來知乎平臺上不斷出現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下有不少網友發出「可否有爭氣的平臺取而代之?」的感嘆。
商業變現的困境
影響變大後必須要做的內容審核使得知乎不完善的生態系統雪上加霜,而當知乎選擇向流量妥協的時候,這種困境越發明顯。
現在正在謀求上市的知乎不但面臨著用戶的困境,也面臨著商業化轉型的困境。正是一方面想要引入甲方實現流量變現,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己一直以來在中文網際網路鄙視鏈頂端的地位,知乎的商業化進程困難重重。
縱觀知乎這些年的商業化路徑,鹽選會員、知乎live,視屏模塊、知識付費……幾乎過去幾年在風口上出現過的概念知乎都在嘗試,但直到如今卻依然沒有找到屬於自己的盈利模型。
曾經的早期用戶因知乎逐漸向大眾娛樂化轉化而不斷的拋棄知乎。而對於那些大量通過流量進來的用戶,因為在知乎上找不到像如今的短視頻平臺一樣的娛樂方式也並不願意貢獻自己的時間價值。
從變現層面來看,知乎變現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也要靠甲方。2017 年 9 月 20 日,知乎機構號正式開放註冊,雖然已經有不少機構或企業進駐知乎,但從傳播的角度來講,知乎本身並不是一個適合傳達官方聲音的窄眾平臺,在傳播鏈條中,知乎常常是作為話題提供方的角色,真正的傳播還是要靠微博、微信這些大的社交平臺,在話題引爆中知乎所起的作用相當有限。
知乎此次在內容審核上的疏漏給更多官方帳號敲響了警鐘,為了安全,此次事件後相信會有更多的企業會減少在知乎平臺的活躍度,可能會成為上一次大V在知乎集體出走後的又一次用戶的出走。
失去了大V後再失去企業客戶,空有數億用戶但卻沒有優質內容的知乎還能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