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汽車產業掀起新一輪新能源化變革的時候,越來越多的「跨界車企」向汽車製造這個傳統工業發起衝擊。憑藉筆者長時間對行業的觀察可以發現,新能源造車新勢力的玩法無非幾種,第一種是收購海外成熟汽車平臺,或自身投入開發,可以說是手握製造技術及上下遊資源,但苦於沒有生產資質無法量產或直接找人代工的;第二種是有成熟的造車技術,同時也獲得了生產資質,但受制於研發投入的限制,苦苦融資的;而第三種則情況較為惡劣,在既沒技術也沒資質的情況下,通過PPT講故事,從而達到融資的目的,從中獲取利益,而說的直白一些,這些公司更像打著新能源車企的幌子只為融資。
不過時間是把試金石,當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造車企業神話破滅,無論是曾經跟風追買股票的股民,還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吃瓜群眾,似乎都如夢初醒。說大浪淘沙也好,說前車之鑑也罷,總之經過幾年的野蠻生長,想要輕鬆進入新能源車製造領域,顯然已是行不通的事情。不過無論處於哪個時代,一個領域總有新血液的加入,當越來越多實力薄弱的新晉造車者被淘汰,後來者的加入才更顯靠譜,就像今天筆者要研判一番的美國矽谷智能電動造車新勢力——SF MOTORS公司(後續簡稱為SF公司)。
SF公司於2016年在美國矽谷成立,主要從事智能電動汽車的設計、研發、製造、銷售等,目前已經建立了一支前特斯拉主電機工程師為代表的、長期服務於特斯拉、寶馬、大眾等知名汽車品牌的全球化精英技術團隊。
以筆者多年從事新能源領域報導的經驗來看,一家沒有掌握電池核心技術的新能源車企,可以說其命運始終處於被別人掌握的狀態。不過SF公司對此早有考慮,並100%收購了美國InEVit電池系統研發設計公司,利用該公司在鋰電池技術上的突破,使得其在智能電動汽車發展領域如虎添翼。目前InEVit已獲得奧迪金額為30萬歐元的設計開發訂單,並開始與戴姆勒股份公司、大眾汽車公司和雷諾汽車集團接洽合作意向,這對於SF公司不久即將量產的產品而言,無疑起到了良好的背書作用。
著眼於未來的發展布局,身處矽谷創新高地的SF公司在技術研發方面更具有前瞻性。目前,SF公司與密西根大學合作並成立了聯合研究中心,開設了全球首個專門用於測試互聯和自動駕駛車輛技術的虛擬場景,來推動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坐落於美國安娜堡市的密西根大學—SF MOTORS互聯和自動駕駛聯合研究中心,正在合作研發以自動駕駛為代表的智能技術。令人拍手稱讚的是,今年1月 SF公司正式取得美國加州的自動駕駛測試牌照,目前已開始在加州和密西根州的高速公路上進行測試。
技術研發的全面創新,是全新產品能夠面向市場的重要保障。3月28日,有備而來的SF公司將在矽谷舉行全球發布會,正式發布其在智能、電動領域的全球領先技術;同時還將帶來SF公司的三款全新SUV車型,全面展示其在研發布局的強勁實力以及成熟完善的技術應用表現。據了解,今年將在美國市場正式投放一款智能電動SUV,預計在2018年年底實現量產上市,量產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推進中。產品的落地不僅代表著SF踏實幹實事的決心和魄力,更預示著其在新能源造車領域有著明顯的成功可能性。
想要在智能造車領域茁壯成長,生產資質是關鍵
新能源造車新勢力是否能夠蓬勃發展,生產資質被視為車企的命根,它代表一家車企獲得了生產新能源車的國家批准,沒有它也就相當於沒有準生證,即使孩子出世了,恐怕也是一個沒有合法身份的「黑戶」,這也是全球眾多車企全力爭奪生產資質的原因。當然了,生產資質並非簡單的一紙批文,獲得這份國家批准的背後,則是企業更多的產品落地的實質性推進。
即將正式出徵的SF公司顯然對此也早有準備,而且更令人意外的是,其在生產製造方面的布局同時覆蓋美國和中國,這種大手筆的獨立建廠操作模式不難讓人感受到SF公司對智能電動汽車市場志在必得的決心和魄力。2017年11月,SF公司在美國本土完成了對AM General民用汽車工廠的收購交割,通過筆者的了解,該工廠此前曾是悍馬H2和奔馳R級等車型的美國製造基地。雙方正式交割之後,SF公司將額外投入整改資金對AMG民用汽車工廠生產設備及工藝進行全新改造升級,用於生產其正在研發的高端電動車型。這將構建其在美國發展智能電動汽車的業務閉環,全面提升新車型的製造水平和產品品質,滿足美國、歐洲市場需求,從而進一步獲取新能源汽車全球市場的競爭優勢。
沒有高調的發布會,也沒有漂亮的洗腦PPT,SF公司在智能電動汽車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紮實的向前推進。在SF公司成立的一年後,其創始投資方小康股份便成為第一批獲得中國政府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企業,未來在中國,SF公司將使用小康股份全新投資建造的智能整車工廠和電驅動工廠進行生產,滿足中國市場消費者需求。中美雙方生產資質的獲得,使得SF公司稱為全球唯一一個同時在兩國擁有工廠的智能電動車公司,這也成為SF公司領先其他新勢力的一大核心優勢。
看到這裡,也許很多人都會有所質疑,為何一家來自美國的新能源車企可在中國獲得新能源車生產資質,簡單來講,這主要和中國不同於世界其它國家的新能源車支持政策有關。當中國政府停止傳統燃油車企的資質審批後,新能源車資質將更多的得到開放,而將這些新能源資質發放給傳統車企,則有悖於政府新能源資發放的用意,對於所處視角更高的政府而言,更需要新鮮血液引入新能源行業,而這對於SF這樣的公司而言是極大的利好,當然SF公司所擁有的完善的產業布局也正是政府希望的結果。
筆者有話說
通過筆者的研判發現,SF公司對於智能電動汽車可以說布局較深,並有著詳細的產業布局和規劃,尤其是中美兩地製造基地的布局,高度體現了SF公司定位智能汽車全球企業的目標。
不過,造車不同於任何行業,重資本投入是其能否將產品落地的重要保障,就像筆者在文章開頭所提到的第二種情況,沒有持續且穩定的資金投入便涉足汽車製造領域無疑增加了企業的變數。而對於SF公司而言,這最後一層障礙也被一掃而清,其創始投資方小康股份可以為SF公司提供持續而穩健的資金來源,事實上自SF公司成立以來就連續獲得了小康股份的多次增資支持。2018年3月,SF MOTORS再次獲得主要創始投資方小康股份的增資支持,此次增資共3000萬美元。本次增資完成後,SF MOTORS的資本金為20,000萬美元。本次增資是為了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滿足新能源汽車板塊未來發展的需要,有利於增強 SF Motors 的資本實力,有利於其與境外機構戰略合作。
當然落在實際來看,SF公司從技術團隊構建、電池核心技術的掌握、智能駕駛技術研發,以及最重要的生產資質的落地以及資本支持,可以說其在新能源車製造上破解了諸多難題和短板,避免了硬實力當中任何一環不能補強都將成為造車變現致命打擊的後果。低調務實、放眼全球的SF公司,會如何向公眾展現其硬實力?筆者認為,3月28日的這場全球發布會非常令人期待。
歡迎加入宋楠的「換個角度看車市」公眾號(leningrander2408)第一時間獲悉全球系能源行業情報分析匯總