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入山迷路者,我願作為引路人丨人參 山神老把頭節祭祀大典

2021-01-19 參娃狗蛋

再有入山迷路者,我願作為引路人丨農曆三月十六 · 山神老把頭節祭祀大典

自清朝起

長白山地區的山民

把每年農曆三月十六日

定為「山神節」

來自全國各地的放山人

都趕到孫良墓前舉行祭祀儀式

來表達對「山神孫良」的敬仰之情

那時,住在長白山區的人們,依山生存,靠山吃飯,生存和生活都離不開山。進山挖參、入林伐木、上山狩獵、開山採石、墾荒種地都是在山裡的活動,需要與嚴酷的大自然環境作鬥爭,非常危險。

三百年前,山東萊陽人孫良,為救治母親,跋山涉水闖關東來到長白山採參,此為孝;為尋把兄弟魂斷異鄉此為義;篳路襤褸,風雨無阻此為勇!人們尊稱採參祖師爺孫良為「老把頭」,感懷其「孝、義、勇」的崇高品德,將每年的農曆三月十六日,稱之為「老把頭節」即山神節。

今年由中共通化市委宣傳部主辦,通化快大人參市場承辦的山神老把頭祭祀大典在綿綿春雨中順利舉行。

通化市文聯、通化市旅發委、通化市文廣新局、通化市廣播電視臺、通化縣人民政府、通化市文旅集團、通化市快大人參市場、通化市人參文化研究會都來到現場參加祭祀大典。

新浪新聞、騰訊新聞、搜狐新聞、人民網、鳳凰資訊、今日頭條、大眾網等三十於家大型媒體爭相現場報導。

在喧天的鼓聲中祭祀大典正式開始

獻上豐厚隆重的祭品

孫良的後人為祖先獻上從山東萊陽取來的家鄉土與家鄉水

孫良把兄弟張祿後人前來上香祭拜

快大人參市場董事長崔生先生致詞並上香祭拜山神

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爭先口後的來祭拜山神

家住萊陽本姓孫,

漂洋過海來挖參。

路上丟了親兄弟,

順著蝲蛄河往上尋。

三天吃了個蝲蝲蛄,

不找到兄弟不甘心。

再有入山迷路者,

我願作為引路人!

隨後眾人來到快大人參市場參加人參市場五期工程奠基儀式。

董事長崔生先生致詞並宣布奠基儀式正式開始

通化縣參鞭協會舞鞭助興

領導嘉賓共同揮動彩鍬,為項目進行培土奠基,項目開工奠基儀式取得圓滿成功 。

由中共通化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山參聖地·人參之鄉 3.16老把頭人參文化旅遊節」在通化建國飯店盛大舉行。

通化市文廣新局、通化市廣播電視臺、通化市文旅集團、通化縣旅遊局、通化快大人參市場與各大新聞媒體共同參加。

中共通化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經希軍致辭

開場歌舞《風雅山城》

歌舞劇《人參之路》

歌舞《最美人參花》

「人參之路」文化旅遊戰略聯盟合作籤約儀式

籤約:通化市旅發委與通化市快大人參市場、通化市人參文化研究會、萬通大酒店、益盛藥業、八兩寶參業、振國壹號莊園籤訂文化旅遊戰略聯盟合作協議;

授牌:市領導為聯盟企業頒發「拜長白山神、尋綠野仙蹤、淘天華地寶、品人參盛宴、享康養聖境」人參文化推廣基地品牌。

相關焦點

  • 「山神老把頭節」祭拜山神之壽,共祈風調雨順,年豐人壽!
    2020年4月8日(農曆三月十六),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人參「老把頭」節。祭拜山神老把頭,香火傳遍萬家樓!山神老把頭節是長白山區重要的民俗傳統節日,具有重要的區域典型性和文化代表性,是長白山區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在認識自然和開發自然中遺留下來的重要節日。吉林省已準備將長白山採參習俗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撫松縣將老把頭節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傳承和弘揚。
  • 山海經|讓人震撼的山神祭祀之禮
    我想,當時秦昭王肯定沒去,那麼險,他一國之君,是不會拿自己的性命去冒險的。書上說,就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也依然沒有一條路可以通向華山峰頂,一直到了唐朝的時候,道教徒們居山建觀,才在華山的北面開鑿了一條險道,於是有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說法。
  • 山海經西方山系的山神都是用什麼來祭祀的?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禮儀中主要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祭祀的對象就是神靈,神靈的產生是有其發展過程的,天上的風雲變幻、日月運行,地上的山石樹木、飛禽走獸,都被視為有神靈主宰,於是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念。
  • 從《山海經》中的山神形象與祭祀文化,看《山海經》的杜撰性
    讀《山海經》給人印象最深的有兩點,一是奇形怪狀的動物很多,每個山上都有山神,二每個山系講完後,必講到祭祀山神的方法。看來,山神很厲害,祭祀很重要。山神的作用應是統管山上的動物,而《山海經》中諸山上不乏奇異怪誕的動物,這些動物還不乏神奇的能力。出則大旱,大水,大疫等諸災害,也有出則帶來大豐收的。
  • 侃侃而談,靠山吃飯的古人為何祭拜「山神」,進山伐木最怕什麼?
    所以傳統林業並沒有工匠百業那樣詳細的祭拜儀式,也沒有祖師,祭山神是山戶的事情。林區採伐作業第一項活動首先是祭拜山神,先找到一顆大一些的樹,在樹根旁將祭品豬頭、白酒等擺好,在旁邊拴山神並不是固定的神祇,在人們心目中也沒有固定的形象,只不過是古人將山嶽神化而加以崇拜的現象。
  • 山居
    志在山林山中日月,愈靜愈長;世上炎涼,且變且幻。寧可靜裡求長,勿使變中生幻。然難求者靜長裡工夫,易得者變幻中態度也。噫,舍易取難,真天地間絕等一痴呆漢也!其最入人清聽處,如簫如管,若斷若續,自生幽響而善作肉聲,雖東山絲竹,未有若此婉閒和暢也。
  • 山神集體後來逐漸消亡了
    作為華夏文明瑰寶的《山海經》,有著極高的文獻參考價值,涉及到歷史、地理、文化、民族等多方面。書中「山經」一卷應是最神秘的部分,這部分相比於後面的「海經」和「大荒經」,只記載有山神、異獸和礦產等,而沒有人類社會,似乎屬於一方人跡罕至的區域。
  • 柘榮金氏宗祠重光晉祖祭祀大典
    福建柘榮金氏宗祠重光揭牌儀式暨晉祖祭祀大典於2020年12月2日在柘榮金家洋村金氏宗祠隆重舉行。
  • 中國神話|山神崇拜
    山神山神崇拜是一種原始自然崇拜。古人將山嶽人格化、神化並加以崇拜。最古老的山神就是山本身、山上的石頭、動物和植物等依附於山嶽生存的一切,都可能被視為山神。逐漸,每座山皆有神明掌管,神主宰吉兇、豐收、佑一方太平。這正是「山無大小,皆有神靈。」
  • 熱烈慶賀首屆東北範氏祭祀歷代祖先大典圓滿成功
    慶曆三年,入為樞密副使,進參知政事。上十事疏,推行新政,為夏竦等中傷,罷政,出知邠州兼陝西四路安撫使。官終戶部侍郎、知青州。卒諡文正。工詩文及詞,晚年所作《嶽陽樓記》,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語,為世所傳誦。有《范文正公集》。全宋詩範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幼孤,母改嫁長山朱姓,遂名朱說,入仕後始還姓更名。
  • 《山海經》山神的祭禮與祭品及山川之神祭禮中的等級觀念
    從上述兩條文獻記載可以看出,在禮制嚴格的周代,祭祀對象也有規定。《墨子·迎敵祠》載「祝、史乃告於四望、山、社覆。」清儒孫臺讓《墨子間話》注所言「山川,蓋謂中小山川在境內者」正是在釐清周代嚴格的祭祀制度之下而得出的結論。山嶽崇拜作為上古社會普遍存在的宗教現象,商周時期的人們認為從最尊貴的五嶽到普通小山均有神靈守護,正如《抱樸子·登涉》所言:「山無大小,皆有神靈。
  • 眾多山神土地的由來
    中國人講究萬物皆有靈,從田螺姑娘到白蛇傳,不論什麼在我們國家都可以幻化成人,山川河流我們更是賦予其神的稱呼,自古以來有關於山神的傳說便源遠流長,早在《山海經》中便有山神的記載,到了今天還有不少地方保留著祭祀山神的習俗。山神是什麼?
  • 都江堰財神山探秘之三丨財源神咒
    在泯江泛濫,川西平原洪荒不斷、譏謹連連時,趙公山一帶已經有氐羌部落存在,且有文字,有部落祭祀活動。這種祭祀由誰來擔綱,主持人非部落首領莫屬,首領即當時的大巫師了。這種新的解讀,符合趙公山的地理位罝和人文歷史,稱這裡是詛咒洪水的地方,是鎮水之山,當然是貼切自然,很有說服力。透過這三個古老的鬼畫桃符,這三個神秘的氐羌文字石刻,我們依稀可以看到當時趙公山巫人祭祀儀式的隆重,看到大巫師和山民們對上蒼的敬畏和祭祀神靈的虔誠。
  • 【人參在線】棒槌鳥長什麼樣子?為什麼有棒槌鳥的地方就會有人參?(圖文)
    據《臨江縣誌》記載:「入山尋參者,俗雲放山,又雲挖棒槌。欲驗此山有無參苗處,須察林中有無參鳥。蓋此種鳥喜食參子。有參之處,喜來盤旋也。子入地後,那無此鳥矣。」《撫松縣誌》記載:「棒槌雀春季初鳴,聲類布穀而清細好聽。俗呼人參為棒槌,謂此鳥棲處有參。」
  • 菩提風賞丨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上面是南宋禪僧青原惟信的一段語錄,載於《五燈會元》卷十七。惟信並不是禪宗裡大師級的人物,生平事跡留存也很少,常見有人把他錯認作唐代和尚(慧能有位大弟子叫青原行思,是另外一個人)。
  • 「一誠老和尚圓寂三周年紀念大典」活動在雲居山真如禪寺舉行
    「一誠老和尚圓寂三周年紀念大典」活動在雲居山真如禪寺舉行 12月18日上午,「一誠老和尚圓寂三周年紀念大典」活動在永修縣雲居山真如禪寺舉行。演覺法師、諸山長老和專家學者代表先後致辭,對一誠老和尚倡行以戒為師,丕振宗風,農禪並重,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引導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為佛教海外聯誼和對外友好交流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深表敬佩。
  • 「精衛填海」神話發生地——長子發鳩山
    精衛填海的神話故事就發生在長子縣發鳩山。發鳩山亦名鹿谷山、發苞山、廉山,後因精衛鳥從此山出發銜石填海而得名發鳩山。發鳩山東麓有靈湫廟,原名神泉廟,是漢代為祭祀女娃精衛而建。該廟坐西向東,一進兩院,下院山門外有門樓,山門上方有戲樓,兩旁有廂房;上院有主殿三聖母殿,殿中塑女娃及其母、姐像。明朱載堉《羊頭山新記》載:「又西北三十裡曰發鳩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廟。宋政和間禱雨輒應,賜額曰靈湫。蓋濁漳水之源也。廟中塑如神女者三人,旁有女侍,手擎白鳩,俗稱三聖公主,乃羊頭山神之女,為漳水之神。漳水欲漲,則白鳩先見,使民覺而防之,不致暴溺。羊頭山神,指神農也。
  • 楊凌舉行馬氏宗親祭祀大典 千餘名馬氏後人拜祭祖先馬援
    作為"第十屆世界馬氏懇親大會"最重要的活動,9月16日上午,來自世界各地的千餘名馬氏宗親來到全世界漢族馬姓發祥地--楊凌示範區楊陵區畢公村馬援祠廣場舉行祭祀大典,紀念和傳承伏波將軍馬援精神。一方故土將軍裡,萬世淵源茂陵山。畢公村的馬援祠是海內外馬氏族人中最早的祖祠。自漢明帝永平十七年恩準"重修墓樹,建立祠堂"起,至今已一千九百多年,為天下馬氏第一祠,也是海內外馬氏宗親的祖根宗祠。16日上午,馬援祠廣場的祭案上供奉著傳統的祭品,透出祭典的古樸與莊重。上午8點,祭祀大典在震鳴的禮樂聲中拉開序幕,經過盥洗禮、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祝讀祭文等禮節。
  • 我要向山舉目
    摩利亞山啊,你是耶和華以勒﹑豐富預備的山! 這些事以後,神要試驗亞伯拉罕,就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裡。」 神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兒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
  • 勝山廟和勝山娘娘
    山上有座八百多年的古廟,自南宋來,享譽「三北地區」,一直香火鼎盛。廟裡供奉著聖母,即俗呼之勝山娘娘,四周鄉民還同時親切地稱之為「勝山老外婆」。關於「勝山老外婆」,鄉親們講述著祖輩們口口相傳的故事:當勝山還是海中孤島時,山上有位紡紗的老婆婆,在幾十年裡每逢黑夜大霧天,總會在山上點燈為漁民導航,救難無數。人們十分感恩老婆婆,幾百年來,勝山雖早已遠離大海,而子子孫孫仍然虔拜於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