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寧是晉城市稅務局的一名普通的稅務幹部。2017年,34歲的他響應黨的號召奔赴脫貧攻堅一線,脫下多年的藍稅裝,穿上脫貧攻堅的扶貧紅,從隊員到第一書記,一幹就是四年,這四年從陵川縣葦水村轉戰到陽城縣章訓村,把青春的熱情拋灑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用青春的風採渲染著鮮豔的黨旗。
初戰葦水:圍棋源地落子無悔
葦水村地處圍棋源地棋子山腳下、淇水河畔,是著名傳說「李懺爛柯」發生地。古詩中穿村而過的淇水已然乾涸,時光自從李樵離開後仿佛停下了腳步,青年人大多外出務工,只剩下不多的老弱病殘留守家園,是真正的集體無收入、農民無保障。
李彥寧來不及感慨,就投入到了繁忙的工作中。通過逐戶走訪、資料整理、宣講政策……,他迅速成為村民口中的「的個孩很不歪」(陵川方言)。三年時間裡,他和同事們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先後為葦水村爭取幫扶資金180餘萬元,建成了安全飲用水源,鋪設了入戶自來水網,發展起了規模化連翹產業,建起了「葦杭驛站」旅遊接待中心,讓農民端上了「金飯碗」,走上了小康路。
駐地政府對李彥寧的工作能力高度認可,授予他全縣「優秀駐村工作隊員」稱號,他的事跡被《太行日報》專文刊登,他所在的扶貧工作隊被陵川縣委縣政府評為「脫貧攻堅功勳集體」「脫貧攻堅紅旗單位」「脫貧攻堅優秀單位」和「擔當有為先進集體」。
轉戰章訓:踏上新徵程
2020年7月,脫貧攻堅收官在即,李彥寧卻幹勁不減,毅然放棄回城機會,主動請纓赴陽城縣章訓村擔任第一書記,投身新的扶貧戰場。
與葦水村不同,章訓村曾經是明清時代陽城第一大都村,有「陽城出東門,章訓第一村」的美譽,這裡各方麵條件相對較好,但群眾對致富的期待也更高,李彥寧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1、抓黨建聚力,奏響凝心樂章
他入村的第一件事就是遍訪村裡的黨員幹部,一邊傳遞政策,一邊收集大家的意願和想法。之後積極對接上級部門,在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申請了18萬元資金,高標準建成黨建陣地版面、改善村裡基礎設施、集中清理垃圾,村裡一下紅了起來、亮了起來。他還帶頭開展義務勞動,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在他的帶動下,全村的黨員幹部都動了起來,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黨員的身影,通過一點點小事和日積月累的變化,把黨員幹部擰成一股勁,把全村凝聚成一條心。
2、在線巧賣貨,奏響增收樂章
農民小米賣不出去,他就通過社會扶貧網在線發布100餘條銷售信息,兩個月成交8萬餘元。貧困戶小麥銷售難,他就與麵粉廠多次協商,最終銷售小麥4.5萬斤,成交金額11萬餘元。
3、培訓提能力,奏響就業樂章
李彥寧多方聯繫有關部門和務工企業,開展「科技進村入戶」活動,並先後組織村民參加中式麵點、孕嬰師等技能培訓共兩批79人次,讓村民有一技之長,鼓勵大家就業創業,自力更生。
4、解題辦實事,奏響暖心樂章
四年扶貧工作,李彥寧始終把群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再難,也要為群眾解難題,辦實事。
貧困戶楊晉軍的兩個女兒同時被確診為肝豆變性(威爾遜病),高額醫療費用讓這個剛脫貧的家庭瞬間陷入了泥沼。李彥寧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向相關部門申請救助,籌集資金1萬餘元,為他們解決了燃眉之急,又介紹楊晉軍家人就近就業,為一家人提供了穩定收入。
貧困戶司鵬升妻子鄭小芳沒有戶口,無法享受各項幫扶政策,也給她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不便。李彥寧多次奔走縣、鎮兩級公安機關,為她遞交相關材料後,2小時內便幫她辦理了第二代身份證,解決了她十幾年來的戶口問題。
李彥寧的案頭,掛著葦水黨支部贈送的「鞏固提升引路人,扶貧路上指方向」錦旗。他常常以此鞭策自己,無怨無悔,恪盡職守。在駐村工作的四年裡他把「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落實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作為一名有抱負、有志向的年輕幹部,他以苦為伴、以苦為樂,在困苦中敢於迎難而上、勇於知難而進,在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實踐中經受住了組織的考驗,獲得了廣大群眾的認可,圓滿完成黨和政府交給他的脫貧攻堅任務。
責任編輯: 馮慧敏
相關文檔【來源:晉城市人民政府】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