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詩,含有「重大缺陷」?古人為此爭論不休

2021-01-19 暮城煙雨遙

白居易的《賦得古草原送別》,過去被收錄在小學的語文課本裡,不過只有頭四句。那麼,這首詩在進入課本的時候為什麼會被「腰斬」呢?

原來,有的學者認為,這首詩其實只能算是「半首好詩」。因為詩的後半段是延續自《楚辭》以來的一些「陳腔濫調」,並且第五、六兩句,還犯了「合掌」。

古人寫詩、作對子比較忌諱「合掌」。「合掌」的意思是說:相連的兩句詩,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或者相似。儘管如此,因為這首詩的前半部分寫得太精彩了,所以腰斬後也不妨礙其成為千古名篇。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這首詩是不能「腰斬」的,「腰斬」它的後果是歪曲了詩的本意。

一、《賦得古原草送別》的「缺陷」

《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詩作新譯:野草與古原相互依存,歲歲年年,枯萎了又榮盛。野火燒之不盡,待到來年春風起,又在原上復生。

野草帶著芳香,鋪向遠方漫長的古道。它在陽光下閃耀著翠綠色的光芒,一直通往那座被燒毀的荒城。我站在這古原上,回憶往事,再一次為他送別。滿目芳草萋萋,心頭湧上了離別之情。

導致這首詩被語文課本「腰斬」的,就是「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兩句詩。「遠芳」和「晴翠」都是指「原上草」。兩句詩表達的內涵是一樣的,因此許多學者認為:既然寫了第五句,根本不必寫第六句。

除此之外,這首詩後面一直在寫古原送別,沒有什麼「新意」。把「春草」、「王孫」和「為友人送別」聯繫到一起,是沿襲《楚辭》以來中國詩歌的傳統。既然沒有創新,那就不值一提了。

於是,明朝人夏棅作《唐詩品匯》,沿襲古代詞評家「優良傳統」,自行把《賦得古原草送別》的標題改成了《草》。後來者不明真相,直接將他改過的標題沿用了五百多年。

古代詩詞用字很省,恨不得能把十句濃縮成一句,所以忌諱「合掌」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個規矩是什麼時候興起的呢?在唐朝有沒有這個規矩呢,還不好講。

網上提到批評這首詩犯「合掌」之忌的,一是本清朝人寫的《唐律消夏錄》。另外,還有一篇明朝人寫的《藝圃擷餘》,裡面指責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一篇之中重犯故事。」

我懷疑在唐朝的時候,作詩本來是沒有那麼多規矩的,當時許多作詩的規則,只怕都是到了宋代以後才形成的。

比如詩詞用韻的問題,前一陣子就有媒體說:原來《平水韻》的韻書是後人總結唐人的用韻習慣修訂的。最終成形是在宋朝以後,卻有人拿著宋代的韻書去檢驗唐詩,說某某寫得不符合規矩。

這麼來看,不是搞笑嗎?唐人愛怎麼用韻,只是一個習慣問題,並沒有硬性的規定。偏偏後來的人捧著那本書當成「金科玉律」,半步不可逾越。

中國明清以後,學術界出現了許多皓首窮經的老雕蟲。這些人本身寫不了好詩,點評詩文的時候還喜歡一板一眼的,非要「比著箍子買鴨蛋」,詩歌是不能這樣來點評的。

再說回白居易的「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雖然兩句意思相近,但是前一句是用到了嗅覺,後一句用到了視覺,都是為了歌頌原上草的美好,並沒有什麼不妥。

二、「離離」原上草到底是講什麼

「離離原上」草的「離離」兩個字經常被人拿來討論,許多書上都把「離離」解釋成草木茂盛的樣子。

也有人說,「離離」二字原來是白居易小的時候居住過的一個地方的地名,那裡有一個符離縣,旁邊有一座「離山」,然後還編了一個關於白居易和符離農家女子的愛情故事出來。

不過,這並不能解釋詩的第一句中要連用兩個「離」。因此絕大部分學者認為,「離離」出自《詩經·小雅·湛露》或者出自《王風·黍離》,意思是指野草伏地而生。

最近看到有人用《易經》裡面的「離」象來解釋,得出結論:「離,離也。日月離乎天,百穀草木離乎土。」就是「依附」的意思。

兩個「離」字連用,就是兩物相互依存,不離不棄。表達的意思是「野草與古原共生」的關係。因此這首詩的主題,也不僅僅是歌頌「草」。與此同時,這首詩也歌頌了古原對野草的「護育生命」之恩。

其實在古代詩詞中,「離離」出現次數並不算少。從先秦時代開始直至唐朝,一直有人在使用。比如李賀的「膩香春粉黑離離」、左思的「離離山上苗」等等。

如果說「離離」二字是指「符離縣」,除非這些詩人全部都曾經去過這個縣。這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所以這個「離離」的意思,就是指野草與古原相互依存。

另外,在《幽閒鼓吹》等古書中,這首詩的第一句還有一個版本,是「鹹陽原上草」。意思是說,詩中所寫的古原是鹹陽古原。

從前秦朝覆亡的時候,項羽曾經帶兵進鹹陽,放了一把火。大火燒了幾個月,把繁華的鹹陽燒成了一片廢墟,後來一直都沒有恢復元氣。那麼,白居易為什麼要寫「鹹陽古原」呢?

據白居易撰《故鞏縣令白府君事狀》和新舊《唐書》中說,白氏的祖上是楚國羋姓,白氏。後來楚王殺了他們的家人,他們就去了秦國。世代都是名將,其中出了一個鼎鼎大名的將軍,叫白起。

白起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武安君,但是後來因為得罪了權貴,又被賜死於杜郵。秦朝的人憐憫白起,在太原給他建了廟紀念。

儘管白起是被秦王賜死的,但是他們白家祖上最風光那一段時期,全都是在秦朝鼎盛的時候。因此少年白居易到了「鹹陽古原」,就會想起楚人項羽火燒鹹陽的那一段往事,所以就寫下了。

結語

「又送王孫去」一句用到的是《楚辭·招隱士》中的典故。說的是淮南王劉安去世後,他的門客作《招隱士》替他招魂。

白居易這一首詩不是普通的「送別」詩,而是他登「鹹陽原」懷古,觸景傷情之作。他很可能是由古原回想起了秦朝那一段歷史,以及秦人勇武頑強的精神。

這種精神就像是野草一樣,和鹹陽古原共榮共生。儘管戰火把鹹陽化為一片焦土,但是第二年的春天,當草木重生的時候,秦人的英魂又會復活。

他們的英魂散發著香氣,在太陽光線底下泛出晶瑩的翠綠色。通過古道,一路蔓延至從前被項羽焚毀的鹹陽城。

「又送王孫去」用了一個「又」字,是因為鹹陽原上的秦人早已經「去」了。白居易現在只是在回憶,回憶完畢,他馬上就要離開,所以是「又送」。

這位「王孫」是白居易詩中秦人的代表,或許也是楚人的代表,甚至很有可能就是指那位深受秦人愛戴的太子扶蘇。

目睹原野上的芳草,少年白居易回想到千年前的那一段往事,想到鹹陽早已不復往日的輝煌,自然是「萋萋滿別情」了。

其實,不僅古人對於古詩詞的解讀會有一些誤讀,現代人更是如此。因為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很多字詞的意思有差距。普通的現代人讀古詩詞,基本和讀外語沒有太大差別。

如果有古詩詞方面的專家或者專業人士進行引導和講解的話,那麼普通人理解起來就會顯得很容易了。但是這種機會太難得,很多人因為自身條件的原因,很難得到。

不過,這個不要緊,只要我們手中有詩詞鑑賞相關的書籍,我們同樣可以玩轉古詩詞。那麼,市面上如今這麼多詩詞鑑賞相關的書,哪個性價比最高呢?

下面給大家推薦一本性價比較高的詩詞鑑賞方面的書籍——【學海】的《飛花令裡讀詩詞》,這本書通過「飛花令」的形式,對一些經典的古詩詞進行了賞析和解讀。

這本書中對於詩詞的賞析用語淺顯易懂,整體賞析深入淺出,普通人很容易就能夠理解。所以,這本【學海】的《飛花令裡讀詩詞》對想了解古詩詞的人來說非常實用。

尤其是處於學習階段的孩子,通讀這本書後,對他們鑑賞和閱讀古詩詞都會有所幫助。下方連結就是【學海】的《飛花令裡讀詩詞》,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購買。

相關焦點

  • 「離離原上草」一詩,真的犯寫詩的「致命錯誤」嗎?古人爭論不休
    於是,和很多學子一樣,他到處投遞詩集,希望受到貴人們的欣賞,拉自己一把。這一天他拜謁的是大詩人顧況,翻開詩集首頁,顧況看到了這樣一首五律:《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 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中,「離離」是啥意思?
    白居易有一首詩,可謂是家喻戶曉,即使是三四歲的小朋友,也能脫口而出,它就是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離離」是什麼意思?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的詩作,平易近人。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淡泊悠閒的意緒情調,都曾屢屢為人稱道。這首詩不難理解,古原上的草,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野火燒也燒不完,只能燒掉枝葉,卻燒不掉根基,來年春天的時候,暖風一吹,草兒又發出了新芽。
  • 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離離"是什麼意思?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
  • 「離離原上草」中「離離」何意?白居易寫的並非這兩字,為何被改
    許多古詩詞在歲月的洗禮中,都與原作有不小的出入,到底哪一版才是作者當時寫的,確實是個不小的問題。以李白詩為例,《靜夜思》就有明代和宋代兩個版本,我們小學課本上的是明代版本,宋代版本的開頭一句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顯然不如「床前明月光」優美。但很多文史學者認為,不能因為哪一版更美,咱們就選用哪一版,所以目前這首詩尚有爭議。
  • 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到底是什麼意思?白居易為何要改這句話
    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到底是什麼意思?白居易為何要改這句話。小時候我們就背過: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人盡皆知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我們真的了解這首詩背後的故事嗎?其實「離離」這兩個字是這首詩的精華,但其實白居易的原詩卻不是這樣的。原詩中「離離」二字起初只是「鹹陽」,也就是說這首詞原本是「鹹陽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小學生都會背,那「離離」的意思你知道嗎
    一說到「離離原上草」這句詩句的時候,肯定有不少人會立即接出「一歲一枯榮」這句詩句來。這首詩的作者白居易當年曾攜此詩去找大詩人兼名士顧況做鑑賞。但是在讀了白居易呈遞的這首詩後,他一下子為眼前這位桀驁不馴的年輕人的才華所折服。
  • 「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到底是何意?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意思
    「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是何意?知道的人並不多,有人誤解其意 引言:我們很早的時候就學了《草》,裡面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更是耳熟能詳,不曾忘記,但是有人可曾知道句中「離離」的意思嗎?其實知道的人並不多,即使有人知道,也是誤解了其中的意思。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從《賦得古原草送別》說賦得體詩(南郭居士)
    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出自《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的成名作,在其詩歌生涯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該詩標題另外也被簡稱為《草》,前四句通過寫「草」,歌頌了野草頑強不屈的生命力。全詩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了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賦得古原草送別[唐]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眾人皆知「離離原上草」,但「離離」是啥意思?很多人表示懵圈
    在眾多唐詩名作中,有一首詩可謂上至三歲幼童,下至耄耋老人皆可吟誦。它就是由「詩魔」白居易創作的《草》,又名《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詩是白居易十六歲時的佳作,同時也是為了應考所作。
  • 背了這麼多年的「離離原上草」,「離離」啥意思?多少人集體蒙圈
    這就是16歲的白居易一夜成名的故事,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旋即成為了有口皆碑的千古絕唱,至今在小學語文課本之中,它都是不可抹去的必背經典。《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或許是這首詩太經典了,經典得已經讓我們把它當成了親人,以致對其理所當然、不加思考。然而,最近小學生上網課傳出了有趣的新聞,那就是「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是什麼意思?這個問題可有意思了。單字「離」是離開、距離的意思,這種用法在我們腦海裡早已根深蒂固,可雙字「離」該作何解釋呢?這麼乍一問,不少家長直接蒙圈了:這是個詞語還是個固定用法?這是個動詞還是個形容詞?
  • 背了這麼多年的「離離原上草」,「離離」是啥意思?很多人不知道
    「離離原上草」出自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當中的「離」字,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是「分離」與「離別」的意思。那麼,白居易為什麼要連用兩個「離」字來描繪古原上的草呢?難道是想要強調分離嗎?從詩意上看,顯然不是的。上辭版《唐詩鑑賞辭典》中解釋:「離離」是「茂盛」的意思。《辭海》中解釋,「離離:繁茂貌。
  • 「離離原上草」到底何意,古人意見不一,難道我們一直理解錯了?
    為了讀書他口中生瘡,手裡磨出了繭,他就是後來的「唐詩之魔」白居易。找名家投試貼詩是當時科考前必備的,白居易找到了當時早已成名的大詩人顧況,遞上了自己的一本詩集。看著詩集上有些「搞笑」的名字:白居易,顧況調侃說要居於長安其實並不易。他說得倒也沒錯,當時的長安寸土寸金,人才聚集,像白居易這樣渴望出人頭地的少年郎太多了。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詩和音樂
    唐 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注釋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離離:青草茂盛的樣子。一歲一枯榮:枯,枯萎。榮,茂盛。野草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 背了這麼多年的「離離原上草」,「離離」啥意思?很多人不知道
    正如小學課本之中的名句「離離原上草」,人人都可以耳熟能詳,但是對於它的真正意思,又有幾個人可以讀懂。尤其是「離離」的意思,誰又能真正明白。眾所周知,「離離原上草」出自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草》,也是一首流傳千古的詩歌。
  •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英譯)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英譯 馮宏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離離原上草Seeing off at the Ancient TablelandBei JuyiTr.
  • 「離離原上草」中的「離離」是什麼意思?估計很多人都不知道含義
    《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首詩其實是「香山居士」白居易在16歲參加科舉考試時的作品,從題目的「賦得」二字就可以看出來,因為古代的科舉考試規定,只要是指定的試題,那麼題目前面必須加上「賦得」二字。16歲的白居易參加考試的詩詞就能夠穿越千年驚豔到我們,實在讓人讚嘆不已!然而,白居易的原文其實並非如上所述。
  • 白居易最美送別詩,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給「草」的送別詩
    導讀:白居易最美送別詩,成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給"草"的送別詩,其中詩名中的賦得是什麼意思?都說如果唐代沒有李白和杜甫,那唐代的詩壇便以白居易為首。很多人將白居易與李白、杜甫並稱了唐代三大詩人。白居易有"詩王"和"詩魔"之稱,而大多數人對白居易的印象,可能更多的是來源於《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當然還有那流傳千古的"離離原上草"。說到"離離原上草",甚至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但卻不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特別是這首詩的詩名,可能跟多人還以為就是"離離原上草"呢?
  • 白居易在鹹陽原上的千古絕唱
    公元787年,16歲的白居易寫了一首驚才絕豔的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詩中通過對古原野草的描繪,從而對延綿不斷的生命力進行歌頌,最後點題送別,語言流暢、對仗工整,堪稱絕唱。詩是白居易應考習作,所以在詩題前加了「賦得」(聚會分題作詩或考試命題作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兩字。應考短促之間能作成如此渾然天成、傳唱千古的名句,可見白居易的才華和急智。
  • 白居易的詩:《草》一直以來只學了一半,解釋也只是一半
    的刻苦精神加強學習,以致於十六歲的白居易敢於隻身去京,懷才帶詩上京找名人推薦,就是他準備的《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文,打動了當時的大名士顧況,並得以大肆宣揚,從此白居易就更勤奮了,真正開始了他的詩人生涯。雖然「北漂」三年無果而回家,但對年紀輕輕的白居易來說,增加了歷練,為他的成長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