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扶貧故事」李彥寧:兩縣脫貧路 四載青春歌

2021-01-14 身邊24小時

李彥寧是晉城市稅務局的一名普通的稅務幹部。2017年,34歲的他響應黨的號召奔赴脫貧攻堅一線,脫下多年的藍稅裝,穿上脫貧攻堅的扶貧紅,從隊員到第一書記,一幹就是四年,這四年從陵川縣葦水村轉戰到陽城縣章訓村,把青春的熱情拋灑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用青春的風採渲染著鮮豔的黨旗。

初戰葦水:圍棋源地落子無悔

葦水村地處圍棋源地棋子山腳下、淇水河畔,是著名傳說「李懺爛柯」發生地。古詩中穿村而過的淇水已然乾涸,時光自從李樵離開後仿佛停下了腳步,青年人大多外出務工,只剩下不多的老弱病殘留守家園,是真正的集體無收入、農民無保障。

李彥寧來不及感慨,就投入到了繁忙的工作中。通過逐戶走訪、資料整理、宣講政策……,他迅速成為村民口中的「的個孩很不歪」(陵川方言)。三年時間裡,他和同事們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先後為葦水村爭取幫扶資金180餘萬元,建成了安全飲用水源,鋪設了入戶自來水網,發展起了規模化連翹產業,建起了「葦杭驛站」旅遊接待中心,讓農民端上了「金飯碗」,走上了小康路。

駐地政府對李彥寧的工作能力高度認可,授予他全縣「優秀駐村工作隊員」稱號,他的事跡被《太行日報》專文刊登,他所在的扶貧工作隊被陵川縣委縣政府評為「脫貧攻堅功勳集體」「脫貧攻堅紅旗單位」「脫貧攻堅優秀單位」和「擔當有為先進集體」。

轉戰章訓:踏上新徵程

2020年7月,脫貧攻堅收官在即,李彥寧卻幹勁不減,毅然放棄回城機會,主動請纓赴陽城縣章訓村擔任第一書記,投身新的扶貧戰場。

與葦水村不同,章訓村曾經是明清時代陽城第一大都村,有「陽城出東門,章訓第一村」的美譽,這裡各方麵條件相對較好,但群眾對致富的期待也更高,李彥寧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1、抓黨建聚力,奏響凝心樂章

他入村的第一件事就是遍訪村裡的黨員幹部,一邊傳遞政策,一邊收集大家的意願和想法。之後積極對接上級部門,在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申請了18萬元資金,高標準建成黨建陣地版面、改善村裡基礎設施、集中清理垃圾,村裡一下紅了起來、亮了起來。他還帶頭開展義務勞動,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在他的帶動下,全村的黨員幹部都動了起來,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黨員的身影,通過一點點小事和日積月累的變化,把黨員幹部擰成一股勁,把全村凝聚成一條心。

2、在線巧賣貨,奏響增收樂章

農民小米賣不出去,他就通過社會扶貧網在線發布100餘條銷售信息,兩個月成交8萬餘元。貧困戶小麥銷售難,他就與麵粉廠多次協商,最終銷售小麥4.5萬斤,成交金額11萬餘元。

3、培訓提能力,奏響就業樂章

李彥寧多方聯繫有關部門和務工企業,開展「科技進村入戶」活動,並先後組織村民參加中式麵點、孕嬰師等技能培訓共兩批79人次,讓村民有一技之長,鼓勵大家就業創業,自力更生。

4、解題辦實事,奏響暖心樂章

四年扶貧工作,李彥寧始終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再難,也要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

貧困戶楊晉軍的兩個女兒同時被確診為肝豆變性(威爾遜病),高額醫療費用讓這個剛脫貧的家庭瞬間陷入了泥沼。李彥寧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向相關部門申請救助,籌集資金1萬餘元,為他們解決了燃眉之急,又介紹楊晉軍家人就近就業,為一家人提供了穩定收入。

貧困戶司鵬升妻子鄭小芳沒有戶口,無法享受各項幫扶政策,也給她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不便。李彥寧多次奔走縣、鎮兩級公安機關,為她遞交相關材料後,2小時內便幫她辦理了第二代身份證,解決了她十幾年來的戶口問題。

李彥寧的案頭,掛著葦水黨支部贈送的「鞏固提升引路人,扶貧路上指方向」錦旗。他常常以此鞭策自己,無怨無悔,恪盡職守。在駐村工作的四年裡他把「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落實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作為一名有抱負、有志向的年輕幹部,他以苦為伴、以苦為樂,在困苦中敢於迎難而上、勇於知難而進,在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實踐中經受住了組織的考驗,獲得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圓滿完成黨和政府交給他的脫貧攻堅任務。

責任編輯: 馮慧敏

相關文檔【來源:晉城市人民政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以志願之名譜寫青春之歌丨從江縣東朗鎮西部志願...
    2017年8月,我有幸成為一名西部志願者,分配到從江縣東朗鎮人民政府工作,現任東朗鎮東朗村駐村幹部兼網格員助理。  「趁青春正好,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我們的地方去。」2017年畢業季,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主動選擇成為一名志願者,從象牙塔校園走到基層扶貧一線,以志願之名,走扶貧之路,譜青春之歌。  還記得剛來東朗的那天,給我的不是驚喜,而是「驚嚇」,從不暈車的我,因為坑坑窪窪、蜿蜒崎嶇的盤山公路,吐到臉色發白,難受不已。黃昌昌幫助貧困群眾安裝碗櫃「人生難得幾回搏,此時不搏待何時。」
  • 「講扶貧故事」親人別離未盡孝 兄弟並肩戰扶貧
    當時,邱興勝的父親因嚴重心臟病在住院治療,妻子在實驗初中部做班主任,兒子正準備參加高考,但他從未主動向單位提起家裡的困難,直到2019年9月父親心臟病去世,邱興勝和哥哥邱勝利都奮鬥在脫貧一線,沒有見到父親最後一面。親人的別離,兒子高考等家庭負擔沒有阻礙邱興勝的扶貧信心。
  • 「我的扶貧故事」一段扶貧路 一生火把情丨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扶貧...
    一段扶貧路,一生火把情……我叫楊勇,是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姑開鄉火把村的扶貧特崗和村支部書記。2016年春天,我懷揣著夢想,來到火把村,開始了我的扶貧之路。該村民組只有唯一一條橫臥在懸崖上的山路,從村委會往返就將近三個小時,而且坡陡路滑,出行很不安全。孩子到大寨上學,起早貪黑,要隨身配備手電筒。「要是能把路修好,我們就沒那麼苦啦!」第一次到火把箐走訪時,群眾就這樣告訴我。我當時心裡一點底都沒有,但還是果斷地答應了他們會把路修好。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強「四力」、轉作風、講好伊犁脫貧攻堅故事
    為切實做好脫貧攻堅戰的宣傳工作,講好伊犁脫貧攻堅故事,伊犁州黨委宣傳部、伊犁州扶貧辦、伊犁州總工會聯合舉辦了「強『四力』、轉作風、講好伊犁脫貧攻堅故事」大型採訪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記者 賴宇寧 張慶華 攝光榮榜伊犁州新聞戰線「強『四力』、轉作風、講好伊犁脫貧攻堅故事」新聞職業技能大賽獲獎名單由伊犁州黨委宣傳部、州扶貧辦、州總工會聯合舉辦
  • 「我的扶貧故事」用行動譜寫脫貧攻堅青春華章|黃平縣浪洞鎮平磨村...
    了解到他家基本情況,人均收入遠遠不足貧困戶脫貧達標線,我積極聯繫了劉國華,仔細詢問他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今後的想法。結合我的業務職責,我聯繫了縣殘聯尋求幫助,解決了他家無障礙衛生間改造,亮堂堂的衛生間安裝有扶手,給劉國華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捷。雖然劉國華在自身勞動力上趕不上別人,但在志氣上一點不也差。
  • 「我的扶貧故事」退伍不褪色 扶貧亦脫貧丨從江縣加榜鄉平妹村駐村...
    我叫餘江民,苗族,中共黨員,大專學歷,是從江縣加榜鄉黨扭村三組村民。2010年12月至2012年12在部隊服役,退伍後,於2018年被聘任為加榜鄉扶貧助理,2019年7月,經組織安排,擔任加榜鄉平妹村駐村幹部。
  • 「講扶貧故事」張小軍:帶著孩子去扶貧
    12人,全村1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310人於2017年底實現了全部脫貧,現人均收入達到5700元。"環境變好了,路也修好了,路兩旁都栽上樹了,灰塵不落地,有人清掃衛生。水池修上了,對於老百姓來說,這就是百年大計,不缺水了。科匯流轉了100多畝地,老百姓可以去那打工,一個工掙50塊錢,夏天六七個人在那裡幹活,也是增收呢。流轉一畝土地500塊錢,這也是增收。"龍門村村民侯全友說。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吳家俊: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青春 2020-11-25 20: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報告文學《新時代的青春之歌——黃文秀》:述說關於青春與奉獻的動...
    10月31日,由廣西出版傳媒集團旗下廣西人民出版社主辦的《新時代的青春之歌——黃文秀》出版座談會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會場上,主辦方準備的「青春之歌」百坭茶,作為黃文秀生前擔任第一書記的廣西百坭村新興的扶貧產業,讓人們再一次將黃文秀、百坭村、扶貧這幾個詞關聯起來,腦海中浮現著那個關於青春、關於奉獻、令人敬佩又惋惜的故事。
  • 幸福歌聲傳四方 這是雪域講給世界的脫貧故事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第七個國家扶貧日的第二天,10月18日上午,藏族作家達真攜反映甘孜藏族自治州脫貧成果的長篇報告文學《幸福歌聲傳四方:雪域講給世界的脫貧故事》亮相天府書展,在文軒Books(九方店)舉辦新書首發式。
  • 「我的扶貧故事」揮灑青春汗水,書寫脫貧故事
    用心用情,贏得群眾信賴剛轉移「新陣地」---優勒村,這是一個深度貧困村,其脫貧攻堅難度可想而知。報導當天,他來不及整理行李,來不及吃點東西,來不及記住村幹部名字,就匆匆忙忙與大家一起入戶核查低保,落實惠民政策。不斷的走村串戶,讓他從一個細皮嫩肉的白面書生變成了一個滿臉古銅色皮膚粗糙的「莊稼漢」,褲腿上還經常沾了泥土。
  • 「我的扶貧故事」田義:在脫貧攻堅戰場譜寫無悔的青春之歌
    我叫田義,是一名從大山裡走出的大學生,是銅仁市兒童福利院一名工作人員,秉承著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參加工作一年後,在2017年4月,我毅然重返大山,做了一名駐村幹部,帶領群眾日夜奮戰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在得知徐家巖組位於山巖上,無通組路,群眾出行困難,我帶領駐村工作組向市民政局領導匯報爭取,市民政局解決了毛路開挖資金,經過長達半年的艱苦努力,土井至徐家巖長達3.2公裡通組路完成硬化通車。至今,我們通過努力硬化通組道路14.9公裡,硬化入戶便道8.1公裡,改變了下雨出門一身泥,買賣東西靠肩挑背扛的現象。除了交通,脫貧關鍵還是產業。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切切家鄉情丨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康...
    我叫康其軍,現任貴州黔東南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丹寨人。參加工作20餘年我都在揚武鎮度過,時代賦予我們機會,讓我們得以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偉大的事業中,幾多耕耘、幾多艱辛,收穫滿滿,看到家鄉一天天發展變化、看到老百姓生活一天天變好,我深深體會到是脫貧攻堅改變了這裡千百年來的面貌,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 「我的扶貧故事」半生扶貧緣 一生扶貧情|餘慶縣扶貧開發服務中心...
    2005年8月,餘慶縣農業產業化建設辦公室撤銷,我被安排到縣農業辦公室工作,從此,便與扶貧結下了不解之緣。從而立之年到知天命之年,幹扶貧轉眼已有十六年,是餘慶縣扶貧辦幹部中,從事扶貧資歷最長的人,近三十年工齡,一大半都交給了扶貧,見證了餘慶扶貧的點點滴滴。同事們都說:我是餘慶扶貧的老兵、活檔案。初識扶貧,十分感謝夏坤勝老大哥,在他的幫助下,我很快入了門。還記得他當時給我講的兩句話:扶貧是天下第一難。扶貧資金是藥水泡過的,一定要堅持原則。
  • 脫貧戰場的青春之歌⑥︱鄉村夜校:青年志願者用知識照亮村民脫貧路
    萬名大學生志願者下基層,奏響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2020年,全國青年報名意向服務貴州人數達62356人,省內報名人數達50013人,居全國第一。貴州省把「招募派遣1萬名大學生到基層開展志願服務」作為著力辦好的「十件民生實事」之一,為大學生志願者創造條件,讓他們在基層散發光與熱。
  • 縣文化館:小戲小曲唱脫貧、講政策、暖民心
    縣文化館:小戲小曲唱脫貧、講政策、暖民心 2020-11-23 18: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千字文言以述脫貧之志丨從江縣貫洞鎮弄獨村第一...
    「凡脫貧攻堅者,必當幼有所養,壯有所用,老有所依也……」   近日,從江縣貫洞鎮弄獨村第一書記粟元標執筆寫下一篇題為《樵夫脫貧攻堅軼事》的千字文言文。其內容講述他的脫貧攻堅經歷,從怎麼來到來後發現什麼,發現後怎麼做以及取得怎樣的成績和自己的感悟,在文中都表現的淋漓盡致。同時,文章以其獨到的文風、真摯的感情,用這特別的方式,記錄其這段脫貧攻堅歷史,下面一起來感受下這篇不一樣的「扶貧故事」。
  • 「我的扶貧故事」初心在我心,我在扶貧路上一路前行|從江縣谷坪鄉...
    2019年11月被派駐到黔東南州從江縣谷坪鄉留架村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回首逝去這一年,歲月匆匆,扶貧路上我和隊友、村民歷盡艱辛,收穫了我一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愛與感動。從適齡兒童早早放棄學業,到青壯年好逸貪杯,再到貧困戶對現狀的「自我滿足」,來到谷坪鄉後,我重新審視了扶貧工作的難度。幫助群眾拆除舊房從第一次去走訪被「碰壁」,到後來把田間地埂和鄉間路旁都變成走訪現場,我實現了第一個轉變——要和村民做朋友,而且要做能說心裡話、能擺家長裡短的朋友。
  • 「我的扶貧故事」勇走產業扶貧路,帶領群眾奔小康︱龍裡縣醒獅鎮谷...
    從開展扶貧工作以來,我始終按照省、州、縣對脫貧攻堅的要求,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理思路、謀發展,帶領谷新村群眾脫貧致富。我一直堅信只有發展產業,才能帶領村民走真正的致富之路,為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此外由於當地村民思想消極落後,單純地進行某一方面的努力都難以實現全村的脫貧,更無法實現群眾的致富。我一到谷新,面對這些困難,用了一年時間研究谷新致貧的主要原因,發現只有徹底改變村民的落後消極「等靠要」思想和大力進行基礎設施改造和建設,引進產業項目,發展當地經濟,才能從根本上斬斷窮根。
  • 「我的扶貧故事」「俊」書記脫貧攻堅的「六板斧」
    在被黔西縣委政法委派駐錦星鎮青溝村擔任第一書記的這一年多裡,和其他駐村幹部一樣,為了群眾能脫貧致富奔小康,為了實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我和村幹部一起奔走在田間地頭,走訪回訪在每家每戶。每次在與群眾交流溝通中,看到他們對美好幸福生活期盼的目光,肩上責任倍增。剛來青溝村,部分群眾都叫我「俊」書記,其實是認為我嘴上無毛,辦事不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