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名大學生志願者下基層,奏響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2020年,全國青年報名意向服務貴州人數達62356人,省內報名人數達50013人,居全國第一。貴州省把「招募派遣1萬名大學生到基層開展志願服務」作為著力辦好的「十件民生實事」之一,為大學生志願者創造條件,讓他們在基層散發光與熱。
七一村村民積極參加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學習。羅甸團縣委供圖
「今晚有脫貧攻堅夜校課程,聽說有關於秋冬季農業生產的一些注意事項,我們吃完飯趕緊去夜校上課。」 每到周二和周四晚上,羅甸縣龍坪鎮七一村村民王小拎便和鄰居們互相邀約,結伴去村裡的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上課。 從不太識字也不太聽得懂漢語,到不僅能夠運用普通話進行日常交流,而且還會熟練書寫自己名字以及生活常用漢字,布依族村民王小拎說:「這都得益於我們村的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
王小拎口中的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正是貴州共青團聚焦少數民族地區和深度貧困地區,以村和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為單位,幫助貧困群眾「學到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和技能」而開辦的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夜校成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助推器」和「加油站」,得到了群眾熱烈歡迎。 「大家好,今天我們的課程是關於秋冬季農業生產的一些注意事項。最近氣溫較低,大家在農業生產上有遇到什麼問題嗎?」11月2日傍晚,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老師、西部計劃志願者楊勝背開始了夜校的教學內容。 2019年,楊勝背大學畢業,毅然選擇了參加「西部計劃」,成為了一名志願者,開始了在七一村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的工作。 「因為村民們白天農忙,剛開始都不太願意來夜校上課,覺得是耽誤時間。」楊勝背說,七一村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剛開班時,並不是那麼受村民歡迎。
如何讓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具有吸引力?七一村的答案,是群眾需要什麼,脫貧攻堅夜校就講什麼。楊勝背不斷走村串寨、挨家挨戶宣傳,村民們開始試著來聽課。 政策宣講、普通話及規範漢字學習、技能培訓、種植養殖知識科普……村民們逐漸愛上了夜校學習。如今,忙完農活,吃完晚飯,村民們主動到夜校學習。 「老師教的課簡單易懂又實用。」村民羅加芬在參加脫貧攻堅夜校之前只會說布依語,外出務工時,由於很難用漢語和外人進行溝通交流,加之無技術、年齡大等原因,被很多工廠拒絕。經過夜校培訓後,羅加芬表現優秀,學習能力強,2020年1月她被聘為村級護林員,實現了自己的「就業夢」。 「七一村自開辦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以來,始終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用最快的速度和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將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遞到老百姓心中,激發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七一村第一書記劉明剛介紹。 助力脫貧攻堅,彰顯青年力量。「共青團員是新時代發展的先鋒力量,也應該在脫貧攻堅中發揮先鋒作用。」羅甸團縣委書記張雯雅介紹,目前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已經成為共青團組織和廣大青年參與脫貧攻堅的重要平臺,凝聚青春力量,助力脫貧攻堅。
七一村村民積極參加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學習。羅甸團縣委供圖
【微訪談】 記者:選擇作為西部計劃志願者參與到脫貧攻堅夜校工作,你的動力是什麼? 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老師、西部計劃志願者楊勝背:我覺得青年志願者就是眾多脫貧攻堅工作者的一個縮影。在七一村工作的這段時間裡,村民們的樸素、親和、好學讓我深受感動,我覺得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選擇參加西部計劃志願者是正確的。在脫貧攻堅戰場上,作為青年志願者,我們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中不逐名利、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為助力脫貧攻堅貢獻青春力量,讓青春綻放出絢麗之花。 記者:共青團員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發揮了怎樣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共青團羅甸縣委書記張雯雅:廣大團員青年紛紛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如火如荼地投入到脫貧攻堅的各項工作中去,成為脫貧攻堅主戰場上最亮麗的風景線。在羅甸這樣一個布依族苗族聚居的縣,我們團員青年通過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的形式,對留守在家的中老年人開展掃盲行動、雙語教學、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貧困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學習漢語漢字,提高就業創業技能,增強群眾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和精氣神,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青春力量。 【記者手記】 脫貧戰正酣,夜校燈火明,用知識提振鄉親們的脫貧信心。青年志願者脫貧攻堅夜校緊緊圍繞群眾所需所急,因材施教、按需施教,不斷幫助村民們增強「造血」功能,拔掉窮根、奔向小康,成為受群眾歡迎的課堂。 而像楊勝背這樣紮根基層的青年志願者還有很多,他們用奮鬥的青春投身脫貧攻堅,圍繞扶志、扶智等領域,充分發揮青年的活躍性、創造性,用知識提振鄉親們的脫貧信心,帶給山區農村新活力、帶給少數民族群眾新希望,助力脫貧攻堅貢獻青春力量,讓青春綻放出絢麗之花。
策劃 嶽振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肖知潞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王璐瑤 韋一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