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聖跡圖:36張「連環畫」講述孔子一生大事(組圖)

2020-12-22 奇正國學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聖跡圖》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連環圖畫,也是我國歷史上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最早一部連環畫。《孔子聖跡圖》的問世,經歷了一個漸次完整又日趨成熟的過程。

1、尼山致禱: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與母親顏氏在尼丘山上祈禱後,第二年(前551年)生下孔子。孔子生來頭頂的形狀是中間低、四周高,像尼丘山一樣,故起名叫孔丘,字仲尼

2、麒麟玉書:孔子未出生時,家門口有隻麒麟口吐天降之書,上書:"水精之子,繼衰周而為素王"。孔子的母親感到很奇怪,就用繡紱(fú)系在麒麟的角上,隔了兩夜才離去。孔子的母親懷孕十一個月才生了孔子。

3、二龍五老: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誕生當夜,有兩條龍從天降下,繞護著他家,五位神仙從天上降到他家庭院中。

4、鈞天降聖:孔子出生時,顔氏在房中聽到天樂鳴空,還聽到空中聲音說:"天感生聖子,故降以和樂之音。"孔子生來就與凡人不同。

5、俎豆禮容:孔子3歲時,父親去世。孔子5、6歲時,跟其他小孩不同,常喜歡擺上俎豆等祭祀用品,模仿祭祀的禮儀。他有禮儀的天賦,無師自通,許多小孩都跟著他學禮,名聲便在當時的諸侯國中不脛而走。

6、職司委吏:孔子成年後,曾做過季孫大夫家的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稱量算數都很公正。

7、命名榮貺:孔子十九歲成婚,第二年生1子,魯昭公賜他鯉魚一尾,為顯耀國君賞賜,孔子遂為兒子取名孔鯉,字伯魚,用志不忘君恩。

8、職司乘田:孔子21歲時,曾任乘田吏,主管苑囿,負責養牛羊牲畜。孔子都能盡心做好工作。

9、學琴師襄:孔子向師襄學習彈琴,十日不更換曲子,襄子曾三次勸他改習別的曲子,孔子分別以尚未體會此曲的韻律、志趣、和作者而推辭。後來孔子在彈奏中突然說:"非文王,誰能為此?"老師驚嘆孔子的悟性,說此曲正是《文王操》。

10、問禮老聃:孔子35歲,和南宮敬叔一齊到周地去,向老子問禮,因為老子曾做過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官吏),熟知周禮,所以孔子特向老子請教

11、在齊聞韶:孔子35歲時,到了齊國,和齊國太師談論音樂,聽了傳說舜作的樂曲韶樂,沉醉其中,以至三個月吃飯都不知肉的味道。

12、晏嬰沮封:孔子在齊國,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建議他節省財力。齊景公很高興,想把尼谿的田地封賜給孔子,但遭到大臣晏嬰的反對,於是孔子離開齊國,返回魯國。

13、退修詩書:魯定公6年時,季孫氏僭越公室,大臣們掌握了祭祀、徵伐等國家政事,孔子當時48歲,看不慣這種禮崩樂壞的局面,不求做官,專心修詩書,定禮樂。當時弟子來求學的很多。

14、夾谷會齊:魯定公10年夏,齊魯兩國國君相會於夾谷。齊國演奏四方之樂,孔子說兩君相會,不能用夷狄之樂,迫使齊景公撤走樂舞;齊國又演奏宮中之樂,孔子批評說匹夫惑亂諸侯,迫使齊景公處罰樂人。由於孔子的智慧,使魯國在外交上取得了一次勝利。

15、歸田謝過:夾谷相會之後,齊景公回國責備自己的大臣"以夷狄之道教寡人",致使齊國在外交上失禮,就將過去侵佔的魯國的田地送還魯國,以表謝過。

16、誅少正卯:孔子由中都宰(中都的地方官)改任為司空,魯定公11年又晉升為大司寇,並代理執行宰相的職務。孔子當時誅殺了"亂政"大夫少正卯。孔子參預國家大事3個月,做到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買賣公平,社會秩序良好,使國家呈現大治的景象

17、女樂文馬:齊國聽說孔子執政,擔心魯國會吞併齊國,採用黎鉏的計謀,贈送給魯定公能歌善舞的女樂八十人、有文採的馬匹三十駟,企圖使魯國君臣玩樂喪志。

18、因膰去魯:魯君中了齊人的計,沉迷於女樂,怠惰於國事,郊祭後又沒有按照禮儀慣例向大夫們分送祭祀的胙肉。孔子於是辭職出走,56歲開始周遊列國。

19、匡人解圍:孔子離開魯國去衛國,從衛國去陳國,路過匡地。魯國的陽虎曾施暴於匡人,孔子長得像陽虎,匡人就把孔子師徒圍拘了5天,孔子派隨從求助於衛國大夫寧武子才解了圍,離開匡地。

20、適衛擊磬:孔子59歲,在衛國,和弟子們擊磬消遣,有一個挑著草筐子的人從門前經過,嘆息說:"這擊磬的人很有救世的心啊!"過了一會又說:"這擊磬的人是這樣固執啊!世人不能了解你,就獨善其身吧!"孔子聽了感嘆說:"果如你所說,不可為則不為,那有何難呢?"

21、醜次同車(一):孔子離開衛國,到了蒲地,一個多月又回到衛國。一天,衛靈公和夫人坐在一輛車上出遊,卻讓孔子坐在後面的車上跟隨。

22、醜次同車(二):孔子不滿衛靈公的行為,他說:"我不曾見過愛好道德君子勝過愛好女色的人啊!"於是離開了衛國。

23、靈公問陣:魯哀公二年,孔子回到衛國,一天,靈公問孔子如何排列軍陣。孔子講求禮義,反對戰爭,回答說沒有學過,衛靈公很不高興。第二天,同孔子談話時,靈公仰觀飛雁,怠慢孔子。孔子於是離開衛國,到陳國去。

24、臨河而返:孔子在衛國得不到重用,想到晉國去見趙簡子,到黃河邊上聽說晉國殺了賢大夫竇鳴犢、舜華,他臨河嘆息,認為「君子諱傷其類」,便返歸衛國。

25、宋人伐木:魯哀公3年,孔子離開曹國到宋國,在大樹下演習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tuí)想殺孔子,砍伐了大樹。弟子們勸孔子快走,孔子說:"上天賦予我推行道德的使命,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26、楛矢貫隼:孔子到陳國,寄寓在司城貞子家。過了一年多,有隻隼鷹飛落到陳國宮廷中死去,是被楛(hù)木做的箭射中的。陳愍(mǐn)公問孔子,孔子說:這箭來自肅慎(古國名),從前肅慎曾把這種楛箭進貢武王克商,武王又把楛箭分賜給陳國。陳愍公派人到府庫中果然查到這種箭。

27、子路問津:孔子從陳到蔡又到葉,從葉返歸蔡國,碰到長沮、桀溺在一同耕地。孔子派子路去打聽渡口,桀溺說:"天下就像滔滔洪水到處混亂,誰能改變這種局面呢?你與其跟著那擇主而事的人(指孔子),還不如跟從避世隱居的人好呢!"說完,仍舊不停地繼續做活,不理睬子路。

28、在陳絕糧:魯哀公6年,楚國派人聘請孔子到楚國去。陳蔡二國的大夫們擔心楚國重用孔子會給陳蔡帶來危險,於是共同發兵將孔子師徒圍困在曠野裡。糧食吃光了,跟隨的人都餓得站不起來,孔子仍然講誦詩書、撫琴歌詠,沒有一點悲傷恐懼的樣子。後來派子貢到楚國,請來救兵,才得以解圍。

29、子西沮封:孔子到了楚國,楚昭王想把書社之地七百裡賜封給他。楚國的令尹(官名)子西認為孔子有賢弟子相助,再有了封地,將不利於楚國。楚昭王於是取消了賜封孔子的念頭,不重用他,孔子只好離開楚國,返回衛國。

30、作歌丘陵:魯哀公11年,孔子68歲,在衛國。魯國執政大夫季康子派人攜帶禮物請孔子回國。孔子歸國,結束了14年的周遊列國生活,作丘陵之歌,抒發自己的感慨。

31、刪述六經:孔子回到魯國,沒有得到重用,孔子也不求出仕為官,他整理古代文獻,敘《書》、傳《禮》、刪《詩》、正《樂》、序《易》、修《春秋》,以詩書禮樂教育弟子,弟子3千,身通六藝者有72人。

32、跪受赤虹:孔子著作既成,齋戒向北鬥星告備,忽然有赤虹自天而下,化成黃玉,刻「孔提命作,應法為赤制」,孔子跪拜接受。

33、西狩獲麟:哀公14年春,孔子72歲,魯國人打獵,打死一頭異獸,孔子認為是麒麟,哭泣說:麒麟是仁獸,天下有道才會出現。現在天下無道,麒麟出而被殺,"吾道窮矣"!於是停止了魯國史書《春秋》的編寫。

34、夢奠兩楹:哀公16年,孔子病重,子貢拜見,孔子問子貢為什麼來得這麼晚,並傷心的唱道:"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淚隨歌下。孔子說,昨天夢中坐奠兩柱之間,很像殷人殯喪的制度,大概自己快要死了。公元前499年辭世,享年73歲。

35、治任別歸:孔子死後埋葬在魯國都城以北的泗河邊上,弟子們服喪3年,唯獨子貢在墓側結廬守墓六年才離去。

36、漢高祀魯:孔子死後,人們每年按時祭祀孔子墓。孔子故居被改作廟宇,保存著孔子生前使用過的衣、冠、琴、車、書。漢高祖劉邦經過曲阜,曾以太牢(豬、羊、牛三牲)祭祀孔子。

相關焦點

  • 《大哉孔子-聖像•聖跡圖展》在高雄空中大學繼續展出
    這次從山東來的孔子聖像聖跡,對兩岸之間的交流非常有意義;特別是幫助臺灣青年學生了解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全世界第一所民辦學校的創辦人。     孔子為山東曲阜人,曲阜現存的有孔府、孔林、孔廟等聖地,每年吸引世界各地數百萬的遊客朝聖瞻仰。圖展中珍貴的展品,由山東博物館、孔府文物檔案館提供,通過《聖跡之圖》帶領觀眾回首2500多年前的歷史時空,走進孔子,走進這位孤獨的哲人、智慧的導師,了解孔子一生為人、為學、為師、為政之風範,感悟孔子的個人魅力,領悟孔子思想的精華所在。
  • 「大哉孔子--聖像•聖跡圖展」在臺灣大同大學開展
    從孔子的樣子,看儒家文化的輝煌史。至聖先師-孔子長什麼樣子? 4月20日,在臺灣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展出的《大哉孔子--聖像·聖跡圖展》:從東漢的畫像石拓印,到明清時期的完整聖跡圖,共計五十三幅高度仿真藝品,讓大家從畫中,仔細看看每個時期的孔子形象,有的儀態威儀、慈祥和藹,也有網絡上說的鼻露孔、耳重肩、「顏值」不高。
  • 桃李春風:與孔子有關的尊師重教故事
    孔子曾在魯桓公的廟堂中見到欹器,它放在座位的右邊,後世座右銘即來源於此。圖為清光緒年間造銅鎏金欹器,欹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由此感嘆為人處世「滿招損,謙受益」。圖為孔子觀欹器的場景。明清兩代出現了大量以孔子生平為題材的連環畫。
  • 「大哉孔子—聖像·聖跡圖展」在臺北開幕_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
    9月25日,「大哉孔子—聖像·聖跡圖展」開幕活動在臺北101大樓中華藝術館舉行。  臺灣海峽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江丙坤、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胡志強、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會長孔垂長等臺灣各界人士200餘人出席。
  • 【紀念孔子誕辰】九幅畫回顧孔子的一生
    北平民社1934年印行 《孔子聖跡圖》之「作猗蘭操」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從小時候起,我們熟悉的「老師」裡,其中一位必是孔夫子。今日邀大家透過國博館藏《孔子世家圖冊》中的九幅古畫,了解孔子這位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老師」的一生。尼山求子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於魯國昌平鄉陬邑。孔子先祖為商王室後裔;孔子之父叔梁紇為魯國陬邑大夫,以勇力著稱。相傳孔子出生前,其母曾到家鄉附近的尼丘祈禱求子,故取名為「丘」,字「仲尼」。
  • 請益孔夫子,國博孔子文化展裡的這些看點莫錯過
    240餘件(套),共700餘件珍貴文物、古籍及藝術品,刻畫孔子思想形成、發展及傳承的歷史,講述孔子文化的思想脈絡與深遠影響力。觀展亮點賈湖骨笛帶你看孔子現身之前的中華文明(溫馨提示:賈湖骨笛於日前調往另一大展中進行布展,敬請期待。
  • 紀錄片《中國》開播 首集講述孔子的一生
    作為《中國》的首篇,《春秋》展示了孔子的理想抱負。片中,崇尚禮制的孔子來到東周都城洛陽,向當時掌管國家檔案典籍的史官——老子請教,共同探討「禮」。孔子期待用倫理規範、鮮明禮制拯救社會秩序,而老子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兩人的觀點雖然相去甚遠,但是道家與儒家這兩大思想體系,以孔子與老子的會面形成了交流與融合,影響後世千年。
  • 國博孔子文化展:帶你走進孔子的精神世界
    東漢《熹平石經》殘石 國博供圖西漢《儀禮》簡、東漢《熹平石經》殘石、明代《孔子聖跡圖》、商周十供等孔廟禮器……近日,「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240餘件(套)精心挑選的文物、古籍以及藝術品匯集一堂
  • 逾五千人次在高雄義守大學參觀《大哉孔子─聖像·聖跡圖展》
    逾五千人次在高雄義守大學參觀《大哉孔子─聖像·聖跡圖展》 2016年12月09日 10:48:00來源:義守大學國際暨兩岸事務處   孔孟緣·魯臺情。
  • 文化紀錄片《中國》首播,講述孔子一生
    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然而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以啟迪。 《春秋》劇照片中,崇尚禮制的孔子來到東周都城洛陽,向當時掌管國家檔案典籍的史官——老子請教,共同探討「禮」。
  • 孔子長什麼模樣?歷代畫像告訴你
    圖中彩繪的孔子,鬚眉舒長,唇齒顯露,耳輪凸出,面部皺紋,濃淡暈染,描畫精細。 宋代 佚名《孔子見榮啟圖》 清 焦秉貞《孔子聖跡圖》
  • 紀錄片《中國》首播講述孔子一生,為何影響後世兩千年
    紅網時刻12月7日訊(通訊員 羅亞琪)在人類思想大爆發的軸心時代,中國大地上雙星閃耀,老子的「道」與孔子的「儒」,成為中國思想的原點。理想主義者孔子用執著的一生,踐行「禮」與「仁」的理念,影響了後世兩千年。
  • 中國連環畫文獻展暨首屆中國繪本雙年展
    ■蔡潔娜 《廂記》「百年敘事——中國連環畫文獻展暨首屆中國繪本雙年展」在廣州市南沙區圖書館舉辦。展覽經過主辦方的悉心策劃,作品分別在圖書館的一樓、三樓以及四樓等相應區域展出。展覽前言介紹,要講好中國故事,講述者自然必須匯入歷史記憶。
  • 芥子納須彌 | 2571年之後憶孔子
    ▲[明代]佚名《孔子誕生圖》,絹本設色,28×34.5cm。私人藏品。窮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窮困中沉淪。後世大多只看見他的那些燦爛的名銜:「文宣王」,還有「大成至聖先師」等,卻不知道坎坷伴隨了他的一生——少年時受辱、青年受阻、中年不為世所容、晚年多失親友——魯昭公七年(前535),孔夫子17歲,季孫氏舉行宴會款待名土,孔夫子受邀出席,被其家臣陽虎阻撓;魯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孔子36歲,齊景公(前547-前490年在位)問政於他,想封以尼谿之田,被齊相晏嬰阻撓;魯定公十三年(前497
  • 孔子的故事、思想幾乎伴隨每一個人的成長,但你真的了解他嗎?
    作者:李炫芷孔子被譽為「萬世師表」,其教育思想的一個最重要的內涵,就是通過詩樂感化、教化黎民。孔子幾乎一生都把音樂當成良伴,須臾不離,《論語·述而篇》記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 36張國畫看懂孔子鮮為人知的經歷
    孔子一生誨人不倦、學而不厭,為萬世師表,道貫古今;棲棲惶惶、席不暇溫,稱當世木鐸,遺響千年;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使文脈延續,不絕若縷。小編整理了36張國畫,帶你一起看懂孔子鮮為人知的經歷:   【尼山致禱】
  • 孔孟之鄉,濟寧市曲阜孔子博物館
    孔子博物館位於曲阜城南孔子大道,於2013年動工,2019年9月正式開館迎客。景區為免費景區,實行身份證預約制,可現場預約進館。有朋友納悶了,既然曲阜三孔是龍頭,為啥不介紹三孔呢!說下我的個人理由。曲阜三孔,名滿天下,無需多說,世人皆知。
  • 紀錄片《中國》講述孔子一生 為何影響後世兩千年
    雖然孔子直至行到水窮處,也未能在有生之年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他的思想卻穿越了千年,直至現在還給予當代人以滋養、以啟迪。孔子期待用倫理規範、鮮明禮制拯救社會秩序,而老子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兩人的觀點雖然相去甚遠,但是道家與儒家這兩大思想體系,以孔子與老子的會面,形成了交流與融合,並流淌在我國古代傳統文化血脈中,影響後世千年。  孔子創辦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私學  崇尚禮制的孔子向眾人敞開大門,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所私學。孔子教書的地點叫杏壇,在這裡,他廣收門徒,有教無類。
  • 孔子簡介 孔子家世 孔子身世 孔子生平
    後雖被魯國迎回,但魯終不用孔子。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孔子由此結 識了齊景公。
  • 從錢穆《孔子傳》,淺析孔子的勇仁超前,以及孔子思想的現實意義
    他一生都在研究和解讀中國傳統文化,並為之奔走呼號的學者。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本書出版後不久,錢穆先生就失明了,因此,《孔子傳》是錢穆對孔子、對儒家、對傳統文化的最後認識和總結。讓我們追隨錢穆先生,一起走進孔夫子的一生,探究他的學說,領略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